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发布时间:2019-04-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史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
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


【译文】
洗一次头,多次用手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
【译文】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 将帅在外作战,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时候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春申君列传》
【译文】
在应该下决断的时候,若犹豫不决,必然深受其害。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史记·蔡泽列传》
【译文】


太阳到了最高点就会向下移动,月圆之后则会慢慢变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史记·贾生列传》
【译文】
灾祸中依傍着幸福,幸福中隐藏着灾祸。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大丈夫甘愿为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女人情愿为爱慕自己的男人而打扮。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聪明的人虽然思考问题很缜密,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笨的人若能深思熟虑,也一定能有所收获。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
飞鸟被捕完了,再好的弓箭也要被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捉完了,猎狗就要被煮着吃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
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的话也是善意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
天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无一不是为了利。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史记·游侠列传》
【译文】
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果已经许下的诺言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

汉书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书·高帝纪下》
【译文】
大风吹得云彩飞扬,我的武德遍及天下。现在衣锦还乡,怎么才能得到勇猛的将士来守卫天下呢?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汉书·张良传》
译文】
忠实的劝告往往听起来令人不舒服,但是却对我们的行动有好处,

有毒的药品虽然很苦,却有利于治病。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 已然之后。
——《汉书·贾谊传》
【译文】
礼仪法规的作用是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法令的作用则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再进行处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


与其站在水边渴望得到水中的鱼儿,还不如赶紧回去结网捕鱼,愿望实现。
后汉书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
大丈夫立志,处境越穷困意志越坚定,越老而志气更雄壮。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译文】
贫贱时候所结交的知心朋友不能忘记,贫困时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
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恺传》
【译文】
使河水的源头混浊却想得到清泉,使树木的外形弯曲却想得到笔直的影子,这是不可能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译文】
不进老虎窝,就不能捉到小老虎。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 来之食。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译文】
有志气的人不喝偷盗来的水,廉的人,不接受不敬的人给的食物。 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后汉书·韦彪传》
【译文】


安于贫穷,以守身求道为乐,恬淡的态度来对待向前进取。 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
——《后汉书·韦彪传》
【译文】
治理国家以选择有才德的贤人为首要任务,选择贤人以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为首要标准。
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
——《 后汉书·傳燮传》
【译文】
天下的所有祸患,无一不是由内部兴起。


三国志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三国志·魏书十三·华歆传》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以老百姓作为根基,而老百姓的生活则以丰衣足食为根本。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 【译文】
蛟龙若得到云和雨,就会飞腾上天,终究不会呆在池中。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
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晋书
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 ——《晋书· 潘尼传》 【译文】
为人之道,首先在于孝敬父母

与敬爱兄长。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晋书·周顗传》
【译文】
我虽然没有亲自杀死伯仁,但伯仁却是因我而死。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

【译文】
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就向人屈服,低三下四去服侍那些品味低下的权贵。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苻登传》
【译文】
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宋书
喜过则不重,怒过则不威,能以恬漠为体,宽愉为器,则为美矣。
——《宋书·颜延之传》
【译文】
欢喜过度就会显得不庄重,愤怒过度就会失去威严,如果能够以宁静

淡泊作为主体,以宽容愉悦作为表现,那么就可以称得上完美了。

南齐书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南齐书·孔稚珪传》


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

梁书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梁书·范缜传》【译文】


人的肉体存在则精神就存在,的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就灭亡了。

陈书
举善从谏,在上之明规;进贤谒言,为臣之令范。
——《陈书·宣帝纪》
【译文】
重用善士,接受劝谏,这是君主应该遵守的规则;举荐贤良,直言进谏,这是大臣应尽的职责。

魏书


量己者,令终而义全;昧利者,身陷而名灭。
——《魏书·太祖纪》
【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仅能保持善名,而且还可以保全道义;利欲熏心的人,不仅身陷囹圄,而且名声也会遭到损坏。

北齐书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北齐书·袁聿修传》


【译文】
瓜田边,梨树下,这都是古人非常小心的地方;话说多了就害怕有失,防止多言就好像防止河流泛滥一样。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译文】
大丈夫宁愿做破碎的玉石,也不做整全的瓦块。

周书
穷兵极武,仁者不为。


——《周书·赫连达传》
【译文】
穷尽所有的武力去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隋书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
——《隋书·高祖纪下》
【译文】
对大臣的了解没有比得上君主的,对儿子的了解没有比得上父亲的。



南史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 •宋本纪上 •武帝纪》 【译文】
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北史
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炀帝萧皇后》 【译文】
身居高位者一定要有危机意识,

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旧唐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



——《旧唐书·马周传》
【译文】
自古以来,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不在于积累财富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痛苦与快乐。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
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



新唐书
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
——《新唐书·张廷珪传》
【译文】
危机的时候易于志气坚定,困苦的时候易于思虑深沉。
旧五代史
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 【译文】
事情发展达不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罪恶积累不到极限就不会灭

亡。
人生而有死,理之常也。 ——《旧五代史·晋书·宗室列传二·广王敬威》 【译文】
任何活着的人都难免一死,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新五代史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新五代史·死节传第二十·• 王彦章传》 【译文】


豹子死了留下珍贵的豹皮,人死了就应该名垂千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
忧虑劳苦就可以振兴国家,安逸享乐就可以使自身灭亡。

宋史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宋史·苏轼传》
【译文】


得到人才的方法,在于了解人;而了解一个人,在于知道他是否名实相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史·文天祥传》
【译文】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辽史
善谏者不谏于已然盖必先得于心术之微,如察脉者,先其病而治

之,则易为功。

——《辽史·列传第八》
【译文】
善于进谏的人不在事情已经发生后再劝谏,而是一定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先预知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像把脉的人,在病发之前而治疗它,就比较容易成功。

金史
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
——《金史·世宗本纪上》
【译文】


朝廷中的官员自己做事都不公正,怎么能端正天下人呢?
勿谓小善为无益而弗为,小恶为无伤而弗去。
——《金史·后妃列传下·显宗孝懿皇后》 【译文】
不要认为做些小的善事没有好处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小的过失没有什么损害而不除去。
元史
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

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
——《元史·刘秉忠传》
【译文】
明智的君主使用人才,就像技艺高超的木工使用木材那样,根据木材的粗细长短,用墨线或规矩取材。 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
——《元史·刘敏中传》【译文】
学问渊博却不求人知,有丰功伟绩却不自我炫耀。
明史


君子立身,和而不同。
——《明史·余懋学传》
【译文】
有道德的君子立身行事,喜欢在听取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断,喜欢毫无原则的苟同。
罪己不如正己,格事不如格心。
——《明史·张养蒙传》
【译文】
归罪于自己比不上端正自己,正外在事物比不上端正自心。
宠极则骄,恩多成怨。
——《明史·杨涟传》


【译文】
过分宠爱就会变成骄纵,过分施恩就会构成怨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3d36d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d4.html

《二十四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