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1-09 12:38: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赤壁赋》说课稿

贺炳炎中学 周菊芳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说明]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3、说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

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三)说教法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

[说明]

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3、课时安排:3课时

[说明]

第一课时完成基础知识积累,让学生对文章经行整体感知;重点分析12自然段,指导诵读,掌握重点字词;第二课时分析3-5自然段;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感情变化和情、景、理的融合;第三课时深入研讨,进一步体会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魅力,品味语言之美,品鉴技巧之美。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1)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写了280多封书信。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都作于此时。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

[说明]以苏轼一行抵达黄州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引入课文

2)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讨论。

2、初读课文,完成检查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做好积累

3、再读课文,试理解文意

3)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学生逐段概括文章大意,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师总结,理清文章

思路。

4)熟读全文,深入分析文章内涵

1、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之情与苏子

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2、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问题:

1)试分析文中客从何来;

2)有人认为,文中”“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

提示:

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

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知人论世

3、引导学生讨论文章景、情、理的关系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师归纳总结

4、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赤壁赋

语文组:周菊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

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写了280多封书信。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都作于此时。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

(二)知识积累

1、苏轼其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上,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当朝成子;文学上,并称三苏

2、写作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

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便是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玩,写下了《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指导字音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

4、通假字 ,乘

5、一词多义

1)歌:扣舷而歌之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2)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远看

3)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相当于浩浩忽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5)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不求闻达于诸侯介词,在·中长于臣介词,比

6)如:纵一苇之所如往如泣如诉像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

7)和:倚歌而和之唱和政通人和和睦春和景明和煦、和暖

6、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砍柴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行驶歌窈窕之章朗诵

2)名词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下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

5)形容词作动词渺沧海之一粟 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7、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貌美的女子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

3)徘徊与斗牛之间:

古义: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4)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8、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3)状语后置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板书: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景物: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第二课时

(1)课文梳理:

3自然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1、客人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1)古今人物的对比——曹操,吾与子月夜引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自然联想到横槊赋诗的曹操,这样的英雄任务,而今安在哉?万事万物,风流人物,终被历史风云荡涤成虚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如此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泛舟喝酒。

2)人生短暂,感触生悲浮游——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

2、段落小结

[明确]

本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的发问使文章泛起波澜,其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感情跌入低谷。

3、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4自然段: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1、客的三重悲叹,让人涌起无限沧桑,人生如梦,面对客的迷惘与叹息,试看苏轼如何消除其心中垒块。

[明确]

1)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2、段落小结

[明确]

本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吧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论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3、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5自然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1、客喜而笑,与前问有何区别?

[明确]

山水之乐转向身心之乐,境界得以提升

飞机越飞越高。 我越长越高。2、段落小结

五、给词语加上形容词[明确]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二)学生齐读全文,加强感知

二、偏旁部首及代表字

例: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呢!第三课时

4)、照样子写出来。

(一)合作探究

美丽的风景 精彩的球赛 高远的蓝天 雪白的肚皮1、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1、音节补充声母、韵母、声调。[明确]

文章先有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阐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也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做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2、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么?

一、汉语拼音(立足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练习巩固)[明确]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的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变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女字旁(好 奶) 心字底(想 念)3、本文的体裁特色是什么?

[明确]

热情 冷淡 老师 练习 非常 常常 玩球 桃树 树苗 什么 男孩 这是一篇散体文赋。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性,叫做文赋。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眇,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行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二)全文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作如下总结: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过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的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所有这些,我们要仔细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8dcd16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f4.html

《《赤壁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