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散文阅读专题之表现手法

一、常考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讲讲义我们主要梳理散文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一)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就是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1


托“更好的”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 李白 解读: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示例: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解读: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就有很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把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西莫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克洛德形成对比,更好的突出了卡西莫多的善良,克洛德的丑陋。 (四)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2


例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后扬,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五)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六)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七)正侧面描写
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也是常用的手法。例如《老驼的喘息》一文中作者先描写野骆驼昂首屹立的姿态和高傲眼神,又通过陪行者和驼队小伙子的介绍,3


交待了骆驼即使认识回家的路,也不会主动回到抛弃自己的主人身边,年老了也要随驼队活动,否则便会感到受了侮辱。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其他表现手法 (一)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例如鲁迅《一件小事》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段话就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它有五个小句子,第一句引渡,交代下文外貌描写产生的原因;第二句写实,写车夫的“后影”,写后影的特点“满身灰尘”;后三个小句则是虚写,写车夫“高大”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人越走越远,形象应该越小,而他却“愈走愈大”,大到“仰视才见”,宛如一座灯塔,一个巨人,超乎寻常,不同凡响,使人深受感染,把“我”放在陪衬的位置,突出了车夫形象的高大和品格的高尚。
再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得很具体。然后在结尾虚写:“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读信,激发情感,联想外貌,再现形象,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4


(二)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静态的景要描绘出景物的外形、内在、色彩的神韵,动态的描写要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如“巍峨的长城”,长城是静的,而游人是动的。常见写景的散文及诗歌中。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三)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该小说讲述的是在虚伪的时代,车夫撞到人但是在并没有其他人看见,而且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 (四)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想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通过想象。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5

由眼前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灯”星星,进而写到天上的“街市”,并且对天上的“街市”——由眼前的街市到天上的“街市”属于联想,而对天上的“街市”情景的描写就属于“想象”
联想,比如朱自清的《春》里面的“春花图”,在描写春花的时候,由眼前的带着“甜味”的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甘甜的果实,就是联想。 (五)引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法叫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在写春风时,引用了南宋诗人释志南《绝句》中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六)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如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烘托是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6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三点剖析

考点:结合句段分析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难点:重点掌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几种表现手法。
易错点:运用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来分析文章的句段等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题模精选

题模一:对比

1.1.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7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8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进取……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1)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描写黄山绝壁松时多处运用对比。先用迎客松等名松和绝壁松对比,突出9

绝壁松不知名;再用山下松生长在温暖中慵懒富态和绝壁松生长在凶险中矫健强悍作对比,突出绝壁松的非凡;然后用画中松的漂亮与绝壁松被环境摧残仍苍郁有尊严对比,突出绝壁松的强者品质。从而发出了“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的赞叹。
【解析】 本文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回归原文仔细定位,同时联系对比的作用作答,即突出强调了……对象……特点。第3段中,作者将名松和绝壁松进行对比;第6段作者将山下松的富态慵懒与绝壁松进行了对比;最后的89段作者将画中松与绝壁松进行对比,这一点比较难看分析出来,要认真揣摩。 题模二:衬托

1.2.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霞
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再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10

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心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爽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们就挎上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要是谁落下了太远,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麦收时节是一年里很累人的时候,又没有工夫去集市买东西,父母总是提前把鸡蛋腌制好,偶尔也会储存上春天里的香椿芽,当疲惫地回到家,大家就齐动手,烧火,擀面条,切菜。天热,面条煮好后,要放进刚挑来的井水里浸泡一下,再捞出,这样吃起来才过瘾。这个时节的菜,只有黄瓜、西红柿和菜豆,反正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好好睡个午觉,再切开一个大西瓜,美美地吃一顿,舒坦极了,太阳稍稍收威,就又起身下地了,麦收不等人呢。
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和伙伴们就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同学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11

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漫着的[]麦子的味道,觉得是那样美好。是呀,那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自然。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感情是那么淳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于是,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麦子的味道。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以第④段或第⑤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不超过1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④段“累了,直起腰,抹抹汗,继续干”等语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劳作的辛苦。第⑤段运用衬托的手法,用麦收时的劳累突出了午休时一家人一起做饭吃饭的惬意。作者就是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将家人间的亲密与麦子相联系,写出了一家人淳朴、温馨的情感,寄托了对那段亲切而久远的日子的怀念。
【解析】 根据题干“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可知道需要判断写作手法,第4段比较容易,主要是动作描写;第5段运用的是衬托的写法,比较难判断,注意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用次要的麦收时的劳累衬托主要的午休时一家人一起做饭吃饭的惬意和温馨。
12


题模三:托物言志

1.3.1 阅读《荒漠中的苇》一文,回答下面问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13


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
14


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解析】 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阅读全文,从作者以拟人化的描写来展示“苇”人格化的精神品质这一方法上来看,即可理解其写作方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从“歌颂生命”这个意义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即可。 题模四:综合多种表现手法

1.4.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15


东京某晚的事
丰子恺
我在东京某晚遇见一件很小的事,然而这件事我永远不能忘记,并且常常使我幢憬。 有一个夏夜,初黄昏时分,我们同住在一个“下宿”里的四五个中国人相约到神保町去散步。东京的夏夜很凉快。大家带着愉快的心情出门,穿和服的几个人更是衣袂飘飘,徜徉徘徊,态度十分安闲。
一面闲谈,一面踱步,踱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忽然横路里转出一个伛偻的老太婆来。她两手搬着一块大东西,大概是铺在地上的席子,或者是纸窗的架子吧,鞠躬似地转出大路来。她和我们同走一条大路,因为走得慢,跟在我们后面。
我走在最先。忽然听得后面起了一种与我们的闲谈调子不同的日本语声音,意思却听不清楚。我回头看时,原来是老太婆在向我们队里的最后的某君讲什么话。我只看见某君对那老太婆一看,立刻回转头来,露出一颗闪亮的金牙齿,一面摇头一面笑着说:
lyadaiyada!(不高兴,不高兴!
似乎趋避后面的什么东西,大家向前挤挨一阵,走在最先的我被他们一推,跨了几脚紧步。不久,似乎已经到了安全地带,大家稍稍回复原来的速度的时候,我方才探问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原来这老太婆对某君说话,是因为她搬那块大东西搬得很吃力,想我们中间哪一个帮她搬一会儿。她的话是:“你们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
某君大概是因为带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来散步,实在不愿意替她搬运重物,所以回报
16


她两个“不高兴”。然而说过之后,在她近旁徜徉,看她吃苦,心里大概又觉得过意不去,所以趋避似地快跑几步,务使吃苦的人不在自己眼睛面前。我探问情由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那老太婆十来丈路,颜面已经看不清楚,声音也已听不到了。然而大家的脚步还是有些紧,不像初出门时那么从容安闲。虽然不说话,但各人一致的脚步,分明表示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
我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很有意味。我从来不曾从素不相识的路人受到这样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话,似乎应该用在家庭里或学校里,决不是在路上可以听到的。这是关系深切而亲密的小团体中的人们之间所用的话,不适用于“社会”或“世界”的大团体中的所谓“陌路人”之间。这老太婆误把陌路当作家庭了。
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却在想象,假如真能像这老太婆所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这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1925(选自《丰子恺散文选集》
1)从全文看,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寄予作者“天下如一家,人们17

如家族”的社会理想。
②运用对比手法;前文写大家的安闲自在,后面写脚步的紧迫,写出愉悦与内疚心情的差异,自然引发最后的“憧憬”。
③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平淡质朴,用词精练自然,隽永意深,用敏感、犀利的慧眼透视生活的细微处。
【解析】 本文所运用的的写作手法较多,从选材角度是通过小事来表现作者“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的大的社会理想;同时对我们吃饭后安闲自在慢走与老人家提出要求希望我们帮忙的请求后我们不自觉地加快步伐这两个情节进行了前后的对比;除此之外,文还有对老人家白描的部分。
随堂练习


随练1.1 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
《淡竹》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②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
18


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入世让它们踌躇满志,灿烂而虚无的诱惑令它们不惜一切、倾其所能。甚至动物。几只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妈妈的乳头。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③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④可是,他的骨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因为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⑤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了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本性上的宽容与谦逊,也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睿智。他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好友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和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那一节节空缺里,是永远的满盈。
⑥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9


⑦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于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⑧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⑨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⑩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②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⑧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意思对即可)
2)第②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从反面衬托淡竹的刚强、高洁、淡泊名利的性格;第⑧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从正面表现淡竹像这些人一样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个性,拥有自由快乐的心灵。(升华了主题,丰富了淡竹的精神内涵,突出了淡竹的形象
【解析】 1)考查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文末“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我们可以判断出来作者是再借淡竹赞美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
2)第②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等景象是为了反面衬托淡竹的刚强、高洁、淡泊名利的性格,注意区分衬托和对比的作用;而第⑧段写到李白、陶渊明等人是为了从正面表现淡竹的品质。

随练1.2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塔克拉玛干的沙漠红柳
徐欣
21


①如果你到过沙漠,极目望去,一望无际,视野里除了漫漫黄沙外,就是苍茫的天宇,你就会对沙漠里的生灵尽失幻想。没有飞鸟的影子,也没有清泉流过,有的只是荒凉干旱的沙丘,肆虐的风沙,不期而至的龙卷风。唯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驼影了吧,但这是极少见的。 ②当镜头一幕幕从我们的眼前呈现、掠影、定格——浏览后的脑海里便只剩下一片苍凉。蓦地,有一丛绿色从沙丘顶部跃入你的眼帘,于是生命便蓬蓬勃勃地凸现了,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就是塔克拉玛干的沙漠红柳。 ③沙漠红柳的叶子是紧裹在枝干上的,它的枝条细长柔韧,你眼中的一片绿色便是那枝条的颜色。风暴袭来,红柳的枝条迎风呼啸,发出一种尖厉的哨音,就好像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抗争。红柳以她那柔韧的枝条沐浴风沙,经受磨砺。 ..④红柳的绿色从三月一直到九月,在风暴渐息的九月,红柳开始结种,红柳的种子是锥形的,种子成熟后,落地,随风滚落到低凹处,风沙过后,种子被埋进沙里,如果没有更强的风暴刮过,在浅层的种子会在两天后冒出嫩芽。红柳的生命力极强,为了找到水分,红柳的根系能蔓延到方圆几公里外,于是一片新的绿色便沿着沙漠那荒凉的额攀缘上升。 ⑤流沙满天飞。在与风暴为伍的沙漠地带,沙是流动的,而沙漠红柳的根系和落叶形成的沙层,将它一点点固定下来,使沙漠红柳从低凹处一点点升高,沙漠层就成了沙漠红柳的年轮。 ⑥红柳,沙漠绿洲的守护神,像一团生命之火,无论是朝霞印染,还是身披夕阳,她...就在沙海中熊熊燃烧,永远不会倒下,永远选择坚强,永远不会放弃一切生存的希望!成为居住在沙漠边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人们以她柔韧的枝条建筑房屋,用她来生火做饭。她的根部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因此人们又称她为菩萨树。 22

⑦我不由得对这一丛丛红柳万分敬佩。我仿佛看到生活中那一个个像红柳一样的强者。华夏五千年,有多少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祖国危难、民族沦亡之际,奋起保卫疆土,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不惜把鲜血洒满大地。他们的这种品格和精神,不正是红柳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一代跨世纪青少年所追求的志向吗? ⑧谢谢红柳。您的真情诠释,您站立在生命沙漠上的挺拔英姿,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⑨让我们心心相印,凿通心灵的一眼甘泉,一起呵护好我们来之不易的生命绿洲。 1)文章第①②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比,渲染。说明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凸现了红柳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顽强生命力。 2)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红柳的敬佩之情以及对具有红柳精神的一类人的礼赞,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应该向具有“红柳精神”的人、物学习的思想。
【解析】 1)此题考查表达技巧。阅读全文,首先要点明对比的写法,然后根据文中内容从描写环境、营造气氛、衬托红柳的生命力等方面来概括作用。
23


2)此题考查表现手法。从文章整体来理解,作者是用红柳来写人的一种精神品质,这是象征的手法,从赞美这种精神方面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

自我总结


课后作业


作业1 【二】22分)
一棵进城的树
24


它到现在都还没想明白,自己糊里糊涂地,咋就从乡村到了城市,站在这个广场了呢? 它只记得那天,自己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暴露出来。
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放在了地面上。
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它大喊着,但没人听得到。 A】它躺倒在车里,流下了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将它从车里抱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城
25


市绿化的工人。
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城市的地方。座座高楼耸入云霄,在宽广的马路上驶来驶去的小汽车,像甲壳虫,人流来来往往地,像奔忙的蚂蚁。
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身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
但,回不去了。它只得将根扎在城市的泥土里。
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一棵树,不论站在那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而它在这里,逐渐找到了一些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是,它还是每天都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张望故土所在的方向。
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B】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110.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文章情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到价值。
26


211.文中【AB】两处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到了“泪”,有什么不同?(4分) A】它躺倒在车里,流下了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B】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4分)
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病恹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3.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文中“树”对待命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读了文章后,对你有何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5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一棵进城的树”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0.站立原野;害怕反抗;水土不服;扎根城市
211.【A】被挖掘后因担心自己的命运而害怕的泪水;【B】身处异地他乡对故土和亲人思念的泪水
312.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被迫离开故乡移栽到城市后,不适应城市生活的悲伤与无奈。
413.文中“树”的态度先是进行抗争,然后是感到伤心和无奈,最后它扎根城市,找到了存在的意义。我们应当向“树”学习,不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弃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514.表明上指一棵树从乡村被移栽到城市,人生就像树一样,总要面对一些变化,经历一些痛苦,要学会战胜自己,勇敢的面对生活。 【解析】
110.此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文章情节,要把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带回到原文中进行分析,找出答案。
21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题目,注意联系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以及当时28

的情况及作者的情感。要具体分析“泪”在两个句子中的作用。
312.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具体赏析题的答法及知识点,一般需要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几方面来答即可,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13.此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及对主旨的掌握,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回答另外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514.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作者情感\心理变化的把握题。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通常是某人做了某事。情感把握题只要认真筛选信息即可,难度不大,基本从原文中可找到答案。特别注意作者抒情和议论类的句子。

2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2947c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1.html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