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情感主旨归类

发布时间:2019-10-19 04:34: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歌情感主旨归类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 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 间接写别情: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3 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 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雨霖铃 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乐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 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 4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人评价三四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这正是出乎常情之处,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题材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景有何特色?有何作用?

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咏史怀古诗

1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 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达感情: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功业未就的感慨。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不滞于物]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所处环境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托物言志,环境烘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形象特点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不须借秋风声音自然远扬

所言之志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分析托物言志 象征

七闺怨诗有的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情感总结: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绪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fa8283bceb19e8b8f6ba37.html

《诗歌情感主旨归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