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嘚瑟”与掇缩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谈“嘚瑟”与掇缩

提要拙文对“哆嗦”的语音和语义演变进行了纵向探索,认为东北方言词“哆嗦”的本字应为“掇缩”,瑟”仅仅是哆嗦(掇缩)的方音。文中勾勒出从“哆嗦’到“掇缩”形音义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它们一脉相沿的历史渊源,并用同义词相因生义的规律,从跟“掇缩”词义有交集的“打颤”的构词方法中去寻求“掇缩”的理据。
关键词哆嗦掇缩打颤抖擞
“嘚瑟”“忽悠”等被赵本山们炒热的方言词汇,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不才颇感迷惑。拜读江蓝生先生《说“蹀躞”与“嚼瑟”》的宏论,又甚觉惊诧。对于“记音的,与词义无关(江先生语)”的“嘚瑟”,江先生经过颇为繁复的论证之后,得出了蹀躞是“嘚瑟”源头的结论。不才着实不敢苟同。

在辽宁电视台的小品《中奖了》当中,刘小光说过“你大娘那性格,我瞅着都哆嗦”。说出来的是dēse,字幕打出来的是哆嗦。

dèsedēse,是哆嗦在东北方言中的读音。无意识的举动,dēse,是其本义;有意识的举动,dèse,是其类推义。

拙文中,不才探究哆嗦得义和得音的由来,追溯其语义语音流变的轨,尝试将历史和现实串联起来,求证“嘚瑟”实为哆嗦的方音,掇缩方为哆嗦的本字

韵头u丢失
丢失韵头u,虽然不是普遍规律,在东北方言中却比较多见。乱làn,润(rèn,谁(shéi)人,忒(tēi)多,壮(zhàng)胆,都是比较常见的字

比较有趣的,是侯跃文和石富宽二位先生相声中的“对呀”“啊对呀,给了肉钱没给油钱”。这里所指,不是肉油谐音,而是将对说成déi。韵头u丢失,duiduei)变成了dei。在大连方言中,“同桌的你”被称为“老对儿”。老对儿,在口语中要说成老dèir

特别有趣的,是刘宝瑞先生的相声《斗法》开场诗:“酒是高粱水儿shěir,zèi人先醉腿儿těir括号内的注音,是刘宝瑞先生的原声。shuishueizuizueituituei,韵头u丢失,变成了sheizeitei

韵母e替代o

韵母e替代o,是比较普遍的规律,因为东北方言中没有韵母obé,mé砺等,属于直接替代;哆嗦dēse/dèse,活络héle,属于间接替代,亦即韵头u丢失以后的替代。

拨不读bōbē,“博不读bóbé”,“豁不读huōhē,“磨不读mómé,“破不读pòp蔄„。在《东北方言大词典》中,类似的注释司空见惯。

百度百科《大连话》说,“普通话的o在大连话里读e。如“破”读[pə],“胳膊”读[kəpə],“哆嗦”读[dəsə],“脱”读[tə],“或者”读[hə]

在《说“蹀躞”与“嚼瑟”》一文中,江先生也说,东北方言哆嗦“变韵”为“嘚瑟”

在《康熙字典》中,哆字读音亦有“典可切,音嚲。嚲,今音duo。作为反切下字的可,在《康熙字典》中的读音包括“坷”和“克”。是否可以说,典可切,如今亦可读作de?或者说,duosuodese的音变古已有之?

活络话,三个字的通语读音应该是huóluohuà在东北方言中,则被读作hélehuà。同样是韵头u,前二字的被丢掉,后一字的却被保留。奇怪吧?或许,这就是方言语音变化的规律中,没有规律的规律。如此没有规律的规律,方言中有,古语中也有;东北方言中有,其它方言中也有。
中国经济网《另类特养:螽斯》说,蝈蝈(螽斯)“又称哥哥”。襄阳政府网《襄阳地方方言》,“哥哥叫锅锅”蝈蝈,哥哥,哥哥,锅锅,从正反两面印证了韵母uooe的变化。

哆嗦原是记音词
哆嗦,《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当代工具书中,均有注无疏。就是说,只有词条的注释,没有词素的注释。词条宛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哆与嗦各自的注释皆为零,似乎都不具备词素的“资质”

其次,《辞海》,多字第一个读音为chǐ,第二个读音为duō而其第二个读音的注释仅仅是“见‘哆嗦’,似乎把哆嗦当成了连绵词。嗦字的注释,也仅仅是“见‘哆嗦’,看起来真把哆嗦当成了连绵词。而其对哆嗦词条的注释,仅仅是“发抖;颤动”。区区四个字,没有出处,没有例句,这在《辞海》中实属罕见。

这一切,是否可以证明,duōsuo一词从未得到合理的解读?

实际上,哆嗦原本应该是多缩的记音词。讹传久矣。是约定俗成,抑或积非成?

是多缩还是掇缩
哆嗦,《奉天通志》作多缩。成书于1920-30年代的《奉天通志》,《方言》篇将其列为“满语沿为方言”部分的一个词条。

俗谓战惧瑟缩曰多缩。重言之曰多多缩缩。满语苦楚耐得曰多缩。《奉天通志》对多缩的诠释,有些匪夷所思。

苦楚耐得,应该是坚忍,应该是不“多缩”。况且,《奉天通志》“战惧瑟缩”的注释已经破题,“瑟缩”本是多缩之缩。如此界定语种,有明着(zhi)掩露(lòu)之嫌。

问题在于,表示战惧瑟缩的duōsuōduōsuo应该是哪两个字。
duōsuōduōsuo,表示战惧瑟缩。缩字已有,所差只是duō字。借鉴打颤的词性、词形和词义,duō的本字应为掇,duōsuōduōsuo的本字应为掇缩。

如何认知掇字
,在《康熙字典》中系多音字,含义主要有“拾取”和“採(采)”等。
带有掇字的常用词,通语中有拾掇,东北方言中有圈掇。圈,方音为chuān《现代汉语词典》作撺掇,二字皆从手,动作是否过大呢?立此存疑吧。

在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掇乃方言常用字,含义同打。掇你的啊,言打你啊!
我掇你个屄兜,那个时候,你还不如说是我打你个耳光人人网/曹乃谦对话录在提到《温家窑风景》里的山西方言,引述了曹乃谦先生的这句话。

带有掇字,义同打字的词,也不乏其例。
例一掇送duōsòng打发:云被歌声摇动,酒被诗情掇送。——张《昭君怨〃园池夜泛》‖更被秋光掇送,微放些月照,着阵风吹,恼杀多情。——李弥《声声慢〃木犀》‖笑你腹便便,几见把穷愁掇送。——褚人获《坚瓠补集〃武城词》
例二掇饰duōshì打扮有尚太太陪在一块儿,原车子来,原车子去,要什么紧!掇饰掇饰换了衣服等着吧!——张恨水《啼笑因缘》第十一回


更重要的是,在掇赚和掇哄等动词中,掇字具有的词头色彩,亦与打字无异。
例一掇赚duōzhuàn/zuàn:要知安公子怎生开发那女子,那去找褚一官的两个骡夫回来,到底怎生掇赚安公子,那安公子信也不信,从也不从,都在下回书交代。——《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例二掇哄duōhòng:你妈掇哄你姥姥一辈子了,你还掇哄你妈哩。——张骏(新浪博主)乌盟方言解读八十一到九十

既有掇字与打字同义,又有打颤可供借鉴,多缩何不写成掇缩呢?
掇缩与打颤的关系
打颤(dǎzhàn,《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同“打战”。打战,该词典注为发抖。
哆嗦(duōsuo,《辞海》注;发抖;颤动。《现代汉语词典》注:因受外界刺激而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因为:打颤=发抖,哆嗦=颤动
所以:打颤=发抖=颤动=哆嗦即:打颤=哆嗦又因为:哆嗦=多缩=掇缩所以:打颤=掇缩
可见,掇缩与打颤,同形,同性,同义。
掇缩,在东北方言中有三个读音:①duōsuo。②dēse。③dèse
其衍生词,比较常见的有三个,每个词起码有三个读音。
掇掇缩缩:①duōduosuōsuō。②dēdesēsē。③dèdesēsē掇里巴缩:①duōlabāsuō。②dēlabāsē。③dèlabāsē掇里掇缩:①duōladuōsuō。②dēladēsē。③dèladèsē

掇缩与抖擞的关系
dèse(掇缩)成为热词之前,东北人民并非都会用它。同样的意思,有不少地区的不少人会用抖擞(dǒusou)来表达。

《奉天通志·方言》:省俗谓举动轻佻曰抖擞。谓振起精神亦曰抖擞。美恶同辞也。„„是方言亦通语也,惟意义略别。

,,与音符15谐音。在15之间加上3,以一个主和弦来称谓某种衣料及其成衣,可见方言之转zhuǎi1,3,5,在教科书里被写成哆咪嗦,在生活中却被说成唗咪嗖,亦可见方言之准。


……穿着咪嗖的裤子,就来到砖窑,当背着二十几块砖坯,姗姗而行在通往窑门的坡道上,两腿似筛糠,滑稽的表演,让人笑破肚肠!——内蒙兵团《连部大院》咪嗖,原作哆咪嗦。
掇缩(duōsuo)变读为dēse之后,词义未变;进一步变读为dèse,乃因抖擞dǒusou)之“恶辞”而得义,表示轻佻的举动。

掇缩与抖擞,不仅相因生义,而且高度融合。
例一掇擞dèsou这一天掇擞的,这家伙,一到这时候就相亲。——2012辽宁卫视春晚《相亲Ⅱ》赵本山先生原声
例二掇掇擞擞dèdesōusōu谁象你掇掇擞擞,蹿蹿达达……。——振兴东北网《东北方言词典》引自《新村佳话》。掇掇擞擞,原作嘚嘚嗦嗦,音注dèdesōusōu
例三掇里巴擞(dèlabāsōu:我掇里巴擞地招手,磨滞西天的云彩。——私人领地《再别康桥东北话版》。掇里巴擞地,原作得了八嗖的。磨滞(方音ji,原作磨叽。

“嘚瑟”与蹀躞没有关系
在过去的一百余年里,掇缩(duōsuo/dēse/dèse)多次被套上不同语种不同款式的“马甲”。其中最晃眼的,是出自“御用裁缝”之手的“嘚瑟”

概因不才眼拙学浅,不仅难以理解《说“蹀躞”与“嚼瑟”》的宏旨要义,且无法找出“嘚瑟”与“蹀躞”之间的交集所在,甚至奓胆怀疑江先生将“记音词”当成“同义词”是否概念不清。

dē拟声形容马蹄踏地的声音。dè见下。
瑟】dèse<>①………。②……。
dēi(得儿)赶驴、骡等前进的吆喝声。
上列三条,是《现代汉语词典》对嘚字的全部注释。马蹄之声,赶驴骡之声,与蹀躞何干,看不出来。嘚,何以成为蹀躞的同义词,更看不出来。

sè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25根弦,另一种有16根弦。
【瑟瑟】sèsè拟声……。②形容颤抖:瑟瑟发抖。【瑟缩】sèsuō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

上列《现代汉语词典》对瑟字及其衍生词的全部注释中,亦看不出瑟字与蹀躞何干。即使出现在动词瑟缩或瑟瑟发抖中,瑟字的功能也只能是缩或发抖的修饰成份,而非并列成份。因此,瑟或瑟瑟亦不能成为蹀躞的同义词。

两个不是蹀躞的同义词的字组成一个词之后,能够变成它的同义词,除非是两个字组合过程中产生了化学变化。

在《说“蹀躞”与“嚼瑟”》中,江先生开宗明义,将“嘚瑟二字”定性为“记音的,与词义无关”。继而,又广征博引,力图证明“嘚瑟”是蹀躞的同义词,获得蹀躞向其授义的理据。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不管怎么看,不才都觉得江先生似乎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莫须有的记音词“嘚瑟”,套用同义词之间相因生义的原理,缺乏起码的前提条件。如同证明鸡蛋能够孵出小鸡,首先应该确认鸡蛋真是鸡蛋,而不是鸡蛋形状的石头。石头无论怎样变,也不能“相因”生鸡。

如果说记音词能够变成同义词,毋宁说注音符号能变成词汇,毋宁说国际音标能变成英语单词。

“嘚瑟”组词缺乏正当性
“嘚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注无疏。就是说,只有词条的注释,没有词素的注释。

首先,“嘚(dè”字的注释为零,似乎是专为“嘚瑟”组词而“定制”。没有任何含义的字,甚至连语助词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衬字吧?

其次,瑟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应该是名词。其衍生的瑟缩和瑟瑟发抖,与窸窣作响的词形词性相同。窸窣,为拟声词,瑟和瑟瑟也应该当作拟声词使用。但该词典没做这般注释。

拟声词作动词,似乎不存在什么障碍。但是,双音节的拟声词,通常模拟的是一个主体发出的声音。心里咯噔,锅里咕嘟,嘴里吭哧,相机里咔嚓,无不如此。

在这里,姑且将“嘚”字当成拟声词,假设“嘚”与“瑟”都作动词。嘚——马蹄在“嘚”;瑟——琴在“瑟”。两个句子合在一起,说“它们”在“嘚瑟”,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合逻辑。

不惟拟声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也要求主体的单一性。你在山间骑马,他在河畔抚琴,能不说你们在骑抚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反过来,你一个人骑马又抚琴,人们见得多了,则可能说成你在骑抚。如同吉他弹唱,一个人可以弹唱,一群人也可以弹唱;有人弹有人唱,则不能说成弹唱,而要说谁演唱,谁伴奏。


所以,两个主体所用的两个动词,通常不能合成一个动词。“嘚”与“瑟”合成一个动词,没有正当性。

结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嘚瑟,哆嗦,多缩,皆为掇缩duōsuo/dēse/dèse的记音词。掇缩,作为东北方言词,从未获得认真的解读。

发抖或颤动,是掇缩与打颤两词共同的本义。两词同形,同性,同义。掇缩又与抖擞之“恶辞”相通,因而能够相因生义。掇缩变读为dēse,符合东北方言读音变化的客观规律,且有《康熙字典》可资借鉴。再次变读为dèse,是为了在形式上区别原有义(颤抖)与类推义的“恶辞”(轻佻的举动)

拾壹多余的话
我们的方块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诠字释词,应该谨遵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法宝——六书。通语,方言,概莫能外。四体不通,尚有二用。记音词“转”正,同音字替代,不合六法,有违祖训。

拙文谬误之处,诚待看官赐教。若蒙江蓝生先生屈尊赐醍,不才将荣幸之至。
20147月)

—————————
参考文献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2007《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金毓黻主编2003《奉天通志》,辽海出版社唐聿文2012《东北方言大词典》,长春出版社
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社科院语言所2012《现代汉语词典》第6,商务印书馆江蓝生2011说“蹀躞”与“嘚瑟”,《方言》第一期段守新的日志张宝/曹乃谦对话录》,人人网百度搜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a24c72a300a6c30d229f3d.html

《谈“嘚瑟”与掇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