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

发布时间:2017-08-17 19:58: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一天,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浏览,听说这里和尚品德不端,心里有点不满。那和尚听说来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低头哈腰,毕恭毕敬,招待殷勤,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握笔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
  和尚为了炫耀自己,把这对联悬在庙内楹柱上。一些文人看了捧腹大笑起来,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秃”字,下联含“驴”字,合起来是“秃驴”二字。
 
  苏东坡出巧联嘲讽和尚
  传说,苏东坡有一次到,某寺庙游览,寺庙的老和尚不认识他,又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一般的游士,便很怠慢地随口说了一声:“坐!”苏东坡坐下后,老和尚就按惯例向小和尚挥了挥手,说了一声:“茶!”苏东坡接茶在手,开始与老和尚谈论这座寺庙的历史,评论寺庙中的文物古迹。老和尚见他谈吐不凡,感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请他进厢房去叙谈。进到厢房,。老和尚改变刚才的怠慢口气说:“请坐!”并叫小和尚:“敬茶!”接着就请教姓名。当他知道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学士时,惊得“啊”了一声,连忙起身请苏东坡到客厅里。一进客厅,老和尚抢先上前用衣袖拂了拂太师椅,毕恭毕敬地对苏东坡说:“请上坐!”接着,直起脖子高呼小和尚:“敬香茶!”两人谈了一阵,苏东坡要告辞了,老和尚恭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微笑着提起笔来,全用老和尚的话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茶,香茶,敬香茶
  老和尚看到这副对联,满脸羞愧。
 
  罄有鱼(庆有余)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任 职期间,与佛印和尚结为好友,经常诗文往来。
  有一次,苏东坡到寺庙里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因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一点不露声色。苏东坡心里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在屋子里来回走,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不点破此事,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你能对上吗?”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对联,但佛印不知苏东坡的用意,就立即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方知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东坡一起享用。
 
  大千为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
  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佛印富有机智捷才
  在他和苏东坡有点儿哲理味道的故事中,有一个是这样的,苏东坡一天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
  苏东坡问:“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嗅,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
  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他俩又看见佛桌上有一本祷告用的佛经。苏东坡看见有一条祷告文句:
  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
  存心害人者,自己遭毒毙。
  苏东坡说:“这荒唐!佛心慈悲,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若真如此,佛便不慈悲了。”
  他请准改正此一祷告文句,提笔删改如下:
  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
  害人与对方,两家都无事。
  在苏东坡与佛印富有讥讽妙语的对话中,大都是双关语。
  ‘僧’与‘鸟’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这些轶事中总是说这位和尚斗智胜过了苏东坡这位诗人。我疑心这些故事都是佛印自己编的。
 
   心中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沈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佛印、东坡赌玉带
  金山寺内原有苏东坡与佛印的铜像,东坡身边一小童捧玉带,佛印旁侧一小沙弥挟衲裙,生动传神,惜毁于大火中。但现在的大殿后最北边有雕刻,在佛印山居前一老僧与两个小和尚欢欢喜喜地送一位官员上路,一个小和尚手拿一条玉带,中间的老僧就是佛印,官员是苏东坡。这场景讲的是一个有名的故事: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相知甚深,相处不拘形迹。苏东坡赴任杭州,经过镇江来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为众说法,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便开玩笑说:“此间无坐处。”苏东坡也随囗开玩笑答道:“那就暂借佛印四大(肢)用禅床作座。”其中四大佛家语,指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要索:地、水、久、风。佛印见苏东坡居然班门弄斧,有意难他一难,便与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东坡自恃才气横溢,欣然答应。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东坡不得其解,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如此机锋,传为佛门一段佳话。为此,苏东坡写诗道:“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d0ee9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d.html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