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案例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及反思
张淑芬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重点在于激起学生探索的豪情壮志。教学本文我采用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多角度的理解寓意: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深刻寓意、领悟学无止境的人生道理、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可贵精神。
我利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要句子。在学生学懂了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
旁白: 孔老夫子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下面这一幕会解除我们的疑问。
生甲乙:(两小儿上场)“我对!”“我才对!”
孔子:(孔子从西上场。两个小儿也迎了上去。)你们在吵什么呀? 生甲乙:我们在争辩日头中午离我们近还是早晨离我们近。 生甲: 我认为太阳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生乙: 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生甲乙:您,您是名闻天下的孔老先生,您的知识比我们多,您来评一评,我们俩到底是谁说的对呢!
孔子:哦,那你们各有什么理由呢?
生甲:您想,早晨的太阳大的像车上的篷盖一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乙:可是,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这,这??两位小学士,老朽实不相瞒,我也不能断定你俩到底是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生甲乙:笑,谁说您知道的事情多呢? 孔子:老朽无知,愿拜两位为师。(施礼)
生甲乙:不行,不行,要我们收徒,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怎能做您的老师呢? 旁白:这时,正巧遇上周游古今中外的超人--小博士来到这里,让他来给你们解答
吧!
小博士:我知道你们问题的答案。太阳在日初和日中离人的远近几乎是一样的,它们的差距是三万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记。
那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一是视觉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大小物体的对比下,给人的感觉不同。(幻灯展示内容和图片) 二是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太阳与背景的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在不同亮度背景下,物体的大小给人的感觉不同。(幻灯展示内容和图片) 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幻灯展示内容和图片)

孔子:您的学识渊博,我应该拜您为师才对啊(施礼)
小博士:(边扶边说)那怎么行?我了解这些只是因为我生活的时代比你们生活的时代科技更发达,其他方面我比你就差远了。
生甲乙(下场)孔老先生真是名不虚传,谦虚待人,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站在原地叹)世人多以己为大,孰料小儿之睛更锐也,吉乎!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啊!
旁白:同学们,剧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就不一样。
现在请我们的导演给予指导。(学生指出表演中的不足,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所受的启发。)



课后反思:
这节课充分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都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由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些在这课本剧的表演中都有所体现。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课本所必须传授的知识,也丰富了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课本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 首先,《两小儿辩日》的课本剧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与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溶为一体。
其次,它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本剧的演出提供用之不尽的源泉。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第三、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气质,在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性格,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明白事理等各方面,都有一般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甚至在有些方面起到以一挡十的作用。如导演指导这一环节的安排,既使其余同学认真观看表演,受到美的熏陶,又让他们把同学的再创造与自己的再创造进行比较,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还让他们把自己的再创造中优秀的成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剧这一形式不仅仅在语文这一学科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做人”与“成才”的整个基础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如果能在具体实践重视课本剧这一形式,重视指导学生排演,学生们定会受益匪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e44244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e.html

《两小儿辩日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