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发布时间:2019-01-19 10:11: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全诗叙事写景,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朴实无华,却令人回味无穷,看看下面的夜雨寄北李商隐
  
  手法吧!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一般而言,诗歌
  
  创作是化虚为实,而诗歌欣赏则是借实显虚。下面我们来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运用虚实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因何在?这与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首句起笔以自己所处时空为触发点,以直呼对方,借对方来信之实,想象的询问归期问归期三个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其实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接下来是的回答:未有期。看似生硬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但如此天气,如此艰难的旅途,如此繁杂的事务,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会生出多少的担心呀!然而对此只有满脸的无奈。可以说这句诗诗人以换位思考写相思之情,未必真有来信,可能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这种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诗词
  
  中被大量运用,以委婉形式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问为虚,答为实,对方思为虚,思对方为实。此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承前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既写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释。巴山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点明时令,点明时间。点明下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时间长还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长则不得而知,但一个字足令诗人苦闷。此句通过实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的无助与压抑:周围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亲友,使人倍感孤独与凄凉。这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饱含了诗人漫漫长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此为二。
  第三句以何当一转,直点以下为境。接下来,两句分别写了两个景:一个是共剪西窗烛,另一个是话巴山夜雨时。而这两个景都是未来之情形。这两个景,就未来的时间点而言,一为未来现时之景,一为未来过去之景。第三句中共剪西窗烛,一个字,把夫妻的团聚与幸福全都写了出来。而一个字,更是突出了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亲昵缠绵窃窃私语,夜深却毫无睡意。而共剪二字,把夫妻的那份恩爱与团聚的幸福都刻进了这一动作,细腻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的温暖图画。
  第四句是承第三句西窗烛之话语。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字,点明剪烛之后,接下来一同谈起了巴山夜雨的那个不寻常的夜。却话是追忆,那么了些什么呢?那夜,是妻子想念丈夫是否已经接到了信,还是回信了或人已在回家的路上?是丈夫接到妻子来信时的兴奋,还是未有期的惆怅,或是夜雨时的孤寂,抑或对团聚的企盼与憧憬?
  然而,一个何当挡在前面,点明这两个画面只不过是诗人的一种幻想罢了。本诗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前一次实写,是看信的时刻,后一次虚写,只是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各自的巴山夜雨的情景。全诗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之景,即何当发问的时间点是实,但共剪却话的画面则为虚。此为三。
  单就后两句虚景而言,如果把后两句看成是完整的一件事,以未来的时间点来看,共剪的为未来之实景,那么却话的就是未来之时的过去之虚景了。此为四。
  如果再回到全诗,两个巴山夜雨,就其实指,内容没有很大区别,但由于所处时空背景一个在当前,一个是在未来的过去时的时态中,因而在传达情感上是有差异的。只不过,诗最终还是回归到了诗人写诗时的现实时空里来,从而产生那种荡气回肠的效果。而单就巴山夜雨而言,此诗歌在手法上则实现了一个大的回环:由实而虚,再由虚而实。而全诗在时空上也实现了两个大轮回:时间上的此宵――彼夜――此宵,空间上的巴山(此地)”――“西窗(彼地)――“巴山(此地)。此为五。
  再就全诗情感表达而言,诗人能把此时的直面现实的痛苦与迷茫,和将来共剪”“却话的喜悦与幸福交织一起,并且实现了一次时空大转换,痛苦与思念中萌生幸福与快乐,而快乐的梦幻觉醒时分应是更深厚的离愁别绪。表达痛苦与思念为实,表达团聚的幸福与快乐为虚。此为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1a8f8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d.html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