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一、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紧接着,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

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从商品的二重性到劳动的二重性,是论述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用过对劳动二重性的解释说明,揭示出了商品二重性的本质。他进一步的指出,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界定不但说明了商品交换所依据的量的关系的决定、商品交换的性质,而且说明了价值的实现途径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它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二、剩余价值论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剩余价值不可能是在纯粹的流通领域内产生的,而只能是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在价值理论中我们已经把价值归结为一定的劳动时间,所以从资本的生产过程的角度看,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而添加在劳动对象上的那部分新价值,减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余额。这样,工人的工作日就分为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可以归结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所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归资本家所有的,因此这两种生产要素相结合而发生作用(即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即全部产品及其价值也都是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作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正如政治经济学家科书中所通俗地表述的那样: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工人这种超过补偿工资所必要的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便是剩余价值的、利润的泉源,是资本继续不断增大的泉源。《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经典巨著,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这本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的必读之书,在我大二时,上到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时候,我就萌发

了看这本书想法,当我在阅览室翻开资本论,我发现我根本看不懂,这一次,是以任务的形式再次翻开资本论,我读的是第一卷第一章,之所以读这一章,是因为我觉得商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马克思也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
马克思在文章的开头就讲到为什么首先要写商品这一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第1在这一章中马克思认为“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二重见的去观察,即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第1页到第2商品的二重见,第一重是使用价值,“物的效用,使那物成为一个使用价值”。(2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总是认为,使用价值只能在使用中体现,在我高中学习经济生活之前,我也这样认为的。而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仅是由使用或消费而实现的。”(第2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未必都是实在的商品体,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只是“服务”这种“物”,在使用或消费的前后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并得到实现。同时,“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页“交换价值,
最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说商品有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矛盾的。”(第2页到第3那是否意味着商品内在的价值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一斤米可以换回两个鸡蛋也可以换回一个苹果。所以米的交换价值有很多,不止一个。但米的内在价值没有发生改变,“诸商品的交换关系仍是以其使用价值的抽象为显著特征。”(第4
商品二重性的另一重是:“它们都是劳动生产物。”(第4就说明,商品不管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归结起来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价值量的测定“由其中所含的劳动量去决定。但劳动量以劳动时间测定。”(第5如果我们要做一副刺绣去卖,一个人绣了一个月,一个人绣了两个月,那是否意味着绣了两个月的可以卖的很贵。马克思的解释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等一的人类劳动,是统一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第5

商品具有二重性,“我们会明白,劳动也有二重性,因为,在它表现为价值时它所有的特征,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特征,是不同的。”(第8为了证明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这一小节中引用了一个例子:“例如1件上衣和10码麻布。假定前者的机制二倍
后者。所以,如果10码麻布=1W,那么1件上衣=2W。”(第8经过深入的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它当做同一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便形成商品价值。”(第14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它当做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便生产使用价值。”(第14人们为了生产衣服,就需要进行剪裁、缝制这种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这种裁缝或成衣工人所从事的特殊的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所决定的。
马克思在文中讲到“交换价值一般只是某物的表现方式或现象形态。”(第3马克思称这种\表现方式\\表现形式\为价值形态,并且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每个人,至少,都知道商品有一个共通的价值形态——货币形态。”(第15我们要做的是:“探寻商品价值关系所包含的价值表现,是怎样从最单纯、最不可感觉的姿态,发展到最迷人视觉的货币形态。”(第15
首先马克思做的是探讨商品单纯的价值形态,首先探寻商品的价值表现,商品的价值表现有两级,两级是相互依赖的“麻布的价值,只能相对表现,即表现在别一种商品上。”(第16同时又是相互排斥的“同一商品在同一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取得两种形态。”(第17马克思用一道公式阐释了两级20码麻布=1件上衣。在上述价值关系中,公式两端的商品的地位是不同的。公式左端的商品麻布起主动作用,麻布通过与上衣相交换,使自身价值通过上衣的使用价值而相对地表现出来,麻布是主动地要表现自己价值的商品,就处于
相对价值形式上。相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考察相对价值的量。“每一种价值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对象?且须表现定量的价值或价值量”(第21马克思

在在文中用了两道公式10码麻布=1件上衣和20码麻布=1件上衣,证明“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反映在它们的相对表现或相对价值量上。”(第23
公式右端的商品上衣起被动作用,上衣作为表现麻布的价值的材料,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就处于等价形式上。等价形式主要有三个特征“使用价值是其对立物。”(第24页“具体劳动是它的反对物?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现象形态。”“私人劳动采取其反对物的形态,即直接社会的形态。”(第27
看完上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考虑单纯的价值形态是行不通,这对于我们的交换考察十分局限,所以马克思接下来考察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以一系列其他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态“是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之凝结,”(第31由扩大价值形态延伸出来的是特殊等价形态。在扩大价值形态中,任何一种商品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态。每一个东西都是有缺点的,扩大价值形式也有自身的缺点,例1斤茶叶可以等于2个苹果,10个鸡蛋等等,这种相对价值表现是无穷无尽的,并且杂乱不统一。1斤茶叶可以等于许多商品。张三认为1斤茶叶等于2个苹果,李四认为1斤茶叶可以等于10个鸡蛋,这样我们就无法确定相对价值。
扩大后的相对价值形式,是无限多特殊的相对价值形式并列。这时就要发展出一种一般价值形式,它是简单而统一,许多东西都可以与它交换。比如,10磅茶叶=20码麻布,40磅咖啡=20码麻布等等,这时候的麻布“有一般等价物的性质,麻布自身的自然形态,成了商品界的一般价值形态。”(第35发展到一般等价形式,就要重新构建相对价值形态“一般等价物即使有相对价值形态?必须以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为它所特有的相对价值形态。”(第37在一般等价形态中,在这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过程存在着商品间的相互排挤,到最后只有一个独特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当商品的相对价值,是依靠重做货币商品的商品表现时,其单纯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这商品的价格形态。”(第39我们去到商场,可以看到上面标着饮料多少钱,青菜多少钱。

在本章的最后一小节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秘密这里的商品“好像是一件自明的极普通的东西?充满着形而上学的烦琐性和神学的固执性。”(第39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这种拜物教是以商品生产的存在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生产分不开的,马克思说:“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是起因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独有的社会性质。”(第41马克思还认为在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存在商品的拜物教,并且分析了不存在拜物教的四种商品形式,从而说明了拜物教具有历史性,“但我们只要一进到别种生产形态中去商品世界一切神秘性?就都消失了。”(第47
品拜物教也如此,会随着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的消失而消失。经济学家也试图解释商品拜物教的性质,“但它们从不曾问:为什?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物的价值量。”(第5051拜物教的神秘面纱在经济学家的努力下不断地解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商品社会。这一章我看了三次,却很难理解透彻。读完这一章,我更加敬佩马克思,他的大脑就像一部计算机,逻辑性十分强,文章前后连贯性强。而且所写的内容不仅能为当时所用,还能为我们今天所用。所以,马克思被在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中获得第一名的投票,当之无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474bd6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88.html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