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发布时间:2020-04-22 07:53: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诗句:

xx铜官窑瓷器题词xx·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2背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出土了唐代铜官窑瓷器。瓷器上的题诗,引起了文学爱好者的热烈关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是瓷器题诗中极为感人的一篇。刻骨铭心的相恋,海誓山盟的真爱,也许由于海角天涯的分离,也许因为人为藩篱的阻隔,此情此景,只能在诗中倾诉;此心此恨,只有在梦中相许。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梁祝传奇,千古传颂,也许就是这首诗的故事版本。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段感动,一丝慰藉。

2故事

作为《梁祝》首位钢琴伴奏缩谱编写者与首演者,现年88岁的巫漪丽用59年的时光在琴键上倾诉了这个中国最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这位老人着盛装缓缓地一步步走向钢琴,一双刻满岁月沧桑的手缓缓地抚上琴键。当第一个音符倾泻而出,强大的生命力喷薄而出,冲击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彷佛琴凳上坐着的并不是一位耄耋老人,而是一个对钢琴饱含热爱的少女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曲中深意融化在老人家的一段段旋律之中。一曲罢,全场肃立鼓掌。88岁老人手捧鲜花,感慨落泪。

匠心、初心都汇聚成一份真心,在这首洋溢着生命华彩的永恒经典里,她永享芳华。

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作伴儿,不求闻名于诸侯。自从6岁那年听到了美国电影《子夜琴声》中肖邦的《即兴进行曲》,巫漪丽与钢琴便达成了一生的相守与默契。天赋异禀的她学琴第一年,就在全沪儿童音乐大赛中一举夺冠。9岁起便师从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18岁那年,凭借《贝多芬协奏曲》一战成名,24岁时成为北京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

„„

这位老人一生极富盛名,然而老人家却表现得极为淡泊。当有人问及巫漪丽您认为您目前处在«梁祝»中的哪个阶段?”她说刚刚破茧。后来有一天再次被问起:

你为什么收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学琴?巫老师也是从容不迫地说:

音乐不是炫耀才华的,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于是问题又有了新答案,你现在已经到了化蝶的阶段了她淡淡地笑着说:

可能吧。老人家总是说:

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作伴儿,我们这些人就是老知识分子,不求闻名于诸侯。

比起成就自己,她更愿意创造经典。巫漪丽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回忆贺绿汀老先生的话:

中国钢琴作品一定要演奏好,如果不演奏好,那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巫漪丽老人亦是永恒的经典。她背后的人生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芳华璀璨,经典永流传!

1诗句:

《苔》清·xx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故事

这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与其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

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把它记录下来。我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不能教他们一辈子。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能够唱出这首诗。

梁俊老师怀揣着这一信念,为大山中的孩子们谱写了一本最棒的教材。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所说:

因为有了梁俊老师,这些孩子们才能如牡丹一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也深受触动:

平凡而卓越才是教育的根本,而艺术也要做到平凡而卓越。这才是艺术的根本方向。除了《苔》,梁老师在2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

216日晚《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在短短数分钟内,让这首《苔》的传播度超过了300年总和。乘着音乐的翅膀,它还将流传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这正是《经典咏流传》的使命:

发掘浩瀚经典里的璀璨明珠,让它们穿透历史,再次照亮当代中国人的心灵。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还有很多的梁老师,也有很多大山里的孩子们像歌里唱的那样: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为什么只有20个字的一首小诗,却听的让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它也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

1诗句《春晓》xx·xx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背景:

《新学堂歌》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晚年为孩子创作的谱诗成曲的儿歌系列,历时13年,共50首。每一首极具中华都极具文化特色,成为了儿歌音乐启蒙和国学启蒙不可或缺的理想教材。2007年开始,《新学堂歌》就已经在国内部分学校进行推广。这些歌曲不仅保留了谷老师作品旋律优美且易学易唱的特点,更抓住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在清新的旋律中,让孩子与古代圣贤轻松对话,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谷建芬也曾说过:

创作《新学堂歌》比我之前的创作都有意义。

3故事

现年82岁的谷建芬老师,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她创作了上千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都在她的歌曲陪伴下成长。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当孩子们用纯粹且清澈的童声演唱了三首《新学堂歌》后撒贝宁因为一句慈母手中线而热泪盈眶,在场的观众也都极为动容。大家带着对作品的敬意,起立鼓掌,向这位真正的大师致敬。

《经典咏流传》中,谷建芬老师谈起了自己创作儿童歌曲的缘起。一位朋友告诉她你看现在的孩子都没有歌唱了于是,2005年开始,70岁高龄的她便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创作中谱诗成曲,给孩子创作经典。谷建芬老师总说:

要为孩子们留下歌曲,要让他们在歌声中长大。

1350首歌曲,平均每年4-5首,每首大概费时3个月,可见谷建芬老师对待每一首作品都不曾马虎。写了20首的时候,丈夫担心她身体状态,劝她写得差不多了,就停停。可是谷建芬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坚持创作,即便熬到凌晨四点,东方发白,谷建芬老师对待给孩子们的歌曲依旧是一丝不苟。

50首只差一首,遭遇人生双重打击,依旧为经典传承热血创作。转眼到了2016年,在歌曲创作到第49首时,谷建芬老师的生活却遭受了极大变故。相濡以沫的丈夫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隔8个月后,小女儿又因为脑出血突然地离开了她。接连的重创让谷建芬老师十分痛苦,她甚至变得不会弹钢琴了。50首就差一首完稿,可是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了。老伴,女儿走了以后,我不想写,但是写什么我也不知道。回忆起往事谷建芬老师眼中含泪。

然而即便遇到这样的打击,谷建芬老师也没有因为悲伤而忘记自己的使命。有一天,她遇到了两句话:

有种幸福叫放手,有种痛苦叫占有。谷建芬老师豁然开朗,决定将痛苦搁下,幸福地放手,于是她又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终于在2017年的时候完成了50首《新学堂歌》。

已是耄耋之年的谷建芬老师,还是没有想过停笔。我想我还要努力的写下去,有音乐陪着我,我一生绝对会长久地走下去。

四陕西方言和800年古琴,让一首盛唐离愁绝唱穿越千年打动你

1诗句:

《送元二使xxxx·xx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故事

一首盛唐古诗的离愁别绪唱哭亿万中国人。曹轩宾通过《经典咏流传》舞台,给千万中国观众带来了穿越时空的声音,。一架古琴,一首小诗,瞬间让人进入到那个大漠风沙的画面里,给人以一种箫瑟的感觉。千年以前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感,仿佛也浓缩在了这首小诗里,让人禁不住感动落泪。

一首千年绝唱何以能打动人们?原因在于诗的灵魂,在陕西方言和音乐韵律之中被唤醒。

这首《别君叹》,别出心裁地融入陕西话的韵。陕西话为关中方言,是秦腔的标准唱音。

陕西自古帝王都,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历经十三个朝代,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关中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诗人王维送别友人所在的渭城,正是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南部。此地将关中方言作为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曹轩宾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用关中方言读来,让我们更能体会诗中况味。

著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此番带来的古琴,是南宋流传至今仅存的数把古琴之一。它文化底蕴和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虽然音响不是那么宏大,但是哀而不衰,蕴而不浓。这首《流水》曾在2008年由嫦娥一号搭载,被送上了太空,让中华优秀文化的优美声音在宇宙中徜徉。实际上,在1977年,美国发现者号宇宙飞船就已搭载这首曲子。所以说古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瑰宝。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抒怀寄情、传承经典的重要象征。但凡古琴声一响起,所有的语言都显苍白。歌声中听到一个大时代人类的渺小。

五生命最珍贵的是过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去体会生命,就是现在!1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故事(创作者)

这四句诗词,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其中道理,谁都明了。但可能正因为太熟悉,有时我们却似乎忽略了它并不难懂的价值和意义。2017年夏末的一个傍晚,一个小饭馆的屋檐下,我和10岁的女儿发现了一个燕窝。那里面,有四只可爱的雏燕,它们张着嫩黄色的小嘴巴,顾盼着它的父母带回食物。每当大燕飞回来,小燕就争先恐后、叽叽喳喳地叫着。那叫声,就像女儿婴孩时代的啼哭般。大燕一次只能喂一只小燕,所以,必须一次次飞出去,飞回来,不断地寻找、衔来食物,喂它的孩子。

我和女儿一起,饶有兴致地仰头看着这平凡却不可思议的一幕,足足有20多分钟。女儿问我:

飞了这么久,燕子妈妈为什么不歇一会儿?是啊,大燕飞来飞去,穿梭在电线杆、楼宇、广告牌、行人和车流之间,在这城市之中,它想寻找点喂哺小燕的食物,可能并不容易。可是它似乎不能允许自己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小燕就没有食物;一旦停下来,小燕就不能去学会飞翔;一旦停下来,小燕就不能在即将到来的寒冷秋天,随着大燕一同飞往温暖的南方。而眼前这看来不起眼,却鬼斧神工的燕窝,也一定是大燕在春日里,用一次次飞行,一次次衔来的泥土,艰难地制作而成。这样,才会有后来的小燕和舒适温暖的家。燕子也许并不知晓人世间的道理,但是,它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践行着大自然不可磨灭的规律。

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就听父母和师长的谆谆教诲,不断地和自己的天性抵抗、挣扎。在温暖的小世界里,被动地,一点地,磨练着那些自己并不清楚终究要用向何处的能力。

随着自己长大,我们开始去独自面对更大的世界,才渐渐明白很多当初不太明了的道理。

回望生活,瞻望未来,不管曾经有怎样的过往,不管要面对怎样的明天,我相信,不浪费生命,去感受它每一帧画面,每一份温度,每一种味道,每一种声音,才是最该去做的事情。生命最珍贵的是过程。有梦想,去实现,是美好的事情。而梦想成真的过程中,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才是最美好的存在。我想,把这个小小的夏日故事,和这四句经典的诗词,写成一首每个人都能听懂的歌曲,一定会让很多人重新看一看眼前这个平凡而美丽的世界。

去体会生命,就是现在,别让岁月蹉跎流逝。

六盛世对歌!李白穿越千年觅知音凤凰传奇豪迈唱自信

1《将进酒》(节选)xx·xx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山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故事

这是穿越千年的盛世对歌。正处盛唐的诗仙李白与新时代的国民组合凤凰传奇,隔着时空,将进酒,杯莫停。千年之前李白举杯,豪情吟诵《将进酒》的情形已无人知。千年之后凤凰传奇调动每一个细胞的演唱,让人热血沸腾。凤凰传奇说,他们创作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中科院陈涌海教授的一段视频,陈教授也被称为摇滚博导

燃烧!无论是凤凰传奇还是摇滚博导,他们让李白的诗词带动观众一起燃烧。诗中有充满乐观的希望,诗中有豪迈自信的志向,诗中有盛世气象的雄壮,诗中有傲视天下的坦荡。

李白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也让他成为千年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国民诗人。

唯有盛世,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唯有盛世,才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而正是这样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创造了五千年不间断的延续;《经典咏流传》传承经典,更传承文明的精神血脉

1《送别》节选近代·xx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莲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故事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也是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者。同时,他也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他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于19世纪后期开始流传于美国南北。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留学日本的李叔同故而接触到了《旅愁》,当即被歌曲优美的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这首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正是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1诗句:

xx仙》(纤云弄巧)xx•xx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故事

罗家英先生在《经典咏流传》中朗诵出30年来给妻子的第一封信,信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让现场观众为之动情落泪。恋爱21年,期间两人先后患上了癌症。汪明荃对罗家英悉心照料,罗家英则用自己习惯性的乐观鼓励汪明荃。俩人花甲之年终于决定结婚,生死考验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方是自己相依为命,同心到老的人。如今通讯技术如此便利,我们一天可能要给自己心爱的人发很多条信息。但是这封信里所表达的情感分量,却是用一生所凝聚的,让人动容不已。

他们用人生履历给年轻人做了一个榜样,让人们懂得了什么叫真心,什么叫真正的责任和担当。除了在秦观的《鹊桥仙》中唱出爱情的豁然与信任,汪明荃和罗家英还借徐小凤女士的《顺流逆流》唱出了两人共同的坚守。古往今来,人类情感都是共通的。《经典咏流传》让近千年前诗人秦观对妻子的想念,与罗家英的爱意同频。

《经典咏流传》看似咏读经典看似咏读诗词。实际上是表达我们共同的情怀。让传统经典与现代人情绪共振,让经典生生不息流传。

1诗句《赠从弟(其二)》xx·xx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2背景:

刘祯是汉魏时期的文学家,《赠从弟》是三国时期刘祯写的一首诗。这首诗里,刘桢正是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其实,他也是在勉励自己要有坚强的品行和傲骨,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这首诗从松柏的现实特点,到后两句升华松柏的品行赋予了松柏不畏风霜、淡泊高洁的品行,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创立了一个标杆。也激励了历朝历代的无数志士仁人。

3“看到孙杨,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刘桢的这一首诗。因为孙杨的表述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一个愈挫愈奋的人。虽然他一路走来都非常坎坷,遇到了数不尽的困难,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刘桢也是这样一个人.”

刘桢生活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有一次因为他冒犯了曹丕,被罚去做石工。曹操见到他说:

去磨石头有什么感觉?xx回答道:

石头外面有天然赐于我的华彩,内里有玉一样的内涵,所以我依然保持我的本色。

xx

科比每天相约洛杉矶的四点,而我也见过凌晨三点五十分的澳洲。每天折返将近一百公里训练,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始终坚持如一。冬天的澳洲最冷的气温在零度左右,夏天的澳洲水温可以达到40多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磨炼出了不光是我,还有后面一系列的年轻队友们。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国人是最强的,而且我们中国人是最能吃得起苦的。

意志如磐石,品德似青松。人生如赛道,男儿当自强。孙杨唱出的是经典,更是意志。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泳坛史上水平最高的一届,这是16岁的孙杨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不管是菲尔普斯还是其他泳坛健将,对于那时候的他来说,都是难以超越的对手。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也逐渐发现,梦想是可以触碰到的,而且,越来越近。孙杨就是如此努力的一个人。2016129号早晨五点钟,孙杨在健身房做训练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断裂的声音。

直到他去拍完片,才发现脚的骨头断裂了。离奥运会差不多六个半月的时间,训练时间所剩无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保守治疗。第十天就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和队友一样,完成所有的下水训练。奥运会开赛前的两个月,因为用力过猛,脚又发生了第二次骨折。

对于孙杨来说,这个过程和经历却已经习以为常。十《声律启蒙》为什么这么动听!因为它唱出中国语言才有的美

1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声律启蒙》节选

2故事

曾为春晚歌曲《当你老了》谱曲的音乐人赵照,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再次惊艳全场。在他用歌声演绎的《声律启蒙》中,古韵璀璨如新,也让我们再次感悟到中华语言的生命力。

我在脑海中想象,并模仿着古人的语气在写这首歌。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万言。

赵照作为一个创作者,深深地知道中文歌的抑扬顿挫和韵脚有多么重要。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语在这个星球上独特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平仄、对仗和韵律。汉语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

赵照在这首《声律启蒙》里,遵循着汉语独有的音律之美,探求着中华经典的足迹,将几个不同的年龄层和不同的人群都通过乐器放到一个画面里。今天配合演奏的乐器有琵琶、笛子、古琴、木鱼、尺八。尺八是一种在中国已经失传了一千多年的乐器。每个乐器都代表着我想象中一位角色。古琴代表老者,琵琶应该是一个女子,笛和箫是代表青年男子,木鱼代表小孩。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将《声律启蒙》唱出来,是欣赏中华语言之美的起点,也是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的天地人和的价值理念浸润人心的终点。93岁的老教授潘鼎坤先生曾因一段他讲解律诗对联的视频,引起网络热议。而今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他为八十年前《浙江日报>公开征集的对联活动中一副难倒众人的上联龙游丽水云和月,对出了下联:

虎啸xx日照洋

先生儿时就为外祖父出的对子书生书真生,对出工整又不失道理的下联:

父老父未老

这正是对汉语拥有平仄、对仗和韵律之美的写照。此般上下联之对,让观众直呼妙矣。除此之外,汉语在这个世界上的伟大也在于它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每一个固定的汉字符号,被赋予相对稳定的含义。即便我们相隔千年,地域不同,口音相异,我们都可以自在而顺畅地阅读,直接跨越千年和先贤进行思想上的对话。我们今天说的字字句句,写的一笔一划,都浸润着中华历史的传承。汉语记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看上去言简意赅,而当你走近它,却会发现它浩海般深沉的内涵。

一脉相承,和诗以歌,用那宫商角徵羽,重走声律启蒙路。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十一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xx·xx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如何才能真正地爱自己呢?如何才能在人生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互中达到超然、自足、完满又热情洋溢的境界呢?

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们外出喝酒,回来时被一场大雨淋得好不狼狈。大家失魂落魄,唯有苏轼一人兴高采烈。骤雨稍停,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脱口而出。多少年来这首《定风波》等待着合适的传唱人。这位传唱人既要经历人生的碰撞激荡,又要修炼纯净旷达的心境;既要有生机浩荡的豪情,又要有淡泊自恃的参悟。

很多人也许做着不爱的职业,或者是与梦想背道而驰的现实。但是对于黄绮珊来说是幸福的,从3岁到今天,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才能够在台上以最灿烂的姿态道出:

“70岁的那一天我会热泪盈眶,如花似玉地继续歌唱!

这也正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我们迷茫孤寂的时候,他出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风雨,过眼烟云,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心无执,何关天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传奇中生,艰难处活,伟大中死。少年时养成的幽默天性,成年后命运的起落、精神的苦痛,造就了这样的苏轼。但他无论何时,都胸怀天下,济世苍生,在逆境中发现并创造了生活的乐趣。

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历程中,许许多多的文人像苏轼一样,将中华的语言化成一道光,照亮了文明之前的蒙昧与黑暗。它是连接时间、空间与情感的纽带。先人们在诗歌中留下的哲思与智慧而今依然启发着我们。

十二xx用千年古谣读懂余光中的乡愁:

那是更大的乡愁

1《天净沙·xx》元·xx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来到《经典咏流传》,将这首元曲融入台湾的千年古谣《来甦》,在和缓却雄厚的声音中唱出了思念和缱绻。正如余光中曾评价说,胡德夫的体内彷佛有着一只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风箱。他演唱的声音,以及旋律带来的震动,都是充满生命力的,让人想起了扎根心底的乡愁,也让人思怀起已经逝世的余光中老先生。

在胡德夫心中,余光中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好师长,总是会坐在演唱会第一排,给予他鼓励,会告诉他无须顾忌别人的嘲讽,就是要唱,就是要写,这个时代一定要有歌在余光中老师的教导下1974年,胡德夫举行了作品演唱会,成为台湾第一个举行个人作品演唱会的歌手。余光中的经典之作《乡愁四韵》也是在那时第一次被咏唱出来。

一瓢长江水,一朵腊梅香,余光中留下的一世乡愁,也对胡德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余光中礼赞中国是血之中国。也是因为唱《乡愁四韵》,胡德夫才真正读懂余光中老师心中的那份乡愁。这是一个很大的乡愁,是几百万人的乡愁

故乡的稻米,故乡的过往,胡德夫在《经典咏流传》上再度演绎《乡愁四韵》。家的意境浮现在眼前,引发了亿万观众的共鸣,让人恍然顿悟,如果没有那些颠沛流离,未曾经历过那些大历史,不会有今天的我们。于是我们心存感激,思考我们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斯人已去,乡愁犹在。

十三沉睡了2500年的编钟再现王者之音,让《离骚》再次震撼撞击我们的心灵1《离骚》(节选)先秦·屈原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背景:

屈原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创作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及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

《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因此《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3跨国夫妻妇唱夫随,再度奏响沉睡2500的王者之音。《经典咏流传》第四期的舞台上,一套曾侯乙编钟为观众呈现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离骚》。龚琳娜的声音感染力十足,老锣的指挥一气呵成。

这应该就是几千年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原汁原味的音乐。康震老师更是感慨于其中蕴含的炽热的爱国激情,认为这是对后世的一种巨大激励。编钟并不是在很多场合都能够出现。1978年在我国的湖北省随县出土,现在说来正好与今年相隔了40年。65件的庞大编钟乐器,包括了五个半八度的音域,齐备了十二个半音,非常有特点。它充分体现了中华古代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发展,甚至改变了世界音乐史,中外的学者们都称它为稀有之宝。

我和老锣最大的梦想就是将编钟带到舞台上龚琳娜极为动容地说。一听到编钟,老锣也瞬间打开了话匣子。他形容编钟的音色为王者之声,足可见这位德国音乐家对编钟的热爱。事实上,老锣与编钟已有12年的渊源。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看过一次编钟后,他便有了一个中国音乐梦想,老锣甚至告诉龚琳娜,他想做编钟的音乐会、编钟的歌剧,想让世界都听到编钟的声音。

于是夫妇两个将心动付诸于行动,开始了编钟音乐作品的创作之路。把编钟和《楚辞》结合在一起,其实是夫妇两个共同的想法。从小浸润在中华文化中,龚琳娜十分清楚楚地文化之间的天然共通性。屈原爱国情怀和编钟声音撞击出的效果,也让她放佛穿越千年,内心震撼。老锣也在20多年的学习中,深刻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be4fe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25.html

《经典咏流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