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4-04-03 15:42: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对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的主要纹饰行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花纹图案的颜色、形状演变规律着手,研究其纹饰潜藏原始象征意义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为基础,主要分析了涡旋纹、波点纹的装饰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大汶口 中期 彩陶钵 纹饰

大汶口文化彩陶是1953年首先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最早发现的,五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已发现大量含有彩陶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些彩陶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大师卓越的创作才能。花纹图案主要以植物纹和几何形纹样为主,未见鱼、蛙等动物以及人物纹样这些花纹图案,大都有固定的器物组合,结构复杂巧妙,题材丰富多样,多以平行线作为界隔,中间绘三角纹或网纹,其中折线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和勾连回漩纹最具特色。

一、 大汶口遗址的钵

1、大汶口文化彩陶的整体特征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显著特征大汉口文化彩陶与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以及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相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最突出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大坟口文化彩陶绘制图案纹样多用多色彩(或称复彩);二是彩绘纹样图案别出一格,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纹样是鱼、鹿等渔猎动物的变形图案和人形纹样,而大汶口彩陶的纹样题材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各式几何图形为主,创造了许多不同于常见的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等的图形,如八角星纹、花瓣纹、禾束纹、连贝纹、连栅纹等等。

2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钵

钵,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钵,泥质红陶、敛口、圆纯凸起、宽圆肩,腹壁斜直内收、小平底,肩部施白彩作地,绘深红色和黑色等彩的弧线三角形、直线以及卵点等纹样,组成球形(或呈圆灯笼样)的图案,色泽艳丽,图案醒目。通高12、口径 16、肩宽 23.6、底径5.6厘米。

二、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的主要装饰纹饰解析

1、 纹饰形状分类

1 花瓣纹

花瓣纹主要使用在器型较大的陶盆腹部,是富有中期特点的纹饰,形似绽开的花朵。瓣纹一般施在盆、钵、鼓、器座以及个别壶或罐上面,是由花瓣、圆点和线条等组成的花朵连

续图案,花瓣相互连接,组合巧妙。多数为红褐或红黑腹彩。

20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中,有4件的主要装饰图案为花瓣纹样(见图1—4),其中三件结合运用了波点纹样,整体造型枢密有致,静谧中不失活泼的气质。花瓣纹样这一自然元素的运用,给人带来十分亲切的感觉,提现了新时期时代人们与自然之间紧密和谐的关系。令人欣喜和惊讶的是,那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就懂得通过块面、线条和点的结合,带来不一样的个性和审美感觉。

2 点纹

依据《中国彩陶图谱》而来的二十件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的统计来看,其中十五件运用了圆点纹来作为装饰纹样。从这个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那个时期人们对于波点纹样的钟爱。无论是在时尚界与设计界,波点纹样都十分的经典,就像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圆点成为了时尚史和设计史上一个无人能解的谜——这个看似千篇一律,但实际上又千变万化的图案,流动跳跃、似乎无休止地旋转滚动的圆点,没有人知道它何时起,更不知道它何时止。

在波点纹样的运用中,波点纹样常常作为一个陪衬者的角色出现,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纹饰的整体而言,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波点的运用,使整个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有了生气和生机。即使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那些让人流连的艺术品装饰图案,它们依旧是一种潮流与时尚,给我们在设计与创作带来无限的灵感与启示。

在这二十件彩陶钵中,一件完全使用波点纹样的彩陶钵(见图5)显得十分的特别。钵身完全使用纹样的装饰,虽是旧物,却十分的具有现代感。无论是色彩、还是波点的排列,都十分的具有设计感,不禁让人感慨彩陶装饰纹样的美丽和神奇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对图案的设计与布局是经过认真构思的,特别是对不同的器形已能做出不同的安排,注意实用和美观结合,使装饰和器形的统一,从而达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在一般情况下,器形的变化要先于花纹的变化,花纹往往是随着器形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彩陶钵上的花纹所构成的图案格式通常受着陶器器形的制约。

3 涡旋纹

涡旋图形是大自然中充满神秘感的造型之一,它存在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表现形式当中。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活当中的事物都是以涡旋的形态出现的。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同样频繁地出现涡旋纹(见图67),仅作为研究对象的20件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中,就有9件作品的主要纹饰以涡旋纹为主体在这些作品中,往往以涡旋纹为基础,结合其他纹饰元素例如圆点纹、平行线纹来进行装饰,线条流畅柔美,富有精彩的变化却又秩序井然。

2、 颜色的使用与搭配

大汶口中期彩陶绘制图案纹样多用多色彩(或称复彩),一幅图案往往白、红、褐、黑各彩同时并用,图案色彩鲜明,绚丽灿烂,而其他彩陶则多为单色彩,或红或黑,色彩比较单一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合理、效果明显。的色彩只有红、白、黑三色,但是制作者已经懂得利用白底红彩和红底白彩可以取得两种不同的效果,并用这个原理将钵身分离开来,更具有层次感和装饰性。另外,同样都是红底上画白彩,是否用黑彩勾边,效果也截然不同。

三、以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为例探究涡旋图形的原始象征意义

1涡旋图形的原始象征意义分类

①天涡造型。

“天涡”是原始先民模仿自然天象创作而成的涡旋图形,有雷纹、水涡纹、风纹、太阳纹、云纹等。“天涡”是中华民族最早表现涡旋形态的代表。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就刻有许多的天涡纹。其中“水涡纹”是原始人模仿河流、湖泊中的旋涡而形成的。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原始纹饰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水涡纹图案。水是生命之源,对水涡的表现也是原始人对生命绵延不息的表现。

地涡造型

所谓地涡,是指涡旋图形的原形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周围空间,这其中既包括动物原形,也包括植物原形。动物原形的图腾往往充满着神话的寓意。在大量存

在的涡旋图形中,有许多都是原始人对动物形象的描绘,这些形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简化成为一些抽象的涡旋几何纹样,这是先民在事物描绘过程中自然简化的结果。

人涡造型

“人涡”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涡旋特征的概括与总结,它是人类在自身的生理结构与生活方式中存在涡旋意象的提炼与升华。“人涡”的原始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意识涡旋”、“生命涡旋”和“装饰涡旋”。

四、伟大的生命象征——“涡纹”

旋图形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基础

原始图形是潜藏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而又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心理结构的外化形态。涡旋图形作为原始图形的一个大的类别,自然也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结构的展现。涡旋以一种绵延不绝的曲线形态引导我们进行着视觉上的延伸,这种“绵延不绝”为我们带来了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在欣赏者的心中引起了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张力,这种心理张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涡旋图形契合了人类的深层审美心理,而涡旋图形与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契合点就在于它们共同具有的“绵延不绝”的特点。涡旋图形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最好象征,因此才能在千百年中流传下来,并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作为对生命延续的本能欲望正是涡旋图形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基础。

②“劫波树涡—— 生命的象征。

在亚洲, 还有一种被称为涡旋极致的造型, 源自古印度, 叫做劫波树涡( 见图7)。“劫波树涡”的意思是心想事成的巨树也就

是通常认为的生命树。这个涡旋纹表示的是孕育万物的树木, 观察其细部, 可见无数细小的乱流衍生出来, 从整体看上去是右旋的涡纹,其中又蕴含着无数数不请的左旋, 从而形成波澜壮阔的造型, 仿佛生命的胚胎正在成形。

在世界许多地方, 都有生命树的崇拜,古印度的行者在树下打坐冥想, 完成修行; 中国的气功大师也都要在植物茂盛的地方运功,一定是无形中体会到了树下汇有大量新鲜氧气, 令人神清目明的妙处。而劫波树涡所表现的正是大量气流的产生、汇聚、奔涌, 这无数的涡旋将植物的吐息所带来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祖先的预知与后人的见识不谋而合,实在令人惊奇。可见, 不管起因是什么, 最终都将涡旋看作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至少在亚洲,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或许, 这与人类自身乃至整个宇宙的结构特征也有关联, 人的发旋、指纹、感知平衡的耳蜗、甚至 DNA 的结构都带有涡旋。而宇宙天体中的涡旋更是比比皆是, 当然, 这些古人不可能全都知道, ,或许和劫波树涡的出现一样, 在冥冥中有着某种契合, 唤醒了人类意识深处的涡纹记忆, 将其创造并大量运用, 而使其成为了生命的象征。

参考文献:

[ 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坟口续集》[M],科学出版社,1997.

[ 2]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出版社,1990.

[3] 李芳《漫谈涡旋纹》[J]. 苏州大学学报, 1994.

[4] 李囡囡涡旋图形的原始象征意义与其在视觉设计上的应用[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2005.

[5] 何德亮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艺术特征[J]. 考古学, 2008.

[6]南京博物院:《江苏那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272e67aaea998fcd220e45.html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