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

《始得西山宴游记》[分层教学目标]
1课时课型新授课
1、通过文本研习,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1通假字:僇、趣
2文言实词:恒、徒、披、觉、缘、斫、踞、遨、际、特、觞、
涯、志、始
3文言虚词:其、以、而4词类活用:日、异、箕、一5特殊句式:“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定语后置)
2通过比较西山与他山的不同,体会作者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
的妙合中的奇妙感受,体会天人合一的至理;
3启发思考西山景致与作者精神风景的关联,领会西山之怪特美和作
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
[重点、难点]
1通过比较西山与他山的不同,体会作者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
的妙合中的奇妙感受,体会天人合一的至理;
2启发思考西山景致与作者精神风景的关联,领会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




学法指导


讲授法阅读法体验比较
教学用具

课外作业

电脑课件
课后随笔


教师活动
一、由本专题其他文章导入:这一专题的文字都与自然有关:我们的眼睛与郁达夫一同在江南明朗的冬景中探寻了自然随处可见的美,我们的灵魂与高建群一起在西地平线上的日落中被大自然的壮美所震撼,我们的人格与苏轼一起,在江上清风的吹拂下,在山间明月的照耀下,一点点成熟,一点点完善。我们已经发现,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是情感的依托,是哲理的栖息地。今天,让我们跟随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借柳宗元的笔,再次走进自然。
二、诵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句,思考:
怎么理解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入题:
1、题目告诉你什么?
学生可能答案:是一篇游记,游西山,还有欢宴。2、题目为什么叫“始得西山宴游记”?“西山宴游记”不就行了吗?“始得”如何理解?
让我们先从“西山宴游记”入手。(明确文章
结构与主题)
四、赏析第二节:
1、全班朗读第二节,思考,这一段落的文字是怎样记述“西山宴游”的?明确:1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交代游西山的缘由,是一次偶然的发现。“始”解释为才,“指”表现发现西山时的状态,“异之”表现作者一下子被西山吸引。这一句说明西山的鲜为人知,也体现了西山很合柳宗元的“眼缘”2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这两句写的是作者“游”的过程。遂命仆人”后的一系列动作,表明西山人迹罕至,穷山之高而止说明作者目标很明确。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表明西山地势的险峻,箕踞”这一不拘小节的动作表现
学生活动

1


教师活动
出柳宗元游玩很尽兴。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表明西山非常之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几句写了柳宗元所见到的西山之景,和自己的感受。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些景物描写,共同的特征就是因为西山的高峻,所以放眼望去视野开阔,高低起伏的山峰和山谷,萦绕山边的河流,尽收眼底,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这样的景观使得其他的山在作者眼里就成了“小土堆”,西山的“特立”就因为山之高,所见之广阔而显现出来了。所以,这样视野开阔、浑然一体的景观,让柳宗元产生了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感受。4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写西山之宴及自己的感受。
“颓然”怎么理解?“跌倒”?“萎靡”?明确:应是“跌倒”表示喝醉后摇摇晃晃的样子;不可能是“萎靡”,因为
(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天色已晚还不想回去,说明玩得尽兴。(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这是一种忘却外在的所有束缚和烦恼,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个时候自己仿佛已经不是自己,而是自然中的一棵松树,一阵清风,一条小溪,一片云朵,抽离出了俗世的烦恼,应该是很自在舒畅的。
这几句表明,作者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的妙合中,因而精神状态不可能是“萎靡”的。
2、在记述“西山宴游”的基础上,作者发出感慨“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怎样理解这句话?明确:“向”是先前的意思,说先前未曾真正的游玩,游玩从这次(游西山)开始,说明先前的游玩并没有带给柳宗元这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的舒畅感受,没有让他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而忘我的境界,因而此前的所有游玩都不算真正的游玩。
3、那么此前的游玩为什么不能让柳宗元达到与自然融合而忘我的境界呢?这就需要我们关注第一节了。因而我们可以由文章的结构推知,第一节与第二节是什么关系?明确:对比
五、赏析第一节:
1、柳宗元为什么一开头就交代自己的境况和心情?明确:古人写文章,尤其是游记,总是有所寄托,既然有所寄托,必然与处境、心境相关。同时也交代了柳宗元游山玩水的原因。
2、齐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所写的“他山之宴游”与“西山之宴游”有哪些相同中的不同?明确:
1都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读,翻译,比较异
同)
前者(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漫漫”应作何理解?这里提供两个选择:A.遍,全,都:漫江碧透
B.随便,没有目标:漫不经心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是说遇到高山就上,遇到深林就入,遇到回溪就溯流而上,走到哪里算哪里。后者(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目标明确。前者是走到哪里算哪里,
分组朗读,读出两处的快慢、力度。
学生活动


2)都写了“宴”,都喝酒,都喝醉:翻译:


教师活动
前者(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引导学生关注:
1、顶针手法:接字钩句,续续相生,表明作者只是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地“游玩”,而并无太多与大自然的沟通与交流,因而并未实现排解“惴栗”之心的愿望,获得的只是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惴栗”之心“恒”在。2“觉而起,起而归”“而”作什么用?(承接)你看了什么感觉?(游玩过后没有回味)
后者(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而且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奇妙感受。
那么作者为什么他山之游是漫不经心,没有目标,走到哪里算哪里,游玩过后也只是有着酒醉的短暂快乐,而“惴栗”之心“恒”在,而西山之游则一眼即合,目标明确,产生了与自然融合、忘却世俗束缚的奇妙感受以至于不想回去呢?我们看看作者还写了他们什么的不同?(景物)
3都有景物描写:前者(高山,深林,回溪;
幽泉怪石)幽雅、泉水清澈、绚丽多姿;后者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视野开阔,景象壮美。3、那为什么那些幽雅绚丽的景物不能让柳宗元徜徉其中,而西山则可以?
明确:用作者的语言概括,西山的景物之所以吸引他,全在于一点,就是“怪特”★西山之特立与作者的关系:
为什么西山如此吸引作者,以至于让他“不欲归”
学生活动


呢?
明确:
1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
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感。;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
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为类


教师活动
2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
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补充相关背景: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4“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翻译,注意定语后置现象;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
学生活动


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这一句内容上告诉读者自己的浅薄,总领西山的特点“怪特”。结构上承上启下。
★“始”的翻译与标题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这里的“始”是曾经的意思。标题中的“始”是开始的意思。
★为什么其他的山水作者用的是“有”,而西山要用“得”?“有”与“得”有什么区别?
明确:“有”是“占有”的意思,“得”是得到的


教师活动
意思,一个侧重物质,一个侧重精神。
六、回扣开头问题,总结:
1、题目为什么叫“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二字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
1如果叫“西山宴游记”,那只要文章第二节即
可,“始得”二字提示我们,第一节与第二节是对比衬托的关系;
2标题中“得”与“游”哪一个是文章的核心?
明确:“得”“游”只是手段。
2、思考:回扣问题“始得”的含义?1在西山的游玩中最初真正获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心灵的慰藉;2刚开始在大自然中真正获得心灵的“自得”3)有所收获,有所“心得”
学生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36d4a1b0717fd5360cdccc.html

《始得西山宴游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