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原因[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20 12:12: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陶渊明归隐原因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谜,后世人做了很多关于陶翁归隐原因的探究。陶渊明之归隐田园是社会原因和个人思想性格及众多因素的产物。他在“淳风日尽”的时代、在大伪弥天的人世,谨守着自己的“拙”、人世的“真”。

陶渊明归隐 背景分析 原因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谜,后世人做了很多关于陶翁归隐原因的探究。

其一,由政治环境所决定。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时代,是个“道丧千载”“八表同昏”的黑暗时代。这时门阀士族制度已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士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东晋政治又极端黑暗腐败,时局风云万变,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剧烈,社会动荡不安,生灵倍遭涂炭。对于“质性自然”的陶渊明来说,“真”与“伪”的矛盾始终令他耿耿于怀。为了追求“真”的社会和美的人格,他总是向着“伪”的“罗网”不断冲决。因此当他“向立年”而“起为州祭酒”时,由于“不堪吏职”,便“少日自解归”。先后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还做过短暂的彭泽县令。县吏告诉他应束带去见督邮时,他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式化亵渎,激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绶印去职归隐。这表明陶渊明既有正直士人的傲气,又有“士不可辱”的思想特性。

他在《饮酒》之七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里的“真意”就是彻底摆脱黑暗政治的束缚,就是隐居生活的惬意,就是实现了自己人格的自由。

其二,由社会风气所致。陶渊明生活的社会兵革频仍、祸乱更迭,“士不安居,民不保生”,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正陷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之境。这种国情导致东晋士人的生活风貌、人生理想发生了显著变异。当上层集团忙于权力之争、崇道佞佛时,士人请缨无门,便静下心来对社会、人生作理性的思考。人们发现自我在凌乱破碎的社会面前显得寻么孱弱渺小,人格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禁锢下竟是如此的压抑和残缺。如何获得完善独立的人格和身心自由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尝试着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的拘控,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个人价值的意义,寻觅着个人生存和自由的途径。过去观念中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个人功名及济苍生安天下的奋斗理想,已被蔑视功名、爱慕自由、达生贵我、向往隐逸所替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bf6e14dd36a32d73758133.html

《陶渊明归隐原因[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