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1-20 08:52: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泰誓下》

【译文】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 仁者无敌(仁慈的人是没有对立面的) 《孟子》

(二)让孩子乐于孝悌, 学会感恩

“孝”,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呢?就是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敬老孝老的精神,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适应老年社会要求的新路子。为此,突出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道,就显得格外重要。子女、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更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试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增广贤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韩诗外传》这样的句子,这样的道理,如果早早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想,这个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三)让孩子们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点。

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广贤文》。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将心比心,则整个社会再没有人际之间的明争暗斗、家庭矛盾、贫富悬殊;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国与国之间战争恐吓也将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社会就是个和谐、大一同的社会。因此学会互相理解宽容在当今世界对我们太重要了。

国学经典中传承理解宽恕的思想句句珠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四)让孩子学生明是非,学会反省,知错能改

如今的孩子,学习被动,对于师长的关心与教育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反向为之。这就是因为孩子没学会辨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自身的行为如何,没学会反省。国学经典当中教育人们辩是非、反省等方面的文章句子很多。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这也就是说做人必须明是非。

“知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也就是有羞耻心。它是一个人言行的底线,有羞耻心,他就会自律,自觉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上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孟子则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道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接下来自然而然会知道“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李顒《二曲集》卷一)意思是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让我们怀着虔诚与敬仰,领着孩子们踏上读经之路,让经典伴随着他们成长,让孩子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下,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

即因材施教、率先垂范、学无常师、学思并重、启发诱导和循序渐进。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中国的孔子更早于苏格拉底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学经典的教育方法,是我们目前教育界亟需研讨的课题。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国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在中国原指的是太学、国子监等教育机构。后来专门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学问。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时至今日,学术界及社会上对国学的概念、范围也各有看法,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前者指儒家学术文化及诸子百家,后来则扩大到中国一切的传统历史文化。晚清国粹派辜鸿章、章太炎都发表文章,结成社团,倡导国学。

二、国学的发展

国学于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兴起, 二十世纪20年开始盛行。从二十世纪初起,国学有两次振兴。第一次是五四后兴起的国学热。那时,不仅北大、清华等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各地还应运而生了不少国学刊物。国学的另一次振兴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有北大版《国学研究》的问世,后有《人民日报》的助燃,以及诸多国学大师的呼吁,引发了关于国人对国学的大讨论。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学的价值得到世界上许多人的认同。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

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三千多所学校恢复教授孔子学说。在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国学热

三、国学发展的现状

据研究发现:我国的国学经典教育存在两个问题:第,对国学概念认识不清,概念认识比较狭隘,认为国学经典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书籍。

第二,主张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内容的诵读活动,一味苦读,死读,从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喜欢国学内容,不认可。         

第三,教师对国学教学感到茫然,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重形式、轻内容,对国学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怎样不断探索,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方式呢?在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以及《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有效融合现代与传统的精髓,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为先,以达成师生主体身心结构完善,思维与理想健康,于快乐中自我实现,收获成功的教育教学目标。于是,我开始了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构想。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寻找有效的途径。

 

四、研究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璀璨瑰丽,高峰迭起,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当前,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2001年《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学习国学就有许多积极意义。

1.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文化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独到的作用。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背诵,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化底蕴,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3.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五、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国学经典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区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下一下发展区的发展。

2.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基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国学教学应该分年级,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思路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性教学。 

3.教育心理、生理学理论

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国学教育需要老师探索适应孩子生理、心理的规律及特点来完成教学互动与融合。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生理结构、大脑、记忆特点来思考国学精髓的探索。

4.系统论与信息论

综合实践要求必须把学生、老师、文本、方法当作一个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同时又把各自子系统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分别研究适合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合和环境发生关系,启发性的理解,优化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思想、方法。信息综合论特指面对当前信息时代,学生整合综合能力的的培养,需要在国学经典中大文库中整合、综合适合学生的方法与内容来完成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

六、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寻找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较好诵读效果的经典诵读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寻找有效的途径。

3.通过研究、探索、寻求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

七、研究内容

1. 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2.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心理和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内外的阅读时间,结合教育局推荐的阅读书目进行教学,及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探讨,总结提升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八、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4.  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九、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6月至20128

运用文献研究法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论文、著作、报道等,了解国学经典研究的现状,寻找课题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教学实践,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对国学经典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完成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29月至201212

在认真学习国学内容后,我们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实施国学与语文教学融合性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国学思想促进学生思想和素质的发展。

(三)总结阶段:201212月至20133

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搜集整理实验材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十、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开展调查,了解诵读状况

确定课题后,为了解学生对国学兴趣、国学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我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制订了国学教学实施方案。

2、推荐读物,选择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调查中,我得知学生对国学了解不够,兴趣不大。所以我会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诵读,我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另一方面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

3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诵读兴趣,但在诵读中没能恰如其分把握住诵读的韵律。为了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我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让学生看关于诵读篇目的视频和听录音诵读的形式。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我把国学课变成是经典诵读欣赏课、诗文韵律课、诵读比赛课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并且还会定期举办一次诵读交流会,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好的诵读方法;

4、注重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激发诵读兴趣

我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指导诵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语文学科、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5、激励评价,获取诵读乐趣

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养成正确的诵读习惯,我坚持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采取多种活动加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此外在学生达到某项要求的时候给以相应的奖励,。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十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年的课题实验收获,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内涵。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形成诵读习惯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整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诵读的面逐步扩大,诵读的量不断增加,诵读的质大幅度提高,诵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在诵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点不在满足于读书,而是更深一步的了解课文内容,思索人物命运,作品等反映的思想内涵,寓意。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素材,将表达方式和素材在作文中学以致用等,真正做到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2、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熟读成诵的宗旨,我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拍——————忆。拍,即借用韵味相同的拍手旋律,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旋律度古诗词,在轻松娱乐的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读,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识,让学生自由识记课文内容,通过活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感等。忆,学生在熟读和理解识记的基础上把经典诗文背诵下来。

3、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经典诵读,学生的讨论交流,对照自己找差距,规范自己的行为。我欣喜地看到,责任和美德在学生的心田潜滋暗长,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十二、 实验的反思与讨论

依照国学经典诵读的课程标准,学生根据国学诵读的课本内容,基本上能自己翻译和理解国学经典篇目的主题。作为诵读课,我的重点就放在诵读这方面。为此,主要采取了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先通过听读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再通过让学生自己自由的诵读,请学生起来展示他们个性化的范读,全班打节奏诵读以及全班背诵经典诵读篇目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就在于学生感悟经典诵读蕴含的深刻哲理上。对此,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讲相关的故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后的拓展延伸,根据经典诵读第四单元的特点,让学生积累有关春天的诗句以备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诵读方面的把握还不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还有欠缺。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我认为许多经典篇目是永恒的真理,为了能让国学精华古为今用、再放异彩,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思想上的碰撞并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课题研究及设计报告

秦本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语文学科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拥有的语文能力,外显为听、说、读、思、写的能力,内化为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与人生经验的丰富。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并且,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的观点是在突出个性与自由,离开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就不是全面发展了。同时新课标还认为:语文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种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它指出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各国的课改都把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它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这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就是既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工业经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它要求: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李岚清同志也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是当务之急。

2、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当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大语文观的建立,使语文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但依然有一些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社会、生活等教育资源的互动;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看重了结果,却看轻了过程;只追求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到多种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

3、教研实践的感悟

反思我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新理念改革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望能携手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尝试探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方法。

4,颠覆伪语文,重建真语文

  用五会:会听,会说,会读,会思,会写;

  两爱:爱读,爱写,来让中学生养成优质的语文学习习惯。

  用熏陶,感染,领悟,积累,训练这五法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

  特别重视对国学经典的背诵,朗诵和阅读。

  决心洗血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恶名,还救赎苍生是语文以本来面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建构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

让教师彻底改变陈旧的思想模式,用新理念武装自己。

2、探索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的学习途径,激发语文课堂活力

    21世纪是追求优质教育的世纪,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加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唤起学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投入,使学生的智慧和其他品质得以发展、提高。

3、构建语文学习的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策略中,通过多向生活、课堂、环境、同伴、周围的人群、各种资料学习,搜集最广泛的信息,然后交流互动,自我反思,探讨各种疑问,让学生形成独特见解,培养研究型、创造型人才,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力求通过课题研究摸索出适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些教学模式。

4、以学生为发展主体,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把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交流者、解决者,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让课堂教学成为生命与生命之间沟通对话的过程。

5、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经常要学生去收集和处理各种有效信息,而且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实效性,所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6、锻造一批学科带头人,推动我校初中语文教研工作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培养出一批观念新、能力强、有探究精神的青年骨干教师,让他们把在实验研究中的具体做法和总结出的经验辐射到各个年级,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

三、课题研究的管理

1、成立机构,保障到位

   我们拟成立了课题专家指导组、课题实验组。较高素质的课题实验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指导到位、认识到位、人员到位。

2、确定制度,促进研究

    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以规范的管理保证课题实验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组还遵循功在课前,利在课堂的原则,狠抓课前准备,力求以高质量的备课赢得高质量的教学。因此,要求实验教师集体攻关,认真备课,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手中有法,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会学为宗旨、变储蓄为内化、变内化为力量的教学思路。建议实验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实验研究课,并及时评课研讨。规定每周的集体研讨时间,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实验体会,通报当前课题研究动态,不断推进实验研究进程。

    3、广泛交流,总结提高

    实施课题实验,需要不断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作指导,这就决定了课题实验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需要对外交流、博采众长,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因此我们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研讨课、汇报课,邀请其他未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参与互动交流,从中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总结初中第一线的实验经验,根据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改进科研和教学方法。实验教师也不断进行多方位交流,消除了各个年级之间互相隔膜的局面。

    、研究内容

1、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具有导向功能,因而从发展性目标层面思考如何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2、初中语文学习策略的探索

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实验研究,摸索出一系列能促进初中语文教与学的教学策略。将国学经典的诵读带进课堂,有机的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3、丰富、各异、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构建

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我们的基本理念是:以精彩的课堂活动为主,向课外延伸拓展。

4、初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这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三,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强语文学科的张力。让学生建立大语文观的概念。

5、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把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作为探索的内容之一。

五、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1310315提出研究意向;

2316415上报研究议题;

3420430上交计划书;

451830实验教师作理论储备。

2、初步研究阶段:97910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方案。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实施研究阶段:913次年75日具体实践操作;

1)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2)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

4)收集优秀教案和学生作品。

4、交流总结阶段:次年710725

1)完成结题报告和科研论文。

2)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发表研究论文。

3)展示研究成果。

4)编辑学生和教师作品集锦。

   六、研究过程和方法

     1、立足课题 ,建构目标

大语文观确立了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鲜明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基于此,我们制定了语文素养教学的目标体系:

1)基础性目标:让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发展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各种表达能力。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备课中从以下四条线索去构建教学目标:第一、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第二、从教学过程、初中生学习方式的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第三,融国学经典导读于课堂教学环节之中,提升初中学生的国学修养为目标。第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目标。

2、深入学习,转变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围绕语文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要求有机融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教师在交流讨论中懂得:一味循守固定不变的以教代学的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投身课题实验,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又引发辅导资料提高实验教师的理念,从而使参加实验的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实验的意义,并自觉地创造性地参加课题实验研究。

3、从多方面研究,探索初中语文教学新模式

为了找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采用了个案分析,上对比课,反复研讨等方式,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关于课堂教学:

先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问题、提出课文中的疑问、自己先模拟答疑。这样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学会自学。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提出疑问,用同桌、小组、全班讨论的方法解疑、答疑。除了重视对语文课本中优质文本的解读外,最后要用大量的时间将国学经典诵读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背诵,为疲惫的虚弱的语文机体输血。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导入课堂、补充资料、活跃气氛、增长见闻、激发兴趣、拓展课堂宽度、打开思维空间、训练学生能力。

2)关于课后阅读:

我们的理念是——突出个性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横向与纵向思维。用五种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运用问题法阅读;运用个性化体验阅读;运用观察法阅读;运用发现法阅读;运用比较法阅读。

3)关于课后写作:

我们的途径是——随笔、读书笔记,作文结合练,开启学生创作之门:学会积累身边小事并随时记下思想火花;用课文做活素材;搜集媒体、影视作品中的活源;广泛阅读中积累材料;学会观察生活。

4)关于课后语文生活化:

我们的思路是——教材只是个范本,或者出发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各班的学习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课堂得到延伸,教材得到放大,把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从电视中、杂志中、书本中、同学中、家长中、左邻右舍中、街头、饭店、电脑中去学习语文。

5)关于情感渗透:

培养学生的感恩孝亲意识,课堂上下潜移默化、节假日巧妙引导、主题班会大力渲染、个别交谈善于攻心。

6)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是城乡结合地区的学校,农村孩子多,家庭贫寒的多,坏毛病多;家用电脑少、书籍少,家长忙、素质低;社区帮扶措施欠缺。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第一、 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建立师生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避免和学生及家长发生正面冲突。

建立多元、动态生成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过程,交互活动不断进行,课堂运行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的教学方案,以防不备。

第二, 为了解决学生书少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办法:几人合作订书,交换着阅读;老师自费订书,给大家读书、借书;有钱的家庭买书,给大家借书;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人带五本书来交换借阅。

第三,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给学生补课,让大家充分交流搜集来的资料。

 4、指导实践,培养能力

   初中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我们把提疑、答疑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的培养做为研究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提疑、自己思考的兴趣——即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提疑、答疑的预习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2)引导阅读——即在课外,我们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中充分地阅读名著、时文、中学生优秀作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作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获,从而获得更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空间和主动权,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收集和积累在以上过程中有价值的经验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与大家分享。

3)指导搜集与交流——在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路,多指引方向: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电脑上,到社会生活中等校外多维空间去收集处理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信息,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实践人才。交流中,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研讨,相互启发;也可以是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各抒已见,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结论更准确;也可用全班集体讨论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进行交流。

4)指导写作——利用每周写随笔的方式,练出文章的一般写法;利用写读书笔记,练出写作材料的储备;利用大作文,练出文章的章法;利用向刊物投稿激出学生的浓厚的写作兴趣。

问题和对策:

1)在收集和交流信息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如: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够积极、主动,不爱自己动手,只是随便应付了事。针对此现象,实验教师采取了分小组竞赛、加语文分、口头表扬等形式来激励学生。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一次收集整理资料、交流资料成了他们最期待的事情。

    2 在写作时,起先学生写作吃力,兴趣不足。对此,实验老师采用了多读美文,熏陶美感;又用模仿美文,培养美感;还用经典诵读,储备材料;再用投稿刊物,激发兴趣;最后用评比优秀张贴公示,补充学生写作动力。

5、课题研究,促进成长

关于如何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的策略是让实验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案例分析、课题研究日记,并定期交流。这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因为他们要牺牲业余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去历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反思、分析,他们不断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当中获得了成长。课题研究人员通过写案例引起了他们对平时习以为常的事件和做法的反思;通过交流案例,相互分享、交流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教研和教学的水平,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关注了教学中点点滴滴的事件,构筑起老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事业人生。通过写论文,促进教师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通过研究教法、学法,学会了提高课堂张力,学会了驾驭教与学的过程,由此带来自己教育事业的整体升华。所以,用苦尽甘来这个词来形容做课题是最合适的词了。

  七、研究成果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

   经过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在一年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共开展课题研讨活动x次,其中大型活动x次,个案分析x人次,问题跟踪x个次,撰写课题论文x篇,教学案例分析x篇,收集优秀课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x篇,学生优秀作品x份,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的获奖证书x份,课题实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x节。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不但在实验教师中广为运用,而且正向其它班级、年级推广和辐射。课题组成员以新理念为指导,正准备设计语文课堂新的教学形式。

(二)下面将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其一、探索出课堂教学的新方法

1、预习要求:提疑、答疑。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

2、精心设计导入方式;创设愉快、和谐教学环境。

3、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给学生独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自觉阅读的空间。

4,将国学经典诵读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背诵,为疲惫的虚弱的语文机体输血。

 5、多种形式合作、组织多种竞赛、巧妙设疑、联系生活。

 6、多媒体恰当使用。

其二、探索出阅读指导的新途径

1、问题法:师生共同提出疑问法,然后再用各种形式讨论解决主要问题。

2、个性化的体验、阅读:先渲染气氛,再使学生进入体验境界,综合用观察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3、综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先创造观察条件,再及时指导观察,然后布置必要的思考题和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4、比较法:把内容相同而题材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同与异。也可以把同一作家的不同时代的作品拿来比较;也可把同一作家的目的不同、风格不同的作品拿来比较。

5,朗读背诵法:据适于初中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为己有,储备资源,内化为源头活水。

6,设身处地参与法: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不做阅读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为阅读文本设身处地的参与者。

其三、探索出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1、培养写作兴趣:

(1)把主体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思路,然后交流、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写作。

2)把成功感赠与学生。及时挑出学生的好词好句表扬。让学生推荐精彩片断,读出来。

2、指导养成积累的习惯:

1)指导找素材——观察、阅读、感悟。

2)积累素材——建立素材库。用摘抄法、剪贴法、日记法、背诵法积累。

3)定期交流素材——召开交流班会、张贴、小报、板报形式均行。

3、教写作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理解内涵。

2)立意——必须健康、阳光、积极、向上、明确、深刻、新颖。

3)选材——必须真实、典型。

4)结构——新颖、完整,注意衔接、首尾呼应。

5)语言——必须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生动丰富。

6)宗旨——用通俗语,写身边事;抒胸中情,唱时代音。

其四、探索出语文与生活结合的方法。

1、指导学生建立新理念——建立大语文观,在经典国学中寻找力量。

2、指导学生开发课外资源——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广播、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报廊、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是课程资源。

3指导语文与生活交融的办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感悟生活。

4、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从公园中,从各种场馆的对联、门联、建筑,从南北迥异的风光中,从街上的店名、徽标、招牌、标示、标语中,从电视中的广告、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去汲取语文的营养。

5、指导学生自办杂志——从命名、确定板块、选择文章、设计封面、插图、封底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6、指导学生自办主题班会——从开场白、连接语、结束语的自我编写中,提高语文素养。

其五、探索出语文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潜移默化——指导学生办情感教育专栏,在楼道悬挂有关情感的名言警句,用广播播放有关情感的典型事迹。

2、节假日行动——现在的节日很多,如三八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感恩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时机来教育学生具有感恩孝亲的思想。

3、举办情感主题班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朗诵歌颂父母、老师的诗篇,讲述名人的故事,表达美好的情感。

4、个别交谈——在谈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研究人员、研究对象、科研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1)提升了研究人员的品位和素养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初中语文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经验,我们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我们的争当专家的意识提高了。同时我们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等等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学生们更是最大的受益者。

2)全面提升了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初中各班的学生,通过课题实验,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水平的提升

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外阅读,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是我们这次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初一年级一开始,老师就给学生制定了课外阅读评价表,每周一次,评价表的内容如下:你的孩子喜欢读课外书吗?这一周他都读了什么书?诵读了哪些国学经典?试着让孩子把书上的内容讲给父母听或者背给父母听;可以写随笔,概括书中人物性格特点和读书感悟。通过与家长的共同沟通与努力,大部份的孩子都养成了课外勤读书的习惯,在随课文收集信息时,学生能够自觉到书籍、报刊中去寻找信息。学生们爱上了课外阅读,喜欢在书本美妙的世界里遨游,他们的心灵在阅读中放飞。

学科理念的提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全体实验教师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一个大的语文观,即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中去。正如赞可夫所言:应当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发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写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学生们提高了写作水平,爱上了写作。参加实验的初x班、x班学生的文章常常是学校校报的宠儿。有多人次获得了市级以上竞赛大奖。

学习兴趣的提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学生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课内积极发言,课外广泛阅读,学生成绩有大幅度提升,如初xx班、xx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语文成绩有百分之xx多的学生获得了优秀等级。

学习方法体系的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作文指导、情感渗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在研究中学习,主要的成效有:A、知道了各种查阅资料、自己解决疑问的方法,并在学习中灵活运用;B、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C、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句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D、掌握了交流信息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关注的目光,亲切的笑脸,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敢说、愿说,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其实我们在审视传统的教学活动时已知道,旧的教学模式多数只有--(即师——生)的单向活动,把学生看成是鸭子容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这次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上,呈现出温馨和谐的氛围,学生不再压抑、害怕。师生在一种平等互动的环境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中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上举手的多了,争着发言的场面出现了,学生们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常常是一个问题就争得脸红脖子粗。同时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助燃,阅读、写作、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八、存在问题及设想

    课题研究一年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因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现代教育理论问题,再说,我们教学实践时间又短,难免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还需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总之,我们通过参与《引国学经典诵读于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以科研促教育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的结题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总结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同时我们更期待各级有关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摘抄)

丹徒实验学校 沈兰芳

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人类文明,以其悠久博大的民族文化系统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大浪淘沙的筛选、沉淀、凝集,其古老但不陈旧,与时俱进,经久弥新。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他在很多重要演讲中坦言:”我提倡孩子们读经典,是为了未来中国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确实,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在文化经典的教育下,中华大地涌现出不可胜数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皇汉武、毛泽东)科学家及文学家(郭沫若、鲁迅、老舍)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我们国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为之欢呼,为之兴奋;但在欣喜之余,我们教育者更应该感受到肩头责任的重大——祖国的持续性发展需要人才,我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让儿童与经典同行,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在经典的熏陶下,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未来的英才。

我校从2006年建校伊始,就开始将国学教学纳入正轨教育教学中去,我也开始从事国学教学工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国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首先,我加强了专业理论学习,认真阅读研究了国学书籍《论语》、《中庸》、《大学》、《诗经》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学习(新课标学习、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艺术、心理健康知识等),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后及时书写反思,消化吸收后,我努力将所学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

最后,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我在教育教学中落实以下六个方面。

一、注重品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好胜、自私、独立性小、依赖性大、宽容度小。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学生们经常轻松吟诵国学经典,对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仅在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这六字中就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如何对待父母,还学习到如何为人处事;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过渡地照顾和宠爱,也使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 昏则定”的学习中,通过故事使学生了解到汉代的黄香如何孝敬父亲,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通过学习国学,逐步懂得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爱学习等,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有的同学讲礼貌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了、有的同学主动捡拾垃圾保护环境了、学习积极主动了……我看到都会及时的给予表扬。通过学习强化我引导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树立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学生从小形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注重发展学生能力。我努力从教育内容中挖掘出多种教育功能。如:分组对句比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游戏“小小播音员”培养了学生自信、大胆展示自己的能力;“鳄鱼吃人”游戏培养学生自救意识和互助意识;在《笠翁对韵》、《弟子规》的学习中还会经常遇到多音字,如:“见人恶、即内省”中就有两个多音字“恶”、“省”,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并单独写出来学习,强化多音字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对学生学习理解教学内容扫除了一些障碍,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寻找多音字的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和语文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注重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如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弟子规》字句简单,内容通俗易懂,阅读起来琅琅上口,于是,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力图使国学课堂兴趣盎然。在背诵方式上,我作了很多尝试,如:同桌互相背,个别学生上台展示,争做小小播音员(录制下来再让大家欣赏),放学路队边走边背,回家后给家长背诵等。通过以上种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对国学的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对学习国学更加有信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弟子规》、《笠翁对韵》还可促进思维力的发展,如在讲“凡出言、信为先”时,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你遇到过或听到过这样的事吗?讲一讲”;又如“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时,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想一想,你在哪方面不如你的同伴,你该如何做?”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

针对国学课堂浩大的背诵任务,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我也做了诸多尝试,如将“艾宾浩斯”的遗忘率曲线,用生动形象的方法,给学生讲道理,使学生知道了“用则进、不用则退”的规律,激发了学生培养记忆力的积极性;并采取以下具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一种是“猜句”比赛,即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老师将其中的几句藏起来,接下来,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猜出其中的几句,以激发学生对背诵的兴趣;另一种比赛是定时不定量,给学生三分钟背诵,能背多少背多少,在我的鼓励下,课堂上,许多同学都有很大进步,主动要求背诵。此外,当所学字句有些难时,老师会进行定量不定时的竞赛(分组进行),比赛气氛一出现,连最懒的学生也短时间内变得勤奋起来,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在这段时间内也能做到全神贯注。这样一来,大家都取得了超越自我的成绩,尽管最快的和最慢的学生所用时间相差悬殊,但大家都尝到了战胜自我的欢乐。

四、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重新认真学习新课标后,我更加明确了教育方法的选择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自觉主动的参与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因此在课堂上注重游戏教学,运用“对句、接龙”游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注意力,“藏宝”和“鳄鱼吃人”等游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反应能力,本学期又创编了“小小指挥家”和“烫手山芋”“复读机”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步的熟悉所学的内容;又以“藏句”、“小小播音员”等游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此外她们还注重变换教学形式,时而讲故事、时而游戏、时而讲歇后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快乐的学习;通过以上种种方法的尝试,引起了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五、运用多种复习形式、创新复习方式。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随着国学教学的进一步开展,由于内容的不断增加,背诵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只是要孩子死记硬背,他们会失去兴趣。怎样使学生好学、乐学国学,如何有效地加强复习呢?我为此做了以下探索。

首先,我校每周各班都有一次20分钟的国学晨读时间,及时有效地复习所学内容,每天清晨,朗朗的国学诵读声响彻整个校园。

其次,我校每天的放学路队都齐声背诵国学内容。同学们迈着有力的步伐,整齐地背诵国学,校园内外都飘扬着诵读国学的稚嫩童声,充分地展示出我校学生的风采。背诵国学放学已经成为我校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第三,在校外实践课的途中,我们的学生也会背诵国学,他们的背诵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引来无数赞许的目光……总之,我们抓住点滴时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使学生及时有效的复习国学的学习内容,还无形中为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古代诗词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现代人也愿意用古诗词填词作曲。这给我以启发,能不能让学生在唱游中学习、复习呢?于是,我积极地找到了唱游版《三字经》、《千字文》,这些都是著名曲作家能为古文谱的曲,有东北民歌的风味。但我并没有将唱游急于用到教学中,因为我发现唱游版节奏简单、欢快,学生在没有任何基础时使用,会增加学习的难度,还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认为很适合复习时使用,那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起初,我从二年级尝试使用。课前,当我打开录音时,学生们可能还有些在做小动作、小声说话。随着音乐渐渐响起,教室安静了下来,紧接着学生们已经跟着音乐开始唱了,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唱着,完全没有了原来复习背诵时不乐意的表情,而是专注地看着书,耳朵听着,嘴里跟唱着,其乐融融,将所学的内容都唱完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我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复习的良策。

我将继续积极探讨借助音乐手段美化、深化、活化国学教学,进一步将古文与音乐(古典经典音乐)结合起来,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六、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定期开展国学背诵比赛,每一学年我校都会举行一次全校的国学背诵比赛,两年多来,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提高的舞台,我校的国学背诵比赛日趋成熟起来,背诵形式也各种各样,有很大的创新,如200812月我校在多功能厅举办了主题为“诵读中华经典”的活动。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下,积极准备,认真排练,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节目。她们纷纷设计了独具匠心的表演方式,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有的把国学融入运动中,有的把国学与音乐、讲解相结合,还有的把国学融入对抗赛当中,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国学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经过两年多的国学学习,学生从课堂到家庭生活,各方面都发生可喜的转变:学生更孝敬父母了;学生更懂礼貌了;学生在学习上更为主动好学;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注意力大大增强;学生的识字量也明显快速增长了……我的教学也取得了一点进步,但国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要全面的系统地掌握它,非一日之功,因此我还要坚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总结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在潜移默化中,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3.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cfe61d83c4bb4cf7ecd195.html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