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发布时间:2018-10-20 18:47: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

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

主要批评论著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 1922

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 “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政论特征 《陶渊明》

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 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3、笔锋常带感情

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

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

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

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

文学批评理论

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

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

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

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

2、审美独立

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

探索审美批评理论

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

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

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

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

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

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

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

第二章 《新青年》批评家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

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

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

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在中国文化转型和文明重建中所作出的选择:

主张:

1、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

2、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把语言作为文学革命的首要问题

民族思维方式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

文学的国语:要求民族语言向着审美的方向发展

通过语言的变革让国民懂得美和审美,将思想的启蒙延伸至审美的启蒙,并与思想启蒙构成互补局面

语言对文学批评文体的建设性意义:

第一,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手段,而且是人类存在的家园、生存的基础,是文学的自身目的。

语言叙事、抒情功能——思想文化功能

第二、语言是艺术思维的符号形式

胡适《谈新诗》1921

第三,白话文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批评家的角色位置

二、文白之争与现代批评语言的大裂变

林纾《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

学衡派(吴宓、胡先骕、梅光迪)

甲寅派(章士钊)

理论基础是强调文学的秩序和学术规范

误解:语言文字讨论背后的思想启蒙倾向

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基本特征:

1、批评语言必须富有激情,甚至不惜以非规范化语言的冒险去冲垮复古主义言论

2、语言的逻辑、实证特征,引导人们去理性的看待一切,把理性当做分析归纳的工具

三、批评意识的确立与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突进

1、批评意识的确立

19191月《新潮》创刊号开辟“评论”栏目

(文学批评、社会批评、新闻批评)

“评坛”(文学批评)

1921年《小说月报》:《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沈雁冰)——“创作”栏目

19226月《小说月报》开辟“创作批评”栏目,创造社《创造季刊》辟“评论”栏目

2、现代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

第一,从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来看,批评家们比较注重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批评精神。

第二,从文学批评的类型来看,由于文学批评主要脱胎于散文文体和文化批评一类,所以它往往不受文体形式的限制,可以在散文和政论文的任何一种文类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学观点,例如论文、序跋、书信、日记、随笔、杂文等,都能成为文学批评的不同文体样式。

第三,从文学批评内部构造以及文体特征来看,“五四”批评家对文学批评做出了新的厘定和要求。

四、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的渗入

批评思维方式和批评语言

1、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

郭沫若周作人

2、社会——历史学批评方法

沈雁冰、成仿吾

3、以法郎士为代表的印象派批评

周作人、李健吾等

第三章 自我表现派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概述

一、自我表现派批评家

构成:创造社成员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体来说

1、创造社批评家趋赴浪漫主义

2、主张文学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人生

3、赋予情感以特殊的地位,强调自我表现

4、倾向于作家批评,倾向于由作家心灵探寻创作堂奥

二、郭沫若(1892-1978):从唯美印象主义到无产阶级批评

主要批评论著:《三叶集》、《文艺论集》

主要批评文章:《论国内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批评与梦》《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未来派的诗约及其批评》《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论诗》等

主要主张

1、唯美印象主义时期:崇尚天才和灵感

2、表现主义时期:重自然流露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强调社会性是文学永远性的条件

三、郁达夫的唯美主义批评

主要论著:《艺文私见》《小说的技巧问题》《忏余录》《文学概说》等

主张:

1、文学是天才创造的

天才:爱国——救国无门——自我表现

2、认为文学批评与文艺创造关系紧密

提出批评家的四德:率直、宽容、同情、学识

3、重视文学的美与情感

4、关于文学倾向

内在倾向:“生命力”的各种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殉情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

表现倾向:更具典型性与创造性,体现为文学风格即一种文学思潮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理想主义

第二节 成仿吾与文学批评的激进主义

成仿吾(1897—1984):今湖南新化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文学批评(以1927年为界)

前期:社会——审美模式

后期:政治批判模式

主要批评论著:《学者的态度》《新文学的使命》《批评与同情》《批评的建设》《诗之防御战》《写实主义与庸俗主义》等及大量的作家作品评论

一、“表现说”——被社会功利性的绳索所牵缚

1、关注主体创造性

2、关注文学的社会价值

基友《社会学艺术论》

二、批评与同情

批评思路:社会——审美

批评方法论:同情与超越

(一)同情说:批评家对于作品的真诚的态度,对作者创作的感同身受与尊重的姿态。

1、同情是一种态度

2、同情是一种批评方法

1923《批评与同情》

批评的类型:价值批评、审美批评

就方法分类:判断批评、归纳批评

就态度分类:主观批评、客观批评

道德批评、形式批评

(二)超越说:主要指充分发挥批评家的创造力与理论个性;在实际批评中,既要投入作品,感同身受,又不是完全沉浸其中。不等同于被动的鉴赏,不满足于阅读感受与印象,批评家要有自己的辨识与判断。

三、逆向性思维与辩驳式批评

批评模式:

1、提出辩驳对象及其观点

2、作品的具体分析和理论阐发

3、归结观点

四、革命文学论战与批评思维的偏航

真挚的人性+审美的形式﹦永远的文学

真挚的人性+审美的形式+热情﹦永远的革命文学

第四章 鲁迅与批评的社会化、杂文化走向

一、鲁迅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内在联系

1、诞生于思想文化评论的鲁迅文艺批评(社会化走向)

2、与《随感录》一同诞生的鲁迅文艺批评(杂文化走向)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随感录的文体特征与思想文化评论的性质结合一起,形成了批评的思辨型特点。

从文学批评的发生学来看,批评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文学批评强烈的社会意识,是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特点,而现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点,在《随感录》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模样。

二、鲁迅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特征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192211月《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批评的态度与批评的方法

1、比较文学方法 《摩罗诗力说》:别求新声于异邦《论睁了眼看》《上海文艺之一瞥》

二、社会学方法

注重作品的社会属性、道德判断、及其社会价值的批评方法。

《批评家的批评家》《我们要批评家》《<绛花洞主>小引》

注重历史——美学的批评方法

三、辩驳与论战

1、新青年时期《十四年的读经》《评心雕龙》等

2、革命文学论战时期《我们要批评家》《“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

330年代《从讽刺到幽默》《“京派”与“海派”》等

4、论战的意义

四、鲁迅文学批评的文体论特征

(一)文体风格

1、诗性的复活

1)诗与论说结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张资平的“小说学”》等

2)诗与哲理相伴 《“连环图画”辩护》

2、隐喻型文体 形象隐喻、结构隐喻、寓言隐喻

鲁迅:形象隐喻 《白莽作<孩儿塔>序》《批评家的批评家》

(二)文体类型

1、杂感式

2、序跋体

第五章 逐步发展成熟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一、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中偏执狂热文风

(一)“革命文学”论战与文学批评的极端化走向

后期创造社: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

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等

论争内容:对“五四”以来文学发展的方向、文学创作的基本评价以及对鲁迅等人的评价问题

19281月,冯乃超《艺术与生活》

标志着一种新的批评话语的形成

“装载说”或“判断说”

钱杏邨(1900~1977)的新写实主义批评

为批评家规定的任务是:估定作品的价值,为读者指示解释作品的思想和技巧,以及改正作品的思想和技巧的错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批评家的批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

《死去了的阿Q时代》

(二)自由主义者的偏执文风

苏雪林《关于当前文化动态的讨论》

梁实秋《鲁迅与牛》

二、政治话语的初步形成

冯雪峰、周扬、瞿秋白

瞿秋白的文学批评

1、批判“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如《屠夫的文学》《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等

2、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如《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等

3、关于作家作品的批评文章的。如《谈<三人行>》《<子夜>与国货年》等

普洛现实主义

瞿秋白文学批评的基本思路:

以阶级斗争理论为主,以创作是否描写了工农群众的生活为标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批评。

文体特点:

社会学与政治学结合

三、另一种批评观

梁实秋《论批评的态度》等

强调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对文学批评的功能、性质、文体进行理论分析,对文学批评注入了哲学、美学的理论色彩,分别从哲学、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文学史等学科领域梳理文学批评。

四、作品批评的多元格局

(一)批评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社会学批评)、心理学批评、历史学批评、美学批评等

(二)流派

职业批评家、教授批评家、作家客串批评家、编辑批评家

(三)文体特征

1、批评语言丰富化、具体化

2、批评实践具有宏观性、多样性

五、不同范式的“作家论” 穆木天、苏雪林

六、超越士大夫气的序跋体

(一)“大系”体

《中国新文学大系》

1、这是一次对序跋体文学批评的集体尝试,显示了序跋体文学批评有它独立的文体特点和意义

2、作为一部文学大系的“导言”,其文学批评是通过“导言”的方式实现的

3、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文体宏观走向和文学批评的历史回顾趋向

(二)其他文体样式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朱自清、陈梦家、阿英等

第二节 冯雪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中国化

对左倾机械论文学思潮的怀疑和抵制,是贯穿冯雪峰批评的一条线索

哲学前提: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

文学理论渊源:19世纪实证论支配下的现实主义批评。

1932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一、对左倾机械论文学思潮的局部抵制

1928年:《革命与知识阶级》,主要讨论如何确定现阶段文学的政治属性以及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1、认为“五四”所实施的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远没有完成,现阶段的革命仍然属于民主革命。

2、击中了革命文学倡导者在论争中所表现的左倾机械论的实质,即机械的阶级分析导致关门主义与宗派主义。

3、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分析具有辩证性

二、左联时期的规范化批评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评析作品的社会内容,检查作品有无表现出生活的本质与趋向,反对革命的浪漫蒂克。

《关于新小说的诞生》

批评视点:文学倾向《莎菲女士日记》——《韦护》——《水》

离社会——向社会;个人主义的虚无——工农大众的革命

批评式样:政治功利批评

注重抓苗头、抓倾向,以阶级分析方法评价作家的立场与方向,批评的目标全在于引导创作与阅读。

局限性: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作为一个创作口号,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艺术方法论内涵,它只要求“唯物辩证法”对于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以至完全用哲学方法取替了艺术方法,成为一种其实没有艺术方法的“创作方法”。

三、革命现实主义的思考:“人民力”与“主观力”统一

《论典型的创作》(1940年)、《关于形象》(1940年)、《论艺术力及其他》(1945年)、《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1946年)、《题外的话》(1946年)以及《创作随感》(1951年)、《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1952年)等等

1、批判剖析左倾机械论在创作中的主要表现——客观主义

2、极力主张革命的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 :指对“生活真实反映”的强调以及“将文艺创作过程纳入理性化的轨道”等等。

1)“人民力”和“主观力”的统一。

《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

“人民力”:即人民在推进历史和变革现实中所表现的力量,又体现为革命的要求、历史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等等。

“主观力”:就是“文艺的主观力量”,包括作品所能产生的思想力和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作家的“主观战斗力”,而并不限指一般所说的主体精神,有时也泛指作品“能在人民中起着强大的作用”的那种总的艺术功能。

冯雪峰提出“人民力”与“主观力”结合的命题,一方面是反对那种否定创作中主体精神作用的客观主义,另一方面又是对胡风“主管战斗精神”说的一种补正。

2)“政治性”与“艺术性”关系的问题

《题外的话》:冯雪峰只注重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而否认两者还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冯雪峰的本意主要还是反对将两者割裂,并以政治取替艺术的机械论。

3)“思想性典型”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命题

1932年;193311月;1935~1936

典型批评:往往只是寻找阶级共性如何与具体性格综合,极少考虑典型塑造中作家独特发现和审美选择的作用。这样理解典型仍然承受左倾机械论的影响。

冯雪峰:注重联系创作经验去解释“典型艺术的社会生产法则”。

《论典型的创造》(1940):

第一,提出“典型”的关键是体现“社会的,世界的,历史的矛盾性”,或者说,是要具有丰厚的“思想力量和历史的真实”。

第二,冯雪峰认为“典型”塑造的功夫在于思想力和历史真实性的开掘,或者说,要在生活的历史内容上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冯雪峰强调作家要从生活实践中形成对社会历史矛盾的独特体验与认识,他把这种个人的体验以及来自生活的鲜活的认识视作“典型”创造的源头活水。

第四,提出生活典型上升为艺术典型的规律。将生活实践与典型创造的艺术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节 周作人的文学批评

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

启蒙的焦点:人

《人的文学》191812

(一)周作人“人论”的主要内容

1、灵肉二元的统一 2、个人与人类的统一

人的本质:

人从“动物”进化而来 人从动物“进化”而来

早期论文: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贵族的与平民的》

人的文学:“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二)“人的文学”的特点:

第一,人的文学是以发扬人性为目的的文学

1)提倡人道主义思想

2)提出与人的文学相对应的非人的文学这一概念《娜拉》《安娜·卡列尼娜》《郭巨埋儿》

第二,人的文学是个性与人类性的统一

1)相融平行式:如怕死心理

2)高低落差式:如幸福、自由

第三,人的文学不存在阶级的差别

“平民的文学正与贵族的文学相反。但这两样名词,也不可十分拘泥,我们说贵族的平民的,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民自己做的。不过说文学的精神的区别,指他普遍与否,真挚与否的区别。”

——《周作人·平民文学》

《贵族的与平民的》1922

只就 文艺上说,贵族的与平民的精神,都是人的表现,不能指定谁是谁非,正如规律的普遍 的古典精神与自由的特殊的传奇精神,虽似相反而实并存,没有消灭的时候。

平民精神与贵族精神

平民精神:求生意志(入世,要求有限的平凡存在)

贵族精神:求胜意志(出世,要求无限的超越发展)

第四,人的文学十分注意文学与人生的联系

“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与事情。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因为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是世上不常见的人。普通男女是大多数,我们也便是其中的一人,所以其事更为普遍,也更为切已。”

人的文学主张的贡献

中国文化走进现代的标志

二、宽容的文学生长论

《文艺上的宽容》1923

所谓宽容乃是说已成势力对于新兴流派的态度,正如壮年人的听任青年的活动:其重要的根据,在于活动变化是生命的本质,无论流派怎么不同,但其发展个性注重创造,同是人生的文学的方向,现象上或是反抗,在全体上实是继续,所以应该宽容,听其自由发育。

(一)周作人的宽容的特点

1)宽容是多元并存,而非一元独尊,一元至上

2)宽容是个性发展的温床,而不是对个性的扼杀

3)宽容是已成势力对新势力的态度,已成势力不对新势力压制和迫害

4)宽容是文化生命的继续,而不是文化生命的终止

(二)周作人宽容论的主要内容

1)周作人认为不能根据所谓的普遍情思来统一文学

2)周作人认为不能根据已成势力的文学理论来统一文学

3)不能以一种文学现象来统一文学

三、散文理论与散文批评范畴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地方与文艺》《艺术与生活》

个人话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创作心态

周作人散文批评的审美概念

1、趣味 如评《桃园》

2、平淡自然

审美指向:所要求的主要是作家情感思想的自发与真切的流露。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3、苦涩 《苦茶随笔》《苦竹杂记》《苦口甘口》

苦:人生态度的表露 涩:审美追求

四、评价

1、人的文学的影响巨大深远

2、作家、作品论亦是批评杰作

《沉沦》《蕙的风》废名、俞平伯

情诗可以艳冶,但不可涉于轻薄,可以亲密,但不可流于狎亵;质言之,可以一切,只要不及于乱……

私情不能算乱,而蓄妾是乱;私情的俗歌是情诗,而咏“金莲”的词曲是淫诗。

静之因为年岁与境遇的关系,还未有热烈之作,但在他那缠绵宛转的情诗里却尽有许多佳句。我对于这些诗的印象,仿佛是散在太空里的宇宙之爱的霞彩,被静之用了捉胡蝶的网兜住了多少,在放射微细的电光。所以见了《蕙的风》里的“放情地唱”,我们应该认为诗坛解放的一种呼声,期望他精进成就,倘若大惊小怪,以为“革命也不能革到这个地步”,那有如见了小象还怪他比牛大,未免眼光太短了。

3、周作人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观比较倾向于回归传统

第六章 梁实秋与文学批评的理论化走向

一、接受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指17世纪出现于法国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潮。代表人物有布瓦洛、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主张人性至上、理性至上、传统至上、规则至上。

白璧德(1865~1933)新人文主义

1926年《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外国影响;情感推崇;印象主义;自然与独创

梁实秋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

1、内容为人性的描写

2、描写手段优美

3、创作态度严肃

4、欣赏态度严肃

二、梁实秋人性论的基本特征

强调社会性,排斥个体性;强调共通性,排斥差异性;强调稳定性,排斥变动性

1、将人性与自我对立

2、将人性与阶级对立

3、将人性与时代对立

三、以理制情的情理观

1、对文学内容的界定

2、对文学形式的看法

四、从道德说文学

1、文学的作用——(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净化

2、文学与道德相关的原因

3、文学获得道德性质的途径

人性、理性、道德的关系:

人性是基础,理性是制约,道德是目的。

有了人性,理性有了内容,道德有了依托;有了理性,人性不会向变态发展,道德会谨守规则;有了道德,人性的方向被确定,理性的价值有意义。

五、对梁实秋的评价

1、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对梁实秋文学批评研究形成冻土地带的原因

2、梁实秋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贡献

第七章 茅盾的文学批评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7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现在批评家的批评责任是什么》(1920)

“佩韦”——西门豹

一、人生文学的内涵

其一,强调文学与人生的联系(反映人生)丹纳:种族、环境、时代

茅盾:文学与作家人格

丹纳对茅盾的影响有两层:

一是高层:

丹纳帮助茅盾建立了文学反映论

二是低层:

从环境出发,他强调了文学的真实性

从时代出发,他强调了文学的现实性

茅盾:把文学的现实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的批评家

二、强调文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指导人生)

文学与思想 文学与政治

三、把真正走向人生看作是人生文学首要解决的问题(走向人生)

1、深入生活①熟悉原有的生活

认识新生活(创造新生活)

2、重视作家思想

提高自身思想,改造世界观

茅盾的独立思考:

是指在接受了某种思想以后,能够独立的运用它解决某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的能力的大小。

生活三度说:

“广度”指改变生活环境,扩大生活范围;

“深度”指生活在人民中间,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密度”指近人情,全身心的和人民拥抱。

四、茅盾在强调文学与思想的关系时,并没有忘记文学是因艺术性而形成的。(艺术守望)

茅盾强调写实,否定记述;强调选择,否定实录;强调含蓄,否定直呈,主张自然而然的表达思想倾向;以及强调角色的个性化,都是想用新的艺术手法来对中国文学做技术上的革新。

艺术——政治(思想)模式

二、“客观性”的推崇——拥抱真实

茅盾的“客观”不是指生活现象本身,它指作家对于生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再现。

茅盾的“客观”包括三层含义:

作家以客观的态度从事创作,运用客观的手法达到对于客观生活的真实体现。

茅盾早年形成客观性思想的原因:

1、崇尚写实为时代思潮,这是茅盾形成他 的观性思想诱导性原因;

2、对旧文学的批判,是茅盾坚信客观性思想的实用性原因。

第一次,与创造社论战

参茸虽是大补之品,却不是和每个病人都相宜的。”“彩色虽然甚美,瞽者却一毫受用不得。”

第二次,与革命文学倡导者的论争

第三次,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公式的倡导

现实主义:反映现实

反现实主义:歪曲现实和逃避现实

茅盾客观性思想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从文化上考察,中国民族性相当缺乏真诚,提倡客观性,是一个很好的纠正。

2、从文学上考察,这对形成和推动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思潮,起到了导引作用。

消极影响:

1、茅盾的客观性思想,实际也有一个内在流失的问题存在。当他将客观性过于政治化时,他的客观性显得并不那么客观了。

2、茅盾的客观性既是他批评个性形成的内在原因,也是影响他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某种制约因素。

三、良好的态势

1、茅盾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①强调小说的描写功能,反对单纯的记述;②强调人物创造的典型化,反对对人物进行简单化的处理;③主张借用现代派的技巧,不使现实主义自我封闭起来;④分析作品的篇章结构时,达到作品思想性与作品艺术性的融合。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关于<新水浒>》《夜读偶记》《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2、在批评实践上,茅盾的文学批评涉及到鲁迅等一大批作家(茅盾的作家论)

鲁迅、王鲁彦、徐志摩、冰心、丁玲、庐隐、落花生、叶圣陶等

3、纠正现代文学中的不良倾向

4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忽略文学艺术性的倾向十分明显之时,茅盾在反对文学批评的庸俗社会学方面贡献很大

茹志娟《百合花》:清新峻丽 杨沫《青春之歌》

第七章 京派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李健吾与随笔体批评

主要批评论著有

《咀华集》、《咀华二集》、《戏剧新天》、《李健吾戏剧评论选集》等。

一、批评方法:印象主义批评

印象式批评与“李健吾式批评文体”的构成关系:

文学批评首先是一种人生方式——即以阅读作家作品,批评、阐释作家作品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把文学批评作为人生形式的解读方式。

李健吾:《答巴金先生的自白》

李健吾谈到对文学批评的认识:

文学批评 冒险:批评的思维方法

寻美:批评的功能特征

二、文学批评体式:随笔体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文体风格:

人生方式——作品分析

以他所看取的人生体验作为批评文学的主要工程,或者以一种人生方式构成批评文学的主体构架,以作品阅读与分析作为批评文学的血肉。

随笔体批评:由阅读感受到产生印象再到形成一定的批评构架,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批评对象所涵蕴着的人生经验通过一定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一)李健吾随笔体批评的特征:

1、“絮语”特征

1)散漫自如、闲适平和 萧乾《篱下集》

2)追求批评语言的顿悟色彩,通过形象、象征、类比等手法,尽量保持阅读作品时的原汁原味

3)批评者语言的散漫化

叶紫《丰收》:“一棵烧焦了的幼树”“不见任何丰盈的姿态,然而挺立在大野,露出棱棱的骨干,那给人茁壮的感觉,那不幸而遭电殛的暮春的幼树”。

2、“简单化”倾向

简单化:意指简短,简要,简炼,简静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李健吾、周作人、朱自清、朱光潜、李长之

丰富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园地 提供了一个文学批评文体审美化的成功范例

第二节 沈从文的阅读鉴赏式批评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一、抽象的抒情

《扪虱》( 1925)、《沫沫集》(1934)、《论中国创作小说》

批评论文的观点:

一、写评论的文章本身得像篇文章。

二、既然是评论,应注意到作者作品与他那时代一般情形。

三、评论不在阿谀作者,不能苛刻作品,只是就人与时代与作品加以综合,给它一个说明,一种解释。

“文学批评的态度”:人性与文学性

人性:文学批评主导思想

文学性:既指文学批评自身,也是指文学的方法论和文体论

人性(人事):

一是社会现象,即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

二是梦的现象,即人的心或意识的单独种种活动

阅读鉴赏式批评:

凭自己的艺术感觉和人生经验阅读作品,然后将这种阅读的经验和感受写出来

二、文体批评

批评的中心话语:文体、趣味 《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新诗的旧账——并介绍<诗刊>

三、作家批评

《论冯文炳》、《论落华生》、《论施蛰存与罗黑芷》、《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论朱湘的诗》、《论刘半农(扬鞭集)》、《论闻一多的(死水)》、《论穆时英》以及《论郭沫若》

沈从文作家论的批评特征:

1、看重自然环境、宗教、生活经历对作家文体风格的影响,其思维倾向于在文体与作家人格的关系上寻找理论依据,将“作家论”引向对作家人格的把握和对作品文体风格的分析。

2、沈从文并不特别讲求论述一个作家的完整性,往往只涉及作家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种文风、性格等。

“这里是作者为爱所煎熬,略返凝静,所作的低诉。柔软的调子中交织着热情,得到一种近于神奇的完美。使一个爱欲的幻想,容纳到柔和轻盈的节奏中,写成了这样优美的诗,是同时一般诗人所没有的。”——沈从文:《论志摩的诗》

3、沈从文的“作家论”在现代文学批评体式发展过程中,呈示了美文化批评的可能性。

四、心胸与眼光

1、批评的态度

2、批评的思路

第八章 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批评体系

一、胡风理论体系的基点和架构

(一)基点:主观战斗精神

主观战斗精神:核心含义是强调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包括观察体验及反映生活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主观方面的能动作用

1、首先可以理解为作家的人格素质的要求,包括面对现实生活主动真诚的姿态。

2、胡风从创作规律本身,特别是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主观精神的重要性。

时代意义:纠正二三十年代形成的文学上的庸俗社会学与机械论等左的影响以及贵族化的文学倾向,恢复“五四”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二)架构:三个支柱

1、“到处都有生活说”(题材)

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有诗。

2、“精神奴役创伤说”(主题)

3、“世界文学支流说”(民族形式及“五四”文学传统)

二、胡风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命运

历史条件:针对性灵主义、公式主义及客观主义

《文艺笔谈》《文学与生活》《密云期风习小记》《林语堂论》《张天翼论》等

性灵主义:周作人、林语堂

公式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长期存在的文学现象

客观主义(社会决定论、社会宿命论):指被动地奴从现实,在复杂的生活面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把握现实的本质意义,不能在创作中注入作家独特的理解和艺术个性与热情。

三、胡风文学批评的特点

1、胡风习惯于将批评的切入点落在作家的体验上,包括对生活、题材以及作品形成过程的具体体验,从这些体验中发现作家的人生态度、人格素质、生活欲求,特别是对人生现实的独特感受、独特视景等。

主观力、思想力、搏战、融合、受难等

2、胡风批评的另一显著特点,是重感兴的概括,而较少依仗逻辑推理归纳

《芦笛》:败颓的浪客的漂泊感

《那边》:人世永远的劫难和永远挣扎的不安音容

《画者的行吟》:流浪者的震颤的行吟

3、胡风的批评有对于文坛“生人气息”的敏感及对扶掖“新秀”的热诚

矛盾的作家论

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久负盛名的批评家,茅盾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撰写的七篇作家论在其一生的批评著述活动中虽然仅占极小比例,却对批评者自身及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审视茅盾这一时期的作家论,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疑惑费解却又引人深思的现象:茅盾的批评往往处于文艺与政治、感性与理性、个体与集体等矛盾交织的状态中,当倾心于文艺时,其批评往往充溢着批评者敏锐的艺术感悟;当倾向于政治时,批评者个性的审美感知则消融于集体意志之中;而当艺术性与政治性两者兼备时,批评者则在对作家作品思想价值的定位中,睁大了发现美的双眼,在因发现美而惊喜的同时,自己也成了美的创造者,于是笔下的评述便成为批评者的一种艺术性创造。《鲁迅论》《王鲁彦论》《徐志摩论》《女作家丁玲》《庐隐论》《冰心论》《落花生论》。茅盾作家论之矛盾存在,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左翼文艺思潮变迁的产物,也深刻地烙上了批评者自身的印迹。在特殊的时代语境里,不乏艺术灵性和审美感悟力的茅盾在文艺与政治、个体与集体、感性与理性间摇摆不定,其作家论呈现出矛盾的驳杂状态。茅盾作家论之矛盾现象,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间挣扎的精神历程。而在特殊历史境域中,当知识分子像茅盾一样以社会承担为己任时,伴随的必然是其主体精神的日益消失。

周作人、矛盾、梁实秋对于“人”的不同看法

周作人的人学观首先是他的生死观。周作人的生死观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过程。在前期,他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大有“舍生取义”的豪情。《人的文学》中的“人性=兽性+神性”符合人的理想的生活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就是物质的生活。“闭门读书”。提倡:“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指出要研究人,必须研究妇女,要解放人必须解放妇女。文论中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与非功利主义。因为抱定了不可超脱的生死观,周作人树立了“自修胜业”的人生观。 茅盾认识到,明敏的政治热情并没有代替深邃的人性思索;丰富的人性描写亦不能抹煞人物的阶级属性其一,为了创作采取体验人生的独特构思方式,使茅盾创作的原始冲动不得不从“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开始”。作品的诱人魅力的获得需要扎实的生活基础,更需要理性的制约,特别是像茅盾这样的近距离地寻求文学和生活的同步发展时,就更不能缺少这种理性的提炼和导航。茅盾小说中特有的凝视现实、分析现实、揭示现实的“内在”当代意识(所谓“内在”,是区别于时间意义上的对某种观念亦步亦趋的“外在”当代意识),正是在理性的参与下才得以完成的。李克形象的失败就是很好的证明。梁实秋接受的则是二十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趋于衰落时期的新人文主义。这种文艺思潮是为了消解资本主义文艺充分发展后出现的弊端所作的文学内部的反思和调整,本质上是所后看的。虽然从产生时间上看,它比十八、十九世纪的文艺观要新,但历史时间的先后并不能决定文艺思想的先进与否。二十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的几乎所有的文艺思想在中国短时间内匆忙地纷纷出现(其实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和消化),使梁氏产生一种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同步发展的错觉,他未对中国文学的现状作深入细致地分析,便匆匆举起新人文主义的法宝,这样,梁氏对西方文艺思想的选择和师承就出现了一个历史的错位,用以批评中国新文学实属无的放矢。他虽对新人文主义加以某些变通,却仍然不能避免生搬硬套的弊病,向传统的某些方面认同的做法也缺乏足够的现实依据和社会基础。所以,鲁迅指出,梁实秋的文艺观点“是矛盾而空虚的”。实践证明,新人文主义不能济资本主义文艺之穷,梁氏的人性论也同样不能把中国新文学引向正确的方向。

梁实秋、鲁迅的文学批评特点

梁实秋:撇开历来存在于梁实秋文学批评领域的政治纷扰,立足于学理层面剖析出其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文学道德观。这一文学价值观是他上承传统旁汲西洋 炼而成,追求文学作品中的非功利主义的自然而然的道德意义这种道德意义的形成以关怀人生为前提以重善轻美为特点以终极价值的追寻为目标。这一文学价值观立足于文学立场维护了文学本性但也存在着忽视美学因素和文学的时代性等缺陷。鲁迅: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开阔,联想丰富;二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三是知人论世,突出个性;四是概括特征,形成概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6c686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f.html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