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

发布时间:2020-03-01 12:51: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秋水(节选)

庄周

授课教师:杨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要点

1.题解:

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2.内容概述: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写作特点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三、关于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宋国(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蒙邑(yì)中为吏,主督漆事。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二者为老庄

思想意识:唯心主义。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异性

生活态度顺应自然。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四、作品特点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意,构思巧妙,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五、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纷争,天下混乱在当时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消极厌世的极端。一生清贫。

六、行文赏析

第一段: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通假字:泾,通“径”;辩通“辨”。

注释:时,名词作状语,按时以,动词,以为;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⑷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⑸面,名词作动词,面向;⑹始,副词,才;⑺闻,动词,听到;若,动词,比的上;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少,形容词作意动,认为少;⑾之,结构助词,的;⑿轻,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轻;⒀始,名词,开始;⒁穷,形容词作动词,尽;,动词,到达;于,介词,被;

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专指地名“北海”。   

2.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海神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概述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第二段: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ǔ)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通假字:虚,通“墟”;大,通“太”

注释:于,介词,与;,介词,比;为,介词,用;以,介词,凭借;⑸多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多;⑹少,形容词作意动,认为少;⑺号,称;⑻焉,于此(与万物之中);⑼卒,尽。人卒。即大众;⑽之,代词,天下以,名连词,来;为,动词,取得;于,介词,由于、因;

古今异义:

1.东面而视: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2.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黄河流域一带。今义,一个国家。

译文

海神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概述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 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束于教也   

4.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5.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七、行文特点

1.行文艺术特色是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过设喻(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②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

2.论证方法特色。

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

论证中采用了大量排比句(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②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③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④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以及反诘句(①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②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这样的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体现出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八、总结扩展

《秋水(节选)》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饱含理念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他的世界观

1.有关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道家之道

道是阴阳: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道是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

道是本原: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

道是规律: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

道是法则:“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e8e2b68a98271fe910ef980.html

《秋水(节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