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方法

发布时间:2018-05-22 22:06: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阅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一句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答题指导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又存在哪些答题误区呢?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把尔、汝等换成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译成爱惜不当,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 “者“……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后面省略,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后边加上量词,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误译: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训练要点: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结构等等都是各类语文考试出题的重要方面,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够触类旁通。

  1.文言实词

  如:(1)每至哭踊,顿绝方苏。——每次到行丧礼边哭边跳时,总会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2)徒流及死,具有等差。——服劳役、流放直至死刑,都有等级次第。(3)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天保年间,苏琼的管界之内发大水,百姓遭了灾,粮食断绝的有一千多家。

  注意要点:(1)基本模式是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2)积累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相结合。(3)重点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专用词语不译,一般词语译彻底。

  2.文言虚词

  如:(1)今闻此言,故犹未也。——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还是没有懂。(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我一人获罪,将要使许多人家获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3)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派遣使者向燕国军队商议投降的事情,燕军都欢呼万岁。

  注意要点:(1)积累,大体了解重点虚词的一般用法。(2)对句中的关键虚词要确译。(3)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实词意义进行推断。

 

3.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都是有规可循的,如果是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时候,宾语是要前置的。否定代词做宾语时,这个宾语往往也是前置的,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给颠倒过来。如:

  (1)至于公事,何由济乎?——至于处理公家事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2)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如果您今日顺从了金人,那么明日就可以享受富贵了。

  (3)及欲求谒,度知其意。——到(道研)要求拜见的时候,(苏琼)预先料到了他的来意。

  注意要点:

  (1)注意并准确反映分句间的关系。

  (2)注意并准确补上句中省略成分。

  (3)注意词语调序以符合现代习惯。

  (4)注意根据全文和上下文意推断。

  目前,文言文翻译在整个文言文阅读考查中的比重较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就要做好翻译训练,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使自己的翻译在准确明白、没有语病的基础上;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并力争使自己的翻译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相信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就能够通过理解去解决它。用理解这把钥匙打开文言翻译之门也就容易多了。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2007年新课标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那么,除了掌握这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外,是否有辅助答题的技巧呢?来看梅老师为我们支的高招吧!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中的为介词。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二、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请看例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B

  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之间存在比较关系,相当于,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讲,由此排除该项。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 “于是、就解。再看: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田单是施动者,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译为 “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可以看出,两个显然不同。

  四、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如 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11C项: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此处,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综上,两个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五、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如何陋之有)、(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如2002 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

  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文言虚词的临场破解

在高考中,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考试说明》作了明确规定:理解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道题为单项选择题,分值为3分。那么,临场应试时,如何联系语境,破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呢?下面略谈陋见。

  一、看清题目,明确要求

  一拿到题目,不要急于选择孰对孰错。先要看清题干,读懂要求。纵观近几年考题,题干多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里面的相同或者不相同仅一字之差,如稍为疏忽,便会铸成大错,同时要弄明白用法意义,两者全同才为相同,若两者之一不同或全不同即为不同。然后看选项明确考查对象,具体是哪几个虚词,命题的意图是什么,组合方式如何,落实虚词的出处等。

  这一环,虽是常识,简单易行,但也正因为简单,就会使人大意马虎,痛失考分。因此,它是解题很为必要的第一步,千万大意不得。

  二、速调记忆,灵活比照

  明确考查的对象和要求之后,马上打开知识储备的库门,迅速调动记忆,在脑海里展现相关内容。若出自学过的课文,回忆该句具体意思是什么,该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何。如2001年全国卷《田单列传》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这题的各项的第二句分别出自高中课文《病梅馆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和《屈原列传》,其意思分别为:(2)竭尽我余生的光阴来医治梅树呢!(4)相如于是捧着和氏璧后退几步站着。(6)项伯于是连夜驱马赶到沛公军营。(8)所以内政上被郑袖所蛊惑。这样我们可以迅速把握这几个加点词的用法,分别是:(2)表目的关系的连词,(4)表承接关系的连词,(6)表承接动作的连词,(8)表被动的介词。

  若文言虚词出现的陌生的句子中,也可迅速回忆该词的所有用法及例句,快速对应准确找出它的用法,就以上面第(7)(8)句为例。我们马上从记忆中调出有关的用法。见下表:

 

用法       今译       例释

1.表处所、时间范围    在、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在)《岳阳楼记》

积于今六十岁。(到)《赤壁之战》

2.表方向、对象    向、对、给    请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

3.表被动     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庄子秋水》

4.表比较     苛政猛于虎。(比)《捕蛇者说》

 

  通过比照,灵活对应迁移,第(7)句和表中用法2相对应,可知该词在此表方向,之意;第(8)句和表中的用法3相对应,可知该词在此表被动,之意。其他选项也可用此法类推,该题答案为D.

  当然,要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必须熟读课文,识记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等。这得靠平时积累,功夫在课外,这里不作赘述。

  三、分析虚词所在句中的位置,区分用法

  一般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比如字用于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位于句首,一般用作语气副词,位于句中动词后,一般用作代词,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请看下面具体的例子:

  (9)儿妾食麦而已。(《任其人》)

  (10)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

  (11)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

  (12)何后期为?(《穰苴执法》)

  (13)帝愀然为之不悦。(《宋史列传四十》)

  通过结合语境分析,观察虚词所在的位置,推断其用法。第(9)句的字用于句末和结合在一起,不难推断它是表语气的。而第(10)句的字连接两个动词,它只能是连词,表承接。第(11)句的后面没有动词,它应作动词。第(12)句的用于句末,它只能是助词,表语气。第(13)句的用于名(代)词前,后面接着动词,它应为介词。

  用如2003年全国卷第12题: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AB两项中的虚词的位置,乍一看它在句中所处位置不同,但细看还是相同的。A项是:+名词+动词,两个均是介词,表被动。B项是:+动词,均为表目的的连词。D项的结构成分和在句中位置都极为相似,两个均是表顺承的连词。C项的均用于句末,但前者表语气,后者实质上兼词,相当于之,在句中作的后置状语。故答案为C.

  四、运用语法分析,明辨虚词的异同

  虚词的各种用法。大都是要根据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来确定的。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知识判别其用法。方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的功能。就以2003年第12A项为例,谓语分别是”“,它们前面的为伯父让之为天下都分别作状语,都是用来修饰谓语的介词短语,那么,两个都表被动,是介词。

  再看以下几个句子:

  (22)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本纪》)

  (23)(臣请人),与之同命。(《鸿门宴》)

  (24)而小民无立锥之土。(《三国志仓慈传》)

  (2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2)句的主谓宾分别是陛下”“”“。可知是代词。(23)中的主谓分别是”“同命与之作状语,由此看来,与之只能是介宾结构,应是的宾语,是代词。(24)句中的宾语部分是立锥之土是中心语,立锥的修饰成分,那么 就只能是结构助词。(25)句中主语部分是孤之有孔明用于(主)和(谓)之间,那么是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26)句若理解为没有爪牙的锋利,显然不够顺畅,若理解为没有锋利的爪牙就顺畅多了,可见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上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临场应试方法。显然,这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分列四点,实际上这几种方法往往是要综合起来使用的,要掌握它,还需要举一反三。同时要从宏观上把握文意,结合上下文来破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32b7b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c.html

《文言文阅读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