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

发布时间:2019-08-15 18:51: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的空中楼阁

200610100018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美和多种修辞手法

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用途

具体而言细分为: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作者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手法, 尤其是托物言志, 展现作者深邃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能力目标: 提高鉴赏散文和写作散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建立自由、宁静、乐观、向上和独立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如诗如画的语言美和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点拨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中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陋室铭》吗?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笔下这样古典雅馨,就是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居住环境。虽然是陋室一间,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那么我们穿越时空回到现代社会,如果你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你会希望它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点拨后引入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 作者介绍

1、 课文注解

2、 补充介绍

李乐薇,女,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当代作家。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原因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文坛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这一时期的台湾作家没有前一代的文学遗产,纵的只有中国古典文学,横的只有外国文学。代表作有《我的空中楼阁》。

三、解题

我的空中楼阁:偏正式的短语,我的是修饰语,做定语。主语便是空中楼阁。为什么是我的呢?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一般冠以我的什么。按照常理,都是强调主语什么的作用,也说明着一种事物对我的影响之大,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后就会明白作者李乐薇这么写的用意。

空中楼阁:重在虚无缥缈,从现实的角度很难实现,可喻易幻灭的希望 或虚幻的前景等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现多用来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近似于"海市蜃楼"重在没有根基,脱离实际。在本文中,作者反其意而行,采用本意:建筑在或说漂浮在空中的阁楼。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雾失楼台"的景色变幻中,犹如耸入天际的蓬莱仙阁;又指作者心中向往的一块远离尘嚣,没有污染,没有倾轧的幻景中的净地;作者追求的一种独立的、自由的、美好的生活境界。其中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阅读感知

1、学生接龙朗读课文,初步体会。

(问题:朗读的时候边思考《我的空中楼阁》都写了哪些景物?)

2、正音,并且点拨重点字词。

3、播放录音,深入感知。(提示:注意朗读的感情的变化,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五、整体感知

1、提问:《我的空中楼阁》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主要是我的空中楼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李乐薇围绕空中楼阁都写了哪些景物?同学们可以自己归纳。

明确:1-3小屋;4-8树;9-10领土与领空;11小屋的空气;12小屋的光线;13小屋的环境,14小屋的山路;15小屋的昼夜;16小屋的装饰;18-19小屋的自然(整体认识)

2既然作者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描写小屋这么多的景物,那么作者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小屋的这些景物的呢?(提示: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作者描写景物的立足点,看看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都是从哪些角度入手的?)

明确: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来对小屋进行描写?

  明确: 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

以小屋为中心, 多侧面、多视角展开内容:

1) 多侧面

小屋与山体 小屋与树木

小屋与天地 小屋与空气

小屋与光线 小屋与山路

小屋与夜色 小屋与鸟语

2) 多视角

远看与近观 俯瞰与仰视

以小屋为中心呈辐射状关系, 这一思维方式, 曰“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恰当运用,使文章血肉丰满。

仔细看:1-3小屋与山体(远观全景图 ,正面实写,第一二四段的描写)

4-8小屋与树(近看改为远观,仰望远观,侧面虚写,第八段的描写)

9 -11小屋领空(正面虚写)

12 小屋的光线(正面实写)

14 空中走廊 (正面虚写)

15 小屋的昼夜(正面实写)

3、那么立足于小屋之外,作者都描写哪些景物?

明确:第一至八自然段,即小屋与山,小屋与树。

4 那么描写小屋与山,小屋与树,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有没有变化?作者是从一个角度观察的,还是变化立足点观察小屋与山、树的关系的?(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

  明确:立足点是有变化的。

第一层(1-3):写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远观全景。

例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些都体现了立足山外进行远观全景式的观察。

  第二层(4-7):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局部近景。

 例如: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第三层(8):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仰视中的局部远景。

例如: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5、我们先来看看小屋与山的描写。同学们,一起来读描写小屋与山的的句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⑴第一段: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明确:①先点出山和小屋的位置。

②眉黛与眉梢的痣都是人才有的特征,而这里却用来形容山与小屋。同学们,这个句子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应用比喻有什么作用?简短的勾画出了山和小屋的形象姿态,使描写的物体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④眉黛(见课文注解)。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并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独出心裁,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 “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前一比喻是不可或缺的铺垫。后一比喻的光彩又使前一比喻脱去凡俗,顿然生辉了。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恰字说明山与小屋的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三、 联系古诗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眼波,山峦眉峰,想象丰富。李乐薇先生巧妙化用王观的词,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用眼波眉峰来形容山和水看是形象实际上并不清楚。主要还是要发挥读者自己的想象。)

⑵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明确:体现小屋在山的映衬之下玲珑小巧的特点。喜爱之情显露无遗。

⑶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

明确:(一)联系古诗词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句相似(李白《望天门山》)和《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一句相似(温庭筠《菩萨蛮》)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二 从“点”“面”上表现出小屋的形态特征,而且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这正应了培根那句话:“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戊。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三)提问:这句话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手法的应用,深入的说博喻。前两个明喻展现的是小屋的形状美,后两个隐喻着重的是小屋的色彩和情韵。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把小屋写的活灵活现,意趣盎然。

第四段过渡承上启下

小屋放在小背景写,突出小屋小巧,别致

两个角度;1近看浓荫中的小屋,含而有风度,赞美与热爱,暗含作者人格的尊严与豪迈 2远见树与云间凌空自由之感赞美之情。

6、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改变了立足点后是如何描写小屋与树的? 首先在作者看来,小屋与树是什么关系?

明确:点缀与被点缀的关系。

7、这些树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比喻、拟人)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对比、拟人)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明确:本用来写人的,这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寄托喜爱与赞美

8、在看到第八段,小屋在树之中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首先是色彩之美,蓝和白。其次是若隐若现,展现树木之中小屋灵动的身姿美。最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之情。而且字里行间已暗暗蕴含着题目的“空中”二字了。

9、山中的小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 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追求的生活在城市的喧嚣是很少的, 这里暗含了现代文明已人、与自然逐渐隔绝, 文中渗透了“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朴素理想和对这种理想的真切向往与呼唤。

四、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预习课文。

(附板书):

小屋:立足小屋之外

小屋与山 远观全景

小屋与树 近看局部

仰望远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掌握课文的后半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课文导入

二、 课文赏析

19-10主要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那么这两段分别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 运用了对比和排比。层层缩小,以突出“领土”的有限,以及“我”对“领土”的珍爱之情。

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应用比喻,新颖奇特,令人拍案叫绝。

2、小屋的领土和领空的对比,写出了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突出了作者对“空中”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

3、联系课后习题二1、揣摩其中的深沉意味

明确:.“领土”“领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这里特指作者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等,表达出对拥有自由、独立天地的欣喜豪迈之情。“有限”与“无限”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广阔,展示出作者自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在这里比喻无限的“领空”,表明作者已经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4、课文9-10段除了写到小屋领土和领空外,还紧扣住领土写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明确:写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紫藤、月季、喇叭花……;扣住领空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运用比喻的修辞和联想,围墙和地平线,花和云霞,这样比喻是因为二者形态相似,因而使得形象生动,写得五彩缤纷,奇光耀眼,渲染了小屋环境的美好。

5、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为什么作者说呼吸的是香,这里的香有什么含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香”即清香,将“清新的空气”通过味觉来表现,既给人以切身的感受,也展示出作者愉快的心境。( 写呼吸时受到的诱惑。空气清新得出奇,竟使人产生了闻以袭人香气的错觉与兴奋。)

6、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明确:比喻。将光的作用比喻为“花蕊”的绽开,生动形像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活灵活现。夜晚降临,作者又把光线喻为“花瓣微微收拢”,使之更富有神话的异彩,叫人产生浪漫的遐想。

  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明确:排比。以三个“一片”,形像地描写出“破晓或入暮”时山上柔和与宁静,给人以光、声、形诸方面的美的享受。)

7、写了山上的环境之后,作者还写了小屋的交通,也就是小屋的路。

作者以小屋为中心,抒写沿山路出外与归来时的心情,山高路远,安步当车,“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其乐无穷。“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引出“空中走廊”,切近题目。走廊既在“空中”,楼在何处,可想而知。

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

反问。强调了山间小路的“好走”。这个“好走”,显然不是道路平坦、“便行车”的意思,实际上并不好走,而是因“我”心情快乐、幸福而倍觉“好走”。

8、最后,作者直接切入正题,直接写小屋,看课文的第15段。哪些句子是描写小屋的?小屋美不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引用典故,比喻。 山上灯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从而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充分烘托出了小屋的“空中”气氛。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不仅画面诗意浓,而且句子非常美,有时整齐对衬,音调铿锵,有时三字一顿,四字一停,节奏明快。

“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秦观的这一句词,写了一个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雾朦朦的月夜;作者写出夜晚山上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得淡如烟雾,一派迷离恍惚,写出了小屋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因情造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9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这里的自然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里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比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同时,把自然说成是天成的巨画,也暗含着作者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0、虽不养鸟这句点出小屋宁静又充满生机。

三、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般是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

所以这些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所谓小屋、绿树、花、山,它们的活力、轻灵、自由、开放,无不是作者自身精神外化了的景物特征。由此可知,贯穿于全文的对小屋与周围环境的描摹与赞美,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这就是作者的“志”。

就以对小屋的描写为例,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这里已暗含远离“人境”之意;文章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小屋已成了“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又占了“地利之便”,可以充分享受自然,而不需人为的装饰,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自由和独立生活的向往。全文虽未明言情志,情志却无处不在,景语即为情语;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也是《荷塘月色》所用手法最不同的地方,后者运用最成功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四、 练习题讲解

五、 作业

模仿《我的空中楼阁》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作文,主题自定。

(附板书)

小屋:立足小屋之内(看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

小屋的花园

小屋的光线

小屋的道路

小屋的昼夜

小路和山坡,然而便于行走,没有外界干扰,清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无情的围墙:洁明无际的天空,花指天空中的云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60028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dd.html

《我的空中楼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