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新冠疫苗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7:39: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冠疫苗专题研究

一、投资要点

我们看好 mRNA 与重组亚单位技术的新冠疫苗,基于其较高的免疫原性及其他技术的挑战(DNA 的低转染效率、病毒载体的预存免疫、灭活的保护时长与潜在 ERD 副反应),但仍需等待临床三期的保护效力评估。我们乐观预计,候选疫苗3Q20 进入三期临床,4Q20中期揭盲,如保护效果符合监管预期,可能于 2021 年甚至更早批准上市。

基于不同地区的覆盖率,在保守、中性、乐观情形下,我们预计中国企业将覆盖 12.9 亿、21.5 亿、30.2 亿人次,如政府采购下单人份利润在 10~30 元,利润弹性将在 130~900 亿元(如单人份利润与采购量负相关,利润区间将在 300~400 亿元)。

中国疫苗研发公司包括智飞生物(300122 CH,买入,目标价 86.55-93.57 元)、沃森生物(300142 CH,未评级)、西藏药业(600211 CH,未评级)、康希诺(6185 HK,未评级)、康泰生物(300601 CH,未评级)等,疫苗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海利生物(603718 CH,未评级)、药明生物(2269 HK,未评级)、山东药玻(600529 CH ,增持,目标价40.32-42.24 元)。

二、新冠病毒

SARS-CoV2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与较高的致死率,已引发全球大流行,目前尚不确定新冠病毒未来与人类长期共存(季节性冠状病毒、2009 H1N1 病毒)、小范围局部流行(MERS)或是完全消失(SARS),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测,除非感染者具备永久免疫力,否则新冠病毒每隔几年将流行一次。 历史上流行的冠状病毒分为两大类: 1) 季节性冠状病毒:HCoV-229E、HCoV-OC43 于 1960 年代被分离,HCoV-NL63、HCoV-HKU1 于 2004~05 年被分离,四种冠状病毒均为季节性流行,每年冬季高发,但较少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2) 大流行冠状病毒:SARS 与 MERS 于 2002、2012 年引发区域流行,SARS-CoV 与MERS-CoV 传染力较弱,在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下基本消失。

相较于 SARS 病毒与大流行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人际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长,患者发病后即有最强传染性,且大量轻症患者会因未及时检测到并加以控制而加剧传播。同时,从疾病结局来说,新冠病毒也比 2009 年流感大流行更为烈性。尽管更多引起的是轻症,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也更多偏向老年人口,但感染新冠病毒的有症状患者住院比例高于2009 年流感大流行,重症监护患者比例更是 2009 年流感大流行的 5-6 倍。

历史上引发大流行的病毒部分与人类共存、部分消失: 1) 季节性冠状病毒:目前四种 HCoV 已经传播数十年,尚不清楚最初如何出现或是否替代了以前传播的病毒; 2) 大流行冠状病毒:SARS 与 MERS 未在季节性呼吸系统疾病流行中固定存在; 3) 2009 年甲流病毒: 2009 年流感大流行后,新病毒(2009 H1N1)成为季节性病毒,取代先前 A 亚型,每年在流感确诊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基于季节性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的特性,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测,除非康复者获得终生免疫力,未来疫情会出现季节性流行,康复者免疫保护周期越短、新冠病毒的季节性越强,疫情的爆发频度与强度越高。

三、新冠疫苗

由于病毒尚无特效药,且可能长存于人群并发展为季节性流行,疫苗成为全球防控的希望。得益于冠状病毒的共同特性与疫苗技术的迭代,疫苗的快速研发成为可能,mRNA/DNA/病毒载体等新型技术大放异彩,灭活/减毒活/重组亚单位等传统技术迅速跟进。

3.1、大流行期间的审批

新冠病毒具备较好的疫苗研究基础。 1) 新冠病毒是目前人类已知的第七个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具有相似的结构与致病机理,即 S 蛋白(三聚体跨膜糖蛋白)识别人体 ACE2 蛋白从而感染人体。 2) 病毒是最小的病原体,相较于细菌、寄生虫等简单,本身可通过灭活等路径进行制备,同时此前 MERS 疫苗的研发经验对新冠疫苗研究有帮助。 3) 新技术的崛起(DNA/RNA 递送系统,病毒载体设计)使得疫苗的快速研发/快速生产成为可能。

标准审批路径:10~15 年研发,如履薄冰。疫苗的标准研发路径包括 3~5 年的临床前研究、1~2 年的临床一期、2~3 年的临床二期、3~5 年的临床三期、1~2 年的上市申请,其研发关卡在于: 1) 疫苗构建:大部分病毒疫苗可通过灭活/减毒等技术完成,部分复制缓慢、致癌风险、易于变异的病毒(如 HPV、乙肝病毒、HIV 等)与结构相对复杂的细菌/寄生虫则须引入重组亚单位等技术实现疫苗构建; 2) 三期临床验证:二期临床抗体水平到三期临床保护效力验证的跨越,历史上诸多在二期临床显示诱导较好抗体水平的疫苗(RSV、HIV)在三期临床中因 ADE(抗体增强反应)、VERAD(疫苗关联呼吸道疾病增强)等因素未能产生实际保护效果。大流行期间审批路径:上下协动,缩短至 1~2 年。大流行期间疫苗的研发路径包括 0.5 年的临床前研究(视病原体特性)、0.25 年的合并临床一二期、1 年的临床三期,期间药监(临床申请、上市申请沟通过程大幅前置且非常迅速)与疾控的精力将集中于疫苗研发。

3.2、四大路径

疫苗通常为基于病原体通过减毒、灭活、重组等形式制成的抗原,其通过模拟病原体,刺激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免疫效果。

3.3、产品进度

基于 MERS、RSV 等相似结构病毒的疫苗研发经验,S 蛋白成为抗原设计共识,研发单位针对包括全长 S、Prefusion-S、S1 亚基、RBD 等抗原设计疫苗。

全球企业与病毒赛跑。全球方面,已进入三期为牛津大学的 AZD1222,即将进入三期的包括科兴生物的 PiCoVacc、国药中生的两款灭活疫苗、Moderna 的 mRNA-1273、康希诺的 Ad5-nCoV。中国方面,除了上述企业,智飞生物的 RBD Dimer 已启动二期,艾博生物的 LNP-mRNA 正处于一期,四川三叶草的 Trimeric Spike 在澳洲进行一期。

四、新冠疫苗试验一览

衡量疫苗的因素包括安全性、中和抗体水平、T 细胞免疫水平、保护率等等。鉴于 1)尚无产品完成三期;2)早期疫苗评价多以免疫原性为主;3)企业抗体检测方法不一致;4)尚不确定可抵御病毒感染的中和抗体最低水平(BioNTech 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均值94,FDA 血清治疗推荐血清中和滴度超过 160 或至少超过 80),我们仅罗列不同产品的中和抗体水平,建议随着后续数据完善与三期保护效力试验作进一步判断。

Moderna,mRNA-1273,动物试验结果 1) 产品设计:mRNA-1273 脂质体纳米颗粒疫苗,蛋白设计为 prefusion-spike 构象 2) 免疫程序:采用单剂或两剂(间隔三周)免疫,评价不同剂量;使用小鼠测试免疫原性与保护效力(使用能结合 mACE 与 hACE 受体的 SARS-CoV-2 MA 重组病毒进行攻毒) 3) 免疫原性:两剂免疫后能产生较高的结合抗体与中和抗体(假病毒),免疫反应强度随着剂量递增而增加,高剂量组诱导中和抗体滴度 GMT 均值为 819,高剂量在激活Th1 偏向的 CD4 与 CD8 T 细胞免疫更明显(IgG2a/IgG1 比值略小于 1) 4) 保护效力:攻毒后,两剂 1μg 剂量组在肺部(7/7 mice)与鼻甲(6/7 mice)都未检测到病毒。另外单剂超高剂量 10μg 组能同样达到完全保护的作用 康希诺生物,Ad5-nCoV,临床一期结果 1) 产品设计:复制缺陷 5 型腺病毒载体,抗原设计为全长 S 蛋白 2) 免疫程序:采用单剂,评价不同剂量;鉴于预存免疫影响较大,临床三期(加拿大)将采用两剂法 3) 体液免疫:单剂均产生中和抗体,但滴度绝对水平一般,低预存者 GMT~30、高预存者 GMT~10,中剂量 4 倍增长比率为 37%~65%,具有进一步探索意义。 4) 细胞免疫:单剂均产生细胞免疫,低预存者细胞免疫整体显著,高预存者 T 细胞响应率随着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 Novavax,NVX-CoV2373,动物试验结果 1) 产品设计:重组蛋白纳米颗粒疫苗,抗原设计为 prefusion-S 2) 免疫程序:采用单剂与两剂(小鼠间隔两周,狒狒间隔三周)评价不同剂量,加入无佐剂组评价 Matrix-M 佐剂效果 3) 免疫原性:佐剂 Matrix-M 可显著提高小鼠与狒狒的中和抗体,并增强 T 细胞响应;与恢复期患者血清相比,两剂肌内免疫的狒狒特异性 IgG 抗体为其 7 倍、RBD 抗体为其 8 倍,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中和抗体滴度较高(>1:1000) 4) 保护效力:攻毒实验中,单剂及无佐剂免疫的小鼠保护有限,含佐剂的两剂免疫保护显著,尤其高剂量含佐剂组的病毒载量明显减少,且体重变化较少 5) 小鼠攻毒实验低剂量组未观察到呼吸道疾病增强(VAERD 反应)Inovio,INO-4800,动物试验结果 1) 产品设计:电穿孔递送 DNA 疫苗,抗原设计为全长 S 蛋白 2) 免疫程序:采用两剂与三剂,评价不同剂量 3) 免疫原性:单价免疫后,小鼠与大鼠均可检测出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与中和抗体,可诱导特异性 T 细胞反应,但小鼠中和抗体滴度偏低(~100)。

五、新冠疫苗市场规模初探

我们中性预计全球政府采购对中国企业利润贡献约430 亿元(弹性区间在130~900 亿元):1)参考免疫规划疫苗(灭活、减毒活、亚单位)、中央采购甲流(灭活)、地方采购流感/肺炎(灭活、亚单位)、海外初步协议(重组亚单位),我们预计灭活/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的单支定价在 30~60 元,mRNA/DNA 较高可能超百元;2)我们预计政府可能基于成本加成采购,单人份利润可能在 10~30 元;3)考虑到中国企业的三期临床多在发展中地区,我们预计中国生产的新冠疫苗覆盖中国 3~13 亿人次(覆盖率 20~90%)、高收入地区 0~2亿人次(覆盖率 0~20%)、中低收入地区 10~15 亿人次(覆盖率 20~30%)。

5.1、定价:采购价预计在 30~60 元

我们预计灭活/亚单位新冠疫苗的单支定价在 30~60 元,mRNA/DNA 较高可能超百元: 1) 中央采购参考 25~35 元:中国免疫规划疫苗定价在 3~35 元,其中工艺成本相对较高的疫苗如脊灰灭活苗、甲肝灭活苗、麻腮风三联苗定价在 25~35 元每支。 2) 甲流采购参考 20~22 元:2009 年甲流疫苗政府采购价在 20~22 元每支。 3) 地方采购参考 24~88 元:2019 年北京政府与成都政府采购流感/肺炎多糖苗等用以老人接种,其十万量级的采购量对应 24~88 元每支,考虑到地方政府采购量偏小,我们预计该值反映定价上限。 4) 海外采购参考 10 美金:GSK 与 Sanofi 计划向英国政府提供疫苗,交易价值约 5 亿英镑、供货量计划 6000 万剂,折合单支约 10 美金,我们预计该值反映定价上限。 5) mRNA/DNA 稍高:考虑到尚无产品上市,且 mRNA/DNA 疫苗量产成本较高,我们预计核酸疫苗定价将整体高于灭活疫苗,可能超百元。

5.2、销量:全球政府采购量预计 13~30 亿人次

2020 年 6 月 26 日WHO 更新 COVAX,就新冠疫苗的全球供应计划作出布局。 1) 明确疫苗优先人群,占全球人口 20~25%:i)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占全球人口约 1%);ii)65 岁以上的成年人(占全球人口约 8%);iii)其它患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高风险成人(占全球人口约 15%)。 2) 2021 年末全球疫苗供应将达 20 亿剂,其中向低/中收入地区供应超 10 亿剂。 中国新冠疫苗企业:中国 3~13 亿人次、高收入地区 0~2 亿人次、中低收入地区 10~15亿人次的市场机遇。 1) 中国政府大概率采购本土企业,至少对老年人、卫生人员实行全覆盖、并覆盖 50%的慢性疾病患者,我们预计中国政府最低采购量在 3 亿人次(覆盖率 20%),如参考欧美对阿斯利康的采购协议,我们预计中国政府最高采购量在13 亿人次(覆盖率90%); 2) 高收入地区大概率采购阿斯利康、赛诺菲/GSK、Moderna、Novavax 等企业产品,中国企业的覆盖率预计在 0~20%; 3) 中低收入地区将采购中国企业产品(海外临床验证),按WHO 优先供应计划,我们预计中低收入地区政府采购量可能在 10~15 亿人次(覆盖率 20~30%)。

5.3、估值:临床二期产品市值弹性在 300~1300 亿元

截至 7 月 1 日,新冠疫苗的研发企业市值今年出现 300~1300 亿元的上浮,其中 Moderna市值上涨约1300 亿人民币,BioNTech 市值上涨约500 亿人民币(其商业化权利交予Pfizer与复星医药),康希诺、Novavax、Inovio 市值上涨约 300 亿人民币。

附录:mRNA 疫苗 mRNA 疫苗目前全球尚无产品上市,临床研究集中于肿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与传染病(HIV、RSV 等)。

由于 mRNA 较易在人体内降解,企业的递送系统成为核心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递送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颗粒(LNP)、阳离子脂质体(LPX)等,海外知名企业 Moderna、CureVac、BioNTech 等,国内企业包括艾博生物、斯维生物等。 面面观 mRNA 疫苗由编码特异性抗原的 mRNA 链组成,其进入人体细胞后,人体细胞就会利用遗传信息翻译产生抗原,从而达到免疫效果。

mRNA 疫苗分为两大类: 1) 非复制型 mRNA:最简单 RNA 疫苗,直接递送至人体后在细胞质中产生抗原。 2) 自扩增型 mRNA:病原体的 mRNA 链与其他 RNA 链组装在一起,以确保疫苗进入细胞可自我扩张,其优势在于可通过更低剂量给药产生更多抗原、增强免疫原性,劣势在于载体可能加剧炎症反应。

mRNA 疫苗递送载体主要包括鱼精蛋白、阳离子纳米乳液、阳离子脂质胆固醇 PEG 纳米颗粒等,其中脂质体纳米粒(LNP)是目前主流的递送载体。 mRNA 疫苗的给药方式将影响 mRNA 疫苗在体内的代谢及目的抗原蛋白翻译的效率,常见方式包括静脉/肌肉/皮下/皮内注射,不同给药途径对诱导蛋白表达、给药频率及副作用强度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肌注与皮内注射相对于静脉注射可更持久表达。mRNA 疫苗临床研究集中在肿瘤与 HIV。mRNA 疫苗可表达肿瘤相关抗原,激活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如典型的 T 淋巴细胞应答,清除或抑制肿瘤细胞,近年临床研究集中在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此外也针对 HIV、CMV 等传染病。

有何优势? 1) 相对安全 a) mRNA 疫苗并不由病原体制成,本身无传染性; b) 相对于 DNA 疫苗,mRNA 不会整合至宿主基因组,无插入诱变风险; c) 抗原合成后 mRNA 可自行降解; 2) 快速生产 a) 无须鸡胚或细胞培育; b) 相较于重组蛋白、病毒载体等疫苗,生产速度更快、产能易于扩张。 有何挑战? 1) 潜在副作用 a) 疫苗中的 mRNA 链可能引起免疫副反应,为了最小化副反应,一般将 mRNA 疫苗序列设计为模拟哺乳动物细胞产生的序列。 2) 递送系统 a) 游离 RNA 在人体内会迅速分解,因此须寻找合适的载体、将 RNA 链包装为大分子(颗粒/脂质体),便于稳定递送。 全球领军者:Moderna(MRNA.O) Moderna 2010 年成立于美国麻省剑桥,其管理层汇聚了生物细分领域的顶尖学者与 MNC十余年运营经验的高管,公司专注于 mRNA 的研发,已与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建立合作关系。研发管线上,巨细胞病毒(CMV)疫苗进度领先、正处于临床二期,此外广泛布局RSV、PIV3、hMPV 等传染病与肿瘤治疗。

附录:DNA 疫苗 DNA 疫苗目前全球尚无产品上市,临床研究集中于肿瘤(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与传染病(HIV、流感、肝炎等)。由于 pDNA 较易在人体内降解,企业的递送系统成为核心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递送系统为电穿孔,海外知名企业 Inovio,国内企业为艾棣维欣。 面面观 DNA 疫苗系外源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而成的重组质粒,可直接注入人体,利用树突状细胞MHC I 与MHC II 产生抗原,从而诱导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尽管DNA 疫苗自2005年以来就被许可用于兽用疫苗,但由于转染效率低,在人类临床试验中表现不佳,随着新型佐剂系统(例如纳米颗粒)的研发,DNA 疫苗技术逐步应用于人用疫苗。

DNA 疫苗的给药途径与递送系统相关,为了提高转染效率,往往应用脂质体等载体,同时通过微针、电穿孔等形式递送至细胞核内,静脉注射、口服、皮肤使用、肌肉注射是常见的给药途径。 DNA 疫苗应用集中于 HIV、肿瘤、流感、肝炎等疾病。与 mRNA 疫苗类似,DNA 疫苗广泛研究于肿瘤治疗,包括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癌种,同时也在 HIV、流感等未充分满足防控需求的传染病上也有临床布局。

有何优势? 1) 相对安全:DNA 疫苗并不由病原体制成,本身无传染性; 2) 用于肿瘤:肿瘤抗原只能被识别为人类与癌症基因组的 DNA 序列,DNA 疫苗可用于针对肿瘤抗原的制备; 3) 快速生产:1)相较于重组蛋白、病毒载体等疫苗,DNA 疫苗生产速度更快、产能易于扩张;2)DNA 疫苗在室温下稳定,易于运输。 有何挑战? 1) 潜在安全风险:DNA 可能整合基因组,甚至激活致癌基因,目前研究中尚无该风险,但须长期跟踪; 2) 递送系统:裸 DNA 疫苗的转染效率较低,导致免疫原性偏低,须寻找各种递送系统或佐剂系统防止 DNA 降解。 全球领军者:Inovio(INO.O) Inovio 位于美国圣地亚哥,专注于 DNA 研发,其核心技术包括 SynCON®技术(重组质粒平台)与 CELLECTRA®设备(注射 DNA 专利设备)。研发管线中,公司针对 HPV 相关病变的 DNA 疫苗处于临床三期,其余布局 HIV、埃博拉等传染病与肿瘤治疗。 进度最快:HPV 感染病治疗性疫苗。公司针对 HPV 感染病的 DNA 疫苗处于临床三期,其临床 2b 期取得良好结果,在分期降低与病毒清除上,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显示显著改善。由于全球 HPV 疫苗普种,HPV 感染病患者有下降趋势,我们预计其商业化价值有限。附录:病毒载体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系用病毒载体搭载目标病毒的 DNA 在人类细胞中表达,从而诱导免疫反应。常用载体为腺病毒与改良型痘苗安卡拉株,用于埃博拉、MERS、HIV、RSV 等传染病。优化载体是企业的核心技术,须探索具有插入容量大、高免疫原性、高滴度表达、预存免疫低等特征的载体。海外知名企业牛津大学、Themis、Janssen 等,国内企业为康希诺。 面面观 病毒载体疫苗使用活病毒将 DNA 携带到人类细胞中。病毒中包含的 DNA 编码抗原,该抗原一旦在受感染的人类细胞中表达,就会引发免疫反应。病毒载体疫苗结合了 DNA 疫苗与减毒活疫苗的优点: 1) 病毒载体疫苗将 DNA 携带到宿主细胞中以生产抗原蛋白,可以定制抗原蛋白以刺激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 病毒载体疫苗具有积极侵入宿主细胞并复制的潜力(类似于减毒活疫苗),其特性类似于佐剂,可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

病毒载体疫苗的特性取决于其病毒载体,不同载体具备不同特点。 1) 病毒载体通常选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以减少或消除致病性的病毒,大多数为复制缺陷型(如复制缺陷腺病毒、牛痘病毒等),少数为可复制型(如麻疹病毒、慢病毒等)。 2) 牛痘病毒(MVA)与腺病毒(Ad)是广泛应用的病毒载体,其优势在于高滴度表达,麻疹病毒(MV)亦是常见病毒载体,其优势在于无基因组整合风险与插入容量较大。

病毒载体疫苗机理即为自然感染,因此常见的疫苗给药途径即可适用于疫苗,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无须如核酸疫苗一样专设递送系统。

研发概览 全球上市 4 款病毒载体疫苗,均为埃博拉疫苗。已上市产品中仅 Merck 与 Janssen 产品通过临床三期、在欧美上市,康希诺产品仅完成临床二期、通过动物攻毒试验 2017 年中国上市,俄罗斯 Gamaleya 研究所产品在几内亚三期进行中、2015 年俄罗斯应急上市。

目前临床研究最常应用的病毒载体为腺病毒(Ad)与改良型痘苗病毒安卡拉株(MVA),广泛应用于埃博拉、MERS、HIV、RSV 等传染病。

rVSV-ZEBOV 在临床三期中显示良好保护效力。Merck临床三期采用“环形接种(Clusters)”策略,即将确认病例的密切接触群体封闭管理,观察其发病人数。临床三期试验共纳入 90个环形、7651 人,试验组在潜伏期后发病人数不再上升(潜伏期内确诊类似于偶合反应),而对照组的发病人数持续上升,结果显示疫苗对埃博拉病毒具有显著保护效力。

附录:冠状病毒与大流感病毒 季节性冠状病毒:感染率 2.5~7.5%,婴幼儿易感。

季节性冠状病毒:类似流感,冬季易感。与呼吸道病毒相似,季节性冠状病毒具有显著季节性,冬季检出率高、夏季检出率低,其中 HCoV-229E 季节性稍弱、春夏季亦有检出。

季节性冠状病毒:感染症状较轻,较少引发呼吸道感染。

大流行流感:大流行后成为季节性病毒。2009 年流感大流行后,新病毒(2009 H1N1)成为季节性病毒,取代先前 A 亚型,每年在流感确诊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风险提示 研发失败风险:疫苗临床验证须通过临床三期的保护效力实验,历史上 RSV 灭活疫苗、HIV 病毒载体疫苗等均在保护效力实验中失败,目前尚无新冠病毒候选疫苗通过三期试验,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 价格不达预期:鉴于新冠疫情对经济活动影响巨大,政府可能大规模采购疫苗,并将采购价谈判至较低的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f7bb5a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a.html

《医药生物行业新冠疫苗专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