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发布时间:2012-10-05 06:28: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要:李清照是一代词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作家。作品中可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前,其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生活,多写闺情,相思,风格婉约,折射出一种自恋型人格倾向以及坚毅刚健和高雅情致;南渡后,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词中折射出一种离愁别绪、思乡念国、伤春与悲秋的悲情意识。本文通过评析李清照词中折射的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里难能可贵的意识,升华出当代女性解放运动应有的本质,呼吁闺媛中的古典美。

关键字:李清照女性意识女性解放古典美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济南人,她作为一代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出现在以男性为主流的文学创作队伍中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她打破了文学创作中的性别失衡局面,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出生于文学氛围很浓的官僚家庭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她父母博雅能文,父亲李格非是有名的文人,不仅传授给她以渊博的知识,同时也把她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具备的艺术才能。耳濡目染,李清照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仅仅有家学渊源对封建时代的一位女性来说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原因是其复杂的生活经历。李清照19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26岁起与丈夫及丈夫全家退居于山东青州。宣和三年秋,李清照随丈夫至莱州任所,后又相从于淄州任所。她的前期生活虽受党争的牵累,起伏不定,但婚后伉俪情感投契时多。所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写少女、少妇生活,表现她美满幸福的生活,以及离别情怀,热情明快婉丽动人。

靖康之变后,赵明诚着他们前期搜集整理的十五车金石文物书画等,渡过淮河、长江南下江宁奔母丧。不久之后金人攻打青州。外族的入侵,破坏了李清照安静的生活。她随赵明诚不断流徙,客居异乡。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今南京。从此,李清照自己孤身一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病体痛苦,漂泊江南,流徙于江浙一带。怀着对往事和故国的深情追忆,怀着对亡夫的不尽思念,怀着对北伐的深沉梦想,在遭遇了金石散亡、再嫁匪人的巨大不幸之后,结束了凄苦流离的后半生。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大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感情深沉凄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爱国情感。

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作为“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截止目前,研究李清照的著作主要有:陈祖美的《李清照新传》,王延悌的《李清照评传》,刘乃昌的《李清照鉴赏》以及《李清照研究论文集等。主要是对李清照的一生进行描述,其词作的社会背景,词的分期,特点,对词内容及李清照个性的解析,大多认为李清照是一位封建时代难得的才女。本文结合各位前辈的观点,除参考以上原始文献外,又参考了部分优秀论文,如:“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李清照词的写愁艺术”等,提炼其中的精华并给予延伸,从而得出李清照词中折射出的几种典型的女性意识,并突破前规,联系当代女性解放运动,指出真正的女性解放是一种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和个性的发挥,“闺媛”中的古典美才是女性魅力的体现。

、南渡前的易安词及女性美的体现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局限在贵妇人生活狭隘范围,多写闺情、相思,风格婉约,折射出一种高雅坚毅的情致及自恋型人格倾向。

(一)高雅情致

谈及李清照,大多数人将其归入“闺媛”行列,这主要是与她南渡之前的词作有关。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闲适风雅,故多作闺情词。她的词作委婉细腻却不冶艳,高雅清丽却透露着真情。比如在《如梦令这首小令中,以青纯少女独有的微妙之感,精心描绘了一副日暮醉归的生动画面:沉醉其中而不知归路,以至“误入藕花深处.爱花,这或许是女性的天性,李清照非常喜欢梅花,在她的词作中,咏梅的就有七首,但她却有别于古之君子以花喻德,从她的词中所看到的,只有那种脱离了尘嚣与世俗的高尚情致。如渔家傲就有其特异之处。前人写梅花雪景,往往突显“寒梅傲雪”意境,而李清照这首咏梅词,在同类题材的咏梅词中显得别致、新颖,具有其他咏梅词所未具有的色彩和格调,这就完全受词人心境的影响。从词中“寒梅点缀琼枝腻”和“玉人浴出新妆洗”,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娇媚、艳丽的柔美形象。此词之所以能出新,是因为词人在生活中发现了“明月玲珑”这一特定情景下的梅花雪景的美。如果一个作家不能从生活中捕捉事物在特定情景下的美,其作品就会落入俗套,不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美感来,词人有着如此高雅的潜质,实属难得。

(二)坚毅刚健,不屈不挠

一般认为,词有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张南湖云:“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可见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后人对李清照作品的研究也多偏重于婉约的特色。长此以往,人们对李清照的性格特征就形成了一种很片面的认识,以为她是惜春伤别写愁的。其实,李清照的词中亦有充满豪情之作。王延梯著《李清照评传》的出版说明中有这么一句话:“作者捕捉住李清照性格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坚毅刚健的一面……,以为刚健是李清照性格的主要方面。但事实上,在该书中作者并没有很明确地把李清照性格坚毅刚健的一面上升到支配地位,更没有对此作系统的论述。综观李清照一生,我认为其性格中不仅具有坚毅刚健的一面,并且认为这在她的性格中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这在她的很多事迹和诗词文献中都能得到证明。

李清照少有诗名,早年著《词论》,在这篇《词论》中,李清照历评唐宋以来词坛名家之得失,甚至不避讳同时代的名家,评柳永:“变旧声为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然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评王安石,曾巩等人作词“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批判他们“以文为词”尽管这些见解未必确当,但她既不蹈袭前人陈说,又不苟同于时人见解,而是独唱一家之言,这一点,没有足够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还有,李清照新婚后不久,以一个过门不久媳妇的身份,向身居高位的公公上诗,且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直言的批评,不能不说是其刚毅性格的显露。试想,如果李清照只是个恪守礼教而性格软弱的婉约女子,又怎会如此犯上?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诗文均颇有成就,理应有相当的满足感,但是她却慨叹: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

这首词的言外之意是:有了惊人的诗句又能如何?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美好理想吗?可见她不满足于吟诗填词,而有别的更高的理想与抱负,这是一般的封建女性极其缺乏的。

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了李清照和其夫比赛记忆力一事,显示了她争强好胜,个性坚毅的一面。“余情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复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而志不屈。”李清照不仅争强好胜,而且简直有些扬才露己。她读书博闻强记,力求胜过别人,作诗则好用险韵,她的词中就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的句子,说明她是经常做险韵诗的。她不满意“世人作梅词,下笔更俗”的状况,还是一种勿求胜人的心理。

(三)自恋型人格倾向

在李清照之前,文学创作几乎被男性垄断,女性作家虽然不乏其人,但能形成风格,开创局面者则寥寥无几。文学创作的总基调是男权话语占绝对统治地位。他们可以指点江山、激清扬浊,女性的创作却只局限于抒写离情别思、闺愁闺怨。李清照以她空前绝后的创作为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挣得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分析,支持李清照进行多方面艺术创作的动力则是其自恋型人格倾向。

自恋观点始于弗洛伊德,他认为,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恋倾向,即人的主要兴趣,爱和关心既能朝向自身,亦能朝向外在世界。他的这种观点完全可以用于探讨艺术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在文学史上,李清照主要以词奠定了其不朽地位,她一般被视为一代人的杰出代表。但实际上,这远非她艺术创作的全部,她诗、词、文均擅长。她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是对封建社会对女性束缚的反叛,是对“女性无才便是德”这一人格模式的冲击,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识,是明清时代女性张扬才华的先声。这样做的动力就是自恋倾向,也就是她人格主体意识的勃发。

另外,她词中所展现的忧伤之美也源自自恋。在封建时代的男女婚姻中,李清照算是一个幸运者。她18岁嫁给诸城太学生赵明诚之后,两人琴瑟相和,感情笃深,且志趣相投,这些情景都详细的记载在金石录后续中。然而相爱愈深,离别后就愈痛苦。他们过了大约十年的平静生活,赵明诚便出外做官了。俩人从此天各一方,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寄托心中的相思。但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即使这样的问候也非常不易。所以李清照就把心中如丝如缕的绵绵情思诉诸词的创作。写下了如醉花阴》、《一翦梅》、《香冷金猊等著名的怨别之作。像一翦梅》中写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因思念而产生的愁情被作者具体化形象化了,十分动人。从中表现的词人形象与醉花阴》中瘦如黄花是一致的,叫人看到了一位才情横溢、气质柔弱、内心细腻的女性形象。

在李清照的词创作中,不论是对丈夫的思念,还是对昔日的回忆,对孤独的品味 都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自恋意识。自恋是天才的自我欣赏,我们从李清照的词创作中,可以看出,词人有意的突现相思的忧伤美、回忆的孤独美,这其实就是自恋人格倾向的具体体现。

还有,前人评价李清照“倜傥有丈夫气”,可谓指出了她性格气质中的核心。她虽出身名门,却无贵族女子的娇气。她写下了夏日绝句》、《渔家傲》等这样气质豪迈的诗词,表现了一种人格的阳刚美。她的这种性格特征,集中表现在她的著名论文词论中。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普通人均有自恋倾向,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女性的才华一直被压抑着,而李清照却有意的表现、发展着自己的自恋人格倾向,无疑具有反叛意义,而且对后世,尤其是明清才女的大量涌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明清女性文学创作蔚为大观。

二、 南渡后的易安词及其悲情意识

南渡后,赵明诚不幸染病,不治而亡,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有所变化,这期间,她写了不少流爱国情感的作品,折射出种种悲情意识。

(一)思乡念国

李清照的精神层面已脱离单调的女性生活和情感,从众多首涉及思乡念国的词中即可读懂她,词中许多含蓄的表达,不仅显示一个弱女子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更体现了在社会形态下女性刚毅的精神风姿。词人南渡以后,心中充满了游离的愁苦和异乡沦落的悲伤,在菩萨蛮中词人常常思念中原和故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亡国之悲,丧亲之恨,决不会忘记,但词人这样一个弱女子,除了精神上的顽强外,又能做什么呢?只得寄思于言语之中了。

体现词人爱国情深的要数永遇乐》(落日熔金了,此词更明显的把个人身世变化,与国家盛衰联系起来。她通过南渡前后两次元宵佳节的不同感受,倾吐国破家亡时凄楚零落的情怀,表现对国运的关心和忧愤。“人在何处”一句,令人痛彻心扉,南宋末年刘辰翁《永遇乐》题记说:“通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这说明李清照的词的确是蕴涵爱国情思,感人至深的杰作。

(二)伤春与悲秋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伤春情绪似乎总与女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春去春来的感喟中总会产生无尽的联想与情绪。李清照的50余首词中,伤春词就有30余首,远远超过了半数。概括的说,主要有以下几类:1.伤春之逝,怜花以怜己。如《浣溪沙》(昨夜雨疏风骤)等。2.渲染春的热闹繁华,反衬女子自身的寂寞愁绪。如蝶恋花3.惜春词,感叹光阴虚度,如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等就表达了这种情感。4.将女子的伤春闺情与故国乡土之思糅合在一起,既感叹女子春心的虚度,又伤复国归家之渺茫。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悲秋似乎大多为男士所为,但在李清照词中,悲秋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共有12首,超过了易安词的五分之一。其悲秋词传达的心绪亦可用以下几点来概括:一是叹寂寞:如《临高阁》(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二是状憔悴:如《青玉案》(如今憔悴,但余双累一似黄梅雨)。再是容颜衰老:如《青玉案》(相逢各自伤迟暮,征鞍不见邯郸路)。可见李清照的悲秋词与男性的悲秋词不同之处,是李清照将悲秋情绪几乎完全浓缩成女性情怀中情爱的悲凉。她大多用梧桐、雁、菊花等表达秋之凋零或相思情怀。如:“秋风乍起梧桐落……月和残梦圆”透露了一种飘零的情感。易安词的特点,也便是将所有的生命意识社会意识都浓缩成女性情怀中最为柔弱,最为凄美的情爱意识。

简言之,李清照的伤春词立足于女性意识,通过盼春、惜春、爱春又怨春、恨春的情绪,抒发女性对情爱的渴望、追求,对女性容颜易老的悲叹,这是女性意识之共性。而李清照特殊的身世、经历以及她出类拔萃的才情使得她的伤春词在女性意识共性的基础上,更将国情并入闺情,水乳交融,情、意并重,成为折射时代心声的一面镜子。在李清照的悲秋词中,我们发现,除了随着季节变异而选择的意向有所不同,其蕴涵的情思与伤春词没有太大的差别。总体上看,在易安词中,悲秋与伤春之情既有息息相通的基础,亦在一定意义上有所深化。如果说伤春之伤大多是淡淡的哀怨,那么悲秋之悲则总裹着浓浓的凄凉,伤春之伤几乎还只是停留在女子自怜与自惜的层面上,那么悲秋之悲则更能体验出人类普遍的、深层次的存在与生命意识,因为人只有在真正面临消亡的时候才会真正体会到时光与存在永恒的悲剧性。

(三)离愁别绪

宋室南渡后,王室无力抵挡金人势力,北宋政权灭亡。这时李清照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李清照携带她和丈夫辛苦收集的金石文物字画南逃,不幸赵明诚染病不治而亡。国破家亡丧夫之痛让她一个人难以承受。这种痛苦较之与前期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愁丝要深沉得多。所以李清照后期的词中的形象是孤苦无依,但又要保持个性、志趣的孀妇。在她的天地里我们会感受到,她独守一片无人的孤独,在孤独中回忆昔日美满的婚姻、和睦的家庭生活。对这种情景的刻意描绘,对自己经历痛苦的细细品位,对主体感觉的细细把握,正表现了她的自恋倾向。。如在她的词里忧伤成了一种美武陵春写了词人想去双溪游春,却因物是人非,更怕“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还是宁愿独守,在想象中打发时光。李清照词的主调就是一个愁字,南渡之前是闺愁,是离愁,南渡之后是相思之愁,是悲愁。她的愁是一种失落悲愁,是对恶的控诉,是为美的扼腕。这种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是女性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内省和感悟。如《醉花阴》写思夫之情,上片写重阳时节的生活之景,突出一个愁,下片写重阳时节的相思之情,突出一个瘦。此词之妙也就在“人比黄花瘦”上,它把人牵入孤独寂寞之境,这不仅是词人独到的生活体验,更是作为一名女性突破封建思想在当时情景中的大胆直白在当时社会中实属可贵。

、结论

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中结束一生的凄美女子。李清照以其才气名闻于世,并余响后世,称誉百年,况周蕙风词话》卷二中说:“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后世闺阁多以易安为楷模,叹其才华,羡其伉俪情深,也为她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发掘女性自身的天赋所感动。所以后世以才闻于世的女性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李清照不独守“闺阁”,她的个性也在男性群落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代人辛弃疾、刘辰翁等皆有仿效“易安体”的品。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

自来女子,为男性所赏者,多为美色冠伦,或操守节烈者,而独以才华令男性倾倒者,想必仅李清照一人而已。即使与李清照同时代的女词人朱淑真,后世者赏其词时,还念念不忘叹其美色绝代,红颜命薄,可见朱淑真之所以被人关注,多半是因为她比较漂亮,而李清照吸引人的却是其出色的词作天赋,开朗、热情的性情对于美好生活的大胆追求,以及内心情感的直率表露。在易安词中,自我意识十分强烈。面对礼教规范,她敢于追求美,敢于蔑视陋习。而封建时代的男性奔竞仕途,或多或少地丧失了自我本色,埋没了个性,一切为国主喜怒悲乐,身为须眉,却作妇人语。李清照的出现,使得他们开始钦佩那些敢于反抗礼教、追求自我、表现自己的女性,即使南宋大儒,总是板着面孔训人的朱熹也不得不称赞:“本朝妇人能文专者,惟夫人、李易安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把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总之,李清照词中突出的个性和成就,以及对艺术技巧的完善,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如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等,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淑女情怀与众不同。因此,她的诗词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感染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李清照身上所折射的女性魅力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女性解放运动。女性解放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概念,具有不容置疑的正面含义。人们用它解释男女平等生活,解释女权主义运动,解释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等等。但是到底什么才是女性美?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解放?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在观念上对“女性解放”的误解造成了许多新的惶恐。在女性方面,多半认为走上社会便是解放,把男性的行为和言论看作自己的楷模。似乎就是闹到让女人也像男人一样去工作去闯荡就是女性解放了,结果女性肩上的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像两副沉重的担子,使大多数已婚职业妇女狼狈不堪。没有人能够否认,当代女子身上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在我国,沉重的双重负担造成了职业妇女角色紧张,使得女性人格的丰富性在压力下发生扭曲,如果调整不当,往往造成女性人格的分裂。女性解放并不是让女人去模仿男人,那样只会更加增加女人的压力,而是要在人文素养上提高一个层次,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闺媛礼”中所倡导的那些有进步意义的阴柔的古典美不仅不应该丢掉,而且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在增强自身道德、文化修养的同时,又不失女性特色,这才是现代女性所应具备的形象特征。李清照虽然是封建时代的女子,但她身上折射出的女性意识却值得现代女性深思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调元.雨村词话[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2

[2] 况周颐.蕙风词话[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436.

[3] 王士祯.花草蒙拾[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2

[4] 刘乃昌.李清照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8

[5]沈曾植.菌阁琐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

[6] 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

[7] 陈祖美.李清照新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58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Li Qing Zhao’s Works

AbstractLi Qing Zhao is a poetry pioneer, as well as a handful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writer. Her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 Before 1126, most of her works describes teenage girls feelings, the young married woman of life and writing poems, teenage feelings, graceful style, reflects a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endencies, determination and elegant; After1126,her works often sighs with sadness of life experience, sometimes show the miss of Central Plains to express her patriotism. Reflects one kind of sorrow of parting separation sorrow, homesickness reads the country and the wound spring and sad fall of the sad cordiality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through evaluates these females which in the Li Qing Zhao word refracts in the feudal society the commendable consciousness, sublimates essence which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liberation movement should have, appeals “Gui Yuan” of classical beautiful.

Key wordsLi Qin Zhao feminine consciousness feminine deliberation classical beautifu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20730f763231126edb11f0.html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