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完美版

发布时间:2019-05-14 15:42: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的旷达乐观。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进程:

1、 导入:(屏显月亮的美丽图片,配乐。)

中国人是喜爱月亮的,特别是十五的圆月,因为圆月常与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民俗中也可以寻觅到“圆”的痕迹,你看,正月十五的元宵是圆的,八月十五的月饼是圆的,连我们吃团圆饭用的都是大圆桌。但并非事事可以圆满,穿越千年时空,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却生发了别样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是水调歌头吗?

明确:不是,只是词牌名。

为什么会没有题目呢?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下词的相关知识。

二、简单介绍“词牌”的相关知识。

PPT 词的知识简介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三、初读感知

过渡语: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诗词的学习,那诗词应该怎样学习呢?

给大家介绍一种欣赏古诗( 词) 的方法,叫因声求气。

(一)因声求气——读出语感

因声求气。(出示ppt)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也就是读者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品味这首词。

1.一读,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先读,老师指导字音)

胜(旧读shēnɡ,现在也读shènɡ)

2.二读,要求注意语速,读出停顿。老师范读

3.三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味道。师生齐读

大家已经读的很棒了。诗词学习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下面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的内容,边读边找寻、体味词人的心声。

四、读人

(一)苏轼在那个中秋之夜做了些什么?你读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讨论)

提示:语言诗意,四字词语。

板书:欢饮大醉、 把酒问天、起舞弄影 、怀人无眠(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五、赏景

1.作者一系列的行为活动都源于哪样事物?(答:明月)

整首词起于“明月”二字,那么词中和明月相关的景物有哪些呢?

明确: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朱阁,绮户。

2.如果请同学们将这些景物分为两类,你们怎么分?

宫阙,琼楼,玉宇(虚景:不能看见的——想象的手法)

明月,青天,朱阁,绮户(实景:眼前的,能看见的客观存在的——实景)

这是一个重要的手法:想象,虚实结合。(ppt:想象、联想的相关知识)词人由月亮想象月亮上的情景。

3.大家觉得如此月夜景色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中秋月夜(沙画视频)

答:美景。

面对如此美景苏轼的心情是否是享受的,愉悦的呢?(答:不是)

六、读人

1.那么作者此时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答:怀子由——思念之情;欢饮大醉——苦闷、孤独。

无眠——孤独,想念子由,愁苦;起舞弄清影——孤独;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想要到天上,离开人间,又担心禁受不住天上的寒冷,在人间自在起舞,还是人间好。纠结、矛盾之情。

不应有恨——书上注释解释为“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老是在人离别时圆呢”有这句话看出作者对月亮的态度是什么?(埋怨)难道这句话就仅仅抒发了对月亮的不满?(答:实际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就好比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不好,心情好时一切都顺眼。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明作者这时候不好,有点郁闷,愁苦,)为什么呢?他因何而愁?仅仅思念弟弟吗?

答:注释2中:这时作者任密州太守。这是一个官职。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学习好,有余力就去做官。凡做官肯定都希望自己被重用,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密州太守”这个官职很重要吗?很大吗?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天渊之别。

———林语堂《苏东坡传》(生朗读。)

再来看一段苏轼《后杞菊赋》里的译文。(ppt

原文:及移守胶西(密州),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冷清的样子),不堪其忧。日(每天)与通守刘君廷式(4)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这次我来到密州,想想饭总能吃饱吧,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家里人要吃饭,同僚们要吃饭,整日忧愁。随后我和通守刘廷式每天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枸杞和菊花来吃,摸着肚子看着对方大笑……

———苏轼《后杞菊赋》译文节选

这首词作于丙辰年(1076)中秋节。这时,苏轼近40 岁,因为反对当朝宰相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到密州。

2.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做官,说明作者当时仕途发展顺利吗?

答:不顺利。那么具体应该是怎样的心情?(答:政治失意,不得志,以及郁闷的心情)

苏轼想回朝廷吗?(想)从哪看出来?提示:全词哪个字表示“想”的意思?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想要回到朝廷中去,又怕遭到排挤打压,相比之下还是这里好,至少可以自由自在地喝酒跳舞。

3.由恨到最后有没有,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态?

由消极到积极。

虽然困难,却能够直面,豁达乐观。(我们前面学习过他的另一篇词作《浣溪沙》,有这样的句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是苏轼十年后写的一首词,那时苏轼的处境比现在要困顿得多,劫后余生,大病初愈。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苏轼唱响的依然是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最强音,更何况现在呢?)

苏轼的心态是一种———洒脱、旷达。

4.还有诗句体现出苏轼的所思所想吗?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反而推己及人,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心系全天下的人们。说明他积极,乐观,豁达)

苏轼真的了不起,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中秋对月,他没有一味地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达观的思想排除了忧患,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洞彻。

ppt)诚如康震教授所评价的:“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世故圆滑;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原因———他的出发点是在中秋之夜怀念兄弟, 可是他的终结点却到达了一个一般人很想到达、却很难到达的圆融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超然达观与关爱人间相结合的。”

总结:这就是苏轼做人的境界。希望同学们以后再学到苏轼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旷达和乐观,而是用心静静地去感受旷达乐观背后的孤独苍凉。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情,用心。(师生齐读)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

醉中遣怀(兴)———旷达的胸襟

月下哲思———普世的悲怀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7dc45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2.html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完美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