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他死了,皇帝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傅,谥号襄敏

发布时间:2018-10-03 14:41: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二十四)、他死了,皇帝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傅,谥号襄敏。

李广案李广,明孝宗朱佑樘的近身太监。这厮懂法术,会画阴符,靠旁门左道,在宫内混得比较好。那年头,科学又不够发达,天上有流星划过,就会看成不祥之兆,胆小的皇帝几天不敢和嫔妃亲热。老天连续多下几场暴雨,多个地方集体闹洪灾,都会被看成是上天在谴责朝廷失德。皇帝虽贵为天子,九五之尊,遇到灵异的自然现象,内心同样缺乏安全感。用营销理论来分析,皇帝想什么,就意味着会产生什么样的需求。皇帝想治理国家,于是读书人就有工作;皇帝想长生不老,于是炼仙丹的就有工作;皇帝想在龙床上更坚挺威武,于是搞春药的就有工作;皇帝想消除内心恐惧,于是会旁门左道的就有工作。在宫里做太监,竞争相当激烈,揣摩圣意、见风使舵、哄皇帝开心等小花招,都属于混宫廷的基本生存技能。在这个基础上,要是再懂点技术,譬如:法术、房中术、炼丹术、看风水等,那就上位得更快。李广混宫廷,就是靠懂法术,会画阴符这门技术。若干年来,就凭这两招,混得风生水起,成了朱佑樘身边的红人,很多人排队认他做干爹。有一句话,叫出来混,迟早都要还。这句话,套在李广身上,最合适不过。弘治十一年(1499),李广劝孝宗在万岁山上修建毓秀亭。亭子建成后,小公主夭折。不久,清宁宫又莫名其妙发生火灾。按道理,这些意外和李广没有五毛钱关系,又不是李广策划的。估计李广平时做人比较差,得罪不少人,所以有人乘机给李广下药,弹劾李广建毓秀亭触犯太岁,破坏风水,才导致宫廷事故不断。为此,太皇太后很不爽,准备问罪李广,李广了解情况后,吓得不行,结果自我了断。李广以为自己死了,可以一了百了。结果,朝廷因为他的自杀,爆出高级干部集体腐败的丑闻。说来也非常滑稽,腐败案导火线竟然是一本笔记本。同志们,这个桥段是不是有点耳熟啊,又是笔记本的功劳。我精心梳理一下,发现这么多年来,笔记本在反腐败斗争中,有非常突出的贡献。经常作为贪官犯罪腐败的有力证据,出现在公堂之上,狠狠地打击了贪污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为建设廉洁高效的社会主义国家立下汗马之劳。李广自杀后,朱佑樘认为老李是畏罪自杀,坐实李广心术不正,图谋不轨的事实,于是下旨抄家。老李心术不正,贪污受贿,购置巨额田产是真的,说他图谋不轨那就是太高看他了。在抄家的过程中,锦衣卫发现一本笔记本,这本笔记本没有发现管理二奶情妇的心得总结。它是一本账本,详细记载朝廷官员送礼情况,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没有错别字。日记内容很枯燥,全部是“X年X月,谁谁谁送了李广黄米几石,谁谁谁又送了白米几十石”。额滴神,送礼不送脑白金,净送白大米。这么多大米,你李广能吃得完吗,这要准备多少米缸才装得下啊。锦衣卫看不懂,只好如实向皇帝汇报抄家情况,把李广笔记本呈递给皇帝过目。朱佑樘翻开笔记本,也是一头雾水,李广家里我去过啊,房子不是很大,这么多黄米白米哪里放得下?还是身边的太监有水平,提醒朱佑樘,这都是代码,黄米是代指黄金,白米是代指银子。朱佑樘听到太监这样解释,彻底醉了。让朱佑樘内心波涛汹涌的不是黄米白米总计多少石,而是送礼的人,这么多熟人,让我情何以堪。这些个人,全都是身边的重臣,平时在朝堂,看上去各各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没想到,他妈的都是在忽悠我。朱佑樘想到这里,内心好像吃了老鼠药一样难受,真的想找个地方呕吐一下。换位思考,你是朱佑樘,笔记本里面这些人,天天给你讲大道理,做皇帝要近贤臣,远小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轻徭薄赋,节俭财力,杜绝铺张浪费,减少后宫开支……最后你发现自己累得跟狗似的,省得跟农民工似的,没有想到这些王八蛋,生活比你阔绰,出手比你大方,为了巴结一个太监,竟然动手就是上千两银子。朱佑樘,心塞啊!最郁闷的是,他心塞还不能表现出来,不能让身边的人觉察出来,表情包不能被身边奸邪小人所利用。做皇帝,真特么的累。弹劾没多久,给事中张朝、御史丘天祐,向皇帝上书建言。这两位仁兄要求朝廷严惩那些心术奸诈,奴颜婢膝,行贿李广的大臣;绝对不能姑息养奸,助长歪风邪气,败坏官场风气。奏疏写得正义凛然,同仇敌忾,血脉贲张。文中他们详细例举行贿官员的名单,真是用心良苦,生怕皇帝不知道。我们也顺便浏览一下,看看弘治朝出了哪些“大老虎”。1、武臣行贿名单保国公朱晖,恭顺侯吴鉴,豊城侯李玺,遂安伯陈韶,成山伯王镛,宁晋伯刘福,都督孙贵,副总兵朱瑾。2、文臣行贿名单吏部尚书屠滽,户部尚书周经,礼部尚书徐琼,刑部尚书白昂,工部尚书徐贯,礼部侍郎程敏政,兵部侍郎王宗彝,工部侍郎史琳,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右都御李蕙,右副都御史彭礼,通政司左参议姜清,太常寺卿李温,少卿李杰,寺丞王福广,太仆寺少卿杨瑛,河南左参政张琡,右参政李瓒,山东右参政谢文,按察使赵鹤龄,副使邓公辅等。朱佑樘看到奏疏和名单,默不作声,没有立马批示。因为朱佑樘知道,后面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奏章上来,先看看大家的意见,最后再做定夺。御史胡献不甘落后,也向皇帝上了一份奏疏。胡御史,弹劾的主题也是反腐败,但这次胡御史弹劾对象比较集中,就三个人:屠滽、王越、李蕙。胡御史在奏疏中说道,前左都御史屠滽靠送礼给李广,才升为吏部尚书;在家闲住的王越靠巴结李广,才重新起复为左都御史,总制三边。前右副都御史李蕙,靠行贿李广,升为右都御史。这三个人,身为朝廷高级干部,知法犯法,行贿李广,带头败坏朝廷法纪,朝廷要把他们绳之以法,公之于众,接着再清查其他行贿官员。这位胡兄,胆子够大,连中央组织部长都敢弹劾,实在是太牛逼。你说他完全胡说八道吧,他还有根有据;你说他为国进言吧,他明显夹杂私情。朱佑樘收到奏疏,搁在一边,没有回复。没多久,兵科给事中王缜,上书弹劾三边总制王越。王处长弹劾王部长,这是大明政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王处长写奏章有个特点,没有客套话,直奔主题。说王越老奸巨猾,素无廉耻,以前结交汪直,擅权害政,被先帝开除党籍,贬为平民,大快人心。如今,王越靠贿赂太监李广,成功复出,担任三边总制。臣不关心王越送了多少黄金白银给李广,臣担心的是,王越身为西北军区前线总司令,和宫内权宦李广勾勾搭搭,眉来眼去。将军结交内臣,朝廷有个风吹草动,他们来个里应外合,后果不敢设想。请皇帝罢免王越的兵权,让他回家养老,以绝后患。这份奏疏,写得比较犀利,字字如刀,句句如枪,字里行间露出腾腾杀气。王缜比较狠,这个坑挖得有点深,弄得不好,王越要满门抄斩。驻外将军,结交皇帝身边内臣,自古都是帝王大忌,官场高压线。翻翻二十四史,多少战将都没有死在沙场,最后都被这条高压线电死。朱佑樘读完奏疏,还是没有表态,难道朝廷就没有第二种声音?朱佑樘登基十年了,已经是个“老司机”,面对群臣的奏疏,不管朝臣写什么内容,朱佑樘读完之后,尽量做到面无表情。喜怒哀乐不流露于表,奸臣就无法从面部表情,揣摩出皇帝的心思,也就无法投机所好。当奸臣没有摸透帝王心思的时候,又先发表政见,往往都在说人话。如果看到奏疏,一会暴跳如雷,一会笑逐颜开,很容易被奸臣揣摩,一不小心就被奸臣当枪使。如果大臣在奏疏里画副春宫图,朱佑樘也面无表情?不过那是不可能的。第二天,翰林院编修罗玘(qǐ)向皇帝呈递一份奏疏。这封奏疏,写得很精妙,无论是政治观点,还是文笔文采,都符合主旋律,让朱佑樘看得过瘾,受益匪浅。后来朱佑樘处理“李广案”,基本就按老罗这套方案。老罗打了一个比方,把朝廷比喻成一个人,把高级干部集体行贿比喻成一块大肿瘤。朝廷出现高级干部体腐败,就好比一个人脖子上长了一块大肿瘤。朝廷治疗这块肿瘤有两个方案:一是速成法,直接做手术,割掉它;这个方法,效果明显,立竿见影,但这样做存在巨大的风险,搞得不好会伤筋动骨,甚至有生命危险。另一个方法是消炎法,吃中药,一步步来;这种方式,见效慢,一时半会看不到疗效,但这样做不伤身,没副作用。接着老罗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求李广者,是闭一门又开一门,塞一穴又穿一穴,灭一李广又生数李广,此亦可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行贿受贿的人,就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彻底杜绝腐败,是不可能,只要控制好腐败,平衡好腐败就能做到政治清明,朝政稳定。老罗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两套方案的利弊,最后他建议朝廷采用第二种方案,慢慢消炎法。笔记本里面名单,真实性难于确定,不能就凭一本破笔记本定夺大臣是否有罪,所以案件需要低调处理。朝廷只需暗中调查笔记本里面的官员,如果犯罪证据确凿,情况属实,就让他们自己上书,以身体生病为由,向朝廷请求提前退休。或者在京察的时候,以工作不达标等借口处分行贿官员。个别不知悔罪,态度恶劣的官员,可以动用三司法,明正典刑,彰显国法。老罗的奏疏,初看上去,感觉他在打太极拳,做和事佬。仔细一琢磨,你发现老罗具有大智慧,洞察人性,知晓历史,分析时政一针见血。他没有给利益集团做说客,说话不偏不倚,完完全全站在朝廷的角度,客观分析“李广案”。他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解决高层集体腐败问题的方法思路。从老罗的奏疏中,我们最少可以读到以下几点信息。1、官员腐败像山坡上的野草一样,割了一茬,又生一茬,杜绝不了。明太祖朱元璋反腐力度够大吧,效果也只能呵呵。2、有些事情不能都搁在桌面上谈,该迂回的时候还得迂回,该用遮羞布还是得用遮羞布。处理这种棘手的政治问题,最关键的不是形式,而是效果。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3、贪官都是高智商,你高举高打,贪官就有防范。你暗中调查,不惊动贪官,肃贪的效果往往更好。贪官奸诈,你得比贪官更狡猾才能掌控局面,按常规出牌,见效甚微。4、维护朝廷稳定,维护皇帝威严,永远是第一位。老罗是个明白人,分析问题透彻,是个不错的智囊。罗玘,江西南城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部长的奏疏朱佑樘刚看完老罗的奏疏,户部尚书周经、吏部尚书屠滽奏疏又到了。两位部长,没有弹劾谁,上书的目的是为自己洗冤。因为前面有御史弹劾他们,说李广笔记本中有他们的名字。我们先来看周部长的奏疏。周部长在奏疏中说,我是清白的,没有向李广送过一条烟,一瓶酒,如果查到我向太监李广送过五毛钱,就算是我结交李广,将我立马问罪斩首。(原文:然馈遗亦不须多,但有寸金尺帛,即系交结,即将臣斩首市朝)。如果查证事实,这事和臣我关,还请朝廷麻烦给我开个平反昭雪的大会,恢复我名誉,这样我才有资格继续为皇帝大人效劳。如果不帮我昭雪,我就是死了,也不能明目啊。周部长的奏疏,其风格有点像小孩子打赌一样。我真的没有偷你橡皮擦,你怎么就不相信我呢,如果我偷了你的橡皮擦,我放学回家被车撞死在斑马线……后来弘治皇帝安慰他,叫他不要多想,不要辞职,好好干吧,朕心里有数。周经,就也借坡下驴,继续在户部上班。弘治十三年(1500年),星相有变,周经自己上疏请求退休,朱佑樘爽快答应了,立马签字盖章,让他走人。朝廷很多大臣上书挽留老周,朱佑樘连假装客气一下都没有,直接让老周退休回家。这说明,朱佑樘对两年前“李广案”,还是耿耿于怀。这也说明,宽厚仁慈的明孝宗朱佑樘,在吏治方面,沉稳老练,有张有弛,深谙权术。再来看看屠部长的奏疏。屠部长的奏疏,比楼上那位部长写得有水平。他没有急着给自己辨别,而是给皇帝讲了一个有关吏部尚书的故事。屠部长说,自打他做公务员以来,先后经历八位吏部尚书(王翱、姚夔、耿裕、李秉、崔恭、尹昊yǐn hào、李裕、王恕),他们最后要么病死在岗位上,要么就是被大家弹劾赶下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吏部尚书这个岗位得罪的人太多。每届京察,有人升官也有降职,度量大的,能理解这是朝廷的任命;心胸狭窄的,就怀恨在心。每次两京机关单位换届,留在北京的官员开心,调到南京的官员对吏部就有意见。由于吏部尚书掌握人事调动大权,很多官员很主动上门攀关系,尤其是一些奸诈小人,没有满足他们的求官升职的要求,就记恨在心,伺机报复,弹劾诋毁,诬陷栽赃。所以很多吏部尚书,任期没到,就被言官弹下台,或者活活气死。接着,屠部长话锋一转,把孟子老人家抬出来,引用孟子同齐宣王讲治国论政的一段经典论述。原文大致意思是:一个官员,左右的人都说他贤能,不能听;各同事都说他贤能,不能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贤能,就可以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贤能,就起用他,提拔他。反之亦然,左右的人说他不行,不一定哦;各同事都说他不行,也不一定哦,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行,就要考察他,确实不行就弃用,或降级使用。这是历朝历代选才进贤,筛选忠良的好办法,皇帝您可以借鉴。最后,屠部长才说到自己,现在有御史弹劾我,说我向太监李广行贿,这是纯属捏造,诬陷忠良。朝廷可以派人去调查,如果发现我屠滽行贿,就把我凌迟处死,以谢言官。如果调查清楚,我没有行贿,朝廷就帮我平反吧。看完屠部长的奏疏,你会感叹老屠果然是管人事的,理论结合实际,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搞得我们看完之后,硬是认为吏部尚书也是弱势群体啊。顺便还给皇帝上了一节人力资源管理课,无形之中,个人水平,职业形象都高了那么一个档次。同样都是部长,写奏疏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注意使用范伟的口气朗读这句)悲凉如水自李广案发后,朝中弹劾王越的人一波接一波,朱佑樘都置之不理。朱佑樘有他的想法,王越行贿太监李广,无非就是求李广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好开展工作。至于,言官说王越,大奸大恶,居心叵测,那纯属扯淡,老王毕竟七十多岁的人。再说,老王是真有将才,在西北呆了一年多,边镇治安明显得到很大的改善。朝廷,目前还是需要王越这样的良将。在这个风暴口,节骨眼,把王越直接问罪下狱,或者贬职退休,会寒了边镇士兵的心,老百姓遭受的罪就更多。朱佑樘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考虑问题时思维比较宽,内心压根没有想问罪王越的意思。王越这边,由于远离朝廷,很多消息要比京官慢一拍。当周经、屠滽纷纷上书为自己洗刷冤屈的时候,王越还沉浸在如何收复哈密的战略战术构想之中,李广笔记本之事还蒙在鼓里。等他后来收到来自京城的快递,才知道京城言官弹劾他结交李广。王越虽然久经战阵,从死人堆里打过滚,但是看完快递信之后,竟然不由自主地打起寒战来。王越,内心隐隐感觉到这次凶多吉少。他太了解朝廷那帮愤青,做事不行,耍嘴皮子,给人扣帽子,各各都是行家里手。尤其是兵部给事中王缜,一句“大奸总兵于外,而权臣为援于内,势尤可虑”看得王越冷汗如豆,后背发凉。尼玛,这个坑,挖得也太大了,弄不好,我老王家要满门抄斩。王越老了,遇到这种棘手难题,再也没有年轻时那份沉稳与洒脱。加上以前曾受累于汪直,结结实实在家坐了十年冷板凳,难免会胆战心惊,胡思乱想。他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再次陷入政治漩涡。或许这就是命数,注定我老王这一生,不能功成名退,不能寿终正寝,不能名留史册。如果朝廷怪罪下来,我死不足惜,担心整个家族遭到清算,几个儿子牵连受罪。许多弟兄,跟着我王越出生入死多年,才混得一官半职,搞得不好又要打回原形。忧虑屠滽等人仕途,是否能够躲过言官叽叽喳喳的弹劾。想到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想在有生之年再为朝廷谋划国事,再为当地老百姓做点实事,看来没有机会了……王越,从没有这么悲观过。心如凉水,念如灯灭。十二月的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天寒地冻,朔风刺骨。王越,夙夜忧虑,寝食不安,一周不见,整个人精神状态全变了,病怏怏的,好像久病在身。大漠孤烟,黄河落日。风吹玉门关,饮马贺兰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越,勉强穿上战甲,出门巡视军营,这次他没有带警卫员,独自前往。走在料峭的寒风中,不由自主地惊颤,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巡视军营,无论如何,也要走完。山寒地瘦,千山积雪。王越,最终没能巡完军营,就倒在寒风中。一代名将,陨落甘州,享年73岁。噩耗传到北京,朱佑樘悲楚难当,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关于王越,我想引用《明史》一段原文来结束这篇文章。越姿表奇伟,议论飙举。久历边陲,身经十余战,知敌情伪及将士勇怯,出奇制胜,动有成算。奖拔士类,驱使材勇。财往来若流水,以故人乐为用,健将武校多出其门……对于一个读书人,文官转型跨界搞军事,混到名留青史,得到历史这份评价,足慰平生。未完待续……(有关王越,篇幅有点多,写到这里就算结束了。下篇:王阳明不要黄金,要宝剑。)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a5202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7.html

《(二十四)、他死了,皇帝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傅,谥号襄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