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支笔,些许行囊——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x

发布时间:2023-02-23 15:46: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个人,一支笔,些许行囊——读《文化苦旅》有感
我们一直在旅行,一直在等待着某个人,或某些事物,可以成我们的伴侣,我们的信仰。
初翻开这本书,第一次去读,便已被深深震憾。
也难怪,读这本书要慢,要细,其中的闻见,其中的思考,非常人所思,常人所见。也许,这便是余秋雨先生苦旅之后的思考所带给我们的震憾。就像是曾经封闭的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由敦煌行至阳关,从邈远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在安静的三峡之下苦苦冥思,曾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语,更曾行走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前,一个人,一支笔,些许纸,一些行囊,余秋雨先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起始之处与令人思考良多的文化之地。余秋雨先生,始终在行走,然而支撑他的是什么?是对中华文化的执着?是读诗书后去看世界的欲望?可能就是去求索文化根本的信念。
总有一些地方,让你感受良多,书中的风雨天一阁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范钦,天一阁的创始人,诞生于十六世纪初期,一个注定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别的藏书阁也有,别的藏书家也有,但至今留存的还有几个,不是毁于天灾,便是毁于人祸。二百年的存积,可散于一朝,三千里的搜聚,可毁于一夕。这样,其灾是文明命运的缩影。
他是一名官员,他正直,负责,能干,所以他就踏上平坦的官途?这不可能,几度受诬告,几度诏雪,他已看破世间凡俗。而藏书,他更是将其作为自已的职责。而他对于藏书所做,所达的痴迷不懈,更是令人难以企及,余秋雨先生在文中如是说:“不讲理由的

痴迷,再加上工程师般的精细,这就使范钦成了范钦,天一阁成了天一阁”范钦的精神,恐怕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能企及。
范钦就是范钦,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使他甚至抛开了仕途的利益,他坚持不懈,不畏惧一切困难,亲手去打造去保护日后无比重要的天一阁。
可是天一阁,后来书箱遭遇偷掠,只保留下一小部分书籍了,而这保留下的一部分,是无数有文化良知的人,所付出心血才得以保留的,令人痛心。
现代的文化亦然是如此,淹没在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和欲望金钱之中。记得那一天,我走过一条新建的老街,走进去,一块石屏风,两旁绿树成荫,叶子上还泛着绿光。屏风之后,是一条幽深寂静的小巷,远处若有若无的,几株不知名的小花生长出来,我彷彿能看见,几扇窗户打开了,深巷中的几名女人,不知谈论着什么,不时又笑着,忽的,一名着青衫的书生快步走来,走得拘谨,走几步,又放开了,快步走去,轻轻扣门,门应声打开了,交谈几句,作了揖,将长袍的一角提起来,跨进门,门关上了,摇得门前风铃叮咚作响,随之,又恢复往日的深巷寂静了。
走出深巷,一片青砖黛瓦,北边的商铺,靠近水边,几扇门板倚着墙角边,一砖一瓦与水相和着,渐渐,一幅江南水墨画出现在眼前,全都展开。南面的大街则比较宽阔了,一个人,抬头望望挂着的满满的红灯笼,一景一物,一人又现在我身边。
更多的人则是聚在茶馆里,泡上几杯清茶,围坐在一起,讲些什么,谈论些什么,大家没有什么拘束,泡上一杯茶,品一品意韵幽远,论一论千古史话,一下午的时间就消磨过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c5fe5d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f5.html

《一个人,一支笔,些许行囊——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x.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