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意象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04 02:1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梧桐意象解读

内容简介本教案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适度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品评鉴赏丰富典型的古典诗词佳句,让他们感知到梧桐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凄清悲凉的象征意义,以及被人们赋予的刚强正直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梧桐”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探究式阅读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所咏之,即为客观之;借景所抒之,咏物所言之,即为主观之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想一下 在以往学习中国古代诗词的过程中,我们都接触过哪些常见意象?

(一)提示:这种意象可以是一种植物,一种动物,甚至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形态。

(二)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月亮,在我国古代诗词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

学生乙:说的对,“对月怀乡,对月思人“,月亮经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

学生丁:“岁寒四友”,松、竹、梅、兰,它们是品行高洁的象征。

学生甲:古人经常用登楼凭栏的动作和情景来传达相思之情。

(三) 教师小结:大家都分析得很好,这些意象早已成为诗人情感意念的一种载体。在古代诗词中,还有许许多多意象值得我们去推究,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古代诗词中的另一重要意象:梧桐。

进入对梧桐意象的解读

(一)教师提示:有这样一句古语,叫“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梧桐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形体高大,枝繁叶茂。古人经常将它种植在庭院之中。每当秋季来临之季,梧桐树叶便会随风飘落,漫天飞舞,这样的情形会被文人墨客们赋予怎样的内涵呢?

(二)课件投影有关梧桐意象的诗词文字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三更归梦三更后。”(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的《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秋色到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明朝夏完淳《卜算子.断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南唐李煜《相见欢》)

(三)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诗词意境

明确:以梧桐悲秋,寄寓凄苦之情,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梧桐成了凄清悲凉的象征。

(同步课件图片显示:在昏黄暮色的衬托下,一位羁旅天涯的游子手牵一匹羸弱的老马,眼望苍穹,一棵高大的梧桐矗立其旁。秋风吹过,黄褐色的梧桐树叶漫天飞舞,一派凄清肃杀之气。)

(四)具体诗歌赏析

1课件投影显示唐代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2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各抒己见

学生甲:这是写一个身处深宫的女子的悲惨生活的,写她直到深夜也无法入睡,让人感觉很凄清悲凉。

学生乙:我见过这首诗,它的主人公是班婕妤,她是史书上记载的一位幽雅贤德的女子,名门闺秀,汉成帝初年入宫,因美而贤,深获殊宠。后赵飞燕入宫,被冷落。

学生乙: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通篇写景,从景物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人物凄凉的心境,尤其是以“金井”边“梧桐秋叶黄”的景致渲染了这种幽怨凄清的氛围,梧桐意象在这首诗歌中的运用很重要。

3教师点拨提示

(1)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2)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

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3)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

4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诗词的分析,咱们可以感知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梧桐确已成为一种凄清悲凉的象征。但分析诗歌,咱们还是应该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而不应该一概而论。

(五)课件投影显示北宋王安石的《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天质:天生的性质。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疾苦、怨愤。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 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 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1梧桐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借梧桐抒发了自己内心怎样的志向?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明确:

1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2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课堂小结

通过对梧桐意象的分析,咱们明白了在大部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梧桐就包含着凄清悲凉的情感意蕴。但也应该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要通过对作品细腻的解读,把握诗词中情与景(物)水乳交融的关系。

课外作业

收集古典诗词中其它典型意象,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情感意蕴的同时鉴赏诗歌,下次集中交流。提示:如杜鹃、杨柳、蝉等。

板书:(大部分内容由课件投影显示)

凄清悲凉的象征 《长信秋词》寓情于景

梧桐

正直坚强的化身 《孤桐》 托物言志

亮点说明

诗歌选择既具典型性、思想性,又具有很强的审美性,难度不大,适合高一年级学生基础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课后反思

课堂包容量较大,时间比较紧张,入题要快,可尽量选取重点内容精读精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8b524bbe1e650e52ea9991.html

《梧桐意象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