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8-09-15 22:16: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虔诚而执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鲁炜一行首先到遵义会议纪念馆调研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和红色义务宣讲情况。他重点了解了《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展陈内容,高度肯定了遵义坚持红色传承、创新工作思路、建设流动讲堂、讲好遵义故事取得的实效,并就进一步优化展览布置和巡展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鲁炜指出:“遵义会议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建好、用好、管好,让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调研位于凤凰山广场的“好人广场”时,鲁炜高度肯定了“好人广场”的氛围营造,观看了《全城心跳》广场舞,对我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本地歌曲,并借用广场舞的平台传递正能量的做法给予点赞,称赞这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当日下午,鲁炜一行驱车前往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来到“大发渠”实地调研。鲁炜与老支书黄大发并肩同行,询问老支书当年修渠的经历,并与老支书交流心得体会。随后,鲁炜在黄大发的家门口与群众一起座谈。村民徐国泰、徐国棋、杨持禄、张光玺等讲述了黄大发老支书带领大家修渠、修路、拉电、修学校的艰辛历程和感人事迹。鲁炜指出,黄大发带领村民艰苦奋斗的几十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几十年,在黄大发身上,他看到了一位党员的坚持、执着和担当,希望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接过老支书的旗帜,弘扬“大发渠”精神,带领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黄大发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清廉品德,学习他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凝聚起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篇二  黄大发同志始终透着一股奉献自我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一心为民的正气,一心带领群众绝壁引水的事迹让各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引发广泛热议。

  织金县龙场镇副镇长李江感慨道:“脚下的力量源于心中的信仰。老党员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地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热忱,用一字一图一锤一钎筑梦小康,那沾着泥土印记的工程图就是最美的测绘画卷,为黄大发老支书点赞!

  “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虔诚而执着!”中广核电集团党政干部田犁说,我是从贵州出来到深圳工作的人,看到家乡基层党员干部矢志追梦的感人事迹,心中肃然起敬,也深感其中不易。黄大发老支书苦干、实干、巧干的挖渠精神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一定能为贵州脱贫攻坚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他把信仰熔铸在行动中,他把理想实践在作为里,大气凛然、大公无私,心中始终惦记着老百姓。”百里杜鹃管委会元岩村驻村干部孙健说,身为一名驻村干部,我将牢记黄老支书忠诚于信仰、服务于人民的精气神,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

  “可以想象通水的一刻,老支书是什么样的心情!”遵义市赤水市桂圆林村65岁的退休老支书肖义武动情地说,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浑身充满力量。退休后这些年,我一直在红军四渡赤水一渡渡口义务为各界人士讲解当年的红军故事,“大发渠”精神与红军敢于牺牲、奉献自我的长征精神一脉相承,他的一言一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篇三  一个当时年仅20多岁的农村大队长,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

  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当地人管它叫“大发渠”。村民们以最朴实而又最隆重的口头命名方式,感谢他们的带头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

  “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

  黔北深处,多为喀斯特地质。

  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须来回走两个小时,争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连“牛脚窝水”村民都要收集起来。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县里的干部来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

  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上直打转转。

  没有水,别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一些家庭吃盐都需要赊账。

  对于贫穷,黄大发比别人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几岁时,母亲就去世;父亲抽大烟,败光了家中房屋和田地后撒手人寰。13岁,黄大发便成了孤儿,滚草窝,吃百家饭长大。

  对于摆脱贫困,他有着比别人更强的决心。

  “穷就穷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1958年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那年,黄大发下了决心。

  “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

  草王坝村几面大山的背后是螺丝水河。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当地公社牵头,草王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共同开建“红旗大沟”,想引来这稳定的水源。黄大发任指挥长。

  当时,修这条水渠,中间必须打通一条长116米的隧道,公社认为技术难度太大,黄大发就带着群众自己干。

  黄大发先用农村土办法确定水平线:竖起竹竿测量,人眼两边“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时候,黄大发用耳朵贴着山听,指挥群众往声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茧。最终,隧道打通了。

  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用黄泥巴敷成的渠壁难经风雨,水渠修修补补十几年,没法再用,在上世纪70年代被废弃。

  “刚修渠的时候我才几岁,十几年里父亲经常不在家里,都和大家在工地上。修渠失败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那时候父亲经常在家里发呆,我知道他很伤心。”黄大发的二儿子黄彬权说。

  但是,黄大发没有放弃。

  1976年,遵义县水电局干部黄著文来到草王坝,住在黄大发家里。“小个子、有干劲,满手的茧握手扎着疼。”这是黄大发给黄著文的最初印象。彻夜长谈中,黄大发再次表明了修渠的决心。

  再次见到黄大发,是1990年腊月,那天下着大雪,已经成为遵义县水电局副局长的黄著文晚上回家,看到了来访的黄大发。“10多年了,但一眼还是认出了他。他穿着破解放鞋,没有袜子,脚趾露在外,一身单衣冻得发抖。”

  黄大发的挎包里,装着一份沉甸甸的修渠申请。

  “我走了两天到县里,就是要找你。我要修螺丝河工程,想请你帮助立项。”“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然贫困老是改变不了。”“我要实现通水愿望,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cba94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a.html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