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漫话

发布时间:2012-03-24 11:58: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漫话

——(八中)教育联盟高中政治集体教研上的专题交流

成都八中 刘勇

2011.11.25

开场白。

如果听厌烦了,请大家自便,出去放放风、透透气。

选择做这一次交流,于私而言:自我感觉在以前一贯笨鸟先飞的基础上,尤其在一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之中,积累了一些不成功的例子和不成熟的做法。于公来说:课标和教学的实际,觉得作为中心组一员,应该给大家讲讲,何况,何老师的安排我肯定不能推却。虽然对结果很不自信,好在今天是主场作战,多少给我撑了点腰。

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主要是基于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PPT

以及对有效开展课程实践的思考与期待。

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的描述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根据《课程标准》的描述,高中政治课程资源包括: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对于开发课程资源,《课程标准》使用的动词是“主动”,提出:“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并提出了“自主开发、特色开发、共同开发”的三条原则。

应怎样开展课程资源?

为不耽误各位的宝贵时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从文字、音像、网络资源三个层面,谈谈自己主动、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些做法。既言之为“漫话”,就是漫无边际的闲话,请大家不必太过认真,尤其请大家包涵我的不足和措施。谢谢大家

一、文字资源

1、课本文字资源

我们教学面临的资源,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教科书资源。

对教科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以有以下操作路径:

第一,“遵章循序”——完全服从按教科书编写安排

无论是新课改,还是旧教学,恐怕这都是老师们最普遍、最常见的教科书处理方式,包括内容、顺序、深度、梯度、广度等。在新课程实施的初期,大家可能更多的会采用这种处理课本的方式,无论是出于惯性,还是无助。

现在省上安排的模块教学顺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模块本身的特点,下一步有可能进行建议性调整。

第二,“东剪西接”——打乱教学内容重建逻辑结构

政治新课程在每一单元后都设置了“综合探究”,这是教学的正式内容。多数的“综合探究”,从内容与要求上,确实需要在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才能较好的推进。但是,也有一些“综合探究”内容,则不必如此,可以提前,与相关内容紧接着展开。

1:《经济生活》模块,第一单元PPT

综合探究是“正确对待金钱”。这个内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所涉及的知识主要是货币的本质。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它放在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结束后实施。当然,新教材把它放在整个单元的最后,也是有它的考虑的。正确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综合探究”的描述是“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根据这样的描述,本单元第三课中关于“树立正确的消费”一框里,也应这样的意图,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中蕴涵着“用之有度”的要求,不要盲目从众、克服攀比消费心理、绿色消费等,显然包含有“用之有益”的要求。

2:《经济生活》模块,第四单元PPT

第九课第一框第最后一目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在旧教材的逻辑延续,接下去该讲国家的宏观调控,而新教材却是在第二框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之后讲这一问题的,我们可以把本课第二框的第二目“加强宏观调控”提至第一框第三目后,与第三目整合为一个课时来讲。这样,可以既可以体现更紧密的逻辑性,又可以为下一课时学习“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个特征“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奠定基础。

3:《文化生活》模块,第一单元PPT

综合探究是“聚焦文化竞争力”。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它所涉及的内容一应在第一课,特别是与第二框的第三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直接呼应,因此,教学时,我先用一个课时先讲本框中的“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两目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这一目与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合并在一起开展教学。

这些结构的重建都比较微观,调整的幅度不大,并不难做到。现在,文化生活模块已进入还有最后一课了,三个模块的教学经历即将完成,我对重组教材体系与结构,尤其是必修3的文化生活模块,有了一些更宏观、更大胆的设想。

不知高二的老师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文化生活模块的知识体系较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甚至下期要学的哲学生活,更难以把握,不少东西从不同角度前后反复地出现,这给我们开展大范围的重组提供了机会。

4:《文化生活》模块,第一、三单元PPT

《文化生活》的入门课——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的第一目“文化万花筒”,第八课第一框的可以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我认为,是可以大跨度地整合在一起开展教学的。

第三,“左右逢源”——重建教学逻辑随机开展教学

新课程的编排并非无逻辑可循,只是这种逻辑还没有很好地为我们所接受。我们以前的教学逻辑并非一无是处。经过多年老教材的磨砺,老师们早已形成了各自的重新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技巧,这在新课程中可以大展身手。

在新课程教学的教科书处理上,我们要学会当小孩子,就是时不时地来点让大人们意想不到的调皮的做法,不妨多点有破坏力甚至是杀伤力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破坏力和杀伤力越强,我们对教材的把控和再造就越充分,课程实践与课堂实施的“新”味就会越浓。

例:《文化生活》第九课

引入时,我以“大国崛起”的纪录片为话题,简单介绍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指出英国是这9个世界性大国中第一个,并指出,时至今日,对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原因,不少人的意识里,都指向一处:发端与英国的工业革命。真的如此吗?我推出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段话:PPT,提示学生思考其说明的问题,紧接着又推出了这张幻灯片(PPT),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吴敬琏对“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的评论。中外对比,引导学生感悟:当代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切入第九课的课题。

看起来,这个引入长了一些,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第一单元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以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尤其是对与帮助学生理解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这个导入,只是整个第九课的导入。该课的第一框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刚才的导入还无法直接切入这个框题。在我的预设中,并没多想这个问题,而是直接地、硬邦邦地切入该框题了。

本周二上午第一节我上这个内容时,临时调整了这个预设。而是在前面引入课题后,向学生抛出了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时,只是想到可以藉此促动学生养成一种及时回忆的学习、思考习惯,对学生的回答并未抱多大期望。但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外。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指导思想。对这个知识,我从政治生活中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角度给学生进行了简单点拨。接下来,学生们相继大力发展生产力、继承传统文化、开展对外交流博采众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回答,当然,有的回答也是在我的引导下补充完善的。虽然这是个临时的调整,但我知道,我的努力还必须要回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框题上来。第一个学生关于党的领导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一些。我及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是为了谁?学生很快地想到了人民群众,联想到了文化的创造主体、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小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很多事要做,但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本周二上课时,这样的处理,用了半节课。但我觉得很值,我们平时上课,既要关注进度,但更多的要注重实际的学习效果。这一节课里,学生对如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了一个宏观框架,一节课例,有此收获足矣。

再多说点这框的逻辑处理吧。

第一框的第一目主要讲发展先进文化求索,说明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与第二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显得有些突兀,需要我们挖掘、设计其间的逻辑关系。

怎么衔接过渡好呢?由于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紧密。选用其他形式似乎都不好协调,我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办法:先组织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什么?然后提升到一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也应如此,再切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必须要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比较自然地切入了该目的教学。

2、教辅文字资源

新课程教学有全新的要求。多看相关的教辅内资源,无论是对课堂教学,拓展教学视野;还是应对各种考试,把握教学标高,对有效开展教学有重要作用。

这里的教辅类文字资源,当然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辅助资料,老师们手里至少都有一本。这些教辅资料上一般都有一些背景材料,有的可以直接用于教学中的情景,有的可以通过改造、更新等处理后使用。有些分析与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明晰、拓宽教学视野。

例:世纪金榜·文化生活·P29页。PPT)????

这组图片可以很好地用来开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教学,在世纪金榜中,这幅图是用来给学生预习用的,在教学中,放在导入、还是中间,抑或是课堂巩固,都是很好的素材,不仅可以节省我们未来避免“照本宣科”的尴尬,也可省去一些四处搜寻素材的辛劳,还可以把教辅上的这些有用资源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还有一种重要的、不可不研究和借鉴的教辅类文字资源,那就是高考试题。那是我们开展文科教学的航标灯,尤其在第一轮新课程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每上一单元前,都要先把历年新课程高考的试题,分解到每一框,印发给学生。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该框、该单元历年考试的情况,更好地把握和开展教学。同时,对于我们平时的命题,也是有好处的。

例:(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9PPT

这个题的答案有两种:

这道题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在本期半期考试中,我模仿该题,出了一下面这道题。

(成都八中本期半期试题·33)综合探究:“北川地震遗址该不改收费?”PPT

类似的资源,在我的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中,比较多。

当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网络上有很多包括文本在内的课程资源可供我们选择、改造和使用。对于网络资源,在后边单独介绍。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好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能只有教师的身影和声音,还应该有其他身影和声音,换句话说,就是应该有恰当的音像资源。

(链接倒退)

二、音像资源

恰当选择、使用音像资源,是激活政治课堂的重要手段。音像资源在政治课堂上的妙处,我就没必要去阐述了,大家都很明白。一直以来,我的课堂上,几乎每节课都有图片、音频或视频,PPT中只有纯粹文字的情况不多。还是先介绍一些我的使用情况吧:

例如:《文化生活》模块:

货币—— “以贝为币”视频剪辑;

纸币发行规律——“津巴布韦发行百兆纸币”视频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米高梅出品的部分著名电影的海报图片和“米高梅申请破产保护”新闻视频

社会收入与分配——2010.12.27温家宝与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网友交流的视频剪辑

市场配置资源——亚当·斯密的图片与一个视频剪辑

例如:《政治生活》模块:

政府权力:依法行使——上海钓鱼执法始末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2011.3·15晚会视频剪辑《揭秘健美猪》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报道视频剪辑

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关系——2009年民族团结晚会视频剪辑《基诺山传奇》

例如:《文化生活》模块:

文化遗产——2011年非遗节开幕式报道、杭州西湖申遗成功以及如诗如画的西湖宣传篇剪辑

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女子十二乐坊演奏视频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008年春晚节目《逗趣》

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央视《灿烂的中华文明》纪录片每集片头的剪辑合集

以上只是视频使用的一些情况,关于音频和图片的使用也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下面我谈谈如何选择和使用音像资源。

首先,是选择。选择很苦,很烦,很累。需要经常关注,敏感捕捉。

例:文化生活中——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内容,教材设置了一个关于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探究活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中感悟其中蕴涵的团结统一的内涵,我选取了这幅图PPT

讲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时,选取了《建党伟业》的海报图片。PPT

讲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内容的导入时,选用了米高梅公司的徽标和它出品的知名电影图片。PPT

其次,是制作。很多音像资源直接使用都难以达到效果,需要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加以剪切、剪辑和制作。

例:在必修3讲文化遗产时,我收集了我国截止今年6月杭州西湖成功申遗的所有世界遗产的图片,制作成视频,还配了音乐使用;同时,还把我今年暑假到吴哥窟旅游的一组照片也制作为视频。

在必修2讲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时,选取了卡扎菲与法国领导人的一组恩怨情仇的图片制作成视频。PPT

我的很多视频,都是从一个大的视频文件中剪辑的片段合并而成的,如为了讲中国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把央视《灿烂的中华文明》纪录片每集的片头剪辑夏利,合并使用。

第三,是使用。音像资源使用的时机、时长、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其使用效果,使用不当,再好的音像资源也会流于形式,成为摆设,甚至成为累赘。

讲“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时,选取了央视政治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槐树》的海报图片,并配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图片、《大槐树》主题歌词及音频配合使用。PPT

讲博采众长时,先选取了08春晚节目《逗趣》。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我将音频分离出来先给学生听,然后再播放视频,(现场演示)

这一制作性变革,使学生很好地认识到:不同特色的文化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的道理,体会到了文化由人民创造和享有的观点,懂得文化需要创新。

说实话,这个音像资源的加工制作,是我这么多年来最为得意的一个,远远超过简单的剪辑性加工,因为融入了我更多的设想,特别是对比的思路。

三、网络资源

在这个我们无论如何小心都被网在网中央的网络社会,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我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也会时不时地把这个网络撕个口子,让它漏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补充和论证教学。

网络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的价值不外乎两个:

第一,直接获取有用资源。

前面所举的很多例子,很多的资源,几乎都与网络有关。我平时的备课和准备教学设计,几乎就是在网络中完成的,随时上去查找资料。由于白天几乎都忙于教科室的日常事务,网上忘记带教材、教参回去,也多连接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有的文字性新闻报道,如比较凝炼,我就直接截屏为图片作为PPT使用。

第二,充实课堂教学背景。

这种充实作用,主要表现为网络资源,尤其是时效性和常识性的资源,能使教学观念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更肥沃一些。因为教材里面虽有一些背景性知识,还不丰富、不全面、不及时,需要适度补充。

又如,讲尊重文化多样性时,教材P32选了3届奥运会的会徽。为了增强效果,我从网上下载了更多典型的、学生所熟悉的奥运会徽

如:讲文化生活第九课“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中的“忧”时,选择了20111025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意见指出,201211日起,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根据此意见,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都将被大幅削减。

带领学生回顾近十年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过程:从十多年前电视娱乐节目前发端于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导致的综艺娱乐节目热,到两三年后横空出世的超女选秀;选秀渐成明日黄花之时,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异军突起。

同时,给学生介绍了界定电视节目是否娱乐过渡的四个原则:功能原则、元素原则、效果原则、总量原则。

这个背景资源的作用:

又如:文化生活教材在讲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时,设置了一个关于秦国灭楚和秦统一后的人口迁移对文化的影响。恰好当时央视正在播放反映明朝洪武大移民的电视连续剧《大槐树》,我就到网上去搜相关的内容,发现了“历史上的大移民”这本书,就通过网络买了一本来看,

古代辉煌的历程是文化生活第六课的开篇,看起来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准备、可讲的,但它是全课甚至是第四单元的重要史论基础。受教材P62的探究活动的启示,我到网上去找其他相关古代文明的事例,发现了《废墟下的兴衰——六大世界文明的前世今生》这本书,同样买了一本来参考。

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对于充实相关内容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作用。有学生还借去看过。

第三,获得资源开发灵感。

这类情况主要表现为对网上的一些教学设计中有价值之处的改造。网上关于同一框题的教学设计、PPT很多,其质量状况并不适合我们简单地“拿来”。我曾听过个别老师的课,感觉其PPT的网络痕迹抄袭的痕迹很重。20089月,我参加了成都市教学设计比赛。我是下午第一个上台,上午十点过到双流中学后,旁观了前面的几位老师的比赛,好几位老师关于货币的性质和职能的课件,基本来自网络。其结果可想而知。那次我混了个一等奖,现在想来,与我的课程资源、课件制作基本上来自身边和原创密不可分。

说实话,下个网上的课件就去上课,我的心里是没底的。因为,我不知道这个课件的制作者设计某一张幻灯片、某一个文本框的意图何在?下一步又连接向何处?说近点,待会大家把我的这个课件拷贝回去,恐怕也是很难完全按照我的设计步骤有序地播放下去的。我的意思是说,对网络资源,一定要以我主为我所用。

可以说,我的课件90%的意图都是原创。但也有的来自于网络浏览的启发、提升与改造。如前面说到的,使用“逗趣”这一视频节目的问题。(PPT)这是我在一个网上的教学设计中看到的,只有一句描述性的话,是用来说明不同特色的文化味道的调和,可以产生新的文化形式,意在从博采众长的角度阐述文化创新的问题,意在使学生明白,文化创新并不一定是全部自己从头开始,综合众人之长形成新东西的过程也是创新。我就从网上搜到并下载了这个视频来看,确实可以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但我深入地做了个性设计,就是把把音频分离出来,向让学生听,辨识这是什么文化形式,然后才让学生欣赏视频,在只闻其声未见其形和既闻其声又睹其形的强烈对比下,不用老师说,学生已知老师如此处理的用意了。

除了以上所谈到的文字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外,高中课程资源还包括:

A、活动资源。

我对这里的“活动”的界定有两层:一是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社会上的博物馆、纪念馆、人文景观等。我在上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中的社会听证制度时,选用了去年成都市的出租车运价调整的事例,组织交流探究,设置了递进的几个问题:

情景模拟:

1、这次听证会的听证问题是什么?

2、参与此次听证会的代表,应该包括哪些人?

3、假如你是此次听证会的组织者,还应做做哪些相应的准备?

4、假如你是参与者的一方,请你提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那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学生中的教与学的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包括来自学生的知识、阅历、认识、态度、情感、参与意识等等。

又如,我在上学期中,安排了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自由编组,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制作PPT

“活动资源”的另一层含义是与死相对的、可以很灵活处理甚至是信手拈来的那些课程资源。

如我在上周讲文化社会第九课第一框时,带了同时还带了“大国崛起”的两张正版光盘展示给学生看;在讲文化传媒的发展和大众传媒以及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两个地方的知识时,带了一张人民日报2009年全部内容的一张光盘,询问、组织学生探究其与其他文化传播手段与方式的优越性,很好地让学生明白了大众传媒的优越性,懂得了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B、人力资源。

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不能奢望别人能为我们开发可以一劳永逸的课程资源。我们自身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很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

当然,还包括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这也是新课程开放办学的意旨,只是难以实现。

(曾想过让宋敏来讲保险的事,未果)

很多老师都在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使用的工作,并很有经验。

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要克服的误区)

风马不及、南辕北辙——选择失当(国际竞争之例)

昨夜星辰、过时黄花——时效不强(要新。

如讲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一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代文化生活选择更加多样化”,用了华西魔码,给学生介绍了先关情况。

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简单陈列(材料多,有用者少、用得好少、用得妙更少)

一笔带过、死水微澜——轻描淡写(犹如请客到家,却又不冷不热)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苦伶仃(资源之间没能相互照应、资源与课本脱节、资源学生实际脱节……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春秋时代”调整了思想运动推动文化发展,

又如;将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因选用春秋战国例,就将科技因素调后处理。

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挖掘乏力(停留于表面,未显全面与深刻)

米高梅的资料的使用

前四点说明要由竞争优势;第四点是要正确定位。

又如,讲尊重文化多样性时,我除了选用更多届奥运会会徽外,还引导学生从观察中交流其体会,如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甚至回到第一单元开始说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等等。

开发和有效使用课程资源,必须转变课程资源观念

第一,知识观。

(显性知识、缄默知识;

书本知识、生活知识。尤其要吧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建设、开发和利用。

第二,教材观。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教材很难进行“教”的,必须用来教

第三,目标观

重知识、技能,转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意:三维目标中,政治没有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我们的教学是要教知识,培养能力,还是要陶冶性情态度价值观。这对新课程教学很重要,否则,难以教下去。

(六班很喜欢听的缘故,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了视野……

第四,学生观

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体验、自我理解。

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对理科生,更可大胆实施。

一年半载中,有了些感悟:

◆务实:真实、扎实求充实。

◆用心:安心、贴心求舒心。

◆求变:变通、变异求嬗变。

但实践这些感悟,又绝不是一年半载能真正完成的。

谢谢各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8b335365a8102d276a22fdf.html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漫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