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02 13:46: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商鞅治秦》)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故人不独其亲________

盗窃乱贼而不________

期年之后________

然刻深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3)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

【答案】 1)以……为亲;发生、发作;一年;少

2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商君(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3)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古今异义词,如,期年:一年。词类活用词,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句中重点词有: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至行:一到就要执行。

3)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考虑这个问题,原因从这些角度考虑:秦国的国力;商鞅执行制度的严明;商鞅本人的性格缺陷。大同社会,不是有序就达到了,而是百姓对秩序的真心拥戴,心服口服。秦国民众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因为畏惧秦国法令的严酷,官吏执法的严苛,秦国兵力强盛,而不是因为心服。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故答案为:……为亲;发生、发作;一年;少

⑵ 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商君(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要全面,准确。

【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卫鞅从魏国流亡到秦国,秦孝公拜他为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履行,而且公平忘我。处罚不躲避有权势的人;照功行赏,不左袒自己的心腹。太子犯了法,把他的老师刺面割鼻。一年以后,没有人拾取他人丢在路上的东西,也无人敢谋取非分的财物。这样,秦国兵力强盛,诸侯都惧怕它了。但是商鞅为人刻薄少善良,只是用强力的办法来压服人罢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才一举头,已不觉自甜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 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

【注】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东阿王:三国魏曹植。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雾凇沆砀________

日更定________

一小舟________

草章领略,未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同样游历美丽的西湖,【甲】【乙】两段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心绪却迥然不同。【甲】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张岱在大雪天夜赏湖山时淡淡的________;【乙】文中,明代大文人袁宏道的________之情跃然纸上。(横线处所填分别不超过5个字。)

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试以文中①②两个画线句为例,比较写景手法的不同。

【答案】 1)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

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3)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

4)【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

【解析】【分析】(1句意:(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句意:这一天凌晨后。是:这;

句意:我划着一叶扁舟。拏:撑(船);

句意: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遍:普遍,全面。

2重点词:俱:都;绝:消失。句意: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重点词:才:刚;已:已经。句意: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比较两文作者的感情。前者孤独寂寞,后者欢欣愉快。

4)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甲文语言直白,叙事简单。乙文多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要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故答案为: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

⑵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

【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等可分别归纳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有: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

【附参考译文】

    【乙】从或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峦山崖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山峦色彩如女子的眉毛(的色彩),春花的光彩如同少女的面颊,温暖的春风如同(醉人的)醇酒,湖水的波纹如同(平滑的)丝织品,我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曾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来得及全面观赏。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借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盘缠。③[]详细。④[]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地方,⑧[]孔子。⑨[]勤勉,努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幸而在僻之域/其林                               B. 若既不出/木兰当

C. 有子羔之贤/小大之狱,不能察                    D. 夫以孔子/禽鸟知山林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本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身为学生的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 1A

2)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A.贫穷;穷尽。B.门。C.即使。D.的。

2)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结合短文相关语句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启示即可。如: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A

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⑶ ①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 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 而备失势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造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 攻守异体 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 大义不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殊量:非凡的器量、才能。解带写诚:解开衣带表示诚意。委质:呈献礼物,表示臣服、归附。建:提出。治戎:作战,治军。侔(mòu):等,与……相等。攻守异体:攻守的形势不同。意思是说,攻者难,守者易。陵迟:衰落、衰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而备失势________

大义不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3处。

也。

3)文中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哪些?

4)文中提到的三顾草庐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请你联系故事情节,品读孔明所吟的诗,回答问题。

诗的末句中迟迟两字,有两种不同理解: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徐徐、缓慢的样子。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恰当?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 1)众人;至,到

2)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解析】【分析】解答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而备失势众寡意思为:因而刘备失去了优势,部队也变少了。众:众人。大义不及邪意为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及:到、至。

2)文言语句的短句要建立在对句子优势的理解基础上,本句的意思是: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抓住奇谋为短”“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众寡不侔等语句进行概括: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本题无国定答案,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人物特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故答案为:众人;至,到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想了解句意子的意思,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的区域,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要言之有理。

【附参考译文】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器量、才能,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以诚相待,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提出妙计,亲自作为使者到孙权那里,向吴国求援。孙权一向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得以和魏武帝展开战斗,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长于作战、治军,在出奇制胜方面则有不足,管理人民的才干,超过他当将领的才能。而与他敌对的人里面,有的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兵力不足,攻守双方的形势不同,所以虽然年年发动战争,还是没能攻克。过去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可能样样都有的缘故。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或许可以匹敌管伸、萧何,但是当时没有王子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功业衰落,统一全国的大志不能实现吧?大概是天数已经注定,人是不可能用计谋去谋划争取的。

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

(注释)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

【答案】 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年轻;比得上;

王安石为人怎样?

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

6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吴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都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于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节选自《过庭录》,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后贻祸________

正患无隙以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把酒            执策而                               B. 潇湘            狭,才通人

C. 则有国怀乡        游人而禽鸟乐也                 D. 进亦忧,退亦忧    日更定矣

3)翻译下面句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4)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简述写作缘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流露出作者对滕子京政绩的赞赏。

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古仁人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进退之间,皆是为百姓着想,为君王担忧。

5)请联系【甲】【乙】两文,概括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并说说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 1)担心,害怕;规劝、劝诚

2B

3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被许多人嫉妒。

4C

5)目的:规劝和勉励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为天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先忧后乐的广阔胸襟。

【解析】【分析】(1)第一句的大意是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故的意思是担心、害怕。第二句的大意是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故的意思是规劝、劝诚。

2A项,都是面对的意思。B项,第一个:直到;第二个:十分、非常。C项,都是离开的意思。D项,都是这的意思。故选B

3)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大观,宏伟景象;备,详尽。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负,依仗、凭借;大才,有很大的才华;嫉,嫉妒。

4C项,一阴一晴,表明了迁客骚人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故选C

5)【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了对滕子京的鼓励和劝勉之意;译文其意盖在谏故人耳则直接表明了写《岳阳楼记》的目的就是规劝滕子京。至于范仲淹的思想情感,【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担心,害怕;规劝、劝诚

⑵B⑶①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被许多人嫉妒。

⑷C

目的:规劝和勉励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为天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先忧后乐的广阔胸襟。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进行辨析,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照。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 黄口灿然 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 天子衮龙 百官绂绣 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 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此指所吐之丝。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他(它)文章:带花纹的织品。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绂绣:绂(),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尔饱终日以至于老/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之自裹/汝心之

C.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矣夫!/不敌众                       D. 蚕妇操汝入于沸/熨之所及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答案】 1C

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解析】【分析】(1A项,吃/,饲养、喂养。B项,固然/顽固。C项,都解释为D项,热水/是通假字,同,用热水焐。故选C

2)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据此可断句为: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用自己和蜘蛛做对比,蚕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它很自豪。蜘蛛只是为了自己吃饱,所以蜘蛛是自私的,冷血的,残忍的。表现出对蜘蛛的憎恶。

故答案为:⑴C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文章的理解,注意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吐出纵横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自己。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你可能吐丝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自己(吃)饱。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8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 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禄山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  (将:率领)                B. 与麾下二十骑走            (独:仅)

C. 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会:正赶上、适逢)     D. 吾兵                    (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B.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C.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D.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 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 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 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 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答案】 1D

2B

3D

4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解析】【分析】(1D项的解释有误,的意思是虽然。故选D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正确的停顿应为: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故选B

3D项正确。通观全文可知,安禄山没有听从何思德正确的意见,急躁冒进,结果导致了失败。故选D

4”“”“”“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 D⑵ B⑶ D

⑷ ①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安禄山亲自率领范阳、河东、卢平三镇兵马六万去讨伐契丹,用奚族骑兵两千人作为向导。过了平卢一千余里,到了土护真水,遇到大雨。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虽然兵多,但长途奔袭,士卒疲劳,战斗力不强,不如暂时休兵不要交战,只与敌人对阵,这样不过三天,敌人必定投降。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这时奚族也背叛了唐军,与契丹合兵,前后夹击,唐军死伤殆尽。安禄山的马鞍也被射中,还折断了帽簪,丢掉了鞋子,仅与部下二十个骑兵逃走。因为天黑,追击的骑兵松懈下来,安禄山才得以逃往师州城。安禄山把战败的罪过归咎于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杀了他们。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无与为乐者________

湖中焉得有此人________

一小舟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乙文着重,你是如何理解这的?

【答案】 1)想到;还;撑(船);只是;三大杯酒。

2D

3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为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表现了苏轼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达观的生活态度。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透出淡淡的哀愁和无限的怅惘。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只是是古今异义词,考虑,想到的意思。

2)《湖心亭看雪》写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因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并不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故选D

3句中的空明(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主语月光句中的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几个词是赋分点。

4)作者写《记承天寺夜游》正值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文章写月夜与张怀民浏览承天寺,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用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用字写作者痴迷于美好的雪景,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从而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想到;还;撑(船);只是;三大杯酒;

⑵D

⑶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⑷①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为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表现了苏轼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达观的生活态度;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透出淡淡的哀愁和无限的怅惘。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 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 两公皆自忘其穷达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 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燔:焚烧。睽:背离,不合。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剧:流畅,痛快。解舟:退居江湖。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的义项:急速,赶快。危急。,至。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分析】(1)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

2)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据此作答。

4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句中意思是于是意思是备办意思是痛快意思是到了。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5)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D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⑶“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毳衣炉火________

湖中焉得有此人________

三大而别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事、景、情有机结合,令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呼之欲出。

B. 作者以舟子喃喃之语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对此迷人雪境,情人不止一个。这是一种很妙的正面描写。

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幅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

D. 这篇小品文叙事生动传神,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都能体现湖中奇遇双方的喜悦。

【答案】 1)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B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更:还。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2)注意关键词:俱:都。绝:消失。惟:只有。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而已:罢了。

3B项,正面描写错误,这是侧面烘托。故选B

故答案为: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⑵ 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⑶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做到信、达、雅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乙】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其兵(停止)

B. 其约(违背)

C. 君其之(企图)

D. 桓公乃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4)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C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4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图:考虑。故选C

2)本题句子意思是:(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断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此:这。顾:考虑。患:灾祸。亡地:失去的土地。尽: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领土。

4)【甲】文吴王欲伐荆意思是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乙】文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意思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可知两人都是霸道,以强欺弱。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孺子巧妙地利用蝉,螳螂,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自悟其中的奥秘。吴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可知两人都是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

故答案为:⑴C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⑶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⑷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理解和辨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语句要理解其一生,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要注意括号内的限制。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的分析。概括要准确,理解要明白。

【附参考译文】

    【甲】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谁敢劝我就处死他!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的衣服为什么会被露水沾湿呢?(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只小动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乙】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者死/男有分,女有                                B. 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非同小

C. 君乃戈趣驾而归/爱不                             D. 而闻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出则无敌外患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3)结合选文,说说齐景公为什么先要杀死颜涿聚,后来为什么又放过了他。

【答案】 1C

2)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3)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

【解析】【分析】(1A项,回去/归宿,出嫁。B项,可以/寻常,一般。C项,放下。D项,国都/国家。故选C

2)技巧:句意;关联词;句子成分;虚词。君游海而乐之(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奈臣有图国者何(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君虽乐之(您现在虽然快乐)/将安得(您现在虽然快乐)。

3①“杀死原因。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从这句话中看出,要杀死颜涿聚的原因是齐景公认为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放过原因。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从这处内容看出齐景公放过颜涿聚是因为他把自己和比干等人放在一起,如果杀死他,那么齐景公自己就变成纣王一样的昏君了。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这句话说明颜涿聚的谏言和行为拯救了齐景公,所以最后齐景公放过了他。

故答案为:⑴C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来接我中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

    过去齐景公到渤海游玩,非常高兴。下令给诸大夫说:说要回去的处死。颜涿聚说: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您现在虽然快乐,您现在虽然快乐齐景公说:我下令说谈论回去的就处死。现在你违犯了我的命令。拿起戈来就要击杀。颜涿聚说:过去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现在您即使杀死我,把我和关龙逢、比干凑成三个也是可以的。我说话是为国家,不是为了自身。伸着脖子上前说:您杀了我吧!齐景公便放下戈催促驾车赶了回去。回去三天以后,就听说都城里有人图谋不让景公回城的了。齐景公、之所以能继续统治齐国,靠的是颜涿聚出了力。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粥:稠粥。日昃:太阳偏西。

(选自《范仲淹苦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范仲淹二岁而________

日昃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幼而无父;才

2)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这里是才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或:有时; 辄:于是,就;沃: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结合范仲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从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⑴①幼而无父;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也(这)     B. 之不能尽其材(吃)     C. 而临之(马鞭)     D. 策之不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C

2B

3B

4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才美是主语,后边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停顿划分方法是: 才美/不外见。

2ACD理解正确。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这句话的意思是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这里的是通假字,通,喂养。

3ACD理解正确。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直接原因。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这两句话的关键词语是: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5)联系现实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千里马比喻人才,结合现实分析,要成为千里马首先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这是从主观因素方面来说的。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以千里称也。这是从客观因素方面来说的,联系现实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要成为千里马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⑷ 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 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 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行县:出行属县。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惠:恩惠.听:偏听,偏信。居官:担当的官职。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傅:推诿。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 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 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 不受令(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 卷石底出(《小石潭记》)

C. 属予作文记之(《岳阳楼记》)

D. 咨臣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分析】(1A.纵:放纵;B正确;C. 过:犯过错;D辞:推辞。

2)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意思是因为。A因为;B用,把;C来;D拿、向,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刑罚;,过失;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可以看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从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可知: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因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故答案为:⑴B⑵A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的积累。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作介词,相当于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通假字通,已经。总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房玄齡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岑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司空:古官职名。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擢:提拔。戒勖:劝诫勉励。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划线词。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________

皆反,其何也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颠而不扶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有卖油翁释担      B. 足肤皲裂不知      C. 河曲智叟笑止之      D. 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品行;原因

2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用作名词,德行、品行。

2颠而不扶中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A表顺接;B表转折;C表修饰;D表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之:的。过:过错; 欤:语气词,相当于。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结合房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 ”等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故答案为:⑴①品行;原因

⑵ B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说得对!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令广于右将军军(合并)                             B. 东道回远(稍稍)

C. 大将军青亦受上诫(暗中)                             D. 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3)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 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 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 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答案】 1D

2C

3A

4A

5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解析】【分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D项有误,固:坚决。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所以其停顿为: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故选C

翻译要注意准确把握重点词:辞,告辞、辞别。其句意为: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故选A

⑷B项有误,李广想与单于决一死战,不是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项有误,汉武帝、大将军卫青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右将军赵食其不这样认为;

D项有误,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A项正确,故选A

⑸①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固,顽固。句意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诚,确实、实在。宜,应当。开张,扩大。光,发扬光大。句意是:(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故答案为:⑴D⑵C⑶A⑷A

⑸ 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 ,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句子翻译的正误。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参考译文】

        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达到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领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出击配合。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的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军。于是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我从一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可是在出发之前,工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则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马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萧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提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 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提下者,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有删改)

【注】中:感染。袷衫:旧时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赤壁之续:苏轼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其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无与为乐者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仿佛若中秋气________

止而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3)【甲】文描写庭下月色与【乙】文写月有何不同?

【答案】 1)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3)【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句意为:大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句意为:就像中秋时节。秋气: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句意为:都停住而听。咸:皆,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中重点词语:有但:只是;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中重点词语有 蓊郁  郁郁葱葱 ;乃:才。句意为: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如同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的画面。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透彻的样子比作积满清水一般,并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随后通过对松、柏影子的描写,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中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间接地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故答案为: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⑵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提炼和鉴赏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文,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我吃完饭,和陈家的两个书生霞轩、诒孙也出城泛舟,到湖上游玩。霞轩会吹洞箫,于是拿着箫去。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间划开。幽暗的火光闪烁,和我们相距大约一丈远的有六七处,都是画船。洞箫在水的中央开始吹响,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硬咽了,凄凉哀怨,湖山回应,就像感染了凄清肃杀之气。雾气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提停住。我登上锦带桥,霞轩于是吹着萧背对着月亮前行。走入柳树的阴影中,提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霞轩穿着白衣衫,站在月光底下,秋蝉听到萧声,警醒并集体鸣叫,夜景清晰。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箫声唱和的。诒孙回头跟我说:这是东坡游赤壁的延续。

2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日更定矣      ②金陵人      ③大喜      ④同饮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者(陈列、摆开)   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   野蔌(野菜)   住西湖(我)    衣炉火(细毛)

B. 临溪而(捕鱼)       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此(客人)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小舟(撑)

C. 筹(酒筹)   (遮蔽)   (畅饮)   (小草)      湖中得更有此人(怎么)     发而幽香(芳香)

D. 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谁(说的)   矣(止,停)   颓然其间者(于)  饮三大白(痛快)  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野芳发幽香     B. 饮少辄醉,年又最高     C. 溪深鱼肥     D.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C

2A

3D

4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1代词判断动词,与现汉同;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故选C

2B. 丝:弦乐器的代称。苍颜:苍老的容颜。客:客居,旅居。C. 觥:酒器。芳:花。D. 谓:是,叫。强:尽力,勉力,竭力。故选A

3A.表承接。B.表递进。C.表并列。D.加点的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故选D

4)本题考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尽力。: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还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的翻译。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醉翁亭记》以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故答案为:⑴C⑵A⑶ D

⑷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一般来说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都在文末。

【附参考译文】

(一)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881b30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07.html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