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 - “杨柳”的意象

发布时间:2019-02-26 16:49: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一、 杨柳本意解析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确有其事的。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诗中亦有句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但隋炀帝赐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其实,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的一种——蒲柳。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古汉语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字说起。的意象:

  1.“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折柳——作为送别的意象,最早的应该是晋陆机的《折扬柳行》

  邈矣垂天景。壮哉奋地雷。丰隆岂久响。华光但西聩。日落似有竟。时逝恒若催。仰悲朗月运。坐观璇盖回。盛门无再入。衰房莫苦开人生固已短。出处鲜为谐.慷慨惟昔人。兴此千载怀。升龙悲绝处。葛ぱ变条枚。寤寐岂虚叹。曾是感与榷弭意无足欢愿言有馀哀。(《乐府诗集》三十七)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

铜驼陌上新正後,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

  我失骄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做为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那无边的聊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便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纳入其中。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其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考题将问题的设置上,以折柳为中心。考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就有柳咏的《雨霖霖》一词。而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在这里,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的文字,它会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会联想到折柳惜别的情景。当然,对于那些阅读面宽泛的考生来说,回答这一问题,则会有更大的联想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不妨摘录几首相关的诗句。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乐府·塞下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堤上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唐·施肩吾《折杨柳》

  在众多的送别诗里,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四、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阿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谈到意象时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依据这一点,我们想到了。为一个客观的物象,诗人在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自己的情感。于是,缘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地飘入我们的世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

  关于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有人将其列为以柳喻人之作,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并以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来佐证。依这种看法,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姿态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而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而我则更倾心于将这首诗列为咏物言志的七绝。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唐彦谦也以为题,写下了著名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咏垂柳 ,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 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当然,缘柳抒情并不是古人的专利。当历史的烟云离我们渐渐远去的时候,而却仍在诗人们的笔下翩翩起舞。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当现代诗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异国他乡的母校时,便成了诗人寄托情怀的对象,而我们从中示难休味到诗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诗言志。和其他的意象一样,为诗人们提供了一种抒情的方式,而风姿秀出的也道出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丝柔情。(宋·吴文英《风如松》)柳有多少柔情有多少。柳树数不清,情岂能又有数可数呢?

五、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民谚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条(唐·杜甫的《腊日》),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纪念。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树姓杨: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从以上我们所记录下的民风民俗来看,诗人们以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有人将古诗中的归纳为八类,我将其摘录如下,就当作是以上文字的小结。

  1、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4、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爱情初萌的欢悦

  5、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6、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7、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妙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我以为都没有切中要意。领会这一妙句之在哪里? 多情自古伤离别字上,在酒醒之后的

  愁更愁上,一句话,在于借物寄情的贴切,在于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淋漓酣畅地描摹出来,离人想象出一个酒醒之后的感情场。在这个中,作者没有直抒胸臆 ,而是借物寄情,以物传情。透过中物象的表层,人们发现这些默默无语的景物所能表现的不但不能给离人一丝温馨、安慰和希望,反而神奇般地在离人破碎的口上撒了三把。一为杨柳岸。离人酒醒后若不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也许不会触景生情,眼前立即闪现出恋人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灞陵折柳赠别的情景,也许心情会平静些。然而船停之地偏偏是那个触动离人内心的伤心处”——杨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伤痛呢!“杨柳无情地搅起离人的思亲之潮。二为晓风。秋天拂晓的风要比傍晚时的风更凉,酒醒之后经凉风一吹就更觉清冷,肌肤之寒立即引发出离别恋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除却清秋节中离别之时的冷落之苦,却不想酒醒偏遭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冷呵!“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三为残月。离人多么希望去时有日,归来有期,尽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这一去要到那烟波浩淼、暮云沉沉、空阔广漠、千里之外的楚国,飘泊无依,归期渺茫,何时能与佳人重逢? 便不忍再想下去,只有一醉解千愁了。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破镜般的残月,顿使他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这岂不是叫人绝望的生离死别吗? “残月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竖起了一堵穿不过的

  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 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浇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这三把制造出离人心中事与愿违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欢惨将别”“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极度伤感的氛围,使笼罩于全篇的离情别恨更加强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近乎白描式的写法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关键在于作者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表达离人的离情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这些传统技法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使得杨柳岸晓风残月连同他的众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被传颂为千古绝唱,真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最伤感的时候,总是低徊,絮絮。杨柳之柔,却对着凉意晓风,更有残缺之月。这离愁开始似是醉酒,柔肠回转,继而变凉,是心凉而非风凉。最不堪直面的,是那弯缺月,缺的何止是那残月?更是坚硬的现实:别离!在不知不觉中,哀伤逐级递升,直至离人 此去经年,良辰好景都成了虚设!

  由此可见,对于柳三变来说,杨柳也好,晓风也好,残月也罢,都只是意象,成了虚物,真实的倒是那无法诉说的离愁,哀伤无法诉说,故随手抓来杨柳、晓风、残月,却不知此三物一著我之色彩,立刻神活。

  最后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供大家在学习中体会、运用:

  识字——掌握诗词语汇知识

  知人——了解作家生平经历

  论世——熟悉必要的历史背景

  诗法——了解基本的诗学常识

  会意——调动相应的生活体验

  吟诵——学会因声求气的咏味

比较——积累一定数量的赏析案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e5ed816650e52ea55189823.html

《古代诗词鉴赏 - “杨柳”的意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