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发布时间:2019-07-07 22:31: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

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采用激趣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约6000

距今约7000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生产工具

骨器、角器等

骨耜

种植作物

水稻

相同点

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3课 远古的传说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845日上午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二、新课讲授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通商、制作乐器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尧、舜、禹

3.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示: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4教师提问: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首领没有任何特权。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三、课堂总结

四五千年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尧、舜俭朴谦让、克己利人的精神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态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的贡献是全课的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问题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和实质。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4课 夏商周的更替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示: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

提示: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关心人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学习盘庚迁殷和商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4.图片展示: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照

5.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夏桀的昏庸暴政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夏灭亡后建立的是商朝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的巧合夏朝的末代君王是位暴君商朝的末代君王纣也是位暴君。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1.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商纣的暴政结果导致了和夏朝一样的亡国。商灭亡后建立的是周朝史称西周。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西周取代商朝的过程。

2.教师提问: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补充:(1)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3)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目标导学四:西周的分封制

1.材料展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2图片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说出封者与被封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3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完成下列表格:

项 目

内 容

作 用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

主要封国

燕、齐、吴、鲁、宋、晋

诸侯义务

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教师讲述: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败家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致西周灭亡。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和周幽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图片、归纳总结等深入浅出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效果良好。

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青铜器

出现地点

用途

功能

特点

工艺

代表

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泥范铸造法

司母

戊鼎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三、课堂总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崛起争霸的政治原因。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59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1.图片展示:商鞅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内容

作用

政治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严明法度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军事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强)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图片展示:都江堰景区和李冰父子塑像

3.都江堰结构:

4.教师讲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的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

8课 百家争鸣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4.对后世的影响:(1)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

墨家

墨翟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韩非)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道家

庄周

(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3.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对于糟粕部分我们应该予以抛弃。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易中天的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组建小组通过讨论完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思想观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课的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是比较关键的。

9课 秦统一中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4.教师讲述: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5.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试比较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分封制的不同?

提示: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县制

目标导学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2.教师补充: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归纳。

(1)文化上: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展示教材第44页的统一文字图片)

(2)经济上:统一货币。(展示教材第44页的统一货币图片)统一度量衡。(展示教材第45页的铜量铜权图片)车同轨、修驰道。

(3)军事上: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三、课堂总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是历来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等问题,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同学回答一下有哪些具体措施?(学生回忆上一课内容,回答问题。)

过渡:秦始皇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迅速走向灭亡了是谁推翻了秦朝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新课讲授

1.材料展示: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南戍五岭又50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70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

这说明了什么呢?

提示: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等。

2材料展示:秦简记载五人共同行盗即使只抢一钱每个参与者都要断左足平民偷东西不到一钱罚劳役30天。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这说明了什么呢?

提示:秦朝法律严苛(连坐、族诛、肉刑、车裂、腰斩、活埋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目标导学二:陈胜、吴广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政权、结果。

(2)是谁的起义军在哪次战役中击败了秦军主力?

(3)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是被谁推翻的?

提示:(1)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经过略;张楚;失败。(2)项羽。(3)刘邦。

2问题思考: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提示:还会爆发。这个原因只是起义的一个导火索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决定了农民起义迟早要爆发。

3教师提问: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教师讲述: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仍在继续发展。项羽、刘邦继续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秦朝统治。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咸阳。

5.故事分享:请学生分享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或者成语。

6.问题思考: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提示: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

1.教师提问:项羽、刘邦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教师讲述: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三、课堂总结

本课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秦的统治残暴人民才起来反抗推翻残暴统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之后的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结束了秦的暴政。秦亡后此时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了战争由推翻暴政转变为争夺帝位最终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胜。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图片及提问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2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提示: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5历史再现:与民休息

(1)主要角色: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2)剧本:

汉高祖:(坐牛车出场愁眉苦脸状)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诸多困难不知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天下?

大臣甲:大王莫愁。臣以为可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乱!秦朝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只有休养生息方能稳定局势终使大业持久不败。

众臣争论不休……

问学生:如果你是天子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并说明理由。

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休养生息的含义是什么?

(2)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西汉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影响?

2.教师总结归纳:

(1)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原因: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主观上: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经过,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3)具体措施:卸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4)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文景之治的内容是什么?

(3)文景之治的含义是什么?

2.教师总结归纳:

(1)出现原因: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内容: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含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三、课堂总结

西汉初建社会经济凋敝政权不稳。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政权。文帝、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及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

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金线1100克。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

1.展示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教师讲述: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

3教师提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教师讲述: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

5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提示: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6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那么推恩令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历史再现: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

(旁白:时间:汉武帝时期;地点:长安皇宫;人物: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

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没有规矩不成方现在有人目无国法说三道四这样对国家不利。要加强刑法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C:陛下万岁!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秦灭亡就是前车之鉴。先王无为而治才有今天成就既然先王治国思想那么好就继续采用为妙。

D:万岁!皇帝是天子奉上天命令统治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谁敢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冒犯会遭天谴。用”“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

A: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

2教师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是谁的建议?

提示: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威胁中央集权。董仲舒。

3学生自主学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4图片展示:

5.教师讲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创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老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1.展示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2.教师提问: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3教师讲述: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

提示:

经济问题

经济措施

私人铸币现象存在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经营权掌握在豪强手中

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展示材料: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们两人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

2教师提问:为什么西汉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提示: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才强盛起来。

3教师讲述: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总结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13课 东汉的兴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西汉

初期

高祖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东汉

初期

光武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24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

背景

目的

时间

结果

第一次

汉武帝反击匈奴

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

138

了解了

西域

第二次

汉了解西域控制了河西走廊

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

119

沟通

西域

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1.教师提问:

(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口诀:长河新安息大)

长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中亚、西亚)→⑤大秦(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

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和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3.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标导学三:对西域的管理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能、内容。

(1)时间:公元前60年。

(2)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

(1)时间:东汉明帝时(公元73年)。

(2)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3)结果: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思维拓展: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提示:实行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位人物: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事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桥。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

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

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

1.材料展示:

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提示: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教师过渡: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材料展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5问题思考:

(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2)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

提示:蔡侯纸。

(3)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提示: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6图片展示: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7.教师讲述:《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材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8图片展示:蔡伦

9.教师补充:蔡伦东汉和帝时任掌管制造宫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建造宝剑和其他器械。他于105年采用新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耐用的纸。汉和帝封他为龙亭侯人们称他造的纸为蔡侯纸

10.造纸术的传播: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张仲景和华佗

1.图片展示: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2.教师讲述: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我国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他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图片展示:华佗

4.教师强调: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造出五禽戏

目标导学三:历史巨著《史记》

1.图片展示:司马迁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司马迁的著书过程理解《史记》的重要贡献和文学地位分别是什么?

提示:《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3教师提问:从司马迁的著书过程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意志坚强。

1.图片展示:《青城山》

2.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思考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道教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道教起源于我国。时间是东汉末年。创始人是张角、张陵。

道教的兴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均思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2)阅读教材思考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佛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提示: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3)佛教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呢?

提示:张骞通西域以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派人求佛法并建立白马寺。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具有聪明才智的民族。古代科学家那种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因此作为一位当代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教师讲述等形式,突破了本课重点。为了突破难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新成就的原因,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整节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16课 三国鼎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3.问题思考: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分别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4.教师补充:

(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战术正确。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

5.材料展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教师提问: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这一战役有何历史作用?

提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2.表格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

曹丕

洛阳

221

刘备

成都

222

孙权

建业

3.教师提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拓展延伸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要作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论从史出。

例子:评价曹操。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课堂总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时间:4世纪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坚。(3)前秦统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了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知道了北方十六国和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分布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

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战火纷飞百余载朝阳初起忆江南。

上述图片中的江南好美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开发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去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新课讲授

1.问题思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够恢复中原。他们的愿望是否能实现?为什么?

2.教师讲述: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3多媒体展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4.问题思考: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5教师提问:西晋末年祖逖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议?得不到东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6教师总结: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东晋灭亡。

1.教师讲述:东晋灭亡后,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2.问题思考:

(1)南朝时疆域最大、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的是哪个政权?

(2)为什么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提示:(1)宋。(2)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目标导学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史料分析: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放火烧荒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西汉)

材料二: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奋丰收的年头一年的收获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生产的丝绵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

——《宋书》(南朝)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2.合作探究:

(1)上述三则材料是对哪个地区的描述?

(2)汉朝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教师补充:

(1)江南。

(2)因为汉朝时的江南尚未开发南朝时的江南已经过三国、西晋、东晋的长期开发。

(3)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技术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

(4)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农业发展;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4.教师讲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图片补充: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东晋的建立和灭亡知道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这四个政权的都城都在建康。在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字和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采用了史料分析的方法设计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淝水之战发生在淮南市寿县境内东淝河上。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200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东晋前秦形势图

2.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提问:北魏是何时建立的?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

提示: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2问题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提示: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3图片展示:北魏孝文帝

4.教师讲述: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是北魏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5.合作探究: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提示:

措施

意义

迁都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汉化

措施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教师提问:什么叫民族交融?

提示即各个民族在交往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表现: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的概况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影响有了认识和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淝水之战古遗址激趣导入新课采用淝水之战示意图分析淝水之战的概况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淝水之战的形势。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采用了四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的方式突破重点。具体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时,采用分组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67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图片展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影

2.教师讲述: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材料分析:《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提示: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4教师讲述:《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目标导学二:科学家祖冲之

1.展示图片:祖冲之

2.教师讲述: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3.材料链接:

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作割圆术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祖冲之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数学家才得出同一数值。为纪念祖冲之现在国际上把圆周率又叫祖率。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

4.教师提问: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提示:天文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目标导学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图片展示: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

2.教师讲述: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3教师提问:(1)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谁?他们的书法有何特点?(2)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何特点?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被后人誉为什么?

提示: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而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书圣。

4教师补充: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

5.图片展示:

6.教师提问:说一说这两幅图的原作者是谁?这位画家的绘画有何特点?

提示:东晋画家顾恺之。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7图片展示:

8.教师讲述: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9.学生发言:请一位同学介绍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提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教师补充: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即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还在天文和机械方面有重大成就;了解了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方面的成就。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节课利用图片的直观效果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贾思勰、祖冲之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采用激趣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约6000

距今约7000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生产工具

骨器、角器等

骨耜

种植作物

水稻

相同点

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3课 远古的传说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845日上午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二、新课讲授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通商、制作乐器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尧、舜、禹

3.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示: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4教师提问: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首领没有任何特权。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三、课堂总结

四五千年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尧、舜俭朴谦让、克己利人的精神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态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的贡献是全课的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问题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和实质。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4课 夏商周的更替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示: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

提示: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关心人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学习盘庚迁殷和商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4.图片展示: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照

5.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夏桀的昏庸暴政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夏灭亡后建立的是商朝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的巧合夏朝的末代君王是位暴君商朝的末代君王纣也是位暴君。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1.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商纣的暴政结果导致了和夏朝一样的亡国。商灭亡后建立的是周朝史称西周。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西周取代商朝的过程。

2.教师提问: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补充:(1)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3)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目标导学四:西周的分封制

1.材料展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2图片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说出封者与被封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3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完成下列表格:

项 目

内 容

作 用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

主要封国

燕、齐、吴、鲁、宋、晋

诸侯义务

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教师讲述: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败家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致西周灭亡。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和周幽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图片、归纳总结等深入浅出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效果良好。

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青铜器

出现地点

用途

功能

特点

工艺

代表

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泥范铸造法

司母

戊鼎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三、课堂总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崛起争霸的政治原因。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59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1.图片展示:商鞅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内容

作用

政治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严明法度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军事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强)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图片展示:都江堰景区和李冰父子塑像

3.都江堰结构:

4.教师讲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的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

8课 百家争鸣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4.对后世的影响:(1)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

墨家

墨翟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韩非)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道家

庄周

(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3.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对于糟粕部分我们应该予以抛弃。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易中天的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组建小组通过讨论完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思想观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课的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是比较关键的。

9课 秦统一中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4.教师讲述: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5.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试比较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分封制的不同?

提示: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县制

目标导学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2.教师补充: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归纳。

(1)文化上: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展示教材第44页的统一文字图片)

(2)经济上:统一货币。(展示教材第44页的统一货币图片)统一度量衡。(展示教材第45页的铜量铜权图片)车同轨、修驰道。

(3)军事上: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三、课堂总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是历来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等问题,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同学回答一下有哪些具体措施?(学生回忆上一课内容,回答问题。)

过渡:秦始皇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迅速走向灭亡了是谁推翻了秦朝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新课讲授

1.材料展示: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南戍五岭又50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70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

这说明了什么呢?

提示: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等。

2材料展示:秦简记载五人共同行盗即使只抢一钱每个参与者都要断左足平民偷东西不到一钱罚劳役30天。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这说明了什么呢?

提示:秦朝法律严苛(连坐、族诛、肉刑、车裂、腰斩、活埋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目标导学二:陈胜、吴广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政权、结果。

(2)是谁的起义军在哪次战役中击败了秦军主力?

(3)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是被谁推翻的?

提示:(1)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经过略;张楚;失败。(2)项羽。(3)刘邦。

2问题思考: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提示:还会爆发。这个原因只是起义的一个导火索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决定了农民起义迟早要爆发。

3教师提问: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教师讲述: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仍在继续发展。项羽、刘邦继续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秦朝统治。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咸阳。

5.故事分享:请学生分享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或者成语。

6.问题思考: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提示: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

1.教师提问:项羽、刘邦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教师讲述: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三、课堂总结

本课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秦的统治残暴人民才起来反抗推翻残暴统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之后的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结束了秦的暴政。秦亡后此时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了战争由推翻暴政转变为争夺帝位最终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胜。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图片及提问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2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提示: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5历史再现:与民休息

(1)主要角色: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2)剧本:

汉高祖:(坐牛车出场愁眉苦脸状)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诸多困难不知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天下?

大臣甲:大王莫愁。臣以为可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乱!秦朝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只有休养生息方能稳定局势终使大业持久不败。

众臣争论不休……

问学生:如果你是天子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并说明理由。

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休养生息的含义是什么?

(2)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西汉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影响?

2.教师总结归纳:

(1)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原因: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主观上: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经过,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3)具体措施:卸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4)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文景之治的内容是什么?

(3)文景之治的含义是什么?

2.教师总结归纳:

(1)出现原因: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内容: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含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三、课堂总结

西汉初建社会经济凋敝政权不稳。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政权。文帝、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及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

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金线1100克。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

1.展示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教师讲述: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

3教师提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教师讲述: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

5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提示: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6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那么推恩令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历史再现: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

(旁白:时间:汉武帝时期;地点:长安皇宫;人物: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

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没有规矩不成方现在有人目无国法说三道四这样对国家不利。要加强刑法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C:陛下万岁!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秦灭亡就是前车之鉴。先王无为而治才有今天成就既然先王治国思想那么好就继续采用为妙。

D:万岁!皇帝是天子奉上天命令统治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谁敢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冒犯会遭天谴。用”“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

A: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

2教师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是谁的建议?

提示: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威胁中央集权。董仲舒。

3学生自主学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4图片展示:

5.教师讲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创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老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1.展示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2.教师提问: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3教师讲述: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

提示:

经济问题

经济措施

私人铸币现象存在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经营权掌握在豪强手中

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展示材料: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们两人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

2教师提问:为什么西汉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提示: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才强盛起来。

3教师讲述: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总结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13课 东汉的兴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西汉

初期

高祖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东汉

初期

光武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24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

背景

目的

时间

结果

第一次

汉武帝反击匈奴

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

138

了解了

西域

第二次

汉了解西域控制了河西走廊

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

119

沟通

西域

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1.教师提问:

(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口诀:长河新安息大)

长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中亚、西亚)→⑤大秦(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

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和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3.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标导学三:对西域的管理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能、内容。

(1)时间:公元前60年。

(2)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

(1)时间:东汉明帝时(公元73年)。

(2)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3)结果: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思维拓展: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提示:实行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位人物: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事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桥。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

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

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

1.材料展示:

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提示: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教师过渡: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材料展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5问题思考:

(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2)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

提示:蔡侯纸。

(3)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提示: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6图片展示: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7.教师讲述:《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材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8图片展示:蔡伦

9.教师补充:蔡伦东汉和帝时任掌管制造宫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建造宝剑和其他器械。他于105年采用新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耐用的纸。汉和帝封他为龙亭侯人们称他造的纸为蔡侯纸

10.造纸术的传播: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张仲景和华佗

1.图片展示: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2.教师讲述: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我国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他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图片展示:华佗

4.教师强调: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造出五禽戏

目标导学三:历史巨著《史记》

1.图片展示:司马迁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司马迁的著书过程理解《史记》的重要贡献和文学地位分别是什么?

提示:《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3教师提问:从司马迁的著书过程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意志坚强。

1.图片展示:《青城山》

2.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思考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道教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道教起源于我国。时间是东汉末年。创始人是张角、张陵。

道教的兴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均思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2)阅读教材思考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佛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提示: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3)佛教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呢?

提示:张骞通西域以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派人求佛法并建立白马寺。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具有聪明才智的民族。古代科学家那种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因此作为一位当代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教师讲述等形式,突破了本课重点。为了突破难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新成就的原因,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整节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16课 三国鼎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3.问题思考: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分别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4.教师补充:

(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战术正确。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

5.材料展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教师提问: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这一战役有何历史作用?

提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2.表格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

曹丕

洛阳

221

刘备

成都

222

孙权

建业

3.教师提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拓展延伸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要作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论从史出。

例子:评价曹操。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课堂总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时间:4世纪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坚。(3)前秦统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了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知道了北方十六国和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分布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

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战火纷飞百余载朝阳初起忆江南。

上述图片中的江南好美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开发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去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新课讲授

1.问题思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够恢复中原。他们的愿望是否能实现?为什么?

2.教师讲述: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3多媒体展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4.问题思考: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5教师提问:西晋末年祖逖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议?得不到东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6教师总结: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东晋灭亡。

1.教师讲述:东晋灭亡后,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2.问题思考:

(1)南朝时疆域最大、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的是哪个政权?

(2)为什么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提示:(1)宋。(2)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目标导学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史料分析: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放火烧荒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西汉)

材料二: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奋丰收的年头一年的收获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生产的丝绵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

——《宋书》(南朝)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2.合作探究:

(1)上述三则材料是对哪个地区的描述?

(2)汉朝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教师补充:

(1)江南。

(2)因为汉朝时的江南尚未开发南朝时的江南已经过三国、西晋、东晋的长期开发。

(3)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技术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

(4)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农业发展;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4.教师讲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图片补充: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东晋的建立和灭亡知道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这四个政权的都城都在建康。在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字和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采用了史料分析的方法设计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淝水之战发生在淮南市寿县境内东淝河上。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200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东晋前秦形势图

2.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提问:北魏是何时建立的?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

提示: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2问题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提示: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3图片展示:北魏孝文帝

4.教师讲述: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是北魏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5.合作探究: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提示:

措施

意义

迁都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汉化

措施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教师提问:什么叫民族交融?

提示即各个民族在交往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表现: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的概况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影响有了认识和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淝水之战古遗址激趣导入新课采用淝水之战示意图分析淝水之战的概况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淝水之战的形势。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采用了四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的方式突破重点。具体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时,采用分组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67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图片展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影

2.教师讲述: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材料分析:《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提示: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4教师讲述:《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目标导学二:科学家祖冲之

1.展示图片:祖冲之

2.教师讲述: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3.材料链接:

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作割圆术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祖冲之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数学家才得出同一数值。为纪念祖冲之现在国际上把圆周率又叫祖率。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

4.教师提问: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提示:天文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目标导学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图片展示: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

2.教师讲述: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3教师提问:(1)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谁?他们的书法有何特点?(2)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何特点?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被后人誉为什么?

提示: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而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书圣。

4教师补充: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

5.图片展示:

6.教师提问:说一说这两幅图的原作者是谁?这位画家的绘画有何特点?

提示:东晋画家顾恺之。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7图片展示:

8.教师讲述: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9.学生发言:请一位同学介绍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提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教师补充: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即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还在天文和机械方面有重大成就;了解了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方面的成就。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节课利用图片的直观效果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贾思勰、祖冲之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c93ab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f.html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