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解读文章超好

发布时间:2019-08-25 03:38: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边城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海内外着名的学者作家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出的小说进行了排名,结果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边城》名列第二。这篇小说展示了沈从文理想王国和诗意世界,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沈从文,一个仅高小毕业,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地方部队中辗转求生的乡下人,历经坎坷,却成长为独具个性,而又声誉卓着的小说家,登上大学讲堂的教授。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在文学创作的高潮时期,他又从容转向中国古代文物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传奇,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理想世界。《边城》,就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边城》是一部小说,但更像一首21个断章组成的长诗,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而阅读体验,以至于批评家刘希渭誉之为“一部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坛的地位。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所谓的边城,是指靠近两个地区交界处的城镇,那沈从文描写的边城是哪里呢?是茶峒,这段文字,便是描绘茶峒白河沿岸优美风光和浓郁的湘西风土民情。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优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这些朴实而又充满生气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也为后文的故事展开,提供了优美的环境,沈从文为什么把湘西写的如此美好呢?这要从沈从文的出身和经历说起,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闯入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上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建他心中的湘西世界。1933年9月,31岁的沈从文与苦苦追求多年的张兆和终于结婚,这年冬天,沈从文开始写《边城》,在边城的题记中,沈从文自述说:“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沈从文后来又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些已经可以说明,他笔下的湘西为何如此之美吧。

“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可举步逃进深山的神,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边城》

在茶峒如世外桃源般优美的环境中,人物自然也是美的,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有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而她朦朦胧胧的恋爱心理,则更真切感人,她所经历的,是怎么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根,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纯真美丽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为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却只愿要渡船,不愿要碾坊,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摘虎耳草呢。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悬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经极熟习。悬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是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其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久。”——《边城》

这是翠翠听到傩送唱歌后的美妙的梦境和期望傩送再来唱歌的羞涩微妙心情,翠翠之爱,始终处于含蓄朦胧的状态,她渴求爱情,喜欢一切同青春有关的事物,却又怕人察觉。她总有所期待,对发生在她与傩送之间的一切是那么敏感,又始终保持着山村少女的害羞和矜持,羞涩美丽而又自然健康的翠翠,可以说体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审美理想。那么,这个形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据沈从文的自述来看,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1933年夏天,沈从文携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水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着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的身影,沈从文想起湘西也有为前辈死者“起水”的风俗,他忽然情不自禁的对妻子说,我准备依照她写一个故事给你看,这个少女就是翠翠的原型之一。另一个原型就是他的新婚夫人张兆和,关于这一点,沈从文在《水云》中写过: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见到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用身边新妇做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式样。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还指出翠翠的另一个原型,即辰州河街绒线铺中那个白脸俊俏的女子。

“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清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

这是小说的结尾,模糊而又悠远,令读者陷入无边的惆怅中,作者自己曾说:“一切充满了善,然后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一个如梦如幻的爱情故事,陷入悲剧结局,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结果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于是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终于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傩送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补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诗歌版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弥漫气息,在上个世纪30年代,那喧闹的都市阁楼上,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花源,他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吟唱着一曲凄婉而又美丽的人生恋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3145c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e3.html

《《边城》解读文章超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