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纲要(张咏馨)

发布时间:2016-06-22 10:34: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音乐(五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音乐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音乐出版社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时:33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者:张咏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学校

背景

小学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音乐学科的必修课程,第十教学内容涵盖了音乐课程内容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领域。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义务教育的三个学段中,五年级处于中段,对于课程内容上起到了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关联作用。本册教材是五年级的第二学期,其教学内容共分八个单元,每单元围绕不同的文化主题组织题材,例如:《春意》、《欢乐的村寨》、《幻想》、《四季》等。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三部分其中,表演歌曲十六首,欣赏作品十七首。各内容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宏观来看,本册教学内容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高段,对于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巩固和提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微观来看,教材内部的各部分内容,诸如: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等,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以及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对于音乐学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本学期将是学生的音乐学习进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目标

1.通过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感知音乐形象或情感的发展变化,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简要描述或用身体动作、线条来体验音乐的律动感和情绪变化。

2.通过感受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以及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感受多样化的音乐风格特点,能够说出几个主要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和所听音乐主题的曲名,从而理解并尊重艺术的多元化。

3.通过背唱(背奏)歌(乐)曲,丰富音乐体验,增强识谱能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制简易乐器、即兴编创音乐故事等环节,进行即兴编创表演活动,提升与他人的音乐交流。

内容

实施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五年级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月北京第一版,20081月第三次印刷。

2.教学设施完善齐全,配置音乐专用教室(五间)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充分利用多媒体音乐教室、多功能厅进行综合性艺术展示活动,举办“庆元旦校级文艺汇演”、“六一班级歌咏比赛”等。

3.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配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4.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影视、广播、网络上的资源学习音乐,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和流动。

二、学习活动

1.通过个人独立活动,如:歌唱、演奏等,发挥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音乐表现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合作竞赛,如:乐器合奏、创编乐器伴奏型等,完善沟通交流和合作学习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查找、搜索和下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信息,延展音乐课堂教学,提升音乐自学能力。

评价

本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总评成绩以“等级”呈现。

总评成绩(优)=形成性评价(60%+终结性评价(40%

一、 形成性评价(60%

形成性评价=课堂评价30分)+ 学生自评互评价相结合15分)+教师评价(15分)

二、终结性评价(40%

考核内容标准以优,良,合格,不合格来进行评价,所以教师依据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自评互评价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不合格者通过加强练习,提高成绩。

美术(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美术(第九册)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36课时

:潘玉玲 曾骁/塘沽贻成小学 塘沽实验学校

背景

美术(第九册)属于小学美术课程的必修课程,对小学生形成美术造型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原则上要求学生修习36课时。全册教材从内容上可以归纳为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四个领域的学习学会运用美术知识和基本的造型方法,去表现、评述美术作品及其现象,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目标

1.通过“造型表现 学习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通过“ 设计应用”学习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通过“ 欣赏评述 学习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通过“ 综合探索”学习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内容

实施

一、课程资源

1. 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第九册》

2. 场地资源:多媒体美术专用教室

3. 网络资源:中国美术教育网等

4. 社会资源:塘沽博物馆等

二、/活动

(一)教学方式

1. 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学习内容,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创造灵感的情景,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2、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方式

学生用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1.为自己设计一个个性化的美术学习档案袋,用以收集美术作业、资料、获奖证书等学习成果。

2. 美术作业形式

动手及造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创作,能力弱的学生可采用临摹或半创作的形式完成作业,使学生在美术课上都有参与的机会。

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作业、讨论、展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

二、评价内容:平时表现+美术作品呈现

三、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生自评:自我总结为主。

2、学生互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学生在活动、实验等方面的表现,赋予评价,小组展示课由组间相互评价。

3、教师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以及学生自我检测的情况给出成绩。

学期成绩:根据学生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美术知识自主命题完成一幅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处理

总分为100分,具体如下:

平时表现占80﹪,期末成绩占20﹪。

学期学业成绩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和,以等级制呈现:优秀(100----90分)、优良(89----75分)、合格(74---60分)、不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可申请补考。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品德与社会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时: 30课时

设计者 刘春红 天津塘沽新港第一小学

孔祥梅 天津塘沽实验学校

背景: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教材以单元方式编排,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即:“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这四个主题把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已经能主动参与各类活动,会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调查访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能在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能力掌握知识,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如《家庭、学校、社区》一单元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进一步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感受家庭的温暖;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变化以及学校的成绩,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了解社区的组织机构发展,体验社区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还通过瞭望台了解过去的学校、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等,开阔了视野

目标:

1.通过体验、调查访问等活动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社区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3.通过不同的方法了解生活中的规则,体会规则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通过体验性活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学习制定家庭、班级规则。

5.体验不同场所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和义务,学会承担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责任。

内容:

实施:

一、课程资源

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2.家庭资源 家长、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

3.学校资源:教师、学生自身资源和已有经验,图书阅览室,学校文化氛围和校史

4.社会资源 社区的活动站、社区之家、社区的活动设施

二、活动安排

1.美化家居、我的家庭小调查

2.校园文化探秘、为学校写历史

3.考察社区里的公共设施的作用

4.个人技能比拼

5.讲珍惜时间的小故事、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

6. 游戏中找规则,小记者行动寻找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规则,制定班级公约。

7. “今天我当家小家长体验活动、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岗位认领活动。

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40%

二、结果性评价(60%

以期末开放式水平检测(满分100)卷面成绩的60%计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d5b40ab9f3f90f77c61bb1.html

《音乐课程纲要(张咏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