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十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9-03-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十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命题规律
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表现及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从试题分布看,对两极格局的考查较多,其次是多极化趋势;从考查方式看,更加多元化,有地图、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等方式。
复习建议
1.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脉络:战后初期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2.逐一梳理两极格局的背景、表现和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提炼其中带有线索性的问题,如二战后美欧关系的演变、美日关系的演变。
试题大观
非选择题
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本题以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为考点,考查考生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所学,考生知道二战以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一体化的探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把欧洲主要国家纳入统一轨道,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推动法、联邦德国、意等国政治、经济上不断联合互补,而煤钢联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由题干中的“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并联系合当时的时段,也可推知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利用欧洲、控制欧洲的一项措施,洲对美国是从属关系,并非平等伙伴关系,所以B 项是错项。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复兴提供了条件,并没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德国分裂是美英法与苏联的矛盾造成的,所以CD 项都不正确。 答案:A
2.2016年全国文综Ⅱ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
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本题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对这一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美苏冷战的把握,检验学生解析史料、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历史过程中,美苏两国是支撑两极格局的核心国家;两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地区、国家的争夺是贯穿其间的一条清楚的线索;争夺的方法,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也有文化的。解答本题,首先注意题干材料提到美国政府机构资助和安排的文化活动,再看时间和地点,就可以抓住本题的考查点——美以文化方式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ABC就可以排除了。 答案:D
3.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判断,①是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当时奥匈帝国尚未解题;④是一战后的德国,奥匈帝国解体,波兰恢复独立,德国割让了土地给波兰等国,疆域有所缩小;③是二战爆发后的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捷克等地区;②是二战后的德国,因战败领土大为减少,东部大片土地割让给波兰等,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又恢复了独立。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4.2013年全国文综大纲卷22《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
A.维持世界和平 C.尊重国家主权 B.保障民族自决 D.消除世界贫困

解析:联系大纲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等内容,选项ABC的内容在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和《国际联盟盟约》等现代国际文件中已有表述,才能推出“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消除世界贫困”,故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5.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B.两个德国分立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解析: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使苏联东欧国家认为威胁迫在眉睫。其他选项在时间上均在北约成立之前,与华约成立无关,故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6.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解析:依据提干信息“反法西斯的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联系所学知识何以判断,A项中苏美英是当时主要的反法西斯大国,19446月联系到英美进行的诺曼底登陆这一军事行动,既有联合苏联东西夹击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目的,也有和苏联争夺对欧洲控制权的目的,因此A项正确。B项和D项主要侧重于经济方面,C项《开罗宣言》侧重于政治方面,而且体现了合作,但是没有突出体现斗争。 答案:A
7.2010年全国文综Ⅱ卷23)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时(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联的实力特别核实力还落后于美国,两国力量不平衡,美国掌握着战略主动权,但也没有绝对控制苏联的能力,从漫画中双方角力的情景就能体会出美国的处境。再者,从漫画中核按钮在肯尼迪手下就可看出,苏联不具备掌握核武器的主动权。从以上的分析中得出B项正确。 答案:B
8.2009年宁夏文综3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解析:1948年随着冷战的扩展和中国革命的逐步走向胜利,美国讲其在亚洲地区的战略重点由中国转向日本,其对日政策的主导原则也从削弱转为扶植,日本借此与美国结成同盟,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分量大大增加了,成为日后遏制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阵地。因此C项正确。1948年国民政府尚未全面瓦解,日美还谈不上开始仇视中国(仇视中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此A项错误。B项错在平等,日本在美日同盟中是从属于美国的。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带来的后果之一,1948年还谈不上“全面”,因此D项错误。 答案:C
9.2009年全国文综大纲Ⅱ卷21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C《雅尔塔协定》








B《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46页《联合国家宣言》原文节选)《联合国家宣言》曾规定反法西斯盟国“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而题干中的《旧金山和约》只有部分相关国家参与对日媾和,因此违反了《联合国家宣言》A项正确。其他各项虽与日本有关,但不包含与题干相关的内容。 答案:A
10.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Ⅰ卷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8月,图5摄于1989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图51961年苏联为与美国对抗修筑柏林墙后的柏林,6198911月拆除柏林墙后走向统一的德国。因此B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而不是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因此A项错误。拆毁柏林墙和两德和平统一不符合C项军事冲突的加剧。二战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也不是民族矛盾转化的产物,D项在柏林墙问题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答案:B
11.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Ⅱ卷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解析:A项不符合两个国家的史实。韩国与中国建交是1992年,因此B项错误。20世纪50-80年代苏联没在北朝鲜保持军事存在,因此C项错误。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最终决定了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对峙状态的固定,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12.2014年海南历史21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解析:题干材料提供了日美签订的两个军事同盟条约的时间以及条约内容。第一个条约签订1951年,正是冷战中的热战爆发之际,显然该条约是冷战政策的产物。第二个条约删除了美国有权干涉日本内政的条款,反映出日本地位的上升,但该条约签订于1960年,日本
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尚未成为经济大国,C项可以排除。与原条约相比,新条约保留了原条约主要内容,删除部分只针对日本国内,所以新条约不会削弱日美军事同盟,也不会对亚太地区力量对比产生重大影响,A项和B项可以排除,比较两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和条约内容,可以认定D项是正确项。 答案:D
13.2014年海南历史23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一战后,在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等瓦解的基础上,东欧和南欧等地区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因此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的结果是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普法战争发生于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结果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遍及全球的战争,但对欧洲政治版图的影响没有一战明显,因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4.2013年海南历史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析:从材料可以解读出,在柏林危机期间苏联没有切断空中交通,美国也没有强行打通水陆交通,双方在对抗的同时,也留有余地,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这一事件的经过完全符合冷战的概念,即除战争以外的全面对抗。因此,D 项是正确项。其他选项的解释都比较片面。 答案:D
15.2013年海南历史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解析:依据题干给出的时间信息。1952年前后正是两大阵营形成、对峙时期,因此A项正
确。B项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的“第三世界”的内涵。华约成立于1955年,因此C项不选。尚未获得独立的国家在当时世界中不可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而且D项涵盖面远不如A项,所以排除。 答案:A
16.2011年海南历史21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一状况反映了(

l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解析:依据题干地图的信息可知,战后美国援助的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被排除在外,联系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判断C项是正确的,这也是当时冷战形成的表现之一。因此C项正确。A项中成为经济附庸是该图无法体现的。B项经济国家化空前加强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而且A项和B项都是是从图中一部分情况而不是整个地图反映的情况作得判断。因此这两项不选。D相违背事实,例如苏联是战时盟国,却没有受援,德国是二战中的敌对国家,但图示受援数额也很大。 答案:C
17.2010年海南历史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冷战在美国外交史不值得大书特书,作者认为冷战是不光彩的,没
有给美国带来好处。而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对美国打击最大的就是越南战争,因此C为正确选项。 答案:C
18.2009年海南历史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援助土耳其是帮助其对抗苏联的领土要求,援助希腊是帮该国资产阶级政府镇压国内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而欧洲复兴计划只是援助欧洲相关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因此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有反共产主义力量的意识形态色彩,B项正确。A项主要适合杜鲁门主义,C项主要适合马歇尔计划,因此不选。美国援助希腊是为了介入希腊内战,因此不符合D项的意图。 答案:B
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8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由图中信息可知,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中非洲、亚洲等地区的成员国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同时成员国的总数量增加近两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等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大批新型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成员国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因此A项正确。其它选项都与题干无关 答案:A
20.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34)表1
成立时间 1955 1960 1962 1970 名称
国际茶叶委员会 石油输出国组织 可可生产者联盟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本题以新兴独立国家成立原料生产国组织为例,考查考生分析归纳能力。题干给出一些国际组织相继成立的信息,要求考生选择推动这些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首先考生需要根据材料归纳出这些国际组织均是原料生产国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知,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殖民侵略之下,亚非拉国家沦为单纯的原料生产国。题干给出的这些国际组织成立的时间是1955 年至1970 年,恰好是殖民体系瓦解时期,因此可以推导出这些组织是新兴独立国家组织,根据所学二次大战后的国家关系的内容,能够判断出B项是正确项。A 项的主语是发达国家,C 项所说史实早已存在,D 项所说集团化是区域性的,与本题所给史实不符,因此均可排除。 答案:B
21.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C.发展水平相近 B.社会制度相同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50年,可知是二战结束后不久,可能与吸取二战教训,避免类似战争重演有关。法德等国历史上遭受的战争创伤,远比英国等国大得多,更通过超过家机构来消弭战争创伤,这是双方焦点分歧所在。A项是正确项,A项和B项是西欧各国共同特征,法德两国历史上战争频繁,与D项不符,故这三项均排除。 答案:A
22.2017年海南历史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试图在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中寻求自己在国际舞台上应有的大国地位,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中国建交,访问苏联,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等主张,都是法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表明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的离心倾向,因此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内容,故BC不选。法国当时在美苏争霸的环境下谋求灵活的外交政策,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目的依然是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并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A
23.2012年海南历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解析:波兰作为苏联控制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在当时加入西欧国家组成的欧共体, B项错误。因此A项错误;二战后初期国家法庭就对德国战犯进行了审判,确认德国战败早已经成为历史,因此B项错误。华约解体于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关系缓和与华约解题更是没有直接关系。战后两极格局尖锐对峙下西德和波兰分属于不同的敌对阵营,直至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才开始正常化,题干所述事实正是反映了D项。 答案:D
24.(2011年海南历史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1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
年份 自民党议席 在野党议席
1958 287 180 1963 283 184 1967 277 209 1972 271 220 1976 249 262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解析:自民党执政时期(1955年以后)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现代化的进展,农村
人口必然减少,故答案为AB项不符合史实。二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下进行民主改革,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尽管自民党长期执政,都是通过大选获胜依据宪法组阁,并不违背其原则。故C项错误。战后日本一直与美国结盟,并不影响到重大政局变化,D反映的内容与史实不符。 答案:A
25.2009年海南历史21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 矿业资源互补 B 人力资源共享 C 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解析:足够矿业资源是发动大规模现代化战争的基础,把煤铁等矿业资源摆脱法德等单个国家的控制,置于联合的国际组织掌控之下,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铲除法德间战争,联系所学知识,这就是当时舒曼计划和不久成立欧洲煤钢联营的原因,因此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且与题干不相吻合。 答案:A
考点三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6.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20世纪末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原八国集团组成二十国集团,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说明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世界格局日益多极化,与此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也相应明显增加,因此A项正确。B项仅限于贸易金融,与题干不符;亚非拉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就已经被纳入世界体系中,因此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内容,故D项不选。 答案:A
27.2015年全国文综Ⅱ卷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确立与解体”的表述,它明确指向这是连贯的 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阶段。其次还要注意“贯穿全书的主线”的表述,说明这应该也是存在于“确立与解体”全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历史过程中,美苏两国是支撑两极格局的核心国家;它们之间整体实力的消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清晰的主线。 答案:C
28.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Ⅱ卷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解析:图中十二颗星组成的星环的旗帜是欧盟的盟旗。欧盟成员国内部实行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因此边境线基本处于相互开放状态。6 欧盟成立时主要还是西欧原发达的资本主义各国,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后,波兰等原东欧各国先后加入欧盟,因此对欧盟成员国开放了边境线。所以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图片信息和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D
29.2009年宁夏文综341991《欧洲联盟条约》199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解析:从整个世界的演变趋势看,在两极格局瓦解的大背景下,欧盟的建立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当然也有利于多元并存的世界形成。由此B为正确项。区域统一、欧美协作、欧俄均衡都只反映了世界格局的部分内容,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从属部分,不足以概括世界局势变化的整体态势,因此ACD项可以排除。 答案:B
30.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Ⅱ卷22)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 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解析:从世界近现代历史来看,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前提。韩国建立之初仿效欧
美民主体制没有成功,出现过威权政治,但在经济发展后结束了威权政治。因此D为正确项。ABC项的结论都简单绝对,违背历史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不符合史实,应该排除。 答案:D 非选择题
1.2016年海南历史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 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喀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 (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5

试题分析:本题以冷战背景下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历史为背景,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苏关系缓和的认识。冷战开始后,美苏在世界各地开展争夺,掀起武器竞赛高潮。但是,核武器毁灭性打击威胁人类安全,武器竞争给苏联造成经济负担,美国既要考虑上述因素,又要在与苏联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这些都是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主要原因。
(2问概述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意义,这是第(1问的延伸考查,也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对战后国际战略发展态势的总体认识能力。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在全球造成诸多矛盾和不安,无论是越战还是韩战,无论是中东战争还是安哥拉战争,都绐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考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就会认识到双方通过签订条约,能够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
国际局势。从这一角度来看,本题也考查了考生对国家关系、人类和平等价值观的判断能力。 答案要点:
1)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接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各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8
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困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8bbcd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2.html

《2019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十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