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电影剧情介绍

发布时间:2016-06-04 08:13: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这部电影现在看来也可以算是一部老电影了。从1995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0多年的沉淀。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不过那时候对艺术手法什么的一概不知(当然,现在也只是略知一二),再加上时隔已久,对片中的很多细节已经全然记不起来了。

05年的时候,本片发行了十周年纪念版的dvd,并在日本等地举行了重映,不过并没能引起年轻人(指20岁以下的青少年)的兴趣。有评论认为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有那种10年前那一代人的情怀,他们太浮躁,太浅薄。也许并非如此,现在的电影手法实在太多,很多桥段10多年前才刚刚出现,非常的时尚,但在现在看来却已如同陈词滥调一般,所以那些年轻的观众对此不以为然,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是在电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高度后才加入进来的,他们的起点已经不一样了。

对比

对比应该说是电影最重要的一种手段,目的便是造成反差。可以是人物、场景、情节(影片节奏)都可以形成对比,其中人物之间的对比是最直观的,而场景的对比却往往被观影者所忽略。

首先就是《情书》里的人物对比。

接下来是一个场景的对比。

还有一个是剧情上的对比。

虽然两场戏中的人物都是坐着,但是气氛全然不同。上一个场景中,藤井树的母亲和爷爷正在激烈的争论是该等救护车还是直接跑去医院。而第二个场景中,则情节发展的很慢,还稍有些凝重,三个人一起陷在对阿树的思念之中。这两段戏,在剧情上并没有关联,而且是否是同时发生也未作明确交代,所以很明显,是导演有意把他们剪辑到一起的。用剧烈和舒缓的节奏对比,带给观众一种张弛有度之感(当然这两部分也可以看成是平行剪接的一种)。

综上所诉,人物、场景、剧情的对比在《情书》中无一缺少,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片作为日韩纯爱电影的一个巅峰代表、一个先行者,并不是徒有虚名的。

戏剧冲突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像文学作品一样,是不能缺少戏剧冲突的,就好比茶叶之于开水。只有在矛盾之中,剧情才能逐步深入(这与哲学中的矛盾理论倒是不谋而合)。下面是中山美橞和豊川悦司之间的对手戏。

而这这两个冲突则已经发展到肢体阶段了。

另外,把这两个场景作为一组,是因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论是少年还是少女藤井树,他们做出过激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感情。

上面三幅画面,来自本片的第一个煽情部分。之所以引用同一场戏的三个不同角度,是因为这三个角度的发展,就像是在为“戏剧冲突”来了次最完整的解释。先是藤井树的母亲和爷爷扭打在一起,集中在画面的中央;之后两人分开,但是岩井俊二并没有直接转入第三个画面,而是用第二副做了个过渡,可以看到虽然两人分开了,但是还是处于画面的正中;最后才给出第三幅,两人分布于画面的左右。第二个镜头的用意很明显,就是矛盾双方虽然并没有接触,但是他们的“冲突”还是纠缠、碰撞在一起,并没有分开。所以,可以说这一组镜头给全片的戏剧冲突来了次很好的总结。

重复

就像音乐,时常会有重复的乐句出现,而电影作品中一般来说重复最多的便是是场景。更进一步说,电影中场景的重复很多时候是没法避免的,但就像音乐中所谓的主题变奏一样,好的导演也会让它看起来和上一次的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组在秋叶的玻璃工艺品作坊的场景。

两个画面同为中景,粗略看来有点像两个不同的场景,但是仔细看一下物品摆设可以发现,其实是在同一个房间内。抛开白天与夜晚的时间差异不说,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摄影机的机位是截然不同的。上一场景中摄影机的位置在玻璃炉附近,而下一场景则到了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算是一种“场景变奏”了。

另外,可以发现,白天场景的画面有种烟雾弥漫的感觉。很显然这不是玻璃作坊的特有效果,因为同样是这所房间,在晚上的场景中就很干净,完全没有这样的雾气。而且,在画

还有一个是医院场景。

与玻璃作坊不同,医院场景在片中一共只出现过两次,而医院的内部以全貌展现、并重复出现的只有这条通向急症室的走廊。先看下一幅画面中的现实场景,一个远镜头,很平实的把这条走廊展现出来。没有朦胧之感,也没有过分曝光,非常的写实。而上一幅画面则是阿树梦中的场景,同样的走廊,但为了配合梦境这样一个前提,光线、角度全然不同。从急症室的窗口中透出并不可能存在的强烈光源,过度曝光把整个走廊照耀的一片朦胧。再配上一个左右不停摇晃的镜头角度,把梦中的不真实和虚幻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隐喻

其实就类似于文学里的比喻,只是在电影中更多的把其称作为隐喻。

这是女性藤井树在得知少年阿树已经去世后的一个回忆场景。这里这只被冻死的蜻蜓很明显是在隐喻少年阿树。即使只是一只蜻蜓,少女阿树也会对其的死而热泪盈眶(因为这令她想起了死去的父亲)。这也为她之后因为悲伤过度而引发肺炎埋下了伏笔。

这个场景则直接剪辑在女性阿树告别中学老师之后,比之前——回忆蜻蜓——更靠近阿树得知少年的死讯这场戏。应该说是个与之前的情节描述没有多大关系的一个插叙(当然,这个插叙有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提示作用,也为之后的情节对比作了一个铺垫,见“对比”中的剧情对比部分)。这个插叙在列车逐渐加速远去中淡出,并带出回忆蜻蜓部分。所以,这个画面暗示着阿叔的思绪开始渐行渐远,回到过去,同时也预示着之后的剧情也会像这辆列车一样逐渐加快,直到迎来最终高潮。

人物刻画

电影和小说一样,主角自不必多说,浓墨重彩一番是理所应当,不太重要的人物则经常几笔带过。但是把主要特点描绘出来,还是必需的。

先来看看那个女性阿树的叔叔。

这个摔跤细节的描写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这位大叔的冒失、滑稽的形象已经再清楚不过。再配上之后,他那相当有特点的笑声,这个人物虽出场时间不多,但肯定会被观众所记住。

还有位人物也是很有特点。

没错,就是及川早苗同学,这个出场表情,为这人物定下的一个基调就是神经质,不过不仅如此,下面这个表情,也是这个人物的另一个特质:

邪恶的本质一览无遗。

下一位其实在片中很早就已经登场:

既然有书信往来,邮递员当然必不可少,而女性阿树的名字,观众也是从他的口中首次得知。因为他一见到中山美橞便用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不止一次的喊道:“阿树~”。之后为阿树捡信的细节则把这个人物的忠厚、不拘小节完全刻画出来了。

电影不是一场独角戏,在主角之外再塑造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毋庸置疑的可以为电影增色不少。

拾遗

片中有个不得不提的承启段落。

从走廊的一端开始,阿树在梦中看到了已故的父亲,躺在病榻之上,被十万火急的送往

急症室。一开始阿树只是目送着父亲被逐渐推远,之后在母亲和爷爷的呼唤下,开始朝着急症室的方向飞奔而去。但是推开门后,她看到的却是少年阿树的身影,之后有关少年阿树的场景开始飞快地闪现??这条走廊和那扇急症室的门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之前少女阿树在走廊上看到的是垂危的父亲,这象征着影片前半段一直在表达的一个主题——死亡,然而当那扇门开启之后,一连串的快速剪辑,把影片带向了另一个主题——回忆。所以,走廊的作用在于承上,而门则在于启下。

还有一个现在经常见到的手法。

上一个场景中除了藤井树外,空无一人,而下一个场景中,群众演员突然之间从四面八方涌到镜头中。而这样一种手法的运用现在来看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还发展出另一种类似的镜头语言,就是先用一个非常近的距离跟住主角,给人造成一种整个场景只有主角一人的错觉,之后镜头逐渐拉远,却发现整个场景中早已密密麻麻地布满群众演员。

另外,可以发现有些场景,画面有些轻微的摇晃,这是岩井使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缘故。这种拍摄手法会使影片显得更加生活化,从而给人一种亲切感(顺便一提,去年的一部《科洛弗档案》把手提摄影机的拍摄手法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后记

普多夫金曾经把电影的叙述手法,也就是蒙太奇分为了五类:对比蒙太奇;平行蒙太奇;比拟或象征蒙太奇(也就是隐喻);交*性蒙太奇;“主题反复出现”的蒙太奇。上面的回顾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观察力的缺乏只提到了对比和隐喻两个部分(而且不乏牵强)。而其他几个大类的安排在普多夫金的总结面前也多有不伦之感。这一点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好在蒙太奇的划分归类至今尚无公认的定论,故不禁暗自窃喜,因为总也算是找到了一个为本文结构不够严谨而自我开脱的借口。

另外要提一下的是,全文是基于十周年纪念版的影片写成的,从国语配音的缺失情况来看,比国内播映的版本要长一些,所以有些画面截图对于只看过国语版的观众来说会有些陌生。

应该说,这十多年间日本的纯爱电影不胜枚举,近年的话在04年前后还出现了一个以《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为代表的纯爱电影小高潮,而韩国在这断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此类影片,其中就包括有03年的《假如爱有天意》和98年的《八月照相馆》。由此来反观95年的《情书》,作为一个先驱者,其中就已经包含了很多之后不断被运用到的经典元素:比如书信、红色的邮箱、疾病、死亡以及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等等。不须多说,《情书》在这类电影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岩井俊二自称是“影像作家”,从上面的回顾也可以看出,严谨的镜头语言使得他绝对配得上这个称谓。

闲暇之余,让过去的思绪静静的流淌,也不失为一种惬意。

《情书》影评.txt

à 可遇与可求之间,只在太过年少的时地看来,才仿佛隔着沧海桑田。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盏窗台、一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

谁又能想到,这哽咽竟能这样顽强地蹒跚过岁月,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凿穿世间最顽冥的时间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伤的渍。

生命正因此不轻不重、却独一无二的痕,在阳光下闪耀着生生不息又遥不可及的希冀。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常给人一种震慑的美,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新锐导演们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镜像中的自识,从而通过胶片——这一特殊的情感载体,细密地、委婉地传达对于生命的诗意追问。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

“你好么?”“我很好”

这似乎远远超越的问话本身,而成为了追问生命的直接表达。

豆瓣和时光上的影评各有千秋,豆瓣更加纯洁,深刻,感性一些,而时光则是华美,有种光与影的交错的美感,那排版,设计,颜色,背景,图片都相当地精美,还有细细地评说。对于我这个年纪,这个经历不多,感情不深,认识不深刻,思想不深沉的人来说,时光上的影评会好看好理解很多。我喜欢的影评首先是可以从剧情,人物,故事,场景,镜头,剪切,哲学,音乐,历史,以及导演的审美观等方面综合地详细地分析一部影片,然后再写点自己的深刻感受,或者把自己的感情穿插其中,这种影评是我这个年纪所喜欢的,因为要喜欢一部电影,起码你得看得懂这部电影,理解这部电影。豆瓣上的影评大都是个人单纯的感受,写得纯洁而深刻,但如果你不能理解电影,你就难以达到共鸣。

剧情来到破旧斑驳的女藤井树的家,木头的房子,屋子里煮着药,有烟有雾的灰蒙蒙,女藤井树又带着口罩病恹恹的,头发蓬松凌乱,给人一种很老旧,腐化的感觉,整个色调虽然还淡淡的阳光,但从小缺乏安全感的我害怕这种场景,我害怕得病,虚弱和没力,但我并不害怕残酷和黑色的深沉,那只会让我压抑。

一家人共同聊着莫名其妙的信,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阿树还竟然因此烦躁得睡不着起来回信,真是琐碎到了极点。

啊树(女)的爷爷给我印象并不太好,从一开始在地里蹲着耕种的姿态到跑来开门的神态,矮小的身子,一把眼镜,日本式的胡子,还有那个仿佛是无时无刻的极其难看的马步,一切都透露着猥琐的神情,让我想到淫荡的龟仙人,想到那个恶心的日本av,想到日本国民性的不好的一面,冲动,极端,动作夸张得幼稚和小气。当然,这是我的一厢情愿的感觉,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还很宁愿这是错误的,我也不希望日本人这样,更不希望自己看到这样的场景和情况。

藤井树(女)在回忆两人的初中生活时说很困扰,刚开始我觉得有点夸张,除了第一次点名有点冲突之外,值日也没什么的,其他的也没有什么,不过那些孩子们的“藤井树方程式”的说法倒是很可爱和搞笑。

到这里突然想到日本情节这个词,林夕有日本情节,写《富士山下》《再见二丁目》,而且看着日剧来写歌词;痞子蔡有日本情节,《雨衣》里面把日本女孩痴情和柔情发挥到极致;郭敬明有日本情节,《幻城》几乎就是仿照着日本漫画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来写的。台湾更加有很深的日本情节,房子的设计,街道,学校,以及少男少女的情节,娱乐圈的流行,很多的很多都深受日本的影响。

在藤井树(女)的初中生活,似乎很多电视剧都是这样。女的安静勤奋,学习成绩好,是老师心目中的乖乖女,而美少男则安静到冷酷,基本不说话,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也很差,然后两个人之间就有点火花。

两个藤井树在图书馆中相处上了,这可能是导演心中一直存在的梦想吧。在如此古香古色的图书馆中,被琳琅满目的图书包围着,仿佛空气中都充满了等待你去理解的精神和灵魂,在如此温馨安全的环境下,无疑对感情的产生和发展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岩井俊二是喜欢书的,也是一个文艺作家,听说他拍电影之间总喜欢把心中的想法写成小说,然后再改编成剧本。但岩井俊二的文学色彩比起哈韩国的李沧东来又要差得远了。小说就是说故事的,而且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岩井俊二无疑是一个不怎么会讲故事的一个人。他的电影故事总是很短很小,而且赋予了太多的哲理和寓意,让人看得很压抑。如《烟花》混乱青春,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约会,但两段故事都稍显奇怪和短小;《梦旅人》则三个精神病人行走在都市的围墙上,一直走,一路虽然有风景,但并没有太多的人物交流和情节;《爱的捆绑》则更是没有故事,来来回回地用毛线,各种各样的绳子和物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捆绑手法表达寓意;《燕尾蝶》稍微有点剧情,但色调灰暗,场景是社会底层和废品回收站,垃圾场,真是压抑,只有沉着帅气,仿佛一切都胸有成竹,淡然从容的狼朗稍微给人安慰。

《四月物语》也有点剧情,讲一个高中女孩暗恋学长,为了爱情努力考上学长的大学的故事,情节略显老套和拖沓,画面在故意的营造中很安静华美,但是我却感觉不到这是青春的颜色,这样还不如《假如爱有天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说的是残酷青春,残酷郁闷到连剧情都没看懂,真的不知道谁的青春有这种变态的残酷,《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没有;《花与爱丽丝》故事到挺清晰,但是却莫名其妙而且令人难以信服,具体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主题。中国的影迷说岩井俊二是中国王家卫,我倒觉得他是韩国金基德,虽然金基德出道比他完,但是我是先接触金基德的。但人家金基德每部电影主题都非常鲜明和明确,而且画面还清晰,至少让人看得懂剧情。

岩井俊二喜欢看书,《情书》中藤井树(男)手里捧着一本书,藤井树(女)的家一屋子都是书,她还是市立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梦旅人》黄毛捧着一本书;《爱的捆绑》男主角一屋子都是书,职业是写书;《四月物语》的男主角是书店的工作人员,女主角也喜欢看书;《花与爱丽丝》的男主角连上学的路上都在看书。岩井俊二还喜欢钢琴,每部电影的配乐都是大段大段的如水的钢琴,有时甚至有喧宾夺主的味道,一部电影看下来,电影没看懂也没记住,脑中却总是环绕着那如水流般流畅连续的钢琴曲,但并不一定就很美,至少,我没感觉出很美的钢琴曲来。

温馨的图书馆中,安静勤奋的女孩在埋头工作,劳累之余偶然抬头望去,一个美丽安静的少年倚靠着窗,双手捧着书,神情安静投入,梦幻般的阳光照进来,轻轻的风舞动着雪白色的窗帘,美得就像是一副定格的画。风轻轻地吹动着女孩的刘海,女孩仿佛看得动情起来,眼神温柔而安静,一刹那间,仿佛少年的身影已经深深地印在她单纯的少女的心中,仿佛一刹那间那美好的一丝丝情愫就由此偷偷地产生。华丽的大提琴如梦如幻,一个镜头还显示了男孩的缺失,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仿佛又是再让人做对比,对比有男孩子存在与否时窗子的区别,仿佛暗示着女孩眼中心中已经存在了这个人,一下子没有了这个人,仿佛觉得风景就算再美都会显得孤单,也从这个镜头处,音乐自然地变成钢琴,女孩侧过头望去,窗帘轻轻拂过男孩的脸又落下,她抿了抿嘴角,眼睛因为看得太入神而眨了眨,仿佛要努力将这一刻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但内心终究还有少女的羞涩,她还是低了头,安静写自己的借书卡。

日本的单车还能自行发电,看来资源匮乏的日本人为了节省真的是想尽了办法。男孩为了争取多一点的相处时间,故意慢条斯理地看试卷,还要对答案。

回到两个人的回忆之中,女藤井树仿佛被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人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竟然把以前的试卷都翻出来了,看来尘封的记忆对她来说真的是一场难忘的记忆,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是历历在目。篇三:电影简介

电影简介

【感动无数人的9部电影】

1、《恋空》

2、《婚纱》

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4、《我脑中的橡皮擦》

5、《属于你的我的初恋》

6、《夏天协奏曲》

7、《天使之恋》

8、《分手信》

9、《近在咫尺的爱恋》

10部适合一个人静静看的电影】

1、《阿甘正传》

2、《肖申克的救赎》

3、《触不到的恋人》

4、《海上钢琴师》

5、《千与千寻》

6、《雏菊》

7、《花样年华》

8、《幸福来敲门》

9、《蓝莓之夜》

10、《放牛班的春天》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

1、《盗梦空间》

2、《记忆裂痕》

3、《生死停留》

4、《死亡幻觉》

5、《禁闭岛》

6、《穆赫兰道》

7、《蝴蝶效应》

8、《恐怖游轮》

9、《伤城》

10、《盗走达芬奇》

11、《88分钟》

12、《万能钥匙》

13、《决胜21点》

14、《沉默的羔羊》

15部让你哭的昏天暗地的电影】

1、《假如爱有天意》

2、《我脑海中的橡皮擦》

3、《情书》

4、《恋空》

5、《等待,只为与你相遇》

6、《我们的幸福时光》

7、《请别相信她》

8、《触不到的恋人》

9、《菊花香》

10、《剪刀手爱德华》

11、《海上钢琴师》

12、《恋恋笔记本》

13、《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14、《泰坦尼克号》

15、《天使之恋》

18部经典天才电影】

1、《美丽心灵》

2、《雨人》

3、《波拉克》

4、《暗物质》

5、《天才瑞普利》

6、《猫鼠游戏》

7、《香水》

8、《一级恐惧》

9、《心灵捕手》

10、《莫扎特传》

11、《证据》

12、《海上钢琴师》

13、《电锯惊魂》

14、《沉默的羔羊》

15、《非常嫌疑犯》

16、《寻找弗罗斯特》

17、《想飞的钢琴少年》

18、《嫌疑犯x的献身》

【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

1、执着——《阿甘正传》

2、才华——《东方不败》

3、人生——《美国往事》

4、爱情——《罗马假日》

5、勇气——《勇敢的心》

6、责任——《辛德勒的名单》

7、信念——《肖申克的救赎》

8、童心——《e.t

9、痛苦——《现代启示录》

10、哲思——《第七封印》

亚洲10大恐怖电影】

1、《咒怨1》,《咒怨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e166f7dd36a32d72758130.html

《情书电影剧情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