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2-01 00:56: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孔子》读后

龙政小学校 陈茂财

在纪念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的时候,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的长篇小说《孔子》问世,一部纯文学严肃的历史小说,居然成为畅销书,不少国家也翻译出书。《孔子》这部著作之所以成功,因为井上先生做了辛勤的长期的准备工作,读了很多书,跑了很多路,熟悉有关当时的历史地理。

孔子当时的生活具体细节,孔子当时吃的是不是米饭?用不用筷子?郭沫若先生曾写过《孔夫子吃饭》,因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饭吃,颜回出来接洽,取得农民的谅解,农民送了白米,但想到郭先生那是在开孔夫子的玩笑,是白米还是杂粮,不敢肯定。至于筷子,只知道西汉有铜筷子出土,孔子当时是否用木筷子,也不敢肯定。还有一个问题,谁给孔夫子当车夫。

大家知道,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写海伦的美,不是由海伦自己出场亮相,是通过人们的议论来表现的。《孔子》长篇小说,布局宏大,内容丰富它也采取同样的表现手法,用蔫薑来回忆讨论孔子的风貌与学说,比孔子自己现身说法更恰当客观,更有说服力。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蔫薑其人,也学了孔夫子的讲学方式,诲人不倦地慢慢展开下去。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孔子的伟大之处,是在这“仁”字上面,“仁”是孔子的理论道德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是为了让全人类过上幸福生活所必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亲密团结,使大家在世上活得有意义。人有权利得到幸福,也应帮助别人得到幸福,先生引用孔子的语言,而做了很好的解说,“仁”的主旨在“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爱人,所以热心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因人施教的主张表现出诲人不倦的意义。而且延伸到生死与仁的更高境界,“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政治家必须把“仁”融进政治,从政治者抱仁爱之心,施行仁政,扩大到整个社会,“搏施于民而济众”。当然仁的内容与外联,包含多方面的问题,小说不是写孔子的思想论文,难求四平八稳,面面顾到,那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天命,要选择它的积极的方面来说明意义,而撇开那些听天由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思想,所谓天命是天赋予给人应该努力的使命,要治理乱世的使命,未必能得到上苍的保佑,随时都有艰难险阻,但也不能因而懈怠退缩,要争取实现人类社会安宁幸福的环境,孔子富于理性,不宣传迷信。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小说的每个字都用现代话,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孔子和学生们的解说“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与道教、佛教所说的鬼神、轮回之类,完全不同,重真实、不重虚幻,没有渲染宗教色彩,在那个时代,有这种卓见,也是富有使人崇敬的魅力。《孔子》最后一章,追述了在孔子一百多年前的葵丘会议,这是写春秋诸侯以齐桓公为首的和平会议。这表示先生希望有融洽的人类社会、和平相处的国家关系。这也是合乎时代的潮流、与世界人民的心愿。企望飞来的凤鸟自由翱翔,出现的麒麟安乐行走,那么一个升平的天地。

读《孔子》之后,对孔子加深了了解,使我回顾,让我思考。历代封建统治者,“总是重新塑造孔子,使之成为维护礼治秩序的精神支柱。”“用种种白粉给他来化妆。”还有后代的腐儒,在孔子的天空散布了暗云,这不能归罪于孔子,要打击的是这些对象,不应打击孔子本身。当然,圣人也不免有时代与阶级的限制,不能要求《论语》每一句话,都完全正确。过去有一种阶级分析,把孔子归属于奴隶主。爱人是爱奴隶主阶级,因此孔子便一无是处。这实在是一种教训,学术可以反正探索,但是不能不尊重科学。

另外是关于对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谁都明白要保持批判的眼光,不取国粹主义,也不取欧化主义现代化不等于欧化。所谓黄土色的土文化,不一定落后,蔚蓝色的海文化,不一定先进。要科学地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孔学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它的潜力和活力。事实证明,它不是可以轻易打倒的。而需要重视它。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不能死守排除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继承改造传统文化,在这基础与立场上,吸收、消化外国的优秀文化有机地融洽为一体,借以发扬中国特色的文化主体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fa1459be23482fb4da4c23.html

《《孔子》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