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廊坊市省示范联合体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0-04-06 21:41: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年河北省廊坊市省示范联合体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

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2. 汉哀帝时,其祖母傅太后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都因反对而被免职,谏大夫鲍宣立即上书谏诤,鲍宣此举使孔光等得以官复原职。这说明当时(  )

A. 言谏制度对皇帝决策有驳正作用 B. 言谏者容易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C. 谏大夫对皇权形成实质上的制约 D. 皇权具有明显的独断性和至上性

3. 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B. 纸币普遍使用导致物价上涨
C. 租佃经营占主导地位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 结合以下关于玉米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之后中国才有玉米 B. 三部著作的记述内容完全一致
C.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为可信 D. 中国古代已从多角度研究玉米

5.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者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 推卸战败责任 B. 谋求制敌之道 C. 缺乏理性反思 D. 改进外交策略

6. 1923年,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曾举行过一次民意测验,当问到“现在中国流行关于政治方面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一种”时,被调查的426个男生中,社会主义获得203票,其他主义如三民主义得103票,民主主义只有51票,合作主义仅1票……以上民意测验结果说明了当时(  )

A. 部分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渴求 B. 国共合作的思想条件已具备
C. 统一战线策略受到国人排斥 D. 马克思主义排挤了其他学说

7. 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

A. 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 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C. 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8. 20世纪50年代,杭州农产品公司根据公司运营情况,对股息红利和单位股值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调整:

以上股息红利与单位股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B. “一五”计划的开展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9. 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学说汇纂》记载:“如果买方发现被售奴隶有瑕疵,那么,在六个月之内,买方可以选择是提起退货之诉还是减价之诉。因为,当该瑕疵的存在致使买方不再愿意购买该奴隶时,这后一个诉讼是包括退货在内的。”这说明当时在罗马(  )

A.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 奴隶的切身利益得到法律保护
C. 经济立法体现诚信原则 D. 诉讼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10.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人团选出;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的总统选举方式(  )

A. 规避了联邦体制带来的弊端 B. 反映了美国公民没有选举权
C. 充分体现代议制民主的实践 D. 落实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理念

11. 在速度哲学的实践方面,列宁强调速度与缓慢、前进与退却的辩证结合。1918年四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现在居首要地位的是在资本家已被剥夺的那些企业和其余一切企业中组织计算和监督。要把管理的方法摆在首要地位来代替镇压的方法。”材料表明(  )

A. 列宁要求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存在偶然性
C. 苏俄当时已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D.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退却”应形势而必行

12. 如图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

A. 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B. 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
C. 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
D. 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0分)

13.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文化的一个根本差异,是中国人对实际的活动的兴趣,远在其对于纯粹活动兴趣之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哥麦其亚伦理学》和我国的《大学》、《中庸》来比,是极饶兴趣的事。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真理的观玩;至善的生活,是无所为而为地观玩真理的生活。《大学》所谓止于至善,则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摘编自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材料二 13世纪前后,正当灿烂的古希腊文明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权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时候;中国这个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古国,却走入了历史的迷途--程朱理学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一切与之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成了“异端邪说”,一切不遵守这些“教义”的人都成了“乱臣贼子”。此后,直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学者永远失去了古代学者们曾经享受过的“思想自由”;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永远结束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进入了人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摘自赵显明《试析程朱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它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不可忽视的国际背景。……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给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参照。新文化人开始想象不同于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启蒙规划的另外的现代性道路,如陈独秀所言:“创造二十世纪之新文明,不可因袭十九世纪以上文明为止境。”(《一九一六年》)“吾人理想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以求夫最低限度之希望。”(《时局杂感》)对这个尚未形成的包含着“新理想”的“二十世纪之新文明”,中国人不是西方被动的追随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摘编自季剑青《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圣贤关于“善”的本质区别。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程朱理学的本质区别并概述程朱理学造成的危害。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二十世纪的相关史实,论证“中国人不是西方被动的追随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14. 材料一: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同样是一个生产集中化的过程。工业革命前的土地制度,使农民只能分别在许多分散的小块土地上进行耕作。圈地运动虽然对许多农民来说并不公平,但是土地集中后可以进行彻底的技术改良,生产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可以为纺织工业生产大量的羊毛。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成为工厂的工人,也为新产生的工人阶级埋下了伏笔。
材料二:《未来没有城中村》一书通过《南方都市报》记者的深度采写,萃取城中村列传配发的专家视线、南都深圳读本、南方评论周刊的观点精华,旨在全面扫描城中村拆迁中的阵痛与收获,探讨城中村改造之后,城是城、村是村的二元格局能否真正被打破?经济形态、利益分配、人文精神、社区关系,凡此种种,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大一统等多种社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思考。城中村,中国式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标本;深圳,急速城市化的典型。30年超常规的城市化进程,让深圳成为城中村最多的城市,同样也率先成为全国没有农民的城市,随着政府策动的超常规城市化步伐向纵深延伸,深圳或将成为全国最先消灭“城中村”的城市。

据材料一、二判断,能否把我国目前的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等同起来,并请简单说明理由。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相关知识,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比二者的异同。






15. 布赖恩是美国资深政治家,他的“治世良方”是“订约双方同意,所有存在争端的问题,在外交解决失败后都应提交到一个国际委员会调查”。他将这为期六个月或一年的调查期称为“冷却期”,他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源于一时的冲动。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人们重新恢复理智,就能够阻止战争。同时他还认为,在建立这一公正、和谐、和平的国际关系中,美国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参与者,而是唯一的领导者;美国领导世界所凭借的绝不是武力优势,而是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191212月,威尔逊请布赖恩出任国务卿。上任以后,布赖恩迅速完成了一项外交壮举--与三十个国家签订了仲裁条约,包括了除日本、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以外的世界所有主要国家。“我相信一千年后,在世界议会大厦上,我的名字与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将会和这些条约联系在一起。这些条约也将保证我国十个世纪的和平。”
--摘编自蔡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布赖恩的和平外交》

根据材料,概括布赖恩的和平外交的基本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赖恩的和平外交构想。






16.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诗《昭君墓》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材料二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之路

--摘编自程实《国际货币体系:单极还是多极?多极还是多元?》根据材料表格中有关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C

解析: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齐桓公喜欢的颜色,说明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C正确;
AD太过绝对,排除,故AD错误;
B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谏大夫鲍宣立即上书谏诤,鲍宣此举使孔光等得以官复原职”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言谏制度对皇帝不恰当的决策起到一定纠正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A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谏大夫惹来杀身之祸的结局,排除B项;
言谏制度是中国专制君主政体的构成部分,不可能对皇帝的行为形成实质上的制约,排除C项;
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言谏制度对皇权制约的作用,而不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抓住材料“谏大夫鲍宣立即上书谏诤,鲍宣此举使孔光等得以官复原职”的描述即可作出判断。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会成为获利的重要途径,引发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
宋代纸币是地方性货币,故B项错误。
宋代租佃关系普遍化,不等于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记载了玉米的功用、药用价值以及来源,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已从多角度研究玉米,故D项正确;
通过这些记载无法确定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还是之后传入的,A项排除;
B项“内容完全一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这些记载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法得出哪一部著作更为可信,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朝统治集团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只是从表面现象来看待战争责任问题,缺乏理性的反思。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当时清政府的政策特点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还要搞清楚当时中国政治环境的特征。
6.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学生中的思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的思想特点,能够看出部分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渴求。
B.材料看不出国共合作思想条件具备。
C.材料没有体现出统一战线的特点。
D.材料体现不出其他学术被排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国民革命运动的背景特征,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和影响。
7.答案:D

解析:A.材料中的现象不能体现出来,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升,只能反映出当时的抗日时代特点,人们的节日和娱乐生活都与抗战有关。
B.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旦照样过,新年也照样过,说明传统节日重视程度没有下降。
C.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可能很大提高,选项是错误的表述。
D.从材料可以看出,节日的纪念活动也与抗战密切相连,体现了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在1961-1965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与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开展有关,故B项正确;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如果买方发现被售奴隶有瑕疵,那么,在六个月之内,买方可以选择是提起退货之诉还是减价之诉。因为,当该瑕疵的存在致使买方不再愿意购买该奴隶时,这后一个诉讼是包括退货在内的”可以看出强调的是诚信买卖,故C项正确。
AD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奴隶不是公民,不受罗马法的保护,故B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如果买方发现被售奴隶有瑕疵,那么,在六个月之内,买方可以选择是提起退货之诉还是减价之诉。因为,当该瑕疵的存在致使买方不再愿意购买该奴隶时,这后一个诉讼是包括退货在内的”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A.联邦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B.美国公民拥有选举权,排除B项;
C.从材料关键信息“总统由……选举人团选出”“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可以看出,美国总统选举并非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间接产生,充分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实践,故答案为C项。
D.三权分立体现的是中央权力中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代议制否定了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1.答案:B

解析:A.本题最重要的抓住“1918年四月”这一时空信息,A项属于1917年《四月提纲》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也不符,故A错误;
B.依据材料信息“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可判断列宁主张“退却”而不是“进攻”,如果没有后来武装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可能未必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正确;
C.由于当时苏俄没有处于国内战争环境,也未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不存在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故C项排除;
D.苏俄新经济政策是20年代初苏俄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危机所实现的政策,因此D项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中“1918年四月”是解题目的关键。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是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13.答案:【小题1】(1)区别:根据“《大学》所谓止于至善,则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得出中国古代圣贤提倡的善是注重实际,即人伦关系;根据“至善的生活,是无所为而为地观玩真理的生活”得出古希腊圣贤提倡的善是探求真理,即追求知识。
2)区别:根据“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权束缚下解放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文艺复兴提倡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根据“程朱理学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得出程朱理学压抑人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危害:根据“中国学者永远失去了古代学者们曾经享受过的‘思想自由’”得出限制了思想自由;根据“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永远结束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扼杀了创新精神,制约了科技发展,阻碍了社会转型。
3)论证:根据所学列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和探索救国道的史实即可,如:传播了社会主义学说,创建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等。
故答案为:
1)区别:中国古代圣贤提倡的善是注重实际,即人伦关系;古希腊圣贤提倡的善是探求真理,即追求知识。
2)区别:文艺复兴提倡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程朱理学压抑人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危害:限制了思想自由;扼杀了创新精神;制约了科技发展;阻碍了社会转型。
3)论证:传播了社会主义学说;参加巴黎和会并进行了有力的抗争;爆发了五四运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文化。考查儒家思想和古希腊哲学的特点;文艺复兴和宋明理学的实质以及宋明理学的危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
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宋明理学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小题1】(1)依据材料一中圈地运动的性质以及材料二中中国“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性质显然不能等同起来。理由:依据材料一中圈地运动以及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社会需要,被改造村民的身份等方面分析回答。
2)本题属于比较类型试题,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一“纺织工业生产大量的羊毛。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巨大发展分析;中国的则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改革开放以及工业化、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回答。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土地集中后可以进行彻底的技术改良,生产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可以为纺织工业生产大量的羊毛”的信息可知英国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资本主义农牧业。中国方面依据材料二“经济形态、利益分配、人文精神、社区关系,凡此种种,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大一统等多种社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思考”的信息和所学从规划和完善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回答。历史意义:英国方面依据材料一“圈地运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同样是一个生产集中化的过程”和和所学从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相互影响回答。中国方面依据材料二“率先成为全国没有农民的城市,随着政府策动的超常规城市化步伐向纵深延伸”的信息和所学从改善城乡人民的生存环境、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以及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1)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理由:当今中国的城市化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无论是从时代背景、社会需要,还是从被改造村民的身份方面都是不同的。
2)历史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巨大发展,工商业发展需要资金和自由劳动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果,工业化、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主要内容,英国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资本主义农牧业。中国,规划和完善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历史意义,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原料和国内市场;圈地运动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有利于改善城乡人民的生存环境,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推动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目前的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异同,需结合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布赖恩的和平外交的基本内容和对布赖恩的和平外交构想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美国布赖恩的和平外交构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由材料中“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可知康熙帝对和亲政策并不赞同,结合材料中“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可知康熙帝在民族政策上强调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
2)第一问由材料中“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可知,康熙帝主张以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第二问考查对其这一政策影响的理解与掌握.
故答案为:
1)康熙对西汉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少数民族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才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
2)政策: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武力征讨为辅.
意义:促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1)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与掌握,考查对康熙帝民族政策知识点的理解;
2)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总结能力,考查对民族政策意义的了解与掌握;
解答本题应当掌握: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政策:一是平定三藩之乱,二是收复台湾,三是平定葛尔丹叛乱;四是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答案: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依据材料表格的信息提取主题,然后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对于提取的主题进行阐释。比如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或者“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等提取主题。阐述对于前者可以依据材料表格的信息从短期内,二战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中期内,欧元日益成为世界货币;长期内,人民币的逐渐国际化分析回答。对于后者观点的阐释结合所学从世界货币体系发展中的短期内、中期内及长期内的渐进过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以及国际货币组织等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
举例:
主题1: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阐述:就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言。短期内,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单极世界货币体系;中期内,由于欧盟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欧元日益成为世界货币,促进国际货币从单极向多极发展;长期内,由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一带一路”战略及亚投行的运作,人民币的作用日益明显,使国际货币从多极向多元发展。(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酌情赋分)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
主题2: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阐述:世界货币体系发展中的短期内、中期内及长期内的渐进过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短期而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就中期而言,欧元有利于削弱和减少美元动荡的负面效应,缓和美元汇率浮动的影响,有利于国际货币汇率的稳定,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长期而言,人民币的逐渐国际化,有利于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在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等方面,人民币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主题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必然趋势。
阐述:世界货币体系发展中的短期内、中期内及长期内的渐进过程,说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大势所趋。就短期而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就中期而言,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就长期而言,以人民币为代表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由此可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cdb5b7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0.html

《2020年河北省廊坊市省示范联合体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