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复习

发布时间:2020-07-03 17:02: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儒生形象

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

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

c.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匡超人、牛浦郎

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官绅形象

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形形色色的假名士: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

类三类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理想人物:

杜少卿、沈琼枝。

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 “做慷慨仗义之事”。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他是具有个性理想的人物。

沈琼枝: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逃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著书。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

市井奇人: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鲁小姐

故事:鲁小姐从小被鲁编修当作儿子养,从小读文章,把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资性高,记心好,胆中有千余篇又懂自己作文章,十分有才学,但由于受到父亲的教训和影响,八股文在鲁小姐心中地位很高。鲁大老爷见蘧公孙很有才学就想为自己女儿谋一个好丈夫,但鲁小姐和蘧公孙成亲后,才发现蘧公孙是个作诗的名士,不中进士,对做名的心看的很淡使鲁小姐十分不满和郁闷,但又对形式无可奈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儿子四岁时就拘着他在房间里读《四书》。

形象:①有才华,有学识,从小开始读《四书》《五经》,对八股文十分精通,同时受八股文毒害很重。

②是八股文的“粉丝”,对进士,功名有所追求,但因为丈夫不才,只能把全部身心投身在儿子的教育上。

手法:①在鲁小姐出场时,运用典故“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写出鲁小姐才貌出众

②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康、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一方面突出鲁小姐有才华,但更突出鲁小姐深受八股文的毒害。

③讽刺。因丈夫不才,在儿子四岁时就开始教儿子读书,通过这一行为,讽刺出鲁小姐对名利的追求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作者态度:刻画鲁小姐这一有才华的形象,但却深受八股文的影响。并且在婚后虽然对丈夫不满,却无可奈何,只能妥协,并且虽有才华,却不能有所作为,更好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女子地位的低下和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迟衡山:①建泰伯祠,供人们习学礼乐,成就人才。②与马二谈论时对于举业给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讲学问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只讲功名,不必问名利,若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提出了学问与功名不可兼得的道理。③指责惑于风水者。余大先生有感于本地寻地葬父母很艰难每次当误了先人的安葬,于是向迟衡山请教,迟衡山认为地下干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就够了,认为安葬看风水是迷信。

迟衡山:①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②对社会政治文化极为不满③是正统儒家思想的化身④社会责任感强5.蔑视功名,追求真意义上的学问

迟衡山:对比。把迟衡山与那些只会互相吹捧谋取权力地位的人和像马纯上一样为了权力而做举业的人对比②前文修建泰伯祠与后文泰伯祠成废墟形成对比

迟衡山:歌颂了封建时代真儒的形象,希望做人就要像迟衡山一样品行端正,遵守道德。后文用泰伯祠的坍塌破败告诉世人真正的知识分子身处危世,那种实现崇高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理想不会是徒然的幻想。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深切同情与惋惜。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故事

形象

手法

作者态度

1.戏谑并羞辱偷鸡贼;

2.为了自己升迁官职,听信张乡绅的话,把牛肉堆在回民枷上,活生生枷死了这个送牛肉的回民;

3.严贡生被告后,汤知县一开始的时候下令捉拿,后来严贡生逃走,严监生向他使了几两银子后便不再追究此事。

沽名钓誉

自私无情

贪污成性

对比

讽刺

汤奉,王惠是作者笔下贪官污吏的典型代表,作者借此反映出官场中徇私舞弊,利字当头,不顾及民生的黑暗现实,同时展现出社会的腐败堕落,表达出作者对此强烈的不满与批判。

王惠

1.到南昌上任时,开始不肯与蘧太守接印,后来蘧太守送来银子才接任;

2.惦记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上任后办事狠厉,成了“江西第一能员”;

3.宁王反叛,攻下南昌时,王惠因怕死便顺降;

4.宁王兵败后,王惠逃走,巧遇蘧太守儿子蘧公孙,向他诉说自己的经历,却只字未提投降宁王之事。

软弱无能

立场不坚定

贪得无厌

敢做不敢当

虚伪

对比

讽刺

周进

在私塾中坐馆,被人嘲笑,后丢了工作又被人赶出贡院,心灰意冷;几个商人为他出钱进场后,周进考中举人、进士,升为御史,直至身为广东学道。再一次考试中发现范进的文章极好,将他取为秀才。把中举看得非常重要,无法自食其力,只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迂腐 可怜。

讽刺 对比

同情 讽刺 心疼

范进

50岁仅为童生,家中穷苦,因一次考试中被周进赏识提拔,得知中举后疯疯癫癫,岳丈赶来打醒他,他做官后安于现状欺压百姓。

软弱无能 虚伪贪心 鄙视劳动

对比 反衬

同情 可怜

匡超人

牛浦郎

故事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杭落州时。遇到马二先生,受其影响,认为科考才是唯一出路,在他的资助下回乡,白天努力赚钱,晚上照顾父亲并读书。

一次,家中失火,他哥独自逃命,他冲进房内,背出父亲,又跑回来救其他家人。

一日晚上读书时,被路过的知县发现,感其孝心和苦读,提携他,做了官。

后来县知被审,他惟恐祸及自身,躲回到杭州。匡超人到了杭州,结交了一些假名士。后来与衙役潘三造假赚钱。潘三帮他买房。他本来在乡下有妻子,却又骗娶了一个妻子。潘三被抓后,他不去看还撇清关系。

牛浦郎生活在乡下,会识字,爱读书。在芜湖关接受了老和尚的帮助,却偷看了布衣死前委托给老和尚的诗作,还把诗作偷走,冒充牛布衣的身份。

牛浦郎的父亲牛老和亲家卜老情深义重,但是在他们死后牛浦郎却在董孝廉面前说卜老的儿子卜信、卜成是仆人,事后还和卜家兄弟吵架,被赶出门。

在坐船时结识了牛玉圃并且认其为叔父。但在牛浦郎没买到牛玉圃想要的东西,被牛玉圃打了一顿,被船客救后,认识了黄客人,做了女婿。

后来旧邻石老鼠来借钱,他不借,被揭老底。

真正的牛布衣的夫人来找他,告他冒名顶替,知县却把她解往绍兴。

形象

(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前期:孝顺,好学,善良,勤勉

后期:虚伪,薄情寡义,贪婪

前期:刻苦好学

后期:无耻,爱慕虚荣

手法

对比:匡超人本来很孝顺,纯朴。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走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变得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

埋伏笔:匡超人父亲离世前让他不要贪图富贵,要珍惜现在的妻子。可是后来他不但变的贪婪,还另娶妻子。

直接描写:描写了匡超人从好到坏堕落的总过程。(描写全面,增加真实感,也引人深思)

心理描写:匡超人在娶妻、受到抬举时 内心刻画细腻,(尤其传神刻画匡秀才内心有良知,却又想要更好的妻子,更好的仕途的内心矛盾。)

讽刺、直接描写:描写了牛浦郎堕落整个过程(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细节描写:第21回出场时对人物读书时的描写。

埋伏笔:牛布衣死前给和尚的诗,诗在后文被牛浦郎发现,这个诗把牛布衣和牛浦郎联系在一起,引出了牛浦郎后文的故事。

对比:知县,和尚,黄客人都帮助他,但是牛浦郎却骗他们。以及牛浦郎性格前后的变化(通过牛浦郎的态度和帮助他的人的对比,性格前后对比,表现出牛浦郎无耻,道德败坏的骗子形象)

⑤还可以与王冕的正直形象对比

作者态度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吴敬梓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写了匡超人从质朴孝顺到泯灭人格的堕落过程。

表现了当时的普遍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惋惜和社会现象的痛恨。

牛浦郎虽是个小人物,但通过他折射真实的社会环境,令人叹息。

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的虚伪,以及这种社会对原本脚踏实地的人的毒害。

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与原因。

人物

故事

形象

手法

作者态度

娄三、娄四公子

两位公子早年科场失利,对朝廷满腹怨言。回省城路上,遇到守墓的邹吉甫的儿子邹三,从邹吉甫那里听闻了杨执中,决定去拜访。杨执中此时因失职在牢里关着,于是两位公子出钱赎他出来,希望他主动拜访,但杨执中根本不知道他们救了他,回家了。两位公子等不到他拜访,于是去乡下寻,数次拜访无果,后来在邹吉甫的帮助下相遇。杨执中又向两位公子推荐了权勿用,权勿用又推荐了张铁臂,张铁臂用一颗猪头赚了五百两银子就消失了。意识到被骗后,两位公子就此闭门整理家务,回湖州去了。

幼稚善良,出手阔绰,因科场失利而牢骚偏激,自认为时运不济,自视才高,自作多情,妄认“同道”。

映衬。写他们结交的朋友的品行来表现他们自己的品行不正,自视才高。

正面描写。有人冒用他家名义耍横,他们也只是指说人家不应该在河道里行凶打人,坏娄家名声,说明娄家公子也不失为贤者。

作者对因科举不第而生出怀才不遇心态的读书人持调侃和嘲谑态度。

杜慎卿

杜慎卿考试得过头名,大家都很仰慕他。季苇萧与杜慎卿交谈时,杜慎卿说缺少一位知己,季苇萧告诉他神乐道观里有一个才貌双全的人。杜慎卿前去结友,发现是个黑丑胖壮的道士。后来同季苇萧和鲍延玺商议,开了莫愁湖湖亭大会,挑选色艺俱全的人。鲍延玺看到他慷慨大方,于是找他借钱重组戏班。

有名士风度,有真才实学。内心庸俗不堪,故作清高,其实热衷功名利禄。傲慢,不屑与俗人交友。虚伪好色,又故意装出讨厌妇女的偏激面孔。既想声色犬马,又想搏一个文人雅士的名头,虚伪成性。

对比。自己办莫愁湖湖亭大会花了大量银子,鲍延玺来借几百两银子时,却拒绝了,还推给自己的兄弟。表面与金东崖称兄道弟,金东崖向他请教《四书讲章》走后,却说:“一个当书办的人都跑了回来讲究《四书》,圣贤可是这样人讲的。”

贬斥像杜慎卿这样热衷功名富贵且徒有虚名的所谓“名士”,对矫揉造作的“娇名士”的讽刺批评。

匡超人

牛浦郎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杭落州时。遇到马先生,受其影响,认为科考才是唯一出路,回乡后,白天努力赚钱,晚上照顾父亲并读书。一次,家中失火,他哥独自逃命,他冲进房内,背出父亲,又回跑来,救出母亲和嫂子,后脚刚迈出门槛,火就到了门口。

一日晚上在烛光下读书时,被路过的知县发现,感其孝心和苦读,提携他先中后了秀才和举人。后县知被审,他惟恐祸及自身,躲回到杭州。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些故作高清的假名士交往。后碰到衙役潘三。他是一个市井恶棍。匡超人和他一起伪造朱签、替人考试等,颇赚一些钱。潘三也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娶了亲

牛浦郎家境原本贫寒,在芜湖关接受了老和尚的帮助,但是他却去偷牛布衣的遗物,而且去偷钱,后来干脆直接冒充牛布衣,以牛布衣的身份与别人交涉。牛浦郎的父亲牛老和亲家卜老情深义重,但是在他们死后牛浦郎却在董孝廉面前说卜老的儿子卜信卜成是仆人,事后还和卜信卜成吵架,被赶出门。在坐船时结识了牛玉圃并且认其为叔父。享受着牛布衣的待遇而且还毫无悔改之心,反而洋洋自得,引以为荣。后来牛玉圃迁怒于牛浦郎并将他丢进粪坑,被路过的黄客人所救。他后来住在黄家,最后被牛布衣的妻子识破后还死不承认。这表明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本质,大家都在互相欺骗,看似牛浦郎只是个小人物,但是通过他折射出的社会环境却非常真实,也不禁令人叹息。

匡超人:改变前:孝顺、勤勉、懂事又善良的孝子、内心真诚纯洁、好学

改变后: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贪小便宜、敢做不敢当、胆小怕事,潘三被抓后整天生活在惶恐之中。

牛浦郎:改变前:勤奋好学,好诗书、好问。

改变后虚情假意好大喜功小人得志典型的街头市井的混子见利便起歪心不做实事只会诓骗他人

匡超人:1对比:匡超人本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子弟,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走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

2伏笔:匡超人的堕落早有伏笔,当匡超人处处结交虚伪名士之时,其实已经就有了这样的结局。

3直接描写:描写了匡超人从好到坏堕落的总过程,描写全面,增加真实感,也引人深思

4心理描写:作者在匡超人堕落之际时,如娶妻,受到抬举时内心刻画细腻,尤其传神刻画匡秀才内心有良知,却又想要更好的妻子,更好的仕途的内心矛盾。

牛浦郎:1对比:原本是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却为牛布衣区区诗集动了歪心思,误入歧途。

2背景描写:文中刻画了牛浦郎屡次诓骗成功的经历,难道真的都是因为牛浦郎吗其实牛浦郎的沦落,与当时不分青红皂白,见财起意,想成名想当官想过好日子的社会风气有着紧密联系,通过写牛浦郎经历写社会,又通过社会来反映牛浦郎

3讽刺、直接描写:描写了牛浦郎堕落整个过程,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也引人深思。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吴敬梓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勾画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

牛浦郎从一个社会底层的上进青年变成一个不知廉耻、脸皮厚的骗子。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这种社会对原本脚踏实地的人的毒害。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与原因,对当时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虚伪进行讽刺,并与王冕等人物进行对比。

人物

故事

形象

手法

作者态度

严监生

1.为严贡生处理官司

2.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

胆小懦弱、在意钱财、对自己的兄弟有清醒的认识但也无可奈何的乡绅。

对比、反衬、夸张、讽刺

抨击、厌恶、讽刺的态度。

通过刻画严贡生这一个例子来讽刺当时科举制度麻痹人心,考取功名在严贡生这一类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严监生的“吝啬”与严贡生的“大方”形成对比与反衬,揭示了严监生的悲惨命运,突出了严贡生的贪婪与卑鄙。

严贡生

1.严贡生在乡里横行霸道,抢人猪,讹人钱,被告到县里,自己逃跑,让和自己已经分家了的弟弟背锅。

2.讹诈船家。

3.在严监生死后,又来和严监生的夫人赵氏争夺他弟弟的遗产。

无恶不赦、讹诈成性、颠倒黑白、贪婪成性、卑鄙无耻、有心机、贪小便宜、欺软怕硬、虚伪、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人。

王仁

王德

1. 为严贡生处理官司。

2. 赴严监生的宴。

3. 为赵氏扶正卖力。

4. 在赵氏立嗣时不管不顾。

无德无仁、狼狈为奸、见利忘义、无耻、虚伪、龌龊、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的廪膳生员。

夸张、讽刺

讽刺、厌恶的态度。

从他们对妹妹王氏和对赵氏的态度变化、扶正和立嗣凸显出他们的狼狈为奸、虚伪的丑恶行径,抨击了他们的见利忘义的行为,揭露了当时腐朽的社会。

沈琼枝

故事:①沈琼枝和父亲沈大连刚落脚宋为父便差人来接沈琼枝入门,这明显是将她当妾入门,但婚约中明明说是将沈琼枝作为正室。沈琼枝坦然前往,想求证坐实这场骗局。

②她进府下轿后,质问宋为富,要宋为富拿出婚书,但宋为富不肯出现,于是她径自安顿下来。几日不见父亲消息,沈琼枝便顺了房间里的首饰,穿了七条裙子,买通丫鬟,扮作小老妈借机而逃。

③逃出后,她便前往南京,写扇作诗来谋生。

④杜少卿闻有此人,便前去拜访沈琼枝。沈琼枝询问杜少卿是否客居此地,是否与夫人同住,得知杜少卿家在南京,夫人也同在后,直到杜少卿到家,沈琼枝才出发去杜少卿家,说出宋为富骗婚一事,寻求杜少卿的帮助。

⑤在杜少卿的帮助下,沈琼枝到县里向知县重提骗婚一案,靠才华解救了父亲,也彻底逃出了宋为富的骗局。

形象:精明干练、不慕奢华、有勇有谋、敢于反抗、人格独立、自尊自立、文武全才、豪放又不失矜持。

手法:侧面描写⑴通过“丫鬟说:‘新娘人物诞生的标志’”“知县看他容貌不差”侧面表现出沈琼枝的样貌出众。

⑵知县问沈琼枝为何逃婚时,沈琼枝回答说“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此处运用典故,她自比不肯做佣奴之妻、改嫁张耳的外黄女,侧面表现了沈琼枝的学识丰富。

对比:将沈琼枝质问宋为富时的直爽与宋为富的红了脸做对比,暴露了宋为富胆小怕事、懦弱虚伪的本性,也表现了沈琼枝敢于并善于反抗。

作者态度:塑造一个蔑视封建礼教,对抗世俗,敢做敢当,自食其力,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的女性代表。

王玉辉:

形象:落魄潦倒的穷秀才,狂热追求八股功名,狂热信奉封建礼教,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的迂腐儒生,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又具有普通人伦情绪的父亲,重情重义。

故事情节:女婿病重,王玉辉走了二十里去女婿家,到了女婿家,过了几天,女婿死了,女儿说:“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公婆听了苦劝儿媳,制止她的想法。王玉辉不但表现平静,还说:“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他鼓励女儿这是青史留名的事。,说他今晚就回家,叫她母亲来作别。回去和老孺人说了这话,老孺人骂他呆,不停劝女儿,王玉辉在家依然是看书写字,候女儿消息。过了几天女儿饿死了,王玉辉仰天大笑说:“死的好!”后来王玉辉到苏州,一路悲悼女儿,心里哽咽热泪直滚。拜访老友时,得知老朋友已死,哭了几场。

手法:

侧面。女婿病重,王玉辉一个六十的老头走了二十多里去女婿家,可见他生活贫困到何等不堪。

女儿寻死这一情节可见她受到了王玉辉封建礼教的耳濡目染,表现他深受礼教毒害。

对比。公婆和她母亲苦劝女儿,制止她愚蠢的想法,而王玉辉像没事人,还鼓励女儿自杀,表现出他疯狂追求八股和封建礼教,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的迂腐形象。

通过“中途清醒”塑造他的形象。

他因不忍看老妻在家中悲痛而外出短游时,一路看湖光山色,悲悼女儿,凄凄惶惶,见船上一个妇人,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热泪直滚出来,表明他也有常人的悲欢离合,内心难以抑制悲痛,这又表现了一个具有普通人伦情绪的父亲形象。

他拜访老友的情节又使他的性格形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面对老友的去世,王玉辉一共哭了4次,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重情重义。

作者写他让女儿去死和后来对亡女亡友的悲痛展现王玉辉人物性格形象的多元化,这种自相矛盾的精神困境让他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带来的残害,他的悲伤是他突破的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控制。将悲痛和封建礼教给他造成的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深刻表现出来。王玉辉在这两次“中途醒来”后并不会找到正确的精神道路和解决思想矛盾的办法,这就加剧了他精神的痛苦和折磨。

作者态度:作者巧妙设置故事情节,将王玉辉的多元性格和矛盾思想结合揭露了他迷信八股和封建礼教的最终结果,呈现出八股和封建礼教对王玉辉这类儒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庄绍光

故事:1、庄绍光应诏觐见皇帝。皇上大为赞赏他的才学,但是他不谙官场事故,得罪了太保,当皇帝要重用他时,太保说不适宜用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进学的人。于是皇上赐了银两及元武湖,允许他回乡著书立说。

2、庄绍光回乡的路上,借宿到一老农家,不幸老农夫妇双亡,庄绍光花费银子安葬了。

3、回家中途及到家后,各路官僚、乡绅因为他被皇上召见,纷纷前来拜见, 庄绍光不堪其扰。搬到了皇上赐予的元武湖

形象:他不逃避世俗在世俗中修成了属于自己的“道”。他不愿与官场权贵互相来往(他拒绝掉了九卿六部来往的官员、回乡后他拒绝了来往的乡绅)但是他很尊崇“君臣之礼”皇帝召见他,尽管他已经知道自己的“道”不会被重用他还是去了。后来被遣返他只好去了湖上别墅过着隐居生活。

手法:铺垫。庄绍光在出门前告知妻子“我就回来”、在知道自己的头巾里有一只蝎子后,说“我道不行”都体现出了他已经知道自己不会被重用

作者态度:作者讽刺了这种用人才讲究出处的恶习。同时,这个人物是作者的理想状态,因为他身上有着原始儒学的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杜少卿

故事:1、鲍廷玺就想借些银子重新建立一个戏班。杜慎卿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堂弟杜少卿,说他是一个更大方的人鲍廷玺去找杜少卿的路上,遇到了同去拜访的韦四太爷。杜少卿果然更是慷慨,不仅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还在自身无钱的情况下,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娄老伯的孙子要回去,杜少卿送了一百两银子;仆人黄大的房子倒塌了,杜少卿送了五十两修缮银子;臧三爷收了别人三百两银子,替人买秀才不成,人家索要银子,臧三爷怕吃官司,找杜少卿来借了三百两;张俊民的儿子想考学,因为是冒籍,杜少卿出了一百二十两银子替他疏通关系;鲍廷玺见别人都能借到银子,终于开了口,说是要组建戏班子,也借到了一百两。娄老伯的病越来越重,回家前,叮嘱杜少卿要学会持家,出借银子要分人分事,有的人不会心怀感激。杜少卿依旧大方如故。又卖了一块地。最后把田产卖光,只得卖文为活。

2、到南京后,杜娘子说要出去看看景致,杜少卿自然同意, 他们去了清凉山,杜少卿自己也找到了理想的地方,脱离了世俗,杜少卿大醉后一手携妻子,一手拿金酒杯,路人都不敢仰视。

3、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自知无才,又不愿受官

场的束缚,装病拒绝出仕。迟衡山同杜少卿商量为吴泰伯建一座祠堂,以便传承传统礼乐,并向众朋友募集资金。

形象: 1、淡泊名利、豪放不羁

2、倡导妇女的平等

3、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

4 、敢于挑战封建世俗

5、尊重个性 向往自然

手法:对比:将杜少卿正直与封建文人的无知对比

作者态度:歌颂出淤而不染的真偏贤士杜少卿,理性嘲风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科举以及塑落的文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e65d27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33.html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