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6 20:26: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不良校园贷款警示宣传单2015年开始,一些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利率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校园贷的疯狂滋生,给很多大学生带来致命的危害,为让广大同学了解校园贷的危害,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和金融理财观,特制作本宣传单。目前,针对大学生贷款的平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本地P2P贷款平台,比如“名校贷”“我来贷”等提供的借款服务;二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菠萝袋”“速速贷”等;三是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信贷业务。近段时间,各大媒体报道的诸如裸条贷、卖身贷、高利贷……有关校园网贷的新闻层出不穷,教训深刻、令人震惊。下面介绍几个比较突出的案例:案例一:大学生请同学出面贷款20多万拿去赌球血本无归。杭州某大学生谎称家里开船厂,在新加坡有酒店,兼之出手阔绰,是同学眼中的标准的土壕,在取得同学信任后,以做代购生意,向家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为名,骗取同学帮他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拿到钱后却用于赌球,最终全部输光。案例二;大学生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为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高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案例三;河南一大学生以同学名义贷款百万终以命相赎。近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是班里的班长,近30名同学协助他“网络刷单”,他则借用同学的名义,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贷款,总金额超过58万元。接触网络赌球,最终小郑在青岛自杀身亡。记者调查:充满诱惑的“校园贷”是馅饼还是陷阱?一、走访“游击战”“阵地战”齐上阵传单标语很诱人。“您还在为外出游玩缺少经费而沮丧吗?那就来找我们,我们就是您的资金保障……”这是记者在某学院一宿舍楼下看到的一张小广告,该广告称,只需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办理一百元至一万元的借贷业务,手续方便,最快半日放款。记者在几所大学走访时发现,许多校园内的公告栏、宿舍楼,甚至是卫生间隔档都贴有此类贷款平台的广告。“一些学生成了各类校园贷款平台的兼职代理,他们经常会来宿舍楼发传单,说服大家扫二维码下载一些校园借贷平台的APP,这就是‘游击战’。而所谓‘阵地战’,是这些借贷平台有时会在校园内摆‘地摊’进行宣传,同样向路过的同学发放传单或者让他们扫二维码下载APP。有时候他们会送点小礼品或者饮料什么的,吸引同学们下载APP”。记者在一张借贷平台的宣传单上看到,“零服务费”“四十八小时到账”“大学生分期购物节”“全网最低价”等字眼非常醒目,充满诱惑。二、体验借贷平台流程简单、个人信息易被冒用。记者根据一张宣传单上的联系方式,添加了一名借贷平台校园代理者为微信好友,并以大三学生的身份与其取得联系,声称急用钱。很快,对方便热心地开始解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据
称,他是几十个借贷平台的代理,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借款需求,为他们推荐利息低、放款快的平台。贷款学生只需提供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办理,如果顺利当天就能放款,会扣除10%手续费,借3000元的话每月仅需支付利息20多元。当记者提出,自己的身份证在老家无法出示,是否可以办理时,对方爽快地称并不影响办理,只要将身份证拍张照片就可以。随后,他发来一张简单表格,称只要填写完毕就可以,无需再进行任何审核。针对这些借贷平台如此简单又无任何保障的流程,许多同学也不禁担忧起来:如果别人掌握自己的身份信息,就可很轻易地冒用自己信息进行借贷。三、调查:“利息”名目繁多、许多学生“以贷还贷”。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借贷平台很受学生欢迎,但部分贷款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而学生在增长的消费欲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连环贷”,坠入财务“陷阱”。一些参与过这些借贷活动的同学告诉记者,在各种借贷平台中,收取费用的名目五花八门,有服务费、咨询费、信息费等,这些费用实则是以变换名目的方式收取利息。所谓的“低息”贷款,其实是在贷款平台收取了一定的保证金后,让学生承担全额贷款的利息。如贷款一万元,收取2000元的保证金,却按一万元的本金收取利息,且每期收取本息后,却不减少本金,以后每一期仍按一万元收取利息,这样下来贷款年息远远高于法律规定的不超过银行利率四倍的利息。一名曾经兼职过某借贷平台校园代理的李同学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一般的代理收取交易额的1%作为代理费,代理费上限一般为300元,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黑代理”会收取5%10%甚至20%的中介费。如果一次额度为一万元的贷款,交给“黑代理”的中介费可能会有2000元,再除去交的保证金,学生能拿到手的钱只剩下了六七千元。李同学告诉记者,学生们都没有经济来源,也就没有偿还能力,许多学生长时间“以贷还贷”后,最终还是要父母为他们补窟窿。有些学生为了不背负这额外的负担,会选择另外的平台去“拆东墙补西墙”,而这样做只会让贷款的坑越挖越深,成为一个无底洞。四、编后:用理性抵制攀比。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校园刮起“攀比风”,误导消费。学生借助“校园贷”,实现超前消费和高消费,有的明显超出了承受能力,背负“巨额债务”。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主要是虚荣心作怪,没有养成理性而成熟的“财商”。一个人有没有理财意识和能力,是“财商”的重要体现。“财商”并非天生就有,离不开有益的教育,更是抵制攀比消费的法宝。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提倡节俭节约;其次,合理规避风险,以“能承担、减轻家庭负担”为消费原则,拒绝盲目跟风;第三,提高金融、消费领域的敏锐性,既不回避新生经济事物,更要有风险意识;第四,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将身份证和手机交给他人使用,在任何场所交身份证复印件必须在图案上注明用途,不将自己的密码告诉他人,不在手机上随意下载安装APP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e26c1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d.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