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俗语

发布时间:2013-11-07 19:31: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六节、方言

日头(太阳)月明地儿(月亮)

上冻(结冰)淹咧(受洪涝)

年时个(去年)年头里(春节前)

过喽年儿(春节后)今个(今天)

白儿哩(白天)黑介(夜里)

落黑儿(傍晚)麦罢(麦收以后)

头先(过去)音儿个(昨天)

盖的(被子)眼代毛(睫毛)

眵妈糊(眼屎)卷(jian)(骂人)

骨堆(蹲)半拉(半个)

不许乎(没看见)烧毛(骄傲)

要玩(现在)抓啦(干啥)

二妮子:阴阳人灰毛头:灰喜鹊

雌门叉:鸟名送粽米:给产妇送米、送糖

竖子屋:门安装在山墙上的房当院:院子中央

急慌三儿:办事急急忙忙的样子戈亚:黄颡鱼

白条子:小草生鱼火头:鲟鱼

刺花子:放焰火;小便尿得高栖蒙儿:潜水

爬蚱:未脱壳的蝉蛹起火:焰火中的一种

圆九:孩子出生九天的请客驴闷子:不爱说话的人

双料绝户头:没儿没女的人行务:中间人

单料绝户头:有女无儿的人老鸹头:油馍头

油馍圈:油炸的像圆圈一样的食物烙馍:烙熟的薄面饼

半截人:结婚一次而无配偶的人黄鹭:黄鹂

果子:由油面糖做成的食品菊饼:扁而圆的果子

大京果:果子中的一种小京果:果子中的一种

挂子:有领有袖的外上衣兜兜:衣服上的口袋

土料:准备做棺材用的木料毫:风筝

套裤:老年人冬天穿的一种套在棉裤外边露着屁肚部位的棉裤

鳖糊子:煮熟的掺有萝卜丝、花生米的面疙瘩

面筋脆:平时不爱说话,一说话非常幽默的人

第七节农村农谚

1、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温防腐烂。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四月清明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棉。五月立夏到小满,查苗补苗浇麦田。芒种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麦开镰。小暑大暑七月间,追肥授粉种菜园。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种麦夺高产。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进行打场连。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大雪冬至十二月,总结全年好经验。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云雾山中出名茶,姜韭应栽瓜棚下。豌豆大蒜不出九,种蒜出九长独头。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白露早来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地尽其用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地是铁来粪是钢,把粪施在刀刃上。牛粪凉来马粪热,羊粪啥地都不错。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秋耕田地地发塇,冬雪渗下不易干。人治水来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人不勤俭不能富,马无夜草不能肥。七月十五红枣圈,八月十五打枣杆。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换。

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雨水修渠道,抽水把地浇。惊蛰地气通,搂麦要进行。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谷雨前和后,种瓜又点豆。立夏种油料,同时插水稻。小满防虫患,农药备齐全。芒种麦登场,龙口夺粮忙。夏至伏天到,中耕极重要。小暑管玉茭,人工授粉好。大暑种蔬菜,生活巧安排。立秋棉管好,力争伏天桃。处暑送肥忙,复种多推广。白露收大秋,早熟又早收。秋分已来临,种麦要抓紧。寒露收谷忙,细打又细扬。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立冬不砍菜,受害莫要怪。小雪不畏寒,建设丰产田。大雪冰封山,积肥管麦田。冬至副业忙,有钱又有粮。小寒三九天,把好防冻关。大寒不停闲,总结再向前。砂地搓淤泥,好的真出奇。碱地施层砂,强似把肥加。谷雨麦怀胎,麦喜胎里富。麦怕胎里旱,麦怕三月寒。麦收四月风,立夏见麦芒。西南火旱风,收麦要减成。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大麦上了场,小麦发了黄。蚊子见了血,麦子见了铁。秋风镰刀响,寒露割高粱。寒露下葡萄,白露打核桃。麦出七天宜,麦出十天迟。谷六麦十三,必定见绿尖。九月菊花开,小麦苗出来。庄稼是支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地靠人来养,苗靠肥来长。好树开好花,好种结好瓜。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苞米种的浅,丢了主人脸。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间苗要间早,定苗要定小。棉花锄七遍,桃子赛蒜瓣

2、气象农谚: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棉花云,雨快淋,缸爿云,晒死人。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西风刹南脚,泥头晒勿白。立夏东南百草风,几日几夜好天公。小暑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公。五月南风落大雨,六月南风海要枯。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东虹日头西虹雨。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南天霍西(闪电)火门开,北天霍西有雨来。东霍霍(闪电),西霍霍,明朝仍旧干卜卜。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雾里日头,晒破石头。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三朝雾露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早晨落雨饭后停,饭后下雨不得晴。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停。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正月八,二月八,小猫小狗全冻煞。(寒潮来临)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清明有雨正黄梅,清明无雨少黄梅。端午落雨还好熬,初六落雨烂脱瓦。夏至三朝雾,出门要摸路。(多雨)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未秋先秋,踏断蛮牛。(干旱需戽水)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清水下种,混水插秧立了秋,在小一齐揪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3、有关卫生的农谚:食能以时,身必无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食不言,寝不语。食堆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饭吃八成饱,到老胃肠好。肚子八分饱,不用把医找。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吃饭先喝汤,胜似良药方。常喝汤,保健康。贪多嚼不烂,胃病容易犯。常吃葱和蒜,身体强又健。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开胃,蒜败毒,萝卜吃了壮筋骨。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少吃长寿,多吃多灾。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要少。饱食胃不展,负腹腹自安。食为安身之本。药补不如食补。食前食后须游之。

4、农家谚语:金杞县,银太康,不如祥符半后晌。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人巴结有钱的,狗咬 篮的。老百姓完了粮,强似自在王。马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宁做鸡头,不当凤尾。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树老焦梢叶儿稀,人老弯腰把头低。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山上怕老虎,平地怕没脸。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枪打出头鸟,露头椽子肯糟。管闲事,落不是。人怕输理,狗怕夹尾(yi)。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好铁不打钉,好孩儿不当兵。栽个跟头学个乘。人对眼,客对货,牤牛尖对住麦秸垛。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喘。人往高处走,水往洼处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青泥。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钟不敲不响,灯不拔不亮。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宁毁十座庙,不拆一对婚。劝人不醒不如一耸。能吃过头饭,不能说过头话。人争一口气,神争一柱香。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活百岁。打是亲,骂是爱,不管不问要变坏。父子同心山成玉,兄弟协力土变金。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人别损财,马别损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晌午不能光晌午,后响不能光后晌。好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有福不在忙,无福跑断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做官不知做官难。妻贤夫祸少,子教父寿长。扫地扫旮旯,洗脸洗耳朵。黑痰轻,白痰重,一见黄痰就要命。桃保人,杏伤人,李子园里抬死人。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一九二九伸不哩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冰河开,。八九燕归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立了秋,挂锄钩。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头伏凉快,二伏热,过了三伏再请客。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喝疙瘩。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不过午,过午赛猛虎。瓦子云,晒死人。东绛风,西绛雨,南绛出来卖儿女。云往东,晒干坑;云往西,披簑衣;云往南,雨涟涟;云往北,晒干坯。东风雨,西风晴,刮起南风下不成。冷子一条线,霜打一大片。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在水里捞。谷雨麦挑旗,立夏麦穗齐。小满椹子黒,芒种吃打麦。头伏萝卜,二伏芥,一到三伏种白菜。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枣干。芒种忙,三俩场。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一棵红薯一把灰,红薯结的成大堆。道路通,百业兴。

第八节 歇后语

南墙上挂狗皮-------------不像话(画)

同窑烧的砖瓦-------------一路货色

碗里头扎猛子-------------不知深浅

一个驴粪蛋卖十元---------难受(售)

老太太喝稀饭-------------无耻(齿)下流

膝盖上挂暖壶-------------水平比较(脚)高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

猪往屠夫家跑-------------送货上门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衣少食(十)

小猪拱灶门---------------一鼻子灰

赶车的不带鞭子-----------光拍马屁

关住门打狗---------------看你往那里跑

蒸笼里伸出个头来----------熟人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圣人搅油漆----------------明白人办糊涂事;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树林里耍大刀--------------拉不开场子

芝麻开花------------------节节高

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咸菜拌豆腐----------------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不用多言(盐)

豆腐干煮肉----------------有分数(有荤也有素)

豆腐乳煮菜----------------哪敢多言(盐)

黄豆煮豆腐----------------都是自己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外甥打灯笼-----------------照旧()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
  火烧旗杆-------------------长炭()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妙(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费心(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庙。(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万岁爷流鼻血--------------正红。(朕红)
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裏------------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寿星骑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百度记了你的名------------妒忌(度记)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

阎王爷嫁女----------------鬼要

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

贾宝玉游魂----------------误入迷津
林黛玉进贾府--------------谨小慎微

林黛玉的身子--------------弱不禁风
王熙凤的为人--------------两面三刀

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蚕豆开花------------------黑心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打破砂锅------------------问到底

第九节游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农村的孩子,课余时间除了参加生产队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拔草、砸坷垃、搂麦子等等以外,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看课外书,也做一些当时时兴的游戏。

那时候的一些游戏,有的虽然现在还未绝迹,但孩子们也不常玩了:像男孩子喜欢玩的滚铁环、打弹弓、摔跤(这里叫“扒骨碌”)、掰手腕,女孩子喜欢玩的跳绳、踢毽子,男女孩子都喜欢玩的“老鹰捉小鸡”(也叫“掉小鸡”)、捉迷藏(也叫“藏猫猴”)等等,现在在农村还可能偶尔见到。有不少则是现在的孩子们见所未见的。有几种,

1、“来行(读“hang”)”,因为游戏要用瓦片进行,所以又叫“来瓦”。是两个人玩儿的一种技巧游戏。在地上画出一个大的长方形,里面画一条纵线、两条横线,那形状就像是一个“目”字中间加了一竖,这就是“行”。“行”里共有六个格。从右侧算起,由近及远,分别是一、二、三格;拐过左边,最远的和第三格连着的是第四格。排过来是第五格和第六格。“行”画好以后,两个人每人找一个茶杯口大小的瓦片,分轮进行比赛。从第一格开始,单腿跳跃踢着瓦片前进,踢到第四格时,直接把瓦片踢到第六格里去。就算过关了。如果开始扔瓦片时没有扔到预定位置,或者中间踢着的时候出了界;特别是最后一脚,如果没有踢到第六格,只踢进了第五格,或者踢得超出了第六格,都算输。第一轮出现失误的,第二轮时就要重来。第一轮过了关的,第二轮时要把瓦片扔到第二个格里,以此类推。越到后来距离越远,出现失误的可能性也越大。两人中有一个顺利踢完四个格,就算决出了胜负。如果时间允许又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接着来。

  “下周”。“周”,是一种简易的棋类游戏。也是两个人玩儿的。“周”包括“四周”和“六周”两种。所谓“四周”,就是由四条横线、四条纵线组成的棋盘。“六周”则是由六条横线、六条纵线组成的棋盘。这种棋盘在地上随便一画就行。棋子就更简单了,石子儿、坷垃蛋儿、树叶儿、草棒儿,只要能够双方区别开来,什么都行。下法上不像军棋、象棋是先布好了阵,而是和围棋类似,是自由布子儿的。只要一方能让自己的子儿排成一条线,就算赢了。所以玩儿的诀窍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子儿排成一条线,而不让对方的子儿排成一条线。一盘完了可以再来一盘。一般是双方约定“三打两胜”或“五打三胜”。

  2、“打拽(读“zhuai”,平声)”。“拽”这个字是借用的,因为字库和词典里都没有相应的字。所谓“拽”,就是一些四五十公分长的木棍。是两个人玩儿的可以锻炼臂力的游戏。两个人需要各自准备一些木棍。玩法是划定一条界线,如果甲方先打,乙方就把自己的木棍放在界线这边指定的范围内。甲方如果把乙方的木棍打过界线去,乙方的木棍就归甲方所有;然后乙方再打,甲方当然也要把木棍放在规定的位置。什么时候把对方手里的木棍瀛完了,游戏就结束了。赢者就可以把木棍拿回家作为烧柴,或者下次玩的时候再用。这个游戏,有两个弊端:一是不够安全,记得经常有把木棍打在身上或脸上的;二是为了打拽,有的孩子经常去损坏树木。所以,家长和老师都不提倡。后来改成了“纸拽”(有的地方叫“元宝”),就是把纸叠成四方形,当作“拽”来用。打纸拽不需要那么大的场地,也不用划定界线,只要用自己的纸拽把对方的打得翻过来,就算赢了。

 3、“打不改”。所谓“打不改”,又叫打得娄,就是木制的陀螺,上半部分是圆柱形,底边则是圆锥形的。也有的为了让陀螺经久耐用,在锥顶上嵌上一粒钢球。用自制的简易鞭子不断地抽打,陀螺就不断地旋转。这种游戏,一个人也可以玩,但没大意思。只有几个人一起玩,看谁让陀螺旋转的时间最长,有了比赛的性质,大家玩得才都起劲。

 4、鸡鸡翎”。所谓“鸡鸡翎”,就是古时候将军或部落酋长们头上插的长长的羽毛,在古装戏里可以经常见到。这是一种大型的模拟军事游戏,至少要十几个人才能进行,再多一些更好。先把人员分成相等的两队,并指定或推选出各自的头目。相隔七八米排开,就像是两军对垒。每个队的人都紧紧拉着手,组成尽可能坚固的“防线”。通过抽签(或者用“剪子包袱锤”)来决定了先后,甲方的头目就大声叫喊:

  “鸡鸡翎,扛大刀,我的人马记(记,“随便”的意思)你挑!”

  乙方的头目就从甲方的队伍中选定一个,说:“我挑xxx!”

  被挑中的那个人便从队伍中出来,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气冲向“敌阵”。如果冲过去了,就回到自己的队伍里去;如果冲不过去,就算是当了“俘虏”,要加入对方的阵营。

  然后,乙方的头目又大声叫喊:

  “鸡鸡翎,扛大刀,我的人马记你挑!”

  这样循环下去,直到其中的一方剩下的人少得不能布阵了,才算有了胜负。

  在这个游戏中当“头目”。虽然头上没有带着鸡鸡翎,肩上也没有扛着大刀,但叫喊着的时候仍然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位将军,颇有一种自豪的感觉。

 

第十节歌谣

孩子都喜欢儿歌,大人们也喜欢教孩子唱儿歌。大概这是人类的传统之一吧。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二十世纪6070年代,儿歌更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心灵鸡汤。

有的儿歌反映了贫困年代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那时所谓的“幸福生活”,实际就是能吃饱饭。这类儿歌最典型的要算是《东打井》了。

  东打井,西打井,

  下来麦子吃白饼;

  东打夯,西打夯,

  下来麦子喝面汤;

  东打锣,西打锣,

  下来麦子吃馍馍——

这里说的“白饼”是一种很薄的饼,吃的时候要卷起来;“面汤”,就是面条,不像南京那边说的“面汤”是洗脸水;“馍馍”呢?就是馒头。这些都是麦子面做的,所以一过了年孩子们就盼着麦收,因为只有收了麦子才有可能吃上一顿白面。不过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收了麦子也没吃过几次真正的白面,往往还是掺和了地瓜面一起吃。

1、有的儿歌则说不上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念着好玩。例如《小叭狗》:

  小叭狗,戴铃铛,

  晃啷晃啷到集上;

  要吃桃,桃有毛;

  要吃杏,杏又酸;

  要吃李子面丹丹;

  要吃狗屎?——晒不干!

由于当时果树很稀少,多数家庭院子里有一两棵枣树,桃啊杏啊只能在集市上见到,李子在集市上也难得一见。这首儿歌,除了给童年的增加了一些乐趣外,对了解有关水果的知识有一定帮助。

2、有的儿歌不仅好玩,还具有一定讽喻、劝诫的意义。如《小公鸡》(也有的唱做“小小虫”——“小虫”者,“麻雀”也),就是讽刺不孝敬老人的人的:

  小公鸡,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擀白饼,卷白糖,

  媳妇媳妇你先尝。

  别管那个老妈子,

  反正她也活不长。

这首儿歌,除了第一句说的是小公鸡,后面的内容就都和小公鸡无关,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不孝儿子的形象。那时当母亲的教孩子唱了这首歌,往往会跟着问上一句:“你长大了也会像小公鸡一样么?”如果儿子说不会、有了好东西要先给母亲吃,那么做母亲的就会很高兴。我那时颇为纳闷:小公鸡也要娶媳妇吗?后来知道这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比兴手法,开头的起兴是无须和后面内容有多大联系的。

3、还有的纯粹为了取笑、逗乐,例如《小二孩儿》:

  小二孩儿,二孩来,

  俺见二孩儿的媳妇来;

  也会走,也会摇,

  也会擀饼切面条;

  擀的薄,切的细,

  撑得二孩儿直放屁。

这首儿歌的一个特点是:歌里的“小二孩儿”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形象,而是可以随意换人,对着谁唱就可以换成谁的名字。由于它特别幽默风趣,又被加进了在场的孩子,所以,尽管人们都特别熟悉,但只要一唱,谁都会开心地大笑起来。那时的小孩子本来一说到“娶媳妇”的话题往往都会脸红,被别人唱进歌里就更是哭笑不得。不过因为唱歌的人毕竟没有什么恶意,倒也不会轻易为这个翻脸。

4、后来还有一些民谣也被当作儿歌来唱,包括一些反映群众对干部不满的顺口溜。例如《拖拉机》就是这样的作品:

  拖拉机,来耕地,

  大官小官都满意;

  又买鸡,又买鱼,

  还有鸡蛋和粉皮;

  大官吃,小官尝,

  社员一偎抉口粮!(“抉”,读jue,扣减也)

这样的民谣应该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那时的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大一些的公社都有专门的拖拉机站。如果到哪个生产大队、生产队去耕地,是需要安排生活的。但一些队干部借机大吃大喝,引起了群众反感,就出现了这样的歌谣。小孩子们不管这那,听着顺口就起劲地唱。很可能当时还起了一些舆论监督作用呢!

上述介绍的几则儿歌来看,在艺术形式上有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篇幅上一般是六句。这个长度对儿童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便于记忆(超过八句则记忆难度偏大),容易吟唱(少于四句则不便吟唱,除了加以重复)。一般所有儿歌,没有长于八句的,也很少有少于四句的。二是句式上大多很简短。最长是七字句,中间不少句子又分为两小句,很便于牙牙学语或刚会说话不久的儿童学习和吟唱。三是韵律上转韵灵活,琅琅上口。这种特点往往比内容怎样还要重要。儿童学习儿歌,是在引起兴趣的基础上主要靠无意记忆进行的。不是特别上口,儿童是不会发生兴趣的。四是表现形式上多采用比兴手法。儿歌的创作者多为没有文化的母亲。她们并不知比兴为何物,往往是在生活中触景生情,借物起兴,自然而然,妙手天成的。儿歌应该是最简单明白的话。比兴手法的广泛应用,却使得它明白而不直白,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5、民谣

百药诸草样样全

进宝号,喷喷香,施礼搭弓拜药王。

药王老爷本姓孙,家住山西姚州人。

内科先生孙思邈,外科先生华佗高。

孙思邈,华佗高,妙手回春谁不晓。

进得宝号把药提,荆芥黄蜂地瓜皮。

黄连苦,甘草甜,论吃还是梅苏丸。

甘草甜,黄连苦,肉桂本是大热物。

百药诸草样样全,四位先生来坐禅。

剃 头 歌

七步走,八步留,一绺青丝挂门头。

一绺青丝门头挂,罗祖门前拜下家。

先拜罗祖后拜你,你是罗祖传道的。

罗祖好,道行高,七月十三得宝刀。

洛阳宝桥走一遭,上八块,下八块,

当中抽出两块来,一块粗,一块细,

小刀磨得锋又利,能剃春秋共四季。

不论公子和王侯,按住头皮水中揉。

不论阁老和宰相,按住头皮不敢犟。

剃罢头,择罢眉,临起身打顿五花锤。

人家打锤犯王法,老师打锤把钱抓。

五花锤,打的高,鹞子翻身耳朵掏,

掏耳朵,可小心,全凭老师的好手劲。

杂  货  店

正行走,抬头看,眼前就是杂货店。

杂货店,杂货行,走过苏州飘过洋。

海参海带出海外,陈州出的黄花菜。

黄花菜,不用刀,做它离不了花胡椒。

小小胡椒圆又圆,飘洋过海到海南。

小小花椒麻又麻,出在东北山垓垃。

不是胡椒卖的贵,走一道关口报一道税。

不错不错真不错,掌柜的报税我见过。

长的枪,短的炮,不长不短是黄裱。

大红炮,小红炮,初一十五它先到。

大火鞭,小火鞭,逢年过节它先占。

黑糖香,白糖甜,谁要买糖来打咱。

东街大嫂有了喜,来买咱的好江米。

生意好,生意旺,光卖现钱不赊帐。

生意好,样样全,掌握的不在乎那几个钱。

三步高 两步低

三步高,两步低,迈步走到粮行里。

先开粮行汉钟离,后开粮行伍子胥。

钟离子胥开粮行,卖的尽是粗细粮。

绿的绿,黄的黄,大米人称二细粮。

豌豆弯,扁豆扁,江豆长的一只眼。

谷子小,玉米大,各样粮食各样价。

都说麦子卖的贵,十冬腊月受过罪。

烧  饼  大

烧饼大,芝麻稠,花椒茴香小磨油。

油盐酱醋藏里头,香焦酥脆吃不够。

都  来  买

都来买,都来换,

卡子别针蓝洋线,买哩没有换哩贱。

走就走过就过

走就走,过就过,掌柜的炸的好油馍。

清香油,细白面,又好吃来又好看。

油馍粗,油馍长,远看好象一条梁。

又象孙猴的金箍棒,降妖捉怪保安康。

夯   歌

领:同志们作准备哟!合:嗨哟!

领:准备来抬夯哟!合:嗨哟!

领:一人来盖房哟!合:嗨哟!

领:大家齐帮忙哟!合:嗨哟!

领:抓夯一起抓哟!合:嗨哟!

领:夯时一齐夯哟!合:嗨哟!

领:夯夯要打平哟!合:嗨哟!

领:不打马蹄夯哟!合:嗨哟!

领:抬夯要心齐哟!合:嗨哟!

领:心齐有力量哟!合:嗨哟!

领:单丝不成线哟!合:嗨哟!

领:独木不成行哟!合:嗨哟!

领:这夯打东山哟!合:嗨哟!

领:拐弯往北夯哟!合:嗨哟!

领:一夯一夯排呀!合:嗨哟!

领:夯夯要稳当哟!合:嗨哟!

领:同志们高抬起哟!合:嗨哟!

领:高抬有力量哟!合:嗨哟!

楼上楼下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吃哩发面卷子,叨哩肥肉片子。

转,看,干

正式工转,合同工看,临时工干。

四方大脸仿他爹

火炉子,红楞楞,我给新人来点灯。

新灯照新房,新箔篱子新大床。

新铺底,新盖底,滑不溜哩圈床席。

夜个陪着爹娘坐,今个伴着×相公。

金灯配银灯,瓦房配楼亭。

方桌配斗椅,茶壶配茶盅。

八仙桌子配寿星,十七八哩小大姐配个×相公。

来了一年整,添了个头生儿小玩童。

三天去报喜,九天送粽米。

又抬米来又抬面,还抬沙糖和鸡蛋。

再抬一匹绫,两匹绸,还抬银铃和虎头。

给他小孩带上头。孩儿她娘满喽月,

孩他姥爷来请客,套了一辆骡马车。

孩儿她娘坐车厢,孩他姥爷坐车帮。

小孩儿坐在娘腿上,拿起鞭来耍一耍。

不打骡子都打马,“嘚哦”就到姥娘家。

姥娘看,妗子接。妗子说:

“又不白,又不黑,四派大脸仿他爹。”

夜梦不祥

夜梦不祥,写在西墙。太阳一照,化为吉昌。

离了红薯没法活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

挂牌是你

数绿数红,百目传明。

拿张拿李,挂牌是你。

打  金  鼓

打金鼓,过金桥,奶奶庙里结仙桃。

结一千,又一千,打发老奶上高山。

高山有个拨浪鼓,拨浪拨浪二百五。

金皮吊,银皮吊,问问大官饶不饶。

碰喳鼓

碰喳鼓,碰喳锣,

小马斤,合一托。

一速一速

一速一速,蛤蟆癞肚。

三天打瓦,四天疙瘩。

架老鸹

架、架、架老鸹,架到河里淹死他。

吃个豆,活喽吧!

弹杏胡

一指弹弹儿,二指连连儿。

连连小三儿,进了当官儿。

小簸箕

小簸箕,检一检,问您婆家多古远。

八里半,九里多,那边就是苇子棵。

苇子棵里影一影,那边就是桃花井。

桃花井里水又甜,那边就是果子园。

果子园里拉轿车,那边就是李二姐。

好穿绿,好穿红,好穿锻子好穿绫。

骑白马,拉相公,放铁炮,呼嗵嗵,

一棵萝卜一棵葱。

梳个狮子滚绣球

三岁娃娃会栽葱,一栽栽到路当中。

走路的别伸手,叫它开花结石榴。

石榴肚里有壶油,留给姐姐好梳头。

大姐梳个盘龙髻,二姐挽个梳妆楼。

剩下三姐没啥梳,梳个狮子滚锈球。

鼓打五更上南场

鼓打五更上南场,出门碰见我同行。

同行见我哈哈笑,我见同行泪汪汪。

同行问我哭啥哩,娶个老婆好尿床。

一更尿湿红绫被,二更尿湿花衣裳。

三更尿湿鸳鸯枕,四更尿湿顶子床。

鼓打五更天明亮,床下小鱼闹嚷嚷。

前院他婶来掏火,脱个光脚往里蹚。

南边来了打鱼汉,照住床下撒一网。

逮住个鲤鱼八斤半,逮住个黄鳝一托长。

逮住个鲶鱼呱哒嘴,逮住个戈亚扛着枪。

剩下个老鳖冇逮住,跑到台湾当老蒋。

看排场不排场

月明地,明晃晃,打开后门洗衣裳。

洗得净,润得光,学生穿上到学堂。

读四书,念文章,考场得个状元郎。

旗杆立到咱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腊八祭灶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婆要个大布衫,老头要个破草帽,劈头劈头又打掉。

小板凳

小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嗑瓜子。

奶奶嫌我嗑的慢,我给奶奶做点饭。

奶奶嫌我的稠,我给奶奶浇点油。

奶奶一辈子不发愁。

板凳板凳摞摞

板凳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大哥。

大哥出来卖菜,里头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打水,里头坐个老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e042b1b0b4c2e3f5727634c.html

《民谚俗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