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方言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1-12-26 13:11: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方言使用现状微调查报告

一、导言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入乡随俗。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虽然现在普通话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然而真正的融入一个新社会,方言的作用还是无出其右的。随着人口流动地扩张,交流活动的范围与频率也日渐增加。作为移民的一个群体——大学生,虽普通话已成为其交流沟通的官方用语。但在主观情感因素或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需要在一些场合下使用方言。自我来到大学后就发现,每位同学对本地方言的认同有着明显差异,相对存在着方言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心态。这样的心理差异会引起怎样不同反映?所带来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是否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就能解决?借以这次访谈的机会,我想位来自不同城市的同学进行方言使用状况的调查。并以此为根据,对目前的方言状况就使用、适用进行小范围的总结、分析。

四位访谈者,无论是仍在校的或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方言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就业地区、心理认同感等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访谈中,虽然他们并不赞成当前存在的方言“势利”状况,但可以看出,大家还是可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有人通过自我调整去适应;有人则是选择规避。对普通话的推广政策普遍较为认同,是缓和不平衡的一个极好的仿方法。但也提出普通话已对方言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同时需要采取措施对方言有所保护,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二、访谈提纲

(一)访问对象介绍:

(二)访问方式:网络视频访谈

)大致访问问题:

我所计划的访问内容大概从两条线所走,但依据被访问人的实际差异,有细微的所加减侧重:

第一条线:本地方言与当地方言

(1) 入校后,有什么不适应么(主要沟通交流方面);

(2) 家乡话有觉得稍感生疏么;

(3) 是否感到同学交往之间,受方言限制;

(4) 班级中有方言优越感存在的同学么,如果有你怎么看待;

(5) 你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么,认同它么;

(6) 是否存在学校中后勤员工、舍管、物管等,因说方言、普通话而差别待遇;

(7) 是否得知当地一些企业有方言的要求;

(8) 毕业后会选择在哪工作。如果留在当地,你会学习当地方言么;

(9) 是否有感到现今存在的方言强弱不平衡,怎样看待;

(10) 有看过方言类节目演出或是地方戏剧么,哪一些印象比较深刻(主要江浙沪地区);

第二条线:普通话与方言

(1) 现在说普通话多还是本地话多;

(2) 回家后,跟父母说普通话还是方言;

(3) 在学校碰到自己的老乡会第一反应说方言么;

(4) 推广普通话是否方便了交流沟通;

(5) 主观上,喜欢讲方言还是普通话

(6) 你认为推广普通话还有什么好处,是否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第三条线:方言的保护

1)你的家乡话有发生一些变化么;

2)现在还需要会讲方言么;

3)对家乡方言的传统艺术价值是否了解,有没有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戏剧表演类、文化类节目等;

4你觉得有保护本地方言的必要么,是否有价值;

5)当地政府有采取一些措施么;

6是否有感到方言使用衰弱趋势;

7对广电总局的禁方言剧持什么态度;

三、访谈结果汇总

经过访谈,我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并在最后加上了我对此的一些观点阐述,整理如下:

四、访谈资料总结、分析

(一)现象分析

在对访谈的内容,进行了仔细地归总分析后,我想先就访谈的“两条线”中所出现的方言现象进行探讨:

1)方言势力状况(环境因素)

1、社会发展状况的驱动力

位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方言强弱差异已比较明显。从地区特点来看,可以得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比如X学姐所说的就业情势对“强势方言”的倾向;在校园中偶尔会遇到的“常熟话优越感”让外地同学会感到些许的受歧视。也许正是在这些压力之下,X学姐与S同学都表示都有学了一些常熟话,且为了在常熟更好地生活与工作,想要把这门方言练就地比较流利。

在这些方言强势区,因其良好的社会、经济、教育、就业、影响力等条件,吸引着大批迁入者。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使得本地不得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保证本地居民的生活。方言就成为了一个最为方便的身份标志。方言成为了城市的“扎根规则”。

2、文化传播的驱动力

近年来,昆曲、沪剧、评弹、锡剧(在访问中几乎都提及)这些悠久的吴语戏剧在经过重新包装后,受到了广泛青睐。特别是昆曲,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我有几位初中同学就选择去苏州昆曲学校学习)。再如这两年颇为火爆的周立波“海派清口”。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少反响。总体看来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相应地文化发展也比较迅速。当地政府通过对方言的再包装,极力地突显出其背后的地区文化特征。方言成为了城市的“形象代言人”。

2)方言认同状况(心理因素)

我认为四位同学的回答,可归结为:地区认同影响方言认同。

从上体院同学对学习上海话的不同反映,可看出其对两地区的认同度有一定的差异。客观说,苏州话与上海话同属于“吴语”,而徐州话则属于“北方官话”。苏州人学上海话肯定比徐州人要容易。但是苏州同学在本地方言与当地方言的优势比照下,并没有产生对上海话的强烈认同感。他也没有要在上海工作的打算。而那位徐州同学则恰恰相反,在现实的就业、生活问题上,他由上海的认同产生了对上海话的认同,致力于向“新上海人”而奋斗。

处于对好工作、好条件的愿望,在常熟读书的S同学与在上海读书的徐州同学都选择接受当地的“游戏规则”。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新常熟人”、“新上海人”。通过与其他人的背景条件对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于本地区的认同差异所造成的。

3)普通话推广状况:

综合人的观点,可以看出无论在方言强势区抑或是弱势区,普通话的推广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且不论人的个人主观因素喜好,普通话都是其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而且位同学都表示他们现在因为大多说普通话,本地方言已生疏不少,一些地道用语都不会说了。所以,推广普通话是难免会对方言的继承性产生一些影响的。

(二)问题解析:

现象表明:访谈者在本地方言、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维坏境之中,存在着一些选择问题:

1)强势方言与弱势方言:

位同学的不同方言认同与相应行为,可以看出方言强弱的对比,造成了一些方言“势利”状况,从而产生了方言歧视的现象。出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平衡两者关系很为重要。

我认为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首先,学习两门方言,并不是非常之困难,可以在融入其它方言圈的同时保存自己的本地方言。这也是一个人锻炼其学习、适应能力的良好途径其次,那些所谓的强势方言区,确实是出于现实的社会需求,如人口老龄化、本地居民就业压力、推广和保护城市文化积淀等。其初衷应该被理解,但所采取的措施应更为人性化;最后,从访谈中可以看到,一些同学希望在发达地区就业,这是人才单向流动的表现。对他们的家乡来说,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损失。

2)推普与保方:

从同学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出,都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并不绝对冲突。虽然方言在普通话的冲击之下,确有一些衰弱之势,有些方言文化已岌岌可危。而且考虑到城市中人口老龄化情况日益明显,以及方言艺术的传承工作、历史方言文物的研究工作等等,保方当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各位同学也都认可了普通话在平时上课、交流、工作时所提供的便利。这是任何一门方言所不能达到的。

在此时代背景下,应该明确——推普意在“学会”普通话,保方意在“保护”方言续存,促两者求共存状态。作为语言,本身就具有发展性。但都不能离开服务于大众交流沟通的本意。普通话的功能性与方言的艺术文化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共存的平衡点尤为重要。

(三)总结对策:

1)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响应国家及政府的“推普”号召,积极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在平等交流的促进下,消灭现有的一些不正确心态;

2)增加自我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肩负起建设家乡的重任。从主观上改变当前人才单一趋利流向。以缓解发达地区压力,谋求各地共同繁荣。

3)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可为其本地方言做好传播与推广的工作。以方言为载体,将各个城市的文化进行宣传。将中华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代代相承。

方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财富之一,其中所传承的民俗传统与精神,如实地表现了长久以来各地区的地域特点、历史演变、人文风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以家为根,即使我们因为学习、工作而离开了我们的故乡,这口口的家乡话,仍是这永远也抹不去的烙印。那音调、那神韵——记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ee328183d049649a665801.html

《大学生方言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