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咏竹诗的创作动机成因探析

发布时间:2020-11-06 14:49: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郑板桥咏竹诗的创作动机成因探析

唐萌

【摘 要】[摘要]清代诗人兼画家郑板桥的咏竹诗创作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鲜有对其咏竹诗的创作心理进行论述。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相关视角,探析郑板桥咏竹诗创作动机的形成原因。

【期刊名称】现代交际

【年(),期】2011(000)007

【总页数】1

【关键词】[关键词]郑板桥 咏竹诗 创作动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群体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爱竹成癖,擅长画竹,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

创作动机是推动作家真正进入艺术创作过程的内在需要或心理驱力。在创作过程中,动机执行着激发构思、推动传达,引导整个创作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重要功能。”[1]想更好地理解郑板桥的咏竹诗,就要首先了解他的创作动机产生的原因。我们知道,一个作家进行创作的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包含着好几种性质不同的动机。

一、时代的原因

郑板桥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虽然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专制的朝代,各级臣子必须俯首帖耳地听命于皇帝,必须绝对服从上级官吏。官场充斥着腐化、堕落。特别是到了乾隆中后期,这种腐败的局面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精神奴役的气氛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远不会有智力活跃的人民。只要哪里存在着凡原则概不得争辩的暗契,只要哪里所谓争论是避开了那些大而重要足以燃起热情的题目,人民的心灵就永不会从基础上被搅动起来,人们永不会享有思想动物的尊严。”[2]显然,在这种严酷政策高压下的文人,内心世界一定是极度痛苦的。然而即使在这样凄苦的环境中,郑板桥也一直保持着自己人格高度的独立性。他在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共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任期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对连年饥荒的穷苦百姓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决定辞官返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9fbe4a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0a.html

《郑板桥咏竹诗的创作动机成因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