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的船民习俗

发布时间:2020-04-10 10:42: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运河上的船民习俗

作者:侯仰军

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02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持续利用时间最久的人工河道。她绵延3000公里,贯穿8个省市,奔流2500年,有数不胜数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民俗信仰。大运河上的船民赖运河而生,长年累月地在水上劳作、生活,其物质生活习俗、精神生活习俗、社会生活习俗最为人们所关注和探寻。本文仅就其禁忌、婚礼与祭礼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船民的禁忌

        所谓船民,就是以船为家,并且在船上劳作,或捕捞,或运输,或从事一些与船密切相关的营生如罱河泥、捞水草、装粪、摆渡的人。其中从事捕捞的船民,就是人们熟知的渔民。20世纪50年代之前,船民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很苦,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船民经常说:天下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个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太弱,船民除了自发组织起来建立船帮互相帮助外,只好祈求神灵保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禁忌与祭礼就非常多。

        大运河上的船民禁忌主要有:1.忌说字。吃鱼不翻身。不得不翻时,就说把鱼正过来2.船帆船篷。因为谐音,不吉利。3.不许将筷子架在碗上,不许把双脚荡出船舷外。4.盛饭不说,要说谐音,是不吉利的。5.不许在船头钉钉子。6.不许用铁链拴带两船。铁链太冷太硬,民间习俗认为铁链是阴间小鬼钩索人魂所用。为图吉利,要用绳索,棕绳、麻绳都行,也便于紧急情况下用斧子一砍就断。7.结婚未满月的新娘子不得跨船串门。8.新船下水,要敬神。舱帆、船头、篷盖上系红绸飘带,用猪头鸡鸭香烛祭祀。9.旧船沉河或出卖、送人的,船上人家要下跪磕头。10.男人不得在船头大小便,女人马桶必须在天亮前清洗,不得暴露在舱面上……

        这些禁忌产生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图个吉利,有些是为了安全或少惹麻烦而以禁忌的形式表现出来。据京杭大运河微山湖段的一位船民说,之所以不允许别人拿着鱼、油或者肉从自己家的船上经过,是因为这些东西不吉利,它们都是一种比较油滑的东西,寓意不好听,对跑船人不利,会滑掉生意,必须要经过的话,就得把这类东西的一半留下来才行;船头比较神圣,是船民祭拜神像和家祖的地方,现在过年或者一些比较大的节日,船民依旧要在船头烧纸祭祀,不在船头大小便也是对神灵和家祖的敬畏。

        大运河是流动的,运河文化也是流动的,民间禁忌随着大运河会传播到大江南北,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禁忌没有地域性。在大运河微山湖段,渔民就特别禁忌称呼他们为猫子。如果当着渔民的面如此称呼,他们会和你拼命的。渔民为什么被称为猫子呢?一种说法是渔民在狭窄的船上钻进钻出,像猫一样;一种说法是拜康熙皇帝之赐,当年康熙帝经过微山湖,看到大运河上渔民行动敏捷,感叹说真轻如狸猫也,渔民从此后便被称为鱼猫子

        我从小生活在微山湖西大运河边,经常看到船民,特别是渔民,而我们那个湖边小村,在内地的村民看来,也可以算作漁民村。我们也有同渔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只是,我们以务农为生,打鱼只是农闲时的玩耍”;也常常使船,那是为了过河、过湖、运输庄稼。真正的渔民生活在微山湖里、大运河上,以抓鱼为生。

        船民的婚礼

        旧社会,船民社会地位低下,长年在运河上漂泊,居无定所,船民的女儿很想嫁给岸上的人,过个安稳日子,可岸上人一般不会找渔家女,除非自己家的儿子实在找不到媳妇。船民的儿子要找岸上人家的女儿更难。有歌谣说:有女不嫁弄船郎,一年空守半年房。有朝一日回家转,点灯熬油补衣裳。船民生活得实在不容易。船民找不到媳妇,只好换亲。最常见的换亲是把自己家的女孩嫁给姑舅亲或者姨表亲的男孩,自己家的儿子再娶对方的女儿。正如歌谣里所唱:你娶我妹我嫁兄,两家对调亲加亲。叔接嫂来伯续姨,闲人闲话当阵风。由于彼此联姻太多,造成亲友间的关系复杂,称谓也复杂。不过,民间有的是智慧,概括成八个字,就是亲不压族”“各亲各叫,既顾及了家族利益,又照顾了姻亲脸面。新中国成立后,船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大为改善,但在婚姻的选择上,船民一般还是找船民,一是习惯使然;二是门当户对”;三是彼此有共同的生活习俗,相同或相近的爱好与价值判断,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更容易达成默契。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横跨数千里,船民的婚礼肯定各具特色,新旧婚礼也自是不同。从前船民生活艰苦,船小,船上空间狭窄,比较富裕的船民结婚时,会在岸上临时搭上棚子,摆酒席庆贺,多数船民结婚,只有把几条船靠在一起,把酒席在舱板上摆开,大家盘腿围坐,热闹一番,就算结婚了。

        千里大运河上,船民婚礼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是江苏淮安。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部,是大运河上最古老的交通枢纽,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淮安运河船民婚礼同岸上人家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迎亲用轿船。轿船又叫船轿,和陆地上的迎新花轿相似,只是将轿子固定在船上,但没有底座和轿杆。做轿船一般选用小篷船或小划子,将轿身的四柱安插在篷架眼中,轿身依船体而定,一般比陆地上的轿子大一些。当地把接新娘叫过喜船。迎新娘之前,男家的喜船(即喜房)和轿船都要按照祖上立下的规矩早早停泊在女家船的上水头。轿船拂晓前就要到女家梳妆船旁边,女家放鞭炮请新郎上新娘子船。新郎上到新娘子家的船后,要坐在女家事先准备好的放在船头的红花被上。新娘梳洗更衣后,头上蒙上一幅边长一尺六寸的方布头红,到船头与新郎对面坐下。两人互相用衣襟盖在对方腿上,叫结连理。全福人(指父母健在,有丈夫,儿女双全的妇女)端上两碗挂面,两人对坐同吃,表示长命百岁、白头偕老。淮安船民迎亲时辰观念很强,必须在卯时(凌晨5点到7点)将新娘迎回,太阳出来时过船进喜房。待完成诸多仪式后,新郎还要随新娘回船到岳父母家探亲,相当于新娘子回门。新婚夫妇与娘家的全福人一起探望爹娘及没有散席的亲友,在娘家吃顿早中饭,随后要立即往自己家赶。回到家的时间一定要在中午时分。

        婚礼讲究时辰,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但拜堂的时辰,各地却是大不同。有的是清晨,有的是中午,还有的是傍晚。浙江桐乡的一位船民回忆,他那里的船民结婚,迎娶新娘子一定要带着太阳进门,才会发家。他1982年结婚,迎亲时,由于中午岳父家摆的是正酒,岳父按照当地的习俗喂鱼肉饭给他们新婚夫妻吃,又喂他们喝红枣烧的茶,临上接新娘的船时,又喂他们吃糕,时间耽搁得长了些。他们中午12点从岳父家出发,水手加快速度,比去时快了一个小时,只用了6个小时,可是,农历十一月的天气,6点天已经黑了。此时拜堂成亲,已经看不见太阳,父亲见天黑了,气得不行,连晚饭都不肯吃。此后几天,父亲也拉着脸不和他们说话,新娘子和他说话也不理,由于一直在意他们结婚时没有带着太阳进家,怕影响家里的生意,结婚还不到两个月就和他们分了家。

        苏绣非遗传承人府向红的家乡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紧靠太湖,离大运河也不远,据她回忆,改革开放之前,光福镇还保留着傍晚拜堂的习俗。新郎带着迎亲队伍上午就去新娘家,在新娘家吃午饭,一直要等到看不见烟囱并在媒人再三催促下,新娘才肯离开娘家,与新郎回家拜堂成亲。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习俗也在逐渐改变。在大运河上,富裕起来的船民如今结婚也在酒店办酒席,然后找个唢呐班子热闹一下,仪式已和岸上的人几乎一样了。

        船民的祭礼

        船民禁忌多,祭礼自然也更虔诚。在大运河的不同河段,有着各式各样的祭礼。

        北运河船民的祭礼

        在北运河段北京通州的大小庙宇里,既有南北方共同祭祀的水神如妈祖、龙王,也有北运河独有的祭祀水神如吴仲、小圣等。坐落在通州区张家湾镇里二泗村的佑民观,俗名娘娘庙,元代时就开始供奉水神天妃,即海神妈祖。里二泗是张家湾的一个重要码头,妈祖信仰显然是随着大运河而来并扎根于此的。清朝光绪年间的《通州志》记载:正月……自十五至三十,里二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五月……里二泗娘娘庙亦于初一有庙场香会。人们不仅一年两次祭祀妈祖,一月的庙会还会持续半个月。

        吴仲在历史上实有其人,系明朝官员、水利专家。他于嘉靖年间修浚通惠河,深得人们爱戴。每年清明节前后,通州北关码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坝活动,以示不忘先人功德,同时祈求神灵保佑。祭祀活动丰富多彩,有巡坝戏,有莲花落”“太平调”“地秧歌,有五虎棍” “少林拳”“耍叉,有茶水老会”“进香老会,还有河南坠子”“凤阳花鼓”……充分显示了运河人的感念之情。

        鲁运河船民的祭礼

        在鲁运河段的重镇济宁,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修建了很多寺庙,民谣说:济宁州,阁楼多,三塔七寺十八阁。普照寺,铁塔寺,卧佛寺,慈灯寺……三官庙里住老道,少说也有一百多。穷的拾字纸,富的吃白馍。一天三上殿,苦苦把头磕。在夏镇,船民过去非常信神,一年之中几乎每月都有庙会,农历正月有灯会,二月有土地会,三月有圣母娘娘会,四月有泰山大会,五月有太平会,六月有雷祖、马王会,八月有祈祷平安会,九月有大王会,十二月有封湖冬会、造船会等。位于夏镇三孔桥北面的碧霞宫,老百姓俗称泰山庙,大运河经庙西绕道东流,每年农历四月的泰山庙会,祭祀活动盛况空前。会上有碧霞元君即泰山奶奶出巡,一日巡运河东,一日巡运河西,一日看神戲,往往聚集数万人,庙宇之大、香火之盛,在附近几个县市首屈一指。

        大运河微山湖段的船民不仅到庙里烧香祭拜,日常生活中祭礼也很隆重。过年的时候,上供必须用猪头、公鸡和鱼。敬大王(龙神)时,要请艺人唱端鼓腔(端公腔),俗称打端鼓端鼓腔的伴奏乐器是状如团扇的单面羊皮鼓,伴奏时左手把鼓端在手中,右手用竹制的鼓签敲击鼓面,随着不同的鼓点晃动下端的铁环子,发出悦耳的声音。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改良,增加了扬琴、笙、二胡、笛子、琵琶、三弦、中阮等乐器,特别是以高胡作主弦,声音嘹亮、清脆,颇具水乡风味。端鼓腔演出剧目众多,有《刘文龙赶考》《张郎休妻》《魏征梦斩小白龙》《五鬼昼夜闹皇宫》《唐王宫中许愿》《袁天罡长安卖卦》等。船民家的老人去世后,尸体要放在船头上,上面搭上芦席棚,摆上香供,还要请艺人来,唱上三天端鼓腔。孝子跪在一旁,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至亲好友要送三鲜供,即一只鸡、一条鱼、一个猪头,有的还要送五样五碗,有点心、馒头、鱼肉等,用大盒子盛上,请两人抬着,俗称抬盒子”;还要带纸钱,叫送盘缠

        江南运河船民的祭礼

        在江南运河浙江嘉兴郊区王江泾,有一个网船会,是杭嘉湖、苏锡常以及上海一带船民十分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至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是一个以刘猛将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圈。每年春节、清明节和八月十三刘王诞辰,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的活动,一是大家各自进庙祭拜;二是抬着刘王塑像巡行;三是一些班口单独在船上或岸上临时搭棚举行的祭祀仪式;四是各种戏文、杂耍、高跷、龙舞、狮舞、花鼓、腰鼓等民间艺术表演。民间传说刘王叫刘承忠,元朝人,元末蝗虫成灾,刘承忠率领军队赶赴灾区扑灭蝗虫,又带领百姓捕鱼虾生产自救,终因劳累过度,淹死在莲泗荡。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为他立庙塑像,祭拜至今。

        在桐乡炉头南面的运河北岸,还有一座宗扬庙。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带的渔民,都会赶去隆重祭拜,人称渔船会。宗扬是明朝的一位将军,有一年倭寇进犯桐乡,他奉命带兵沿着运河从杭州赶到桐乡增援,在皂林镇秀溪桥与倭寇激战,因寡不敌众,与部下九百人全部殉难。传说宗扬身负重伤后,突出重围赶赴桐乡,半路上,有一艘湖北帮的渔船正在运河中行驶。宗扬问:到桐乡县城有多远?那些人用湖北口音说:七八里。宗扬听成了七百里,一时心急,以为已经无法解围,便用剑砍断马腿,和马一起投河自尽。这天正好是九月初九。人们还传说,宗扬将军死后,被玉帝封为管渔民的神。大家为他造了座庙,年年祭拜。湖北籍的渔民祭拜宗扬格外虔诚,据说也是为了借此机会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愧疚与崇敬。

        船民见庙就烧香,遇神就磕头,对神灵十分虔诚。很多船民不仅见庙就烧香,还在连家船上供奉着神灵,即船头菩萨,也有叫船老大的。这位菩萨是没有庙的,是个野神,船民待他好,把他请到船上供奉起来,所以他会尽心帮助船民。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船民在水上遇到灾难和麻烦,只要叫一声船老大,或是船头菩萨,他总会显灵,总会来救助船民。也有的船民很崇拜路头神,认为他们一天到晚在外漂泊,总是在路上,所以路头神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逢年过节,或是一旦遇到什么灾祸麻烦,他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请路头,就要向路头神祷告、祭拜,祈求他的保佑。

        总之,船民祭拜的神灵,都是生前有恩于当地,成神后还能显灵庇护一方,实用色彩比较浓厚。

        隋唐运河船民的祭礼

        说到大运河,一般人就会想到京杭大运河。其实,大运河不只是京杭大运河,还有隋唐运河、浙东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的今天,不仅京杭大运河还在使用中,隋唐运河、浙东运河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隋唐运河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活态的运河。目前隋唐运河河南段特别是永济渠(卫河)仍在发挥防洪、灌溉和生态景观作用,拥有河道、码头、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祭祀建筑、运河城镇等种类最为齐全的遗产类型。说到隋唐运河船民的祭礼,自然要提到华北第一古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

        浚县古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城依运河而建,隋唐运河浚县段(永济渠)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越浚县县境,全长约71公里。浚县正月古庙会因佛庙而生,因民众信仰而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庙会会期长、辐射面广、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集信仰、集市、娱乐于一体,为华北古庙会之首。庙会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长达一个月;辐射豫、晋、冀、鲁、鄂、皖、苏诸省;每年参会民众达数百万之多,为其他地方所少有。庙会主体活动有四项:祭拜大禹、二郎神、大石佛(弥勒佛。当地人称之为镇河将军)、碧霞元君等治水英雄和神灵,从晨至昏络绎不绝;社火表演,尤其是正月初九和正月十五、十六元宵节期间,浚县及周边各县上百家社火队相继登山朝顶,参演队伍排成长龙,声势浩大;民间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集中展示和交易。每年庙会期间,各地商贩搭棚售货,各路艺人竞相献技,数百种餐饮遍布街巷,展销的手工艺品上百种,鼓书、皮影、各类剧种汇集,使浚县古庙会成为珍贵的充分展示华夏农耕文明的活标本。庙会千年不衰,反映了人们感恩英雄、怀念先贤的美好情感和祈求平安、信仰万物有灵的朴素认知。

        禁忌、婚礼与祭礼,体现出民间文化原生性、本真性、民间性、丰富性的特点,承载着历史上广大人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想象等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感恩意识,是人们在历史上创造,以活态形式传承,未经刻意修改过的原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弘扬起到了巨大作用。它是廣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大运河上的船民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撑,给船民的精神慰藉尤其难以估量。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本文在写作中参考引用了《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北运河民俗志》第一卷《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淮安运河遗韵》,特加说明并致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d85936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4.html

《大运河上的船民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