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发布时间:2016-04-14 08:12: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姓名:   罗军   学号:   12228139    班级:    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 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人文情怀。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的人文情怀开始于对自身困境的突围,缘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并充满了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热切关注。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自然;洗礼;人文情怀;母爱;地坛;思考;和谐社会

1. 引言

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和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而史铁生笔下的人文情怀强调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情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2.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的影响因素

史铁生1967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不幸瘫痪返回北京医疗,在人生风华正茂且富有激情的时代下,然而自己却遭受这样的打击,也正因此他曾一度生活在哀痛于自暴自弃之中惶惶不可度日。他的脾气也是反复多变的,着实不仅深深的伤害了自己,更令最爱他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在每日每夜的反复思考于纠结中,他最终走出了命运的深渊中,开始对整个人生从新规划,以及用一种人文情怀的去认识事物。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3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构成

生命适时的给巨人指明了道路,我们猜想如果不是生命的眷顾,在史铁生雄心壮志的年纪,给他致命的打击,或许他只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成为不了一个精神上的强者。当然他之所以成文精神上的强者有两个重要的原因:1.自然的洗礼 2 母爱的抚慰

1.自然的洗礼。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对生命的感悟可以说是自小而知的。怕火烧,怕水烫,远离危险,不能爬高等可以说是幼年时的感悟与经验。再如面对困难与挫折,师长们教导说要有克服的勇气与毅力,也可以说是不断经历,而有所收获。自小而大,我们涉足面的不断扩大,未经验的事越来越多,每一种新鲜都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命的颇具诱惑力的一面,同时又增加了我们对于未创世界的风险意识。《散步》讲的是一家三代人之间相互扶助的事情。其尊老爱幼,充满强烈温馨气氛的伦理美德便是一首战胜严寒、喜迎生命的赞歌。《生命的意义》则直接教给人一个严肃的思考: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我的小桃树》,说的是一个在旮旯里不受人关心的丑小鸭不断长大的故事。虽说无情的风雨残酷地袭倾着,然而小桃树却能顽强地对抗着。生命的积极意义也就在这里。因此,在史铁生的笔下常常呈现为生命的极致状态,“生命的沉重、艰难造成的缺憾与精神上对这缺憾顽强的超越使‘灵’与‘肉’达到了一种尖锐对立、严重分离又高度统一的状态。既感到了生命的渺小、脆弱、悲剧性的一面,又感到了生命坚硬、灵动性、不屈不灭的一面,这个思索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当时间的沙砾把伤痛、怨恨过滤掉后,对生命的沉思与回望沉淀为当代散文史上一篇不朽的名作:《我与地坛》。

与地坛十五年的朝夕相处,利用自然的力量,使这位文学巨匠明白了、相通了,正如他在我与地坛》开篇提到的缘分。原来世界在我们面前本然的就是富有生气、富有朝气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在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在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们猜想着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就镇静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有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愿中,激起一阵阵灼热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正如那首古诗: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悲落叶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于是,地坛,这荒园,便因此得到充分的人性化,它仿佛是一个洞察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时间老人,他带着强烈的悲慈之心,或者说这位老者是要以“让我残废了双腿”的代价带领“我”去体悟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让他像历史上的那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们一样,受尽身心的重重磨难而“曾益其所不能”;并让他带着这种深悟的意识,以一个传道者的情怀与责任感,普及到广大的世人心中,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生命意识,善带它,珍惜它,从而使生命的光彩变得更加动人而美丽。正如课本上所说:“作者用他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全部的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2、母爱的抚慰。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能量是无穷的。母子之间——至情的真醇 ,一个沉默的、默行的母亲。他写他的母亲,写她的失神与呆呆地站在门口目送残疾的儿子出去,写她带着一颗焦灼的心如何大海捞针去找寻她的儿子,写她的欲言又止的状态与复杂的内心。这与寻常所记感性的母亲的写法不同,他写出了一个沉默而不张扬的母亲,一个含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

在具体行文上作者也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更写出了母子之间至情的真醇 ,就如在 《我与地坛》中,“有一次与一个朋友作家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与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当时摇头,心想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是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

“事情”为什么“就不会这么简单”?如果那位朋友也有我类似的经历,那么他的那些天真的或“低俗”的想法就要大打折扣了。“为了母亲”,孩子似的天真想法,当然会在现实面前变得虚无飘渺起来。而在一个伦理僵箍的社会里,那位朋友可以为他的母亲担忧、痛苦,甚至作出牺牲吗?如果他的母亲处在“我”母亲的位置,她能默默地为他担忧、苦痛、焦灼,甚至是牺牲吗?在作者的眼里,“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的那位朋友的话是不是虚荣与名利意识多了些呢?

的确,这些都经不起细细地推想。所以那种出自“本能之爱”的关怀,那种不需要喋喋不休的体贴才最真诚而深挚,才最有说服与感化的力量。

4.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与当下创造和谐社会的关系

新时代下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和谐社会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上。而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也彰显着浓烈的和谐气氛。他强调要关爱生命,不管你和他人是否残疾,都要满怀感恩的心,坦然面对;而在对待自然的角度上,又着重要爱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其朝夕友好相处,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就去破坏她,践踏她的尊严,甚至还表示如果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最终后悔的肯定会是我们自身。“爱大自然就要行动起来,不要破坏她。”让我们追随史铁生的散文去感触和谐的意蕴,在其中学会人文情怀。

5.结论

笔者认为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不仅表达了对人与事物的深刻关怀,更彰显了和谐风气的时代特色,盈造了人与人间的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相互感恩的一种氛围,凸显了人文情怀在新时代的内涵。

6.参考文献

1)史铁生:《史铁生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0501日出版

2陆机的《文赋》

3)《论和谐社会》。中国青年杂志 2012年发表

(4)大学语文——《我与地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da1df3c5da50e2534d7f7c.html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