北京立秋之后多久能凉快

发布时间:2019-02-24 23:44: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京立秋之后多久能凉快

立秋,顺秋,反秋,秋包伏,伏包秋

材料1

立秋为中国每年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为秋季的开始,立秋日在每年阳历年的87日至9日之间。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 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故民间有七月秋风渐渐凉之说。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第一天做为秋季的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根据这个`标准,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天的地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古人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特别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间若遭遇干旱,则会给农作物的收成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秋天即是遍地皆黄金的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季节。

立秋这一天常听人们有顺秋,反秋,秋包伏,伏包秋的争论,那麽,何为顺秋? 何为反秋? 何为秋包伏? 何为伏包秋呢?

顺秋:秋天应该凉爽,下雨能有效的消去部分暑气,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立秋这天下雨才叫顺秋,顺秋的年份秋季一般都较为凉爽。

反秋:若立秋这一天是晴天不下雨时,天气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炎热,俗称秋老虎,也叫反秋。反秋往往给人们带来火红的太阳,使夏日的余威在秋日里继续释放,在秋老虎的日子里,除了夜间能退凉,比酷热的夏夜使人稍感凉爽外,白天的太阳几乎与夏日不相上下。 秋包伏:三伏天在立秋节内结束,即在立秋之后的15天内结束,即为秋包伏。(15天可能是立秋到处暑之前)

伏包秋:三伏天若超过立秋节,即在处暑节中结束,则为伏包秋。

民间有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之说。但此说并非绝对准确,往往有些秋包伏的天气还是很凉爽的。这要取决于雨水的多少而定。

材料2

今天立秋,火红的太阳当头照,似乎是反秋了。

刚才与同事闲聊时,我说今天太阳这么大,应该是反秋了。他反驳说今天没下雨,应该是顺秋。

至于什么是反秋、顺秋,似乎有不同的说法,大多赞同立秋这天下雨是顺秋,晴天则是反秋。立秋,天气转凉,如果下雨,正应了秋雨加层棉,春雨减层谚语,看来今天应该是反秋。

原来在生产队干农活时,经常听到老一辈的人争论什么是反秋、顺秋,有的说下雨是顺秋,有的说晴天是顺秋。但普天之下,这儿是晴天,其他地方却是雨天,这儿反秋,那儿顺秋。顺秋的,立秋以后会逐渐转凉,反秋的,有可能被秋老虎折腾。

无论反秋还是顺秋,立秋之后,天气都会慢慢转凉。不过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时常出现,令地球村民无所适从。前年立秋后,秋老虎肆虐,热得本地村民苦不堪言。所以,原来那些春雨减层衫,秋雨加层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的谚语,随着异常气候增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用了。

立秋后天气会逐渐转凉,这是不可逆转的,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这是普遍规律,当然也有例外。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四季24个节气,立秋是第13个节气,所以有时到立秋年过半的说法,这应该是指农历年,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七,加上闰五月,之前已经过去了七个农历月。 从相关谚语看,如果立秋无雨,应该是反秋。比如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可见,立秋还是下雨为好。

立秋后一个月,绝对应该凉快了,立秋不立秋,还有一月好热头。前几天降雨后让人感觉好像在秋天,但这几天气温骤升,告诫人们夏天还没过去。

立秋之后十天左右,农村要开始收割水稻,打晒稻谷。30年前在农村亲自体会过收割稻谷的辛苦。头上太阳火辣辣,脚下水田里水汽蒸腾,无论挥动镰刀弯腰收割稻谷,还是用脚踩打谷机,或者站在打谷机旁向脱谷的人递稻穗,都不是什么轻松活。特别辛苦的是挑水谷子,水淋淋的稻谷装在箩筐中,一担重约150斤,有时达到200斤以上,上坡时特别辛苦,汗水顺着脸颊,从下巴上滴到被太阳晒得冒烟的路上,瞬间就被吸收、蒸发。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旅游的季节。秋天是温和的季节,没有山洪,没有雷暴,没有酷热,秋风送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今年这个秋天与去年的秋天相比,收获将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城里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就业和生活中,无人能幸免。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浓,秋天,我们等待收获。

材料3

立秋这一天还有顺秋,反秋之说。所谓顺秋,是指秋天应该凉爽,下雨能有效的消去部分暑气,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立秋这天下雨才叫顺秋,顺秋的年份秋季一般都较为凉爽,所谓反秋,是指立秋这一天是晴天不下雨时,天气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炎热,俗称反秋。反秋往往给人们带来火红的太阳,使夏日的余威在秋日里继续释放,在这样的日子里,除了夜间能退凉,比酷热的夏夜使人稍感凉爽外,白天的太阳几乎与夏日不相上下,所以又叫秋老虎。 还有认为立秋分早晚的。早晨立秋,天气比较凉爽;晚上立秋,天气比较闷热。俗话说: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又说: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其实,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顺秋凉、反秋热、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这些说法,从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看并太不可靠。天文专家也表示,每年的伏天的长短,只是日期的一种安排,与气候变化没有太大的关系。伏天短了,炎热的天数也会缩短的说法也是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从我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我倒认为伏天的凉热,可能更多地与降雨量和降雨次数的多少关系更大。 材料4:秋包伏与伏包秋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云: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

谚云: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所谓夏至三庚数伏,是指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每伏一般为10天,加起来共30天,称作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亦即有两个中伏,所以也叫四伏天。今年立秋是87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后第一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初八庚辰日(88日),从这一天开始入末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十八庚寅日(818日),此日出伏--也就是数伏结束。在每年数伏的这三四十天里,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不过,在三伏天里最最炎热的,还要数秋老虎回头的那些日子。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若想知道立秋后到底是热是凉,须看立秋的时候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所谓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由于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称秋包伏。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热得时间较短,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但今年立秋次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从立秋到818日(农历七月十八日)出伏,总共只有12天,虽说是秋包伏,但由于包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今年秋天虽然可能会偏热一些,但不至于过分炎热,而且热的时间亦不会太长。 一般来说,伏包秋的情况并不多见。查一下历书,从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里,仅有4次伏包秋:199188日,即农历辛未(羊)年六月二十八日(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199387日,即农历癸酉(鸡)年六月二十日(庚申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201287日,即农历壬辰(龙)年六月二十日(庚子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201487日,即农历甲午(马)年七月十二日(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由于伏包秋较为少见,所以往往以早上立秋或晚上立秋,来判断秋后天气的凉热。立秋一般在每年阳历的87日或8日,今年是阳历87日(即农历七月初七)1218分交立秋。俗话说:立秋立凉哩,数九数暖哩。又说:立秋分早晚。早晨立秋,天气比较凉爽;晚上立秋,天气比较燠热。俗话说: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又说: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今年是87日中午1218分起秋,应该是个不够凉爽,但也不太燠热的秋天吧?当然,天气的凉热程度还与是否下雨有关。俗话说: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挂起。还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啊!

材料5: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求教怎样数伏天?

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所谓夏至三庚数伏,是指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每伏一般为10天,加起来共30天,称作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亦即有两个中伏,所以也叫四伏天。 不过,在三伏天里最最炎热的,还要数秋老虎回头的那些日子。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若想知道立秋后到底是热是凉,须看立秋的时候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所谓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

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由于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称秋包伏。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热得时间较短,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

看日历上只有稍重大的节气,不知道庚日怎么算,数伏也不会了。现在我们家乡貌似进入秋包伏了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11118日干支日。 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 =4*(21-1) + [20 / 4] + 5*10 + [10 / 4] + [3 * (13 + 1) / 5] + 18 - 3 =160

除以10 余数为0 ,天干的第10位是癸。

z =8*20 + [20 / 4] + 5*10 + [10 / 4] + [3 * (13 + 1) / 5] + 18 + 7 + 0 =250

除以12 余数为 10 ,地支的第10位是酉。

答案是: 2011118日干支日是癸酉日。

材料6:夏至三庚数头伏--怎样计算三伏天开始的日期

一、三伏天的由来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自初伏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一般说来,三伏天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

根据我国相关历法,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是盛夏暑期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2个庚日,是盛夏暑期出伏日。末伏结束、出伏的一天,也是三伏天告别酷暑的日子。

二、三伏天的日期确定方法

我国古代,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对应的干支,年月日时的干支互不干扰。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要确定夏至后的第1个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4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117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

z=8*20+[20/4]+5*06+[06/4]+[3*(4+1)/5]+1+7+6=213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4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再例如:查2011812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11+[11/4]+[3*(8+1)/5]+12-3=156

除以10余数为6,天干的第6位是己。

z=8*20+[20/4]+5*11+[11/4]+[3*(8+1)/5]+12+7+6=252

除以12余数为12,地支的第12位是亥。

答案是:2011812日的干支日是己亥日。

天干地支编码表:

2014531 星期六 郑宗平 整理编辑

1

立秋,顺秋,反秋,秋包伏,伏包秋

【篇二:立秋】

5.温度计的秘密

1.物体有冷有热,物体的 叫温度。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3.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 )。

a.膨胀 b.不变 c.缩小

4.烧水时,水还没有开,就从壶里往外溢,是因为( )。

a.壶里的水变多了 b.水热胀冷缩了 c.水受热体积膨胀

5.动物油熬好后,放在碗里,本来油面是平的,过一会儿它们凝固了,为什么油面的中间会凹下去?

6.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水结了冰会呢?

7.这是被冻裂的水管,同学们想想该怎样防止冬天水管冻裂呢?

参考答案 5.温度计的秘密

参考答案

1.冷热程度

2.液体热胀冷缩

3a

4c

5.动物油遇冷后体积缩小了,所以油面的中间会凹下去。

6.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有些物体却是相反的,比如水。水在4℃以下,随温度降低,其体积不断增大。因此水结了冰不会缩,反而会

7.提示:例如深埋在地下或是缠上棉外衣,保持温度。

返回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编辑词条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8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立秋

外文名称

beginning of autumn

时间

每年87日或8

黄经

属性

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节气

意义

表示秋季开始

目录

基本简介

节气由来

气候常识

气候学划分

节气习俗

秋老虎

养生信息

穿衣指数

展开

编辑本段

基本简介

编辑本段

节气由来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1]

编辑本段

气候常识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

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还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于立秋时,一般可种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丽菜、花椰菜、茄子、芹菜、乌豆、白豆、葱。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蓝菜。

3、南部:高丽菜、长年菜、番薯。

可捕获下列鱼类:目吼、卓鲲、鲟鱼、龙尖、沙鱼等。[2]

编辑本段

气候学划分

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

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3]

编辑本段

节气习俗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篇三:美文欣赏--日立秋,一起走进秋天】

美文欣赏--日立秋,一起走进秋天

立秋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

《二十四节气》立秋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民间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今年立秋时刻为872249分,是晚立秋,按老话,今年立秋以后是不是还要热一段呢?对此,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张明英表示,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下垫面情况及人类活动等,立秋时刻早晚影响天气冷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气象专家曾做过验证,以北京1990年至1999年立秋情况来看,这10年中有5年是早立秋,5年是晚立秋,而气象资料显示,这10年中有9年立秋后平均气温超过了常年平均值。北京入秋时间一般在96日至926日之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deaf6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3.html

《北京立秋之后多久能凉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