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产业特点及趋势

发布时间:2013-08-23 16:32: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蝴蝶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蝴蝶产业的背景情况

蝴蝶是鳞翅目Lepidoptera锤角亚目(蝶亚目)Rhopalocera昆虫的俗称。其中的一些种类色彩艳丽、飞行姿态优雅,被誉为会飞的花朵。古往今来,蝴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泛出现在文学、音乐、戏剧、诗歌、绘画、装饰、广告等领域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活蝶观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仅英国就有大大小小80余家观赏蝴蝶园,每年需要从热带地区引进活体蝴蝶200余万只。我国台湾是蝴蝶资源开发和利用较早的地区之一,至少建有8家规模较大的观赏蝴蝶园,所需要的蝴蝶主要来自岛内养殖园。

随着我国大陆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了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为他们创造一种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寓教于乐的有效教育形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一些大城市的博物馆或少年宫,陆续出现了一批活蝴蝶馆、蝴蝶园,供人们观光休闲和开展科普教育活动。90年代以后,活蝶馆、生态蝴蝶园、蝴蝶谷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些蝴蝶馆、蝴蝶园的出现,为喧闹的城市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深受广大市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随着各种类型蝴蝶生态园的建设和蝴蝶加工业的兴起,活体蝴蝶和蝴蝶标本的使用量越来越大,蝴蝶的人工养殖业等也随之发展起来。可以说,我国的蝴蝶产业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不知不觉中悄然兴起

2蝴蝶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粗略统计,我国蝴蝶产业2004年全行业年产值不到1亿元人民币,仅为全世界的1/802005年也不过1.5亿元左右。而区区一个台湾岛,上世纪90年代,蝴蝶产业就曾创造了每年80亿台币的傲人佳绩,其从业人员最多时达数万人,业务遍及全世界。这说明第一、我国的蝴蝶产业刚刚起步,任重道远;第二、我国的蝴蝶产业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尽管我国的蝴蝶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但一些有识之士和机构、企业的前期努力、还是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2.1蝴蝶科研方面

1)周尧等,于1978年发表了《陕西省经济昆虫志·鳞翅目·蝶类》,1994年发表了《中

国蝴蝶志》,1998年发表了《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

2)李传隆等,于1957年出版了《蝴蝶》;1980年发表了《万里扑蝶》;1992年发表了

《中国蝶类图谱》,1995年发表了《云南蝴蝶》;

3)伍杏芳,于1985年发表了《蝴蝶》,1988年发表了《岭南绿洲蝴蝶》;

4)莫荣等,于1993年发表了《蝴蝶》和《蝴蝶识别、捕捉、欣赏及其他》;

5)李昌廉,于1994年发表了《大自然的舞姬蝴蝶》;

6)王之屏,于1994年发表了《蝴蝶色彩的应用》;

7)白九维等,于1996年发表了《中国珍稀于观赏蝴蝶》,1997年发表了《中国凤蝶志》,

2000年发表了《中国斑蝶志》;

8)赵力等,于1996年发表了《四川省蝴蝶》;

9)顾茂彬等,于1997年发表了《海南岛的蝴蝶》;

10)王治国等,于1998年发表了《河南昆虫志·鳞翅目·蝶类》

11)武春生,于2001年发表了《中国动物志鳞翅目凤蝶科》;

1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于2002年发表了《中国蝴蝶养殖》;

13)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所,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蝴蝶研究工作,90年代对枯叶蛱蝶、

柑橘凤蝶、达摩凤蝶、美凤蝶、巴黎翠凤蝶等观赏蝶类进行了人工繁殖的探讨,特别是2000年以来,研究所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成立了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蝴蝶寄主和蜜源植物的引种与繁殖、蝴蝶天敌与疾病防治、蝴蝶规模化养殖设施与设备、蝴蝶滞育的诱导与控制、蝴蝶异地活体利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等一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经云南省组织的专家评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蝴蝶养殖方面

我国从80年代就已经在一些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开始了小规模的蝴蝶养殖试验。

90年代,一些观赏蝶种(如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us)的人工养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真正大规模的进行蝴蝶人工养殖是在2000年以后。截止2004年底,我国能够规模化人工养殖的观赏蝴蝶达17种,单种最高年产量达100万只。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成规模的蝴蝶养殖场不到10个,已见报道的养殖场面积总和约3000多亩,每年的蝴蝶产量约500多万只,可能有许多小规模的养殖户未统计进来。

2.3蝴蝶利用方面

1)观赏蝴蝶园:我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蝴蝶园30多个,这些蝴蝶园大小不一、建

设水平和质量良莠不齐,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差异很大。据调查,目前已建成的蝴蝶园中,规模相对较大、环境比较优美、设施比较配套的是厦门蝴蝶王国(占地500多亩,总投资约1亿元人民币);而社会影响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是云南大理蝴蝶泉,仅2005年门票收入就达4000多万元,比没有人工放飞蝴蝶前的2003年增加了将近5倍;大多数观赏蝴蝶园建设规模小、设施不配套、蝴蝶供给不稳定,不少只能季节性开放,因此经济效益不佳,处于惨淡经营状态。

2)蝴蝶加工业:目前我国的蝴蝶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制作蝴蝶标本、蝴蝶艺

术画、蝴蝶塑封等。作品创意简单、制作工艺粗糙,除直接蝴蝶标本展示以外,大多难登大雅之堂。

3蝴蝶产业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蝴蝶产业(不包括台湾)与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手段落后,产业形象粗陋,不成规模,不成体系,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3.1起步晚,底子薄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以观赏活蝴蝶为主要内容的蝴蝶屋建在英国的

伦敦,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类似活蝶馆。

3.2政府重视不够

具体表现为整个行业的无组织性。各地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无

计划,无管理,自由出入,一盘散沙。结果是蝴蝶的野生资源被不断破坏,产蝶地区的经济并未因此得到有效的发展。

3.3政策不配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931颁布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是199231颁布施行的,其中内容主要针对大型动物,对于昆虫则操作困难。比如《条例》第五章第二十九条规定: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县境的,应当凭特许捕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批准,……”这里的授权单位通常是指地区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这个过程对于大型动物尚可,蝴蝶的自然寿命很短,其经济寿命更是仅有几天时间,先到县级再到地区级城市的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办理运输手续,从提交报告到拿到批文,一切顺利至少也要5-7天时间,实际操作中时间更长,常常是手续办完了,蝴蝶也死光了。如果不按此程序操作,便是违法经营。在如法律规定对金斑喙凤蝶、三尾凤蝶东川亚种、二尾凤蝶、中华虎凤蝶和阿波罗绢蝶5种蝴蝶进行国家重点保护;2000年,国家林业局又以政府令的形式增加25种蝴蝶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益的、有重要经济或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但这远远不够,一是因为涉及种类仍然有限,二是禁止随意捕捉,并未涉及更为重要的栖息地保护。

3.4技术跟进不到位

蝴蝶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的蝴蝶产品

大多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更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在我们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是,蝴蝶的规模化养殖生产和经营中,最致命的是流行病问题,稍不注意,便会全军覆没、前功尽弃。因此,蝴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蝴蝶开发和加工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3.5市场不成熟

我国的蝴蝶产业刚刚兴起,蝴蝶产品的终端市场并没有培育起来,有

效需求极不稳定。蝴蝶不同于其它大型动物,它繁殖快,天敌多,寿命短,贮存难,一旦运输渠道(包括出口)不畅,蝴蝶即使生产出来,也买不出去,经营风险极大。

3.6资源破坏严重

首先是栖息地的破坏和退化导致寄主植物与蜜源植物的减少,

继而造成了部分蝴蝶种群的减少或灭绝;然后是蝴蝶自身资源的无序利用,云南的丽江和西双版纳、福建的武夷山、四川的峨眉山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等,曾是我国较早出现的蝴蝶标本及蝶翅画的重要集散地,其蝴蝶材料全部是从栖息地直接扑捉活蝶而来的由于过量捕捉,原来一些随处可见的美丽蝴蝶,现在已很难看到加之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标本和蝶画的粗制滥造,蝴蝶资源损失严重。

3.7从业者素质不高

据初步调查,目前蝴蝶养殖、经营、加工的从业人员中,80%以上是未经专业培训的农民和普通城市居民,他们大多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法律意识淡薄,加工方法简陋,经营手段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

4蝴蝶产业存在问题对策

为了支持和培育我国的蝴蝶产业,保证这一新兴特色资源型绿色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给国家带来利益,给社会带来财富,既造福当今,也造福将来,必须针对性地认真解决好以下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4.1目标与思路问题

4.1.1明确发展目标

争取用8-10时间,实现我国蝴蝶及其制品的科学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经营,提升我国在蝴蝶资源保护和蝴蝶产业开发方面的国际地位,提高我国蝴蝶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1.2理顺发展思路

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强大科技支撑力量和业已建立的蝴蝶信息网络,以及数年来经过艰苦努力而在全国各地不同气候类型区所建立的各个蝴蝶引种实验繁育基地、以及国内一些公司在蝴蝶养殖场和蝴蝶园建设、运作及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风景区、公园、城市少年活动中心及其它具备相应环境条件的旅游、娱乐、休闲或科普教育基地等有效资源,以国家的法律、政策为基础,以保护野生蝴蝶资源为前提,以人工繁育的蝴蝶为手段,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将创新思维与专业技术相结合,将蝴蝶观赏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努力在各地创造生态型、近自然的蝴蝶主题人工景区或景点,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以满足人们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让人们在阳光下走近蝴蝶、亲近自然,让孩子们与蝶共舞,去触摸、去感知美丽而神奇的蝴蝶世界,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蝶业市场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4. 2政策与法律问题

4. 2.1完善国家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建设

其目的在于使之更加有利于蝴蝶资源的保护和蝴蝶产业的开发,让从业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事可为,有功可建。

1) 坚持资源保护策略,鼓励蝴蝶人工繁殖,积极开展加工利用。同时,及早出台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 支持、保护合法经营行为和经营者;限制、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和经营者。对于目前市场上蝴蝶及其产品的非法交易和经营活动,应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取缔。

3) 昆虫占整个已知动物总数的70%以上,其资源价值显而易见。因此,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应当对有关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包括蝴蝶在内)的内容进一步加以完善;对《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中的蝴蝶部分进行合理调整。

4.2.2加强政府管理,积极培育市场

首先应做好全国的蝴蝶产业规划,尽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其次,要理顺关系,归口管理,建立严格、高效、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然后是支持建立行业组织,鼓励行业自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的管理操作和绩效评估,确保优胜劣汰,有序发展。

4.3科研与技术问题

4.3.1加强蝴蝶产业科研力量的整合

1)依靠现有资源: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动物生理研究所,以及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动物和昆虫研究机构,整合其中的有效资源,加强蝴蝶生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基础研究,这是蝴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2)发掘潜在资源:为热爱自然、喜爱蝴蝶、有志于蝶业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提供舞台、创造条件,或采取专职、兼职、合作等方法,以推动相关科研和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加快已有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

3)培养创新资源:适应新形势,创造新机制,采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不拘一格,招贤纳才,针对蝴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和技术攻坚。

4.3.2加强蝴蝶产业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

应尽快组织力量,着力解决当前蝴蝶产业中面临的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 主要观赏蝶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清楚的问题;

2 蝴蝶规模化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病预测和防治问题;

3 蝴蝶天敌的防治问题;

4 蝴蝶寄主和蜜源植物的引种、栽培、管理和优化问题;

5 蝴蝶养殖场选择与建设中的配套关键技术问题;

6 蝴蝶人工养殖通用设施和设备的设计与制作问题;

7 生态型人工蝴蝶园设计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8 蝴蝶异地放飞中的生物侵害评估与防范问题;

9 不同环境中的最佳蝴蝶放飞密度问题;

10 蝴蝶卵、蛹的有效贮存与管理问题;

11 蝴蝶成虫有效越冬与管理问题;

12 蝴蝶滞育的诱导与控制问题;

13 蝴蝶远程运输中的活力衰减与控制问题;

14 蝴蝶人工饲料的合成问题;

15 蝴蝶的深度加工与利用问题;

16 蝴蝶及其制品参与国际贸易面临的法律和技术问题等。

4. 4人才与培养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蝴蝶产业中,无论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还是经营的各个环节,可以

说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均十分缺乏,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4.4.1技术人才

指接受过昆虫相关专业系统知识教育或培训、并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初、中、高级技术人员,他们担负着蝴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任务。目前,这部分人才不管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蝴蝶产业发展的需要。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快的至少也要一年时间才能逐步适应工作,其中骨干力量的选拔和培养更加困难。

4.4.2管理人才

指接受过行政和经济管理专业系统知识教育或培训、并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初、中、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担负着蝴蝶科研、开发、生产、加工、经营等各个环节的主要管理任务。目前,这部分人才不管数量还是质量,也远远无法满足蝴蝶产业发展的需要。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硕士、博士,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要想独当一面,则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锻炼。

4.4.3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以解决:

1、根据我国蝴蝶产业发展的预测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计划;

2、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优秀科技人员投身蝴蝶产业;

3、逐步提高从业门槛,传递择优就业信息,敞开大门,招贤纳才;

4、对现有从事蝴蝶养殖、蝴蝶加工和蝴蝶经营的企业进行科学评估,编排优良等级,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促使企业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

5、直接与学校联姻,按蝴蝶产业发展所需人才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定向培养未来技术和管理人才。

4.5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林业局尽快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认真讨论研究相关政策、法律问题。

2组织力量,对全国的蝴蝶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有的放矢,实施针对性的蝴蝶资源保护和管理。

3根据蝴蝶资源普查结果,重新调整我国重点保护的一、二类蝴蝶名录。

4由于蝴蝶的生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要因地制宜,科学对待,不宜盲目发展。建议着手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性的蝴蝶产业发展规划。

5筛选几个基础较好且专业对口的科研单位或大学,立即着手开展相关内容的课题研究和人才培训工作,并给予经费支持。

6尽早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权威性研发机构,以便组织联络各方资源,包括单位和个人,作为我国蝴蝶产业的核心支撑力量,具体研究解决蝴蝶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7鼓励自主创新,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以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培养我国蝴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蝴蝶产业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5.蝴蝶产业的发展趋势

5.1规范化

我国目前的蝴蝶产业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

(1) 管理无序:由于蝴蝶产业在中国大陆起步较晚、行业面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所以国家也好,地方也好,至今没有制定出一套针对该产业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 生产无序:无论养殖,还是加工,全国各地的从业企业和个人基本上是随心所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原料不规范、工艺不规范、产品不规范、质量不规范、价格不规范,其直接结果是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

(3) 市场无序:目前的蝴蝶产业尚未设置市场准入条件,对从业人员和企业几乎没有限制,没有场地要求、没有资格要求、没有文化要求、甚至没有专业技能要求,经营场所自由、经营方式自由、经营内容自由,即便国家明令禁止的保护蝶种,在许多公开场合照样销售不误,至于非正常渠道的交易,就更加频繁。

因此,蝴蝶产业的规范化,是振兴该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蝴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2规模化

在经济学中,规模是效益的重要保证之一,因为规模越小,单位生产成本越高。所以,蝴蝶产业只有向着适度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才有出路。通常:

1)基地要上规模:一般面积50亩地,年产蝴蝶100万只左右为基本规模。

2)加工要上规模:年消耗蝴蝶量应在300万只以上。

3)销售要上规模:年销售蝴蝶量应在500万只以上。

5.3科学化

科学化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都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蝴蝶产业也不例外。

1)蝴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2)科技支撑是蝴蝶产业发展的基础。

3)只有不断提高蝴蝶产业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蝴蝶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5.4标准化

1标准化有利于组织蝴蝶及其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2)标准化有利于进行蝴蝶及其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3)标准化有利于降低蝴蝶产业的生产成本。

4)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整个蝴蝶产业的管理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b83a20b52acfc789ebc9a5.html

《蝴蝶产业特点及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