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8-20 16:55: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提出质疑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味赏析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退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大潮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水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7.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五、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退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鹅、卵”等5个生字,会写“牵、稼”等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调动所有感官,发挥想象,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月光下的动人场景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月亮图片、《月亮船》歌曲下载 

课前查阅有关月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除了刚才同学们吟诵的这些古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读课题。 

二、预习检查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全班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3.运用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等(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4.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说给同学听。 

5.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和阿妈走月亮时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你都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深读感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一)感悟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简单写出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二)学生自读批注。 

(三)小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班级展示。(交流时,学生说到哪里就要让在这个地方有想法的学生补充说完) 

预设1.教师预设感悟交流点排比句:(当孩子谈到其中一个排比句,引导孩子感知排比句的特点,找出其它排比句,并试着用排比句说话。) 

⑴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勾勒出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清晰的景物,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意境。 

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导孩子读出这种安静、祥和的意境,感受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⑵“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了什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朗读中加深感受。  

预设2. 当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让学生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流着”一词用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述) 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抱”,而不用“映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拓展阅读 

读吴然的《歌溪》:请同学们结合文中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练习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月夜中妈妈和我共读励志故事,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春天里有我和爸爸放风筝的身影,早起的山坡有我和妈妈奔跑的足迹……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尝试用一组排比句写下来。 

例如:妈妈的爱,是我上学时反复的叮嘱,是我失意时鼓励的目光,是我生病时关切的话语。 

四、板书设计: 

2、走月亮

看到的:   

         听到的: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提出问题

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明确:归鸟、夕阳、芦苇 

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四、分析诗歌 

1.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明确:鸟儿归巢,倦了。 

2.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绮丽的想象。 

3.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明确: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问题: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了。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六、小结

在这首小诗中出现的“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 “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在这仿佛自然天成,并不经意的收句中,竟也隐含着这样的人生启迪,这无疑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这首小诗的意蕴空间。

7、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八、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倦鸟

斜阳

头白的芦苇

花牛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罗、眠、霸、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花牛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对,就是花牛,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关于花牛的诗,它就是(生齐读课题:花牛歌),这位诗人是(生:徐志摩)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三、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四、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纯真美。 

1.接龙读诗歌。

2.这首诗写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花牛呢?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4.诗人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不同动作,分别是哪些?结果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坐——压扁了剪秋罗

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5.全诗一共四小节,每节都描写了一个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四个画面。

①指名学生描述每个小节的画面。

②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指导。

6.学生再读全诗,品析诗歌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意境。

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配乐声中齐读全诗。 

六、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搜集徐志摩相关的诗歌并朗读。

2.仿照《花牛歌》的句式,尝试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花牛歌

坐 压扁了剪秋罗

花牛 在草地里 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 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4* 繁星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媒体出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媒体出示)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了。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媒体出示关键句)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媒体出示)

   例:星群密布

    (   )  (   )  (   )

  2、复习词语:(媒体出示)

    纳凉 星群密布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梦幻

五、拓展延伸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六、板书设计

               4、繁星

                                  

             从前    家乡             

             三年前   南京     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

             如今    海上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能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课件、环境污染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大自然中的美,但老师前天却发现这么美的地方有几处不和谐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多媒体出示有关破坏环境的图片)

2.生谈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二、想一想

1.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2.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三、议一议

1.先在小组内交流。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做一做

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的布告栏里。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2、能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描写。

  3、把重点的部分写具体。

  4、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地方的特点进行介绍。

教学准备:

  自己喜欢的地方的景物的图片或游玩的照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播放: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再看一组照片(课件播放:这是我登上北京香山顶峰的留下的精彩一刻;这是我游北京的颐和园留下的回忆。这是2008年去北京我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同学们在假期是否也出去旅游了呢?是否也有自己喜欢的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去过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

二、读题思考,弄清要求

(一)过渡:同学们愿意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吗?(想)那么,你打算怎样介绍这个地方呢?

1、你准备推荐哪个地方?

2、这个地方在哪里?

3、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看书13 页举的例子,总结方法。

1、描写地方的环境(景色)。

2、描写地方的历史。

3、描写地方的生活。

4、描写地方的食物。

5、描写地方的人们。

三、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过渡:知道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四、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

  2、你的这篇文章打算怎么写?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五、静心习作,评议草稿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3、誊写习作。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范文】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环境幽雅,风景迷人。

  走进公园的大门,就可以看到这里绿柳成荫。向远望去,就能看见白塔高高耸立在青山上。再将视线向下拉,就是一个太湖,潮水碧绿。往里走,就能见到一些古香古色的小亭子、一些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和工艺精湛的香炉。在这里,到处都能看到柳树、松树,真可谓绿树环绕。每天清晨,鸟儿刚刚开始鸣叫,就有一些老人在晨练。他们或打太极拳,或练剑,或坐在树荫下休息,或在小亭里下棋。这时来此散步,呼吸着饱含水分的清新空气,能使人精神百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里不但景致好,而且名胜古迹颇多。有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小亭子,有色彩华丽、造型巧妙的牌坊,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小亭子就像一串串璀璨的明珠。它们奇特的构造、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鲜红的柱子……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的白塔有着印度塔的风格。塔身有19层,塔顶挂着一个铜片,上面有一些风铃,一阵风吹来,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可以传得很远,很远……北海的长廊默默地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它的横梁和檐上都绘着一幅幅画,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绘画精美、耐磨,久经风霜却不褪色,每幅画还描了金边,让人赞不绝口。

  我喜欢北海,因为它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本组课文的语言,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4.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本组课文的语言,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2.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描述画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课文的语言美。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二、语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正确读准每个词语的字音。

2.自主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不知道的词语查字典。

3.小组交流讨论看到词语想象的画面。

○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功夫

1.读加点的词语,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并写下来。

3.小组内交流,将自己写的内容读给小组其它成员听。

4.小组再派代表选取一篇佳作,在全班内交流。

三、书写提示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默读书写提示,注意书写要求。

2.根据书写提示,自己动手写一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结合生字注音,自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指名读。

4.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5.自读尝试背诵。

6.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豌豆荚。     

2.请学生描述。      

3.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普通的豌豆荚在作者笔下是多么富有情趣。     4.导读3—8自然段。      

5.学生自由读,说说豌豆们各自的打算,并用几个字归纳它们的愿望。     6.引读第9—12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粒最小的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拿出课文,标上段号。     

2.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是怎样长好的?再读读课文13—17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三、边读边思,体会情感     

1.根据板书提出问题。      

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提问,并通过重点研读课文13—17段,联系上下文阅读解决问题。     

2.随机朗读。     

想象说话:

(1) 小姑娘看见绿色了,心里真高兴,。     

(2) 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小姑娘,。      

(3) 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

3.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学习课文第1820段。     

独立说话练习:      

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      

4.学习1921段理解作者对五粒豌豆的两种态度,小结。

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

  6、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等13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2.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1)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2)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多媒体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在这里,“反复”就是第①种解释。

 (3)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3.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4.理解了生字词,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三、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实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实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实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实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实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8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

  (2)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谢谢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 等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六、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8.*蝴蝶的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激发学生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探索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朗读理解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最后定格下雨的图片。   

过渡: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蝴蝶的家在哪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课文初读: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理解生词。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自学:课前预习。   

、讨论:小组交流预习情况,要求:   

1.先在组内,组长组织检查预习情况,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认读,识记方法,词语理解。   

2.小组交流不懂的词语,共同解决。   

3.小组确定发言方式,准备进行小组展示。   

、答疑   

1. 小组展示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   

2.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识字情况,对难写生字进行相机指导。   (1)认读词语:躲避 震撼 喧嚷轻盈玷污。   

(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震撼 喧嚷轻盈玷污。   

(3)出示单个的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巩固汉字,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4)抽查学生对单个字的认读情况,边读边组词。(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指导书写生字   你在识记这些词语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记?识记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读完了,文章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五、自测   

六、自结: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这一课。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3 .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积累背诵。  

二、自学   

(一) 出示自学提示:(一分钟)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呢?划出有关的词句,在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再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五分钟)   

三、讨论   

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 

四、答疑预设:   

(一)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中作者为蝴蝶担心。“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1.抓词语:“常想”——他总这样想,一直为蝴蝶担心。感受:作者直接表达他对蝴蝶的担心,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作者的心。   

2.体会读。我们听到了作者的担心。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3.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什么是“喧嚷”?什么地方是喧嚷的?这些地方怎么样?这里是谁在喧嚷呢?“雨点密集地喧嚷着”,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②震撼:什么是“震撼”?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担心、着急。)这种担心、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心。   

4.课件播放雷声音效,渲染气氛,加深感受。   

5.指导朗读。   

(二)体会蝴蝶的柔弱,作者为蝴蝶担心。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相机指导朗读。   

2.想象: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弱不禁风啊!作者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4、暴风雨是如此猛烈,蝴蝶是这般柔弱。如此强烈的对比之下,作者怎能不为蝴蝶担心呢?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5.积累背诵  

(三)第三、四自然段。作者寻找和猜想蝴蝶的家,但还是没找到,更为蝴蝶担心了.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想象田园画面中没有蝴蝶的踪影,体会作者的着急。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心情又是怎样的?   

2.抓住最能表现作者失望的词语,体会作者苦觅而无结果后的急切心情。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对雨中蝴蝶的担心越来越深,简直无法排遣。   

4.句子训练:   

(1)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2)蝴蝶的家到底在哪呢?   

(3)它们的家会不会在桥下面呢?这里从没见有蝴蝶落在石头上的呀!

读这三个句子,想一想每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三个问号的作用一样吗?   

5.仿写:   

我来写:它们的家会不会在桥下面呢?这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落在石头上的呀!   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下面?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   

它们的家会不会——————?————————————!   

(四):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引读第5自然段。   

仿写: 我想,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   定————??   

感情朗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五)点明主旨。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升华主题,学会关爱。   

五、自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载不动一个水点;_____________,一点儿水都不能玷污上的;________,________,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二) 仿写。

蝴蝶的家在哪呢?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它们的家会不会________ ? ________ !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________,一定________

六、自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发言)

习作——小小“动物园”

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出家人和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氛围。

2.发现并初步运用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

3.感受表达过程中收获习作的快乐与成就感。

教学重点:

能够找出家人和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氛围。

教学难点:

发现并初步运用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游戏:动物猜猜猜(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图片上动物,其他同学猜动物。)

2.播放动画,情境引入:同学们,有个孩子把他的家想象成了小小“动物园”。那里有哪些动物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明确写作要求

1.指名读P31第一段。

2.分析家庭成员与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

3.指名读P31“想一想”。

4.互动交流,打开思路:把自己家也变成动物园,你觉得你的家人分别像哪种动物呢?

5.反馈引导:能从外貌、性格、习惯、爱好、本领、品质等不同角度说清家人像什么动物,哪里像。

6.小组交流:借助“动物园”导图说说家人分别像哪种动物。

三、合作探究

1.教师配合家人照片,介绍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触发情感共鸣。

1)出示教师个人形象图,学生识别。

2)教师介绍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

3)导语激励:我家还有绵羊,妈妈妈妈、公鸡爸爸。你看,我把他们写下来了,有意思吧?你们也来写写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吧。

2.口头描述。学生描述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中的一位成员。

3.交流讲评。

4.同桌互评。

四、习作

1.交流讨论:如何将家人写得更像动物,更有趣?随机提炼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夸张等小妙招放大家人的特点。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作品展示,全班自主批阅,圈画精彩语句。

4.集中赏析佳作。

五、情感升华

1.交流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的感觉。

2.后续习作任务:继续写其他家人,形成完整的作品。家长评一评,作品秀一秀。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所描写的动物和家人相似度高不高。

c.语言优美有趣。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范文】

我家的“动物园”

有人说,家是爱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雨。而家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物园。

你们一定会问,家怎么会是动物园呢?如果你不信,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妈妈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她一天最大的享受就是干家务活,她还常常说:“做人哪,一定要勤快些才好。”如果你到我家来一定会看到我妈妈忙碌的身影。我时常劝她不要太辛苦,免得累坏了身子。可她总说:“没事,多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嘛。”

说起我的老爸,那可真是十足的“大懒猫”。每天一下班,他便躺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唱着小曲。那逍遥自在的样子,别提有多舒服。你们说,我爸爸是不是很懒呢?

嘿嘿,要说我嘛。就是一只贪吃 又机灵的“小老鼠”,有空就“啃啃”客厅里的零食,有时还会“偷”一些零食,放在书房一边看书一边吃,还经常把家里翻的乱糟糟的。如果看见爸爸妈妈不高兴了,我就躲得远远的,免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胆小如鼠”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这就是我的家,难道它不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物园吗?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会辨析形近字。

2.学会掌握并运用四字以上的成语。

3.了解设问句,并学会运用。

4.熟读并背诵有关“好问”的名言,积累名言。

教学重点:

学会辨析形近字,掌握并运用设问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积累运用四字以上的成语和有关“好问”的名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小组内交流阅读与思考的联系。

 2.全班交流、展示。

二、识字加油站

1.多媒体出示三组词语。

第一组:驻扎 蛀虫 拄拐

第二组:捐款 娟秀 手绢

第三组:花苞 冰雹 鲍鱼

2.领读词语,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3.分组读词语。

4.生观察三组词语,有什么发现?

5.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

7.发现:第一组词语中“驻、蛀、拄”三个字的结构相似;第二组词语中“捐、娟、绢”三个字的结构相似;第三组词语中“苞、雹、鲍”三个字的结构相似。它们都是形近字。

 8.出示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全班齐读生字。

三、语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多媒体出示句子。

那是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是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2.教师领读。

3.生自读。

4.生自主理解两组句子表达效果的异同。

5.教师点拨。

6.进行句子仿写。

7.全班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问号的用法

1.多媒体展示句子。

①从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②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③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2.指名学生读句子。

3.观察句子,有什么特点?

4.小组自由交流,分享发现:

(1)这些句子有两部分,前面是一个问句,后面是回答。

(2)我发现这些句子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5.师补充设问句的知识点。

(1)设问句的含义:先提出问题,后面做出回答,自问自答的句子。

(2)设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6.进行句子仿写。

7.全班交流自己的作品。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学贵有疑,善于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关于“好问”的名言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2.出示书上的名言。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韩愈

3.练读名言。

a.学生练读,及时正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c.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4.背诵名言。

5.励学导行。

a.尝试运用:老师描述情景,让学生选用这些名言加以运用。

b.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毛笔或钢笔写下来,或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朋友共勉。

6.扩充积累。

摘抄、背诵关于“好问”的其他名言。  

9、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记得吗?

    (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的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并通过书上的配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〇”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5、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暑假一定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吧,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

方,那就是庐山。【课件出示:庐山风光】

是呀,庐山风景真美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这首

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庐山的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展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课件展示)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3、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三、读《题西林壁》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评价,齐读。

3、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

4、教师有节奏地范读。

5、齐读。

6、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

9、齐读。

四、读古诗,解诗意。

(一)学生自学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说一说。

(二)师生交流

1、结合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解诗意

学习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件展示)教师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学习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点理解“缘”的意思。

归纳诗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

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

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五、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七、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形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雪梅》,会认6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 “搁”,放下 “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 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雪 梅

白 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课文中准确、形象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

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

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嫩、隙)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

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

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

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叙述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当堂检测。

九、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 ”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

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

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轻声朗读。

2.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

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九、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11 、蟋蟀的住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宅、搜”等12个生字。会写“临、卧、钳”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和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2.每生准备橡皮泥一盒,白纸一张。

3.课外准备《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

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二、自学课文,“买票进宅”。

1.生自由试读课文。

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情况: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买票进宅”。如认读生字、

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难读句子。

三、默读课文,“看宅划说”

1.这小蟋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用“——”划出有关

句子。

2.反馈交流讨论。

3.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a.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橡皮泥捏宅”

1.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课文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人小组合作打造这项“伟大的工程”。

3.生拿出橡皮泥,捏造蟋蟀的住宅。

角色转换,“广告创意”

1.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

2.语言转换,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设计广告。

五、作业:交流汇报,评选最佳创意广告词。

第二课时

一、广告链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生的精彩广告词,感情朗读。

a.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

b.蟋蚌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

c.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

2.读到这儿,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大声地说上一句:

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

舒适的住宅。

二、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在昆虫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这位建筑工程师是如何挖掘的呢?

2.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a.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

b.划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3.汇报交流。

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三、升华课文,谱写歌词

1.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还知道了它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蟋蟀爱唱歌,蟋蟀的歌声也很动听,现在,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2.展示《蜗牛与黄鹂鸟》的歌词,蟋蟀和蝉都是歌唱家,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蜗牛与黄鹂鸟》,创作一首《蟋蟀和蝉》的歌词好吗?

四、生创作交流

师生伴着《蜗牛与黄鹂鸟》旋律,齐唱改写歌词《蟋蟀和蝉》。(附歌词)

啊门啊前一只小蟋蟀,啊造啊造啊造住宅。

工具柔弱又简单,一点一点往下挖。

啊树啊上有两只蝉,阿嘻嘻哈哈在笑它。

洞穴随处可以找啊,何必辛苦整天挖。

啊蝉啊蝉啊不要笑,自己造住宅才舒服。

五、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选做题。

a.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师如何建造的?

b.用以下几个小动物编个故事

蚂蚁 蜜蜂 蟋蟀 蝉 蝗虫 螳螂

六、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2.调查学生的视力情况。

3.分析影响视力的原因。

4.培养学生的保护眼睛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良好的卫生、学习习惯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有关保护眼睛的挂图、幻灯片、视力表及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班有了新变化想不想知道?出示班级采访近视眼同学的记录。看了短片,你想说些什么?眼睛出了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方便?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引导:由此看来,眼睛的作用太大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爱护眼睛 保护视力(板书)

二、答疑解惑 

1.提出质疑:影响视力的原因有哪些呢?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汇总交流的信息,派代表在全班发表小组的意见。

4.教师总结:

①用眼不卫生。

②习惯不好。(看书、写字的姿势不对,长时间看电视,长时间玩电脑,在光线太强的地方看书写字……)

3、方法解读

1. 过渡:影响视力的原因有很多,那我们应该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呢?

2. 指名几个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

3. 分组讨论。

4. 全班交流。

5. 总结方法。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睛。

(2)“三注意”①看书写字姿势正确,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远。 

        ②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看书学习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 

③坚持做眼保健操 

(3)“两不看” ①光线太强太暗不看书。 

②躺卧行走坐车不看书。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的“侦察兵”。眼睛不好,我们的生活学习会受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眼睛,擦亮我们的“窗户”。

习作——写观察日记

第1课时 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好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2.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

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写具体。

教学难点:

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说新发现

学生谈谈今天的新发现并说说怎么发现的。

板书:看

板书:听

我发现……板书:仔细、认真

小结:观察的“好帮手”: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双手、大脑

2、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三篇文章,《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3、师小结后导入: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

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过渡:同学们,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

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

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

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

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①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

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

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

想象等。

②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

 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

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③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三、品读日记

1、小组交流。

①读自己日记里精彩的片断、句子。

②给别人提提意见。

2、全班交流:

读自己的好句子,说说别人给你提了什么意见;

也可说说你给别人提了什么意见。

教师相机小结:要写一些好词好句,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想,使文章具体生动。四、激发思维确定题材

1、老师出示川剧变脸的录像,老师谈谈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2、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观察时的新发现,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说一说。

3、老师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也行。

1:把两个大小均匀的鸡蛋分别放进盛有清水和盐水的容器里,观察两个鸡蛋的变化。

2:将胖大海丢进一杯盛满满清水的杯子里,观察杯子里胖大海的变化。

五、习作要求

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

2、认真思考,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写得具体生动。

3、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的。

4、写清楚你观察的时候心情或想法。

六、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七、学生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习作讲解,学生自评

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作中讲解,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导自己的习作。

二、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

  朗读法。

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⑴句子是否通顺;

  ⑵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⑶有无错别字;

  ⑷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

  ⑸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也可以自己修改

四、在修改的基础上,将习作写好,誊写。

【范文】

观察日记

今天我闲着没事,看见了几只蜗牛。我便观察起它们来了。

蜗牛的头上长着直直的触角。它圆圆的眼睛似乎长在直直的触角上。它的背上背着一个又圆又大的“房子”,卷成圆圈的花纹印在蜗牛大大的“房子”上。它没有可以活蹦乱跳的脚,它只能慢慢的往前爬。

我打算让所有蜗牛来一场爬行赛,距离只有两格瓷砖格子。蜗牛刚开始方向感都还可以。可是过了一会儿,蜗牛开始往不同的方向前进,有一只蜗牛往左爬行,一不小心,它掉到台阶下去了。我连忙跑下去,心里在为它担心:它会死掉吗?等我到了台阶边,我看到它淘气地贴在台阶的边沿上。我慢慢把它们拾起来,装进了瓶子里,放入小水池里。天色不早了,我们一起睡觉去了。

第二天,我又来观察蜗牛了,蜗牛已经渐渐长大了。上次我看见它的时候它只有中指的手指甲那么小,现在有大拇指的手指甲那么大了。

我又组织它们进行爬行赛。我想看看它们长大了,速度有没有变快?我观察了很久,感觉它们的速度还是那么慢。我想蜗牛可能饥饿过度跑不快。于是我拿来了充足的食物——菜叶和面包屑,蜗牛爬得慢吃东西的速度也很慢,过了好久食物才有所减少。好容易等它们吃饱了才又慢吞吞地爬了起来。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蜗牛是长大了,但是速度却没变快。

观察身边的东西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好玩!让人受益匪浅。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在交流平台中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

2.了解不同动物家的名称。

3.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作用。

4.熟读并背诵气象谚语。

教学重点:

1.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

2.了解不同动物家的名称。

3.熟读并背诵气象谚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魅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句子、谈体会

  (1)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几句话。

  (2)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3)指名同学读气泡里面的话,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找句子、学方法

  (1)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二、语句段运用

(一)给小动物找家

1、理清生字,认读“厩、棚、圈、穴”等字。

2、认识书中展示的八种小动物。

3、为小动物找家。(每个小动物家的名字都不一样,你能将小动物准备地送回家中吗?)

4、指名同学回答。

5、总结学生的答案。

6、多媒体展示:

狗窝、鼠洞、鸟窝、鸟巢、猪圈、马厩、鱼塘、牛棚、虎穴

7、全班齐读多媒体展示的词语。

(2)品析句子

1. 多媒体展示两组句子。

2. 指名学生读句子。

3. 观察两组句子,上句跟下句有什么不一样。

4. 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①逐渐:慢慢地。在这里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写出了爬山虎的脚颜色变化的过程。

②最多:表示已经到了上限了。在这里说明蟋蟀的住宅的深度不会超过九寸,是一个约数。

3、日积月累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1.自由读这6句民谚,看谁读得最正确。

 2.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4.课后搜集一些其它气象谚语。

12 盘古开天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浊”“竭”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滋、液、浊”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相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

  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说话,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导语: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盘古,(板书:盘古)初读了课文。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黑暗 创造 宇宙 滋润 血液(一生上黑板听写)

   校对听写结果。

 2.说话导入.

   谁能用咱们听写的这几个词,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最后一段]

   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说说对盘古的印象[伟大]

   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课文,体会伟大

  导语:盘古的伟大流淌在我们课文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进一步感受盘古的伟大。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盘古的伟大。

  找到句子后,找到重点词语,说说你的理解,你的感悟,有收获的请举手

  弹性教学:

  1.教学:“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动作[顶天立地] 老师示范做这一个动作,让学生感悟盘古的伟大。

2.教学: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读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盘古的什么化作了什么?找出变化后,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样

  开小火车读

  自己喜欢哪一句先准备一下,两列小火车开,看哪一组好

  齐读第五段

  请你也来写一句盘古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看谁的想象力丰富、奇特

  [当回作者,拼起来是一段完整的文章]

  交流,互评

  看,盘古就算自己倒下了,还在为创造美丽的宇宙不断努力,我们怎能不被盘古的伟大深深感动:

  教师引领学生:是呀,人类的老祖宗盘古(齐读最后一段)

3.此时此刻,你想怎么来赞美盘古?

 教师示范:“盘古啊,盘古,你真酷!”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4.课后寻找其他的英雄神话

三、板书设计:     盘古  开  天地

              创造     宇宙

           化作:气息     风云

              声音     隆隆的雷声

              左眼     太阳

              右眼     月亮

四肢 四极

躯干 五方的名山

血液 江河

              肌肤     大地

              汗毛     树木

汗水     雨露

   13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堙”的含义,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3.结合课文,感受精卫填海的精神。

4.能用自己的话将精卫填海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理解“故”、“堙”的含义,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并用自己的话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感受精卫填海的精神。

教学准备:大海、精卫鸟的图片,课件,精卫填海完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大家知道的故事可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 生说。 

师: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师: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生齐读课题,师板书:精卫填海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释题。

(1)学生齐读课题。

(2)解释课题的意思。

①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②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总结。

2、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重点指正字音:

少(shào 曰(yuē 溺(

衔(xián 堙(yīn

(3)停顿。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wè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yī)于/东海。

3、再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根据学生的反馈,解决重点词句的含义。

①之:的 ②少女:小女儿 ③故:因此 ④堙:填塞

⑤女娃游于东海:(女娃于东海游)女娃在东海游玩。⑥溺:溺水,淹没。⑦返:返回

5、生尝试翻译,师补充。

三、精读课文,了解精卫精神

1、过渡:刚刚我们一起理清了文章的大意,那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呢?

2、生发挥想象,说说精卫填海的原因。

如:大海侵蚀了精卫的生命,精卫非常愤怒,所以填海。

精卫在东海溺水淹死了,她害怕其他人也会因此牺牲性命,所以她要填海。

……

3、说得真好,同学们想象一下,精卫能把东海填平吗?

①多媒体出示大海、精卫鸟的图片。

②师讲述精卫填海的完整故事。

③生根据图片和故事各抒己见。

4、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总结。

是呀,大海是一望无际的,而精卫鸟是这样的渺小,精卫鸟要想填平大海是多么的艰难,时间会是多么的漫长,但是精卫鸟依然没有放弃,还是日复一日地衔枝填海,由此可以看出精卫的身上有什么精神呢?

5、分析精卫的精神。

勇敢、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四、总结:精卫的精神让我们佩服,值得我们学习。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们也要像精卫那样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精卫: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14 普罗米修斯

教学目标:

  1.会认“斯、惨”等11个生字,会写“兽、狠”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有大致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遭”是平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为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四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意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些其它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五、课后作业。

小练笔:读了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15*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复述故事。

3.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复述故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激趣,图画引入

1.(课件出示女娲补天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学生自由举手答)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怎样补天?女娲补好天后,天会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

2.轮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纠正字音。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动脑想一想,动笔画一画描写在天塌地裂前后人类不同生活的语句。

2.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女娲为什么要修补天地?

3.汇报学习收获。指导学生拓展思维: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学生要了解人民的疾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种场面的心情。)

()学习第3~5自然段

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女娲修补天地的经过。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来体会。“女娲创造了人”,所以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女娲修补天地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女娲怎样修补天地?

3.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

1)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女娲修补天地的经过。(用“先……,又……,接着……,最后……”的句式复述)

3)女娲补好天地后,人间的状况是怎样的呢?(天上有了五色的云霞,天再也没有了坍塌的危险,野兽不敢再到处流窜残害人类,地缝也被堵住了,人类获得了新生。)

4.引导朗读这三段话。

5.修补天地之前人间的状况是怎样的呢?请找出描写人间惨状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出了什么。

(“一道道、黑黝黝、喷涌而出、残害、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这些词展现了修补天地之前人间的悲惨状况。天上的大窟窿被女娲用炼好的五彩石补住,地缝也被芦灰堵住,真是太神奇了。)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女娲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比如……(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所以,我们在敬佩女娲的同时,也要向拥有女娲精神的人学习!

[教学板书]

15*女娲补天

起因:天塌地裂

高潮:捡来五彩石补天→ 不怕困难

用乌龟腿撑住天→ 甘于奉献

杀死黑龙→用芦灰堵住地缝

结局:人类重获新生 不怕危险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因此,我将课文的第4自然段作为重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习作——我和 过一天

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 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教学重难点: 

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多媒体出示神话故事或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如:孙悟空、葫芦娃、黑猫

警长、白雪公主……)学生识别多媒体中展示的人物,并简要说明人物的特

点或事迹。

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

3、那同学们想不想和自己喜欢的人物相处一天呢?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要求。

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想着自己见到了他们,与他们过上一天。

2、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本P58习作要求。

2、读一读,把你认为重点的词句画下来。

3 我们与神话人物见面要带上哪些东西呢?

指名说、师相机板书:大胆 、新颖 、奇特 、美好 

3、打开想象大门

1、生想象画面。

①你想见的是谁?

②你们去了哪里?

③你们干什么了?

2、小组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3、老师指名学生描述想象的画面。

如:生1:我和孙悟空过了一天。在花果山我看到了孙悟空,我们一起先去了龙宫。我们在龙宫看到了龙王,看到了虾兵蟹将,还看到当年放置定海神针的地方,那儿现在已经成了旅游胜地了。接着,我们又去了天庭参加了蟠桃盛会。最后,我还和孙悟空一起打妖怪了,看到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2:我和白雪公主过了一天。白雪公主带我去见了她的七个好朋友。我们一起去森林采蘑菇,一起在草地上玩耍。哎,我还见到了白雪公主的继母,她给白雪公主送苹果……

3:……

4、全班交流评价。

5、自由写作。(教师巡查,相机指导写作)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故事的经过具体。

b.想象合理。

c.形式新颖。

d.语句通顺。

e.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誊写。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范文】

我和奥特曼过一天

我最喜欢奥特曼,他们形态各异,神通广大,打败了怪兽,保护了地球,是正义的象征

有一天,我一觉醒来,居然看见奥特曼到了我家里,我又欣喜又紧张。奥特曼说:“我是奥特星球派来的迪加奥特曼,帮助你们消灭怪兽。”我听了,笑着对他说:“我们这没有怪兽,只有小偷,坏人。”奥特曼说:“那我就帮你们抓坏人和小偷。”于是,我和奥特曼到了外面,他身子逐渐变大,变成了一个巨人。我骑在它的背上,飞越了武汉三镇,告诉他这里的情况。奥特曼说:“要捉小偷,非我莫属。”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奥特曼抓住了毒贩子,抢劫犯,小偷等坏人。他们从没看见过这么大的“警察”,个个吓得失魂落魄。行人也惊呼:“外星人来啦!”我们飞向公安局,把这些坏人都交给了警察叔叔,警察本想谢谢他,可是,一眨眼我们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和奥特曼还帮助工人盖房子,帮助消防队员救火,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街道……

夜幕降临的时候,奥特曼突然收到来自他们星球的求救信号,他不得不赶回去支援。临走前还送了我很多礼物,我依依不舍地挥手同他告别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神话的兴趣。

2. 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的收获,提升对神话的认识。

3.会认9个生字,熟读识字中的词语。

4.熟读“语句段运用”中的词语和句子,感受神话的魅力。

5.熟读并背诵古诗《嫦娥》,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提升对神话的认识,熟读并背诵古诗《嫦娥》,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师:这么多充满魅力的神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神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吧。

 2、指名读书上“交流平台”里的对话。

 3、说说他们通过本组神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神话故事,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二、识字加油站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课件展示)

花圃 花卉 花蕊

玫瑰 茉莉 牡丹 海棠

2、读生字: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花的名字?

三、语句段运用

1、读词语:

腾云驾雾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刀枪不入

2、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是故事呢?

3、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

4、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老师加以补充。

5、读句子:

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②当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驰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

③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6、感受想象的神奇。

7、在你读过的神话故事中,有过让你感到神奇的情节吗?

8、小组交流故事情节。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多媒体出示嫦娥图)这幅图上画的是谁? 

师: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温柔 善良 美丽) 

欣赏《嫦娥奔月》动画。 

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

(二)检查预习,读准诗句

   1、出示全诗。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指名朗读,齐读。

   3、解疑: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了吗?

   4、送词入诗说诗意。

   5 、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

   6、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整首诗。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感悟嫦娥的后悔、孤独、寂寞。

   2、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3、总结,感情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6 麻雀

教学目标:

1.认识“嗅、煞”等7个生字,会写“奈、巢”等13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

2.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麻雀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平时,你们都见过哪些鸟儿?是的,大自然中鸟儿的确很多,但我们平常见得最多、最普通的鸟儿你知道是什么鸟吗?(出示麻雀图片)

2、导入课题。

麻雀的确太不起眼了,它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动听的叫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可是就在它的身上,却发生了一段极不寻常的故事。

3、介绍作者背景。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心,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边说,一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出示屠格涅夫图片及介绍)这就是屠格涅夫,读过他的文章么?今天学的课文《麻雀》就是节选自他的《猎人笔记》。 那么,在这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连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被打动呢?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文章内容。

初读课文,课文出现了哪几个角色?(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贴图) 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理清课文结构。(指名说段意)

三、合作探究,品读悟文

(一)学习第3自然段。

其实故事的发生总有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先来看一下,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出示屏幕)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哎,别忘了用笔画一画。

1、学生自由朗读后谈体会。

师:谁来谈一谈,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出示字幕)

(1)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刚出生不久 可爱)

师:哦,你抓住了外形描写来理解,不错!

(2) “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非常弱小 不会飞 可怜 孤单无助需要别人帮助) 

师: “无可奈何”什么意思?是啊,它飞又飞不起来跑又跑不快,只能拍打着翅膀。现在你体会到小麻雀那无可奈何的处境了么? 

师:你是从它的动作、神态上来体会小麻雀非常小,很柔弱。  

2、指导朗读。 

  同学们理解得真好!这就是一只弱小的、可怜的、急需救助的小麻雀!谁能带着这种理解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 焦急语气) 

  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动画展示的是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的情景。背景音乐中有风声,和远处传来的犬吠)小麻雀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2)学习第4——5自然段。  

1、体会猎狗的凶猛。  

(1)出示猎狗图片。 

你对猎狗有什么印象?(凶猛  体格健壮 行动敏捷)  

(2)体会小麻雀处境的危险。 

 对,就是这样一只体格健壮、行动敏捷、异常凶猛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已经张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出示图片) 

 同学们,此时此刻,小麻雀的处境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板书:吃) (生命危险、危在旦夕、千钧一发)  

2、默读第5自然段。(品读老麻雀要拯救幼儿的句子) 

 师:是啊!小麻雀眼看就要被吃掉了。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谁出现了? 

 就在这时候,老麻雀出现了,它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书上有一句话概括了老麻雀怎样拯救小麻雀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1)生汇报,师出示句子。(指名读)(板书:救)  

(2)引导学生体会“用身躯是用什么拯救?”(用自己的生命在救孩子)(齐读)  

3、小组合作学习4、5自然段。(体会老麻雀如何拯救幼儿)  

师:老麻雀是怎样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和拯救小麻雀的,它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四人小组一起合作读4、5自然段,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品悟句意。(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当小麻雀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老麻雀是怎样用自己的 身躯拯救自己幼儿的?  

(1)“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①我想问一下,像一块石头似的说明了什么?(毫不犹豫 力量大 速度快  着急) 

②指导朗读。那它为什么这么快这么急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指名、齐读)  

(2)“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①释词:扎煞。(竖起来) 

 师:原来的羽毛是比较顺滑的,现在,看老师的手势,是到紧急情况,它就扎煞起来。想象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的老麻雀像什么?(刺猬)  

②释词:绝望。(毫无希望) 

 师:既然没有希望,为什么老麻雀还要救小麻雀?  (孩子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不忍心  替它死)  

③体会老麻雀的伟大。 

 师:宁愿自己死,也要救孩子,用一个词来形容,(奋不顾身 舍身为子)(齐读)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它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3)“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师:你能把它当时的紧张劲读出来么? 

 师:由一开始的尖叫到现在的嘶哑,这只老麻雀啊,实在已经害怕、疲惫至极!对自己能否阻挡猎狗对小麻雀的进攻是没有把握的,可是它退缩了么?  

(4)“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①老师比动作体会两者之间的悬殊:“猎狗——大,麻雀——小”。 

 师:在老麻雀眼里,猎狗是一只庞然大物,这只小小的麻雀竟然要与这么庞大凶猛的猎狗进行搏斗,(板书:斗)它这是在干什么?(送命)  

②它明知送命,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5)扩展:假如你就是这只老麻雀,你想对其中的谁说点什么?(出示图片)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只老麻雀,面对强大的敌人猎狗,看着身后刚出生不久的幼儿,看着一旁的猎人,你想对其中的谁说点什么? 

 师:对啊,眼看着自己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谁又能无动于衷呢?!所以作者说(出示字幕)(师引读)  

(6)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同学们,就是这只老麻雀,眼看着猎狗就要吃掉自己幼儿的时候,它突然从一棵树上——像什么似的?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怎么样尖叫着?它用自己的身躯——想干什么?可是因为紧张,它的声音都——然而它仍旧——和猎狗相比,自己是多么的弱小啊!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①“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板书:母爱)  

②这种爱和平时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一样吗? 

③这是在什么时候的爱?(生死关头、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5、师生合作读4、5自然段(出示字幕) 

 师:这又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就是这种母爱,让老麻雀战胜对死和死亡的恐惧,勇敢地飞下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就让我们怀着心中那份感动再来回顾一下老麻雀的壮举吧。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这两段话,共同感受一下老麻雀生死关头的爱子之情。  

(三)学习6、7自然段 

 那这只麻雀的命运又如何呢?请男同学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女同学读第7自然段。 

 眼前这一幕太震撼人心了,作者也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它唤回了猎狗,不能看着小麻雀被吃掉。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爱,老麻雀才能吓退猎狗,震撼了我、感动了我,让我唤回猎狗,救了它自己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欣赏动物的母爱。 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这爱的力量和爱的所在。请看(出示课件) 

2、师伴乐深情讲述母爱的故事。

五、课后作业:小练笔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为什么要唤回我的猎狗呢?你觉得“我”当时会想些什么?或会对猎狗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麻雀

         救      吃

             斗

       老麻雀     猎狗

17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相”。

2.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写作顺序。

3.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写作顺序。

2.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对天都峰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由此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引导读准多音字“都”)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奋力、居然、汲取等进行讲解。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的经历。)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课文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爬山之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三、深入研读

具体赏析文中语句:

1. 学习第1、2自然段,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

(1)课文介绍了在什么时间、爸爸带“我”去干什么?

(2)理解“爬”。作者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字?

(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用“爬”字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时手脚并用的那种费力、艰难的情境。)

2. 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1)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互相怀疑了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 学习课文6、7自然段,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与动作相关的词句。(“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4. 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

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明确: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

明确: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5. 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明确: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拓展提高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可以加上表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找出相应句子,从而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喜悦心情的有关词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我”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来体会“我”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习作——生活万花筒

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得详细生动。 

教学难点:

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条理分明、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是奇闻趣事,有的可能有些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座谈会,分享一些奇闻趣事,或是倒倒心里的苦水。可以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可以是我们看到的,还可以是我们听说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2、畅谈生活

1、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卡片。

事情

起因

经过

结果

2、生自由思考五分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填写卡片。

3、分组交流,根据卡片内容,将这件印象深刻的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4、小组成员间互听互评。

5、老师收取卡片,随意抽取卡片,卡片的主人上台分享故事,其他人认真倾

听,并给予意见修改。

6、师对学生的评议加以指导。

三、方法小结

同学们刚刚的分享都很精彩,但是,我们还可以把事情的经历说得更清楚,更详细,那如何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呢?

1、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经过”部分不仅要写得详细,还要写得生动,形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多角度叙述、描写。相比较而言,起因和结果部分可以写得简短些,但交代起因要清楚明白,结果应该合情合理。 

(师板书:起因:简洁、明了 经过:详细、生动 结果:自然、合理)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

四、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将我们的故事更精彩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吧。

2、明确写作要求。

①可以参考课本P73题目,也可以自命题。

②情节要吸引人 

③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

④事情的经过写得条理分明、具体生动。

五、静心习作,评议草稿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写完后,读给同学听,请同学说说这件事是否写清楚了,再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

3、誊写习作。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

b.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c. 事情的经过写得条理分明,具体生动。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范文】

家庭风波

我们一家人平时总能和睦相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风波”。

  今天,妈妈订购了一个饮水机,想把它安在家里,不过,由于最近爸爸不在家,所以就没和爸爸商量。等到爸爸回家时,妈妈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向爸爸说清楚,可爸爸今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翻脸比翻书还快,因为这点鸡毛蒜皮小事,就引起了一场家庭“风波”!

  爸爸是个急性子,一气之下,大喊:“动不动就买饮水机,钱是抢来的呀?还有,买个饮水机放哪……”经过这些责骂,妈妈可忍不住了,和爸爸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买个饮水机方便多了,你可不要动不动就骂人啊!你这急性子什么时候改啊!”妈妈火冒三丈说。爸爸吵不过伶牙俐齿的妈妈,一时接不上话了,怒气冲冲地黑着脸坐在沙发上。这可是我劝架的大好时机!我跳出来,壮着胆对他俩说:“你们大人怎么还吵架,烦死了!因为一个饮水机,值吗?”妈妈愣住了,马上不说话了,

  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了。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 了解记事文章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 能够清楚地写一件事。

教学重点:

了解记事文章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能清楚地写一件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本组课文中,我们学习的《风筝》、《麻雀》都是记事类的文章,同学们还记得这两篇文章分别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那作者是怎样将事情写清楚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两篇课文和“交流平台”里的内容想一想。  

4.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加以总结:

如何将事情写清楚:

①写一件事,要将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明白,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②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

③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风筝》按照做、放、找风筝的顺序写的。

2、初试身手

1.过渡:屠格涅夫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于是麻雀和猎狗

相遇时的情形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屠格涅夫,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两幅图片,同学们看图发挥想象,说说图片的内容,看谁说得既清楚又生动。(师多媒体出示P67图片)

2.生观察图片,想象内容。

3.分组交流,互相评议。

4.全班交流,互相借鉴学习。

5.能将一件事清楚地写出来,肯定是离不开细心观察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观

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

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提醒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顺序词:先……接着……然后……最后……)

3、习作例文

1、生自读《小木船》,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回答。

3、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加以总结。

明确:本文主要围绕“小木船”,写了我与陈明之间的友谊。

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简单介绍“我”和陈明是好朋友——友谊破裂——和好如初

5、作者详写的是哪个部分?略写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详写的是“我”与陈明友谊破裂与我们和好的部分,略写的是我们发生矛盾后几个月的部分。

6、“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一段时间,文中只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

句话交代,你觉得作者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7、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老师小结。

9、生自主学习《爬天都峰》,完成下面的表格。

爬天都峰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18 牛和鹅

教学目标:

  1. 会认“谓、拳”等9个生字,会写“甚、捶”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甚至、大概、结实、无缘无故”等词语。

  2.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 (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尝试着给课文分层。

2.小组交流自学的成果。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语段感悟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

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

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

师巡)

   2. 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

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

5-12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

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 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

者改变的看法。)

   4. 请同学们看这话:(课件出示第6段

     谁来读读这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话,画出描写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体会到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

     你能读出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 我们害怕,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话!(课件出示第8段

     自己读读这话,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这段话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 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3、14、1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 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 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布置作业

    1.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 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课后的鹅阅读链接: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准备稿纸。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会什么本领? (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  (生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2.(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2、认读生字。   

1.出示“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在文中的词语,指名领读。   

2.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认读。  

3.观察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难认,交流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

(念、级、段、俩、练、 裤、改、逃、亏、挖、堂、 砸、锅)

2.动画演示“级”、“逃”“堂”“段”“锅“的笔顺。注意“段”的第一笔是撇,提醒学生不要连写。

3.“堂”上面要和“学”上边区分。“改”左边第三笔是提。 “亏”字下面是竖折钩,不要和“专”字下面混淆。形近字比较:级极  枪抢  亏专  练炼  

4.多音字组词:露

5.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4、当堂检测。

1. 看品应写词语。

wō nāng bān jí liàn xí gǎi biàn kè táng zá guō

( ) ( ) ( ) ( ) ( ) ( )

2. 辨字组词。

念( ) 级( ) 练( ) 逃( ) 锅( )

恋( ) 极( ) 炼( ) 桃( ) 窝( )

课时

1、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2、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

(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 (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声词)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 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概括课文。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3、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2.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3.再完成课后第一题表格。

4.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情节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我想”做提示,孩子们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心理活动。所以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过程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再用几个词总结归纳我的心理变化,最后完成课后题的表格,学习有梯度,由易到难。】

4、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 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 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 我…… 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能有感而发。】

5、拓展想象。 

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 (引导学生说 :“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6、课堂小结。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可爱     期待    上台             

自信 排练

 

有趣    紧张    演出               

不明白   堂大笑

20 陀螺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3. 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4. 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一篇《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习生字: 

责zé  沮jǔ  俊jùn  嘲cháo伦lún挫cuò 衅xìn 津jīn    

陀tuò 螺luó 嘎gǎ   

2、词语教学 熟读课后词语。 用个别词语造句。  

三、巩固练习 

1. 课前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完成课后1题 

四、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1、导入: 

1. 作者简介: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诗刊》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等,散文集《捕鼠记》《悄悄话》,评论集《说给缚斯的情话》等儿童诗《我想》、散文集《悄悄话》分别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作业纠错 

3.听写生字: 

4.教师读课文学生考虑下列问题。   

(一)这篇文章写了关于陀螺的哪些内容?请找出来,并按文章的思路将它们排序:

(⑤⑦⑥③⑧)  ① “我”自己做的陀螺很特别②“我”做了一个很漂亮 的陀螺 

③ 胜利的陀螺让“我”自豪④介绍了陀螺的历史典故 ⑤ 介绍了“冰嘎儿”的制作与玩法 ⑥“我”过生日,叔叔送了“我”一个陀螺  ⑦ “我”削制陀螺的经历

⑧“我”获得了欢乐,也得到了感悟 

(2)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把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2、新课教学 :

1.按照提示理清课文思路:说陀螺→(    )别名→(陀螺的玩法)得陀螺→(     )陀螺→(    )陀螺 

2.文章中心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前面却花大量篇幅写与陀螺相关的其它事呢? 

3.文章哪几段是作者斗陀螺之后的感悟?找出来后齐读这几段文字。 

4.作者得到怎样的感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自学指导(二)赏析文章语言美 

小声朗读或默读文章,给精彩片段、句子词语做上记号并在旁边批注,学会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语言。(3分钟后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品读,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 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句: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里堆满乌云,快乐象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从中表达了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如拟人句: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得意洋洋,不可一势。

2.幽默诙谐的语句。如为削制得心应手的冰嘎......

3.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

三、巩固练习     

做小游戏:选一名会玩溜溜球的同学上台表演。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他的动作过程,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几个动词描写这位同学玩溜溜球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在这位精彩的表演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道理?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练习: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玩溜溜球的过程、领悟到的道理用文字描述出来吧!

四、板书设计

20陀螺 

陀螺 

说                                                                 ↓

        做

↓ 欢乐

得 ↓ 人不可貌相

↓ 自豪 海水不可斗量

斗 (玩中学)

口语交际

——安慰

教学目标: 

1.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他人的安慰。 

2.通过活动,懂得应当如何安慰他人,语言要朴实,语气要诚恳。  

教学重难点 

懂得如何安慰他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心里也会很难过。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如果有人安慰一下,心情会不会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2、入情入境 

1、默读课本P89三个情境。

2、将全班分成三组,每组选择一个情境,小组讨论,练习说话。

3、教师巡回指导。

4、上台表演,全班交流。

(每组派两个代表上台表演,一个扮演失意的人,一个扮演安慰的人,台下的学生充当观众,给出意见或建议。)

5、方法小结:

①学会换位思考

②学会表达自己想帮助对方的想法

③学会倾听对方的苦恼

④学会运用语言技巧

⑤针对不同的人对症下药。

 三、选定情境,自由练说 

导入: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非常多。考试失手、竞选没有成功、亲人离别等许多小事都会影响心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呢? 

1. 自由选择话题,小组合作,现场交流。 

2.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借助语调、手势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教师总结。

四、总结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习作——记一次游戏

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以“老鹰捉小鸡”为例,知道可以抓住几个主要步骤分步说清活动过程。     

2.将活动有序、完整地介绍清楚。    

3.分享活动,传递快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

有序、清楚地介绍活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1、营造轻松氛围,激发表达动机

1.同学们,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参加过很多次活动吧。比如说:六一儿童节

演出、学校运动会、看望孤寡老人、课间游戏等等。现在,让我们通过一组画

面来重温一下。(媒体播放同学们玩抢凳子、老鹰捉小鸡、斗鸡等游戏活动的

图片) 

 2.从大家灿烂的笑容中,老师似乎看到大家穿越时空,又回到了快乐的活动时光中。不过今天老师有个要求,你能把自己玩过的游戏介绍给其他小伙伴吗?我们以一起玩过的“老鹰捉小鸡”为例,谁来回忆一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呢? 

  指名说。从学生介绍中提取跟“过程”有关的词,形成板书:  

 3.教师小结,点明方法:这位同学抓住我们活动时的几个主要步骤,一步一步地把活动的过程说清楚了。真能干! 

二、回忆活动经历,说清活动过程     

1.回忆活动经历。

你和小伙伴肯定还参加过别的活动,下面请你们选择一个,想想参加这个活动的经历。

①哪些人参加了活动?活动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展的?

②活动前,你做过哪些准备?

③活动过程中,你做了些什么?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

④活动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2.同桌交流。

将自己参加活动的过程说给同桌听,听的时候注意对方说的过程是否完整。 

3.学生反馈。

如:一个学生介绍的是“贴鼻子”游戏活动,他是按照“贴画像——戴眼罩——转圈——找画像——贴鼻子”的过程介绍的。 

他是这样介绍的:贴鼻子游戏开始了。老师在黑板贴好画像,让小松来玩。

老师给小松戴好眼罩,又让他原地转了五圈。他拿好鼻子摇摇晃晃地向黑板

走去,好不容易找到画像。他把整个黑板摸了个遍,还是没办法确定位置,

最后凭感觉把鼻子往上一贴,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原来他把鼻子贴到额头

上,他拿下眼罩一看,自己也笑了。贴鼻子游戏真好玩。 

4.学生交流、辨析: 

 (1)你觉得他把活动过程写清楚了没有?是否完整?     

(2)活动主要步骤是怎样写出来的? 

三、抓住主要步骤,写清活动过程 

  选择自己参加过的活动,自拟题目,自由习作。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3、誊写习作。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

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活动的过程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修改错别字或是不通顺的句子)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范文】

一次有趣的活动

盼了又盼,终于迎来了丰富多彩的华美夏令营。7月18日早上,我们举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抓鱼比赛。

第一节课下课后,我们全班同学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娃娃池前进了。来到池边,首先看到的就是娃娃池里面有许多鳝鱼、泥鳅和金黄色的小金鱼在游动。开始抓鱼了,我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水,准备去抓眼前的那条小金鱼。突然,我感觉到我的脚痒痒的,低头一看,“啊,是一条泥鳅圈在我的脚上了。”我惊讶地说。说完,我立刻把泥鳅给抓起来,没想到我居然把泥鳅给抓住了,然后,我迅速地把泥鳅放进桶子里去了。

我们班里有一位抓鱼高手,你猜猜他是谁?他就是我们班的陈同学。陈同学五秒就能抓一条,而我呢,有时候半天连一条也抓不到。后来,陈同学走过来神秘地对我说:“你应该身手快一点,一见到它就冲过去,把它抓住。如果它太滑了,就左手抓住它的头,右手抓住它的尾巴,这样它就逃不走了。”听了这番话,我就对自己充满自信,我见到有两条泥鳅卷在一起,就冲过去,把两条泥鳅一起抓住了,然后迅速地把泥鳅放在盆子里。我就这样一直抓下去,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

开始评抓鱼冠军了,我们都非常紧张,评委郑重地宣布:“本次抓鱼比赛四(1)班获得冠军。”话音刚落,就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掌握做批注的方法,培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学习习惯。

2.认识8个生字,熟读词语。

3.理解“打头阵”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4.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神态。

5.熟读并背诵“日积月累”部分的俗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打头阵”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熟读并背诵“日积月累”部分的俗语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神态

2.培养学生做批注的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指名学生读“交流平台”里的四段话。

 2、说说你从这四段话中发现了什么。

(1)哪些地方可以做批注。

(2)批注的方法。

(3)批注的作用。

3、交流自己平时做的批注。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韭 芥 芹 蒜 椒 藕 薯 芋

 2、同学自由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检查读词语,互相评价校音。

 4、老师指名读生词,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5、逛菜市场。

    我们今天去菜市场帮妈妈买菜,菜市场可真大,蔬菜的种类可真多啊!妈妈给我们列了一张购物清单,同学们认识这些菜名吗?我们一起去逛逛吧,可别买错了哟。简单的介绍一下要买的蔬菜,出示一张P91蔬菜图片,说出该蔬菜的名字。

3、语句段运用

1、多媒体出示词语:

打头阵 挑大梁 占上风 破天荒

栽跟头 敲边鼓 开绿灯 碰钉子

2、生自由读词语。

3、师范读。

4、全班齐读。

5、生先借助工具书认识词语,理解词意。

6、画出自己不能解决的词语,并反馈给老师,全班共同学习。

7、理解词语的意思,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使用这些词语呢?

8、小组交流讨论。

9、学生反馈,老师加以指导。

10、出示词语:害怕 生气 自豪 快乐 着急 伤心

11、全班齐读。

12、请同学上讲台表演这六种神态。

13、选一个词,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它。

14、多媒体出示例句。

15、请学生朗读例句,并分析句子是怎样通过动作描写神态的。

示例:写“害怕”

①我们马山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②妈妈一走,我把屋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然后钻进被窝,蒙上头,大气都不敢喘。

16、选择一个词语,仿照例句,分组练习。

17、交流反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1.结合生字注音,自读六句俗语。

2.全班齐读。

3.指名读。

4.说说每句俗语的意思。

5.自读尝试背诵。

6.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

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2、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七、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 塞

               秦  人  但  不

               汉  未  使  教 

                  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3、通过读《凉州词》,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初读感知。

1、读古诗。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几人回?        悲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之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之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

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晰”等10个生字,会写“肃”“胸”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崛起、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周恩来简介。(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4、当堂检测。

1. 看拼音写词语。

严sù( ) xiōng( )怀 jué( )起 zàn( )叹

xiào( )果 zū( )界 疑huò( ) 训chì( )

2. 辨字组词。

崛( )晰( )振( )怀( )赞( )疑( )

掘( )淅( )震( )坏( )攒( )凝(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文的主要内容,解读标题的含义

二、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有得到惩处?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2)思考讨论:

       ①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②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 ,谁知 ,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都 ,但 ?大家只能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得到惩处?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女人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三、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看到租界发生的事情后,周恩来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四、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五、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23* 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纠、缠”等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梅兰芳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生:梅兰芳)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梅兰芳,去认识这位京剧大师,聆听他身上的故事。

二、资料简介

梅兰芳(1894-1961),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明确: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表演京剧。 

(1)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2)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3)梅兰芳卖房,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4)梅兰芳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四、品味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梅兰芳不登台演出,而是关紧门窗,拉上窗帘,在寓所细声吟唱? 

(2)为什么梅兰芳要蓄须? 

(3)为什么梅兰芳宁可卖房度日,也不接受戏园子老板开出的优厚的条件? 

(4)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体现在哪里?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

(2)找出文中体现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句子。

(3)多媒体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句子一: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体现了艺术对梅兰芳的重要性,在民族气节和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面前,梅兰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句子二: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用尽了可见梅兰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句子三: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宁可……也不……表现了梅兰芳拒绝登台演出的决心。)

(4)教师总结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 

五、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心中的梅兰芳。 

2.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梅兰芳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和作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这句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九、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信念 高楼大厦

理想 家用电器

温暖

延河 窑洞土炕——忘不了

枣园 艰苦奋斗的精神

追寻 南泥湾

杨家岭 宝塔脊梁——不能丢

春光

光明 航天飞机

太阳 电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作——写信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信的实用意义,掌握书信写作的正确格式,了解信封的写法。

2.激发学生写信的兴趣,能够运用简单的书信与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教学重点:

掌握书信写作的正确格式。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写信的兴趣,能够运用简单的书信与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把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写得简明易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打电话 、发短信、 发邮件、微信、QQ ) 

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信。

2、例文导学

1、多媒体出示文中小杰写给叔叔的一封信。

2、自由读书信。要求把信读通顺,边读边想信中写了些什么?

3、讨论交流书信的内容。

4、小组观察,讨论:书信的格式是怎样的?

5、教师点拨: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敬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您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福语。以最一般的“祝”为例。“祝”字独自成段,空两格写。祝福语后半部分顶格写。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福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侄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3、点拨题材,自由酝酿

1、师:信的格式掌握了,那么现在你最想给谁写信呢?你想告诉他什么?

2、教师相机总结板书:

(1)写信的对象可以是:亲友、老师……

(2)写信的内容可以是:学校活动、学习成绩、家中近况、感谢、道歉、

建议意见、趣 事新闻、愿望……

3、请几名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思路,教师提示注意事项,相机板书。

4、交流表达,小试牛刀

1、掌握了写信的格式,明确写信的对象和写信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小试牛刀,赶紧拿起笔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2、学生当堂作文,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信,同学们也都用心地写了一封信,也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了出来,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欣赏几篇佳作,互相学习一下。

2、佳作欣赏,互相评议

1、展示部分学生作文,师生共同点评。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在书信表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探究实践,学写信封

1、信写好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对方读到我们的信呢?一封完整的书信包括信封和信纸两个

部分。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信封,请大家看看一张信封应包含哪些内容?

2、多媒体展示信封。

3、学生自主学习关于信封格式部分。

4、教师小结:收信人、寄信人的姓名、地址、邮编的书写位置,以及邮票的作用。特别强调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不要写错。

5、学生学写信封。

【范文】

给爷爷的一封信

亲爱的爷爷:

俗话说得好,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已经几年没有见面了,最近还好吗?请代替我向表姐问好。我非常想念你们,也不知道你们想念我没有。

自从您去表姐那里以后,我几乎每天都要看一下您留给我的礼物——照片,每看一次,我就会看得入神,您那慈祥的面容和那高大的身影就不知不觉的浮现在我眼前。

爷爷,其实我早就想写信给您的,可是最近因为学习很忙,一时挤不出时间,所以只有现在提笔给您写信,真的很抱歉哦!

我离期末考试的时间只有十几天了,正在进行紧张的复习中。心里有些话不能当面跟您说,只有在信上说了。

最近我的学习下降了,因为我通常都考不上九十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心中总少了那份鼓励的力量。应该是您的那份力量吧!不过您不要太担心,我会努力完成您对我的期盼的,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哦,我的身体最近挺好的,您不用担心我。因为我不再是之前爱生病的孙女,如果明年您来见到我的话,您一定会说:“我的孙女既长高了,又懂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儿吧。有时间我还会再写信给您,另外,期盼您的回信。

祝您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孙女:小萍

2019年5月25日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熟读并学会运用“志存高远”等词语。

3.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并学会写反问句。

4.熟读并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熟读并学会运用“志存高

远”等词语;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难点:

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引导学生写反问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几句话。

 2、指名学生读句子。

3、从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总结反馈,老师补充。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课题扩充法。

②要素串联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③段意合并法。

2、语句段运用

1、出示词语: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2、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词语。

3、指名学生读词语。

4、理解词语意思。(可借助工具书)

5、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那这些词语一般都是形容哪些人的呢?

6、生交流反馈。

如:有志向的人,正直的人,坚强勇敢的人,爱国的人……

7、多媒体出示课本P105-106的两组例句。

(1)①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②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呢?”

(2)①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②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8、分别请四个学生读四个句子。

9、同学们观察两组例句的第一句与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

10、生反馈:两组例句的第一句都是反问句,第二句都是陈述句。

11、回忆刚刚四位同学的朗读,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12、指名学生回答,老师再加以补充。

两组例句的第一句的语气表达的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而第二句的语气就比较平淡。

13、再请四位学生带着这种语气读句子。

14、出示两种情境,学生小组内自由练习说话。

15、全班交流反馈,老师及时给予评价。

4、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古诗,看谁读得最正确。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听音频,正字音。

3.指名读。

4.全班齐读。

5.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6.边读古诗边理解古诗大意。

7.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8.你还能说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9.背诵古诗。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理解小古文的意思。

2.熟练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通过讨论等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全文,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及美德。

教学方法:讲解法、表演法。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吃过李子吗?李子的味道怎么样?你吃的李子应该是甜的,可有的人吃的李子却是苦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

2.王戎简介。

2.初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1.先听老师读一遍,请你听清每个字的读音。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   尝 诸小儿  多子折枝   竞走 取之  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

4.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学生练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齐读。

6.抽测重点词的理解: 

①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

书令,司徒。  

②尝:曾经。 ③李:李子。 ④曰:说  ⑤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⑥游:玩耍。 ⑦子:果实。 ⑧折枝:压弯了树枝。  

⑨竞走:争着跑过去。竞:争逐。走:跑。 ⑩唯:只有。⑪信然:的确如此。

7.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知道为什么李子是苦的了么?原来答案就在这样的一句话里——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讲的很有道理。长在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别人摘光了。之所以没有被摘光,那李子肯定是苦的。而说出这样话,拥有这样的观察力的人,竟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3.精读——读明白,读出韵味。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呢?让我们再次深入走进课文。要想读懂小古文,老师送给你一个法宝——想象力。这节课,请放飞你的想象力,让小古文丰富起来。

2.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曾经) “尝”可不是常常的常,出示字典中“尝”的解释,让孩子选择,说说为什么。(方法:用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课后注释) 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是哇,那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说一说!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玩什么,怎么玩。(预设:王戎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只见他们把毽子往上一抛,就左一脚,右一脚的把毽子踢得像一只只小燕子在飞来绕去。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3.出示第二句。 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玩着玩着,不知道是谁,发现了什么?(预设:一棵李子树) 如果是你,你看见这么多的李子,你会喊什么?(预设:“快看!树上的李子真多啊!”) 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听见喊声,孩子们都跑向了李子树,伸出小手摘李子。大家怎么摘的? 孩子们争抢着李子。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理解“竞走取之”,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也不知道是谁,发现王戎站着不动。真是奇怪,他怎么不去摘呢?你会怎么问他。(预设:我骑在树枝上,对着王戎喊:“喂!你怎么不来摘李子?”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4.出示第三句。 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嘛?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李子真的很苦吗?

5.出示第四句。 没吃之前,小伙伴们七嘴八舌,想象他们都说了什么? 孩子们议论纷纷。 有的......  有的 ......还有的......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板书:观察、思考)

总结: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4.再读文章,理解文意。

1.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2.理解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不能盲目的跟从。

3.你觉得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是个有主见不盲从、聪明的人。

4.指导背诵。

5.填一填。 同学们读得这么流利。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6.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七.演一演。

八.拓展总结。

智者自有惊人之举。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小小年纪却聪明智慧,令大人望尘莫及,除了称象的曹冲,让梨的孔融,还有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戎。他们还真是一个不一般的孩子!就王戎《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被古人用了短短49个字记录了下来,我想记录这个故事的人也很不一般!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不妨去读一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那里的人物,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通过文字,你定能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板书设计:                        

道边苦李

诸儿竞走 多子折枝                                

王戎不动 观察 思考

26 西门豹治邺

教学目标:

  1.会认“芜、巫”等12个生字,会写“豹、魏”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管理、人烟、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等词语。

  2.能正确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知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3.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西门豹为什么要将计就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西门豹简介。

二、初读课文,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难写字,指导:豹、魏、派、饶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自己的语言,要求简练。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神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交流

五、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xí fu wèi wáng huāng wú gān hàn tú dì qiú ráo

)(

2. 用“√”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shēn shēng) 开(zháo záo) 灌(kài gài) 漂(fú hú )

3.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田地( )( 人烟( )( )心( )胆

)如土( )头求( 装( )弄(

六、小结

七、板书设计

               26 西门豹

        巫婆官绅    为民除害   严惩首恶

       给河神取媳妇         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   为民造福   兴修水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读课文,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神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二、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9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10----15自然段)破除迷信。(惩治)

  第三段:(第16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三、新授,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神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四、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神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靠依据。

五、将计就计,惩治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破解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神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利,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字,从从容容、惩治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出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呢?

七、西门豹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八、小结。布置作业。

  1.说说这篇文章讲了哪几部分的内容?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九、板书设计

              26.西门豹

              摸清底细,问明原因

              破除迷信 兴修水利

27* 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无可救药的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简介扁鹊。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2.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于扁鹊的忠告,蔡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的话,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四、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五、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病情         扁鹊       蔡桓公

   一见  病在皮肤    不治,恐向体内发展   不在意

   二见  病在皮肉之间  不治还会加深   不高兴,不理睬

   三见  病在肠胃    不治会更加严重  非常不高兴

四见  病在骨髓    掉头就跑     派人问

   五天后 浑身疼痛    逃秦       病死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认识“拴、吊”2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到纪昌的决心、毅力、恒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纪昌的决心、毅力、恒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能手”

   1、谈“能手”

     我很早就想来给我们班的同学上课了。听说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擅长画画、写作,还有的擅长朗读、写字。你能告诉我你最擅长什么吗?

   2、“能手”是什么

     噢!你是( )能手;一位( )能手……

     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说的话里有个什么特点?(板书:能手)

   3、揭题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射)

    (2)你认为一个怎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射箭能手?

    (3)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射箭能手叫——(板书:纪昌)

    (4)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得来的。(板书:学)

    (5)齐读课题。

    过渡: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呢?

2、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认识“虱”

     虱子是怎么样的?你见过吗?

     ①字型方面:虫子,寄生在人或动物长长的毛发里面,吸血的

     ②小——出示牛尾毛打成的结

      你能不能读出虱子的小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

   2、理解句子

    第一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1)练得怎么样?——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为什么你从这个词中能感受到?

    (2)踏板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选踏板(动的)——飞卫有叫他选动的东西吗?——盯动的东西累还是不动的东西累?——可见飞卫……

    (3)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个东西盯着,不眨眼试试。

    (4)说自己的感觉。

    (5)想象飞卫在练的时候会怎样?心里怎么想?1小时后呢?几小时后呢?一天下来……(板书:很累、很酸)

    (6)练了几天,他心里可能怎么想……,也可能怎么想……

      看到别人在玩,在休息,他可能想……

    (7)练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刻苦、勤奋或者眼酸、眼涩。

      过渡:虽然练得很辛苦,但他却坚持了两年,两年以后——

    (8)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了不起,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

    (9)练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了不起、坚持不懈。

    过渡:练到这种程度,纪昌自己很满意,就去找飞卫,可是,飞卫并不满意,又让他——

    第二句: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怎么练的?

      抓住“每天”、“聚精会神地盯”

    (2)他“聚精会神地盯”,还可能怎样地盯?

    (3)指导读这句话

       过渡:终于,经过再一次坚持不懈的努力,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大得——

    (4)虱子多大?车轮呢?指导读

   3、联系生活

     过渡:纪昌又跑到飞卫那里,飞卫这才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1)纪昌这样练值得吗?

    (2)为什么不先学开弓、放箭?看准目标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基本功的重要

    (3)飞卫的教法怎么样?——学得好离不开好老师的指导

  四、总结,揭示寓意

    1、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要说?

    2、回到板书,总结

    3、延伸:达芬奇学画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能手

                    坚↑

                    持︱

                    不︱

                    懈︱

                  很酸、很累……

口语交际

——讲历史故事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2.在模拟竞选的说、编、听、评、写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口语交际训

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交流技巧和说话习惯。

3.让学生在充分亲近历史人物与角色体验中,真切感受历史故事的生动有

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指名发言)

2、是呀,惹人喜爱的历史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亲近一批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

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课件出示众多历史人物。如:西门豹、扁鹊、纪昌、王戎、匡衡、刘备、诸葛亮等等。

2、孩子们,来,让我们热烈欢迎它们的到来,向它们打打招呼吧!(学生打招呼,老师以历史人物身份应答。)

3、创设情境,放飞思维:

(1)听说,不久就要举行“最受欢迎的三大人物”竞选活动了!今天来的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是很有实力的竞选选手哦!他们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既能说会道,又乐于助人,就想在我们班寻找热情友好的竞选伙伴,进行一次模拟竞选。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出示“最受欢迎的三大历史人物”的竞选程序。

最受欢迎的三大历史人物“闯三关”竞选程序:

第一关——“自我推荐关”:向观众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特殊优势等,时间一分钟。

第二关——“精彩演绎关”:讲一个关于自己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第三关——“随机应变关”:根据提供的情景,即兴续编故事。

4、友情提醒: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竞选小组,帮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进行“闯三关”的竞选准备。当然,除了大屏幕出示的这些人物,如果你有更好的特别喜欢的人选,也可以参加本次模拟竞选。

5、学生组建竞选小组,自由准备五分钟。

三、模拟交际,多元交际。

1、“自我推荐关”

(1)各竞选小组派一人上台,以第一人称介绍参赛历史人物的特长、爱好、特殊优势等。

(2)集体评议。

评议要点:A.态度是否热情自然;B.有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介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精彩演绎关”

(1)各小组选派一人上台讲述竞选人物的小故事或精彩片段,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2)集体评议。

评议要点:A.故事情节是否生动有趣;B.讲故事时是否面向听众,态度自然大方;C.声音是否适当,眼神和听众是否有交流。

3、“随机应变关”

(1)师提供特定情境。

(2)准备两分钟,现场接编故事。

(3)集体评议。

评议要点:A.故事情节是否完整、生动合理;B.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评选推荐,写推荐词。

1、根据“闯三关”中的表现,确定最有实力的三位推荐对象。

2、集体交流,写推荐词。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孩子们,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就像一位位老师,一面面镜子,给人智慧与启迪。多读历史故事,多与历史人物交流吧,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推荐阅读《史记》。

 

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

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能够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准确地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理解题意

1、师板书《我的心儿怦怦跳》,生齐读。

2、什么情况下心儿才会怦怦跳呢?

3、生各抒己见。(紧张的时候、激动的时候、害怕的时候、兴奋的时候……)

二、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那同学们有心儿怦怦跳的经历吗?

2、生举手回答,教师可列举几种情境:参加百米比赛、登上领奖台、参加

班干部竞选、一个人走夜路、考试成绩公布、在出站口等待久别的爸爸归来……

  3、选择一件令你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回忆事情的经过。

4、小组交流,将自己的经历描述给小组成员听。

5、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三、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

2、师小结:写好作文需注意:

①选好一件新颖的事;

②写清一个心路变化的历程。

a.心理描写要多次出现,要有变化。

b.和身边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写心跳。

c.能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3、你的这篇文章打算怎么写?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4、交流提纲。

四、静心习作,评议草稿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3、誊写习作。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 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b. 当时的感受写清楚。

c. 运用了平时积累的描写心情的词语。语句通顺。

d. 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范文】

一次难忘的班干部竞选

上课铃刚想,我就快速地回到教室。要在平时,我大可不必这么匆匆忙忙,但是今天不同,因为今天我们班要竞选班干部了!

我刚在位置上坐定,老师就开始了她的激情演讲。最后,她说:“下面谁第一个上来竞选?”教室里鸦雀无声,面对冷场,老师不停地鼓励道:“第一个上来就是勇敢的表现,会被别人认可,谁愿意上来?”我本来以为大家都会积极举手,但没料到会这样。我心中对竞选的渴望就像火被水扑灭了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心中涌起了莫名的恐惧。但我的手却不听话地举了起来,虽然很低,但还是被眼尖的老师发现了。我走上台,心里就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大家好,我想竞选体育委员……”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我的竞选演讲。渐渐地,我不再紧张,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下来了。最后,我完全平静下来,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回到了座位上。

班上又静了下来,我等待着第二只手的出现,一只手举了起来。第三次,有两只手举起。第四次、第五次,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将竞选活动推到了高潮。当最后一名竞选者演讲完毕后,我的心又绷紧了。

投票开始了,只听老师说:“我们先选体育委员吧,同意俞盈盈的,举手!”我心中扣紧的扳机一下子就将子弹射了出来。超过半数,竞选成功!最终,我和俞笑越两人当上了新一任的体育委员。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认识8个生字,掌握“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3、正确认读并抄写“茂盛”等词语。

4、引导学生学会长话短说。

5、掌握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

6、熟读并默写“日积月累”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教学重点:

掌握并运用“加一加”的识字方法,熟读并默写“日积月累”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教学难点:

1、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长话短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指名学生读“交流平台”里的内容。

 2、学习复述课文时的注意事项。

3、根据文中所提到的三点,小组自由复述本组课文。

二、识字加油站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

冈—纲(提纲) 受—授(授予) 建—键(键盘) 普—谱(乐谱)

伐—阀(阀门) 专—砖(砖头) 宗—综(综合) 具—俱(俱乐部)

2、指名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3、比较“-”左右两边的生字,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说:给左边的生字加一个偏旁就是右边的生字。)

4、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对,这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我们平时在识字有没有运用这个识字方法呢?

5、指名学生举例说明。(如:青-清 析-晰 且-租)

6、“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在平时的学习中

也要善于运用。请同学们再将多媒体上展示的生字和组词齐读一遍。

4、语句段运用

1、多媒体出示词语:

盛 投 叹 麻 怀

河 比

17、生自由读词语。

18、师范读。

19、全班齐读。

20、重点指导“茂、降、赞、雀、胸、既、暮、拔、赛、忧、厉”等字的写法。

21、总结这些易错字,学生交流在平时的学习中,还碰到了哪些易错字。

22、指名学生反馈。

23、师总结:是呀,汉字就是这样神奇,可以音似,还可以形似,所以同学们在

今后可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哦,正确书写汉字。

24、多媒体出示课本P119第一组两个句子。

25、指名学生读句子,其他同学观察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的回答:第一个句子比较长,形容得具体些;第二个句子比较短,意思简洁明了。)

26、师补充: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虽然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但第一个

句子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官绅跪地求饶的场面,

第二个句子就比较简短。

27、多媒体出示第二组、第三组句子,学生自主比较两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28、生反馈交流结果。

29、师小结:每组的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在表达上一个具体形象,

一个简洁明了。同学们,学了这三组例子,你们学会长话短说了吗?

四、书写提示

1、先观察,同学们互相提醒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学习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

①集中注意力。

②掌握正确的运笔方式。

③一句话要连贯地写出来。

④书写速度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4、进行全班评比。

五、日积月累

1、多媒体出示词语:

眉清目秀 亭亭玉立 明眸皓齿 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膀大腰圆 浓眉大眼

白发苍苍 鹤发童颜 慈眉善目 步履蹒跚

2、生自主朗读,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指名学生朗读,正字音。

4、全班齐读。

5、生观察这些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6、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7、生挑选一两个词语写话,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反馈。

8、再读词语,会读、会背、会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c281f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4.html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