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发布时间:2020-04-10 19:01: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 小说阅读            [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项,说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评价不当,三孬并没有“搬弄是非”,而是陈述实情。B项,“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述不当。马兰花的丈夫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一家人生活艰苦,六百元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小数目。后来麻婶女儿寄过来一千元钱以及借房子给马兰花一家人住,丈夫的反应是“挠挠头”“嘿嘿一笑”,主动做饭,应是感悟到人间真情,对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D项,“精明”用语不准确,“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于文无据。 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构思的妙处,属于对小说“情节类”题中“情节手法”的考查。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马兰花借给麻婶钱,看病人不提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来展开的。所以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麻婶借钱、记账、住院、去世,女儿还钱感恩。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和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②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每点3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结合文本分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入手。麻婶重病住院,三孬想到的是让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而马兰花想到的却不是要钱,她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不时地想起往昔与麻婶交往的点滴。到医院探望麻婶时,她买了一大兜水果,并不提麻婶借钱一事。这些都表现出她的朴实善良。在医院见麻婶女儿伤心,她不顾丈夫多次提醒,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此后对丈夫的唠叨,能忍则忍。而从对马兰花的不多的语言描写“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你咋尽往坏处想啊……啥人啊!”“你有完没完……成了吧?”可以看出,马兰花虽挣钱不易,生活艰苦,但做人有自己的原则,绝不会为了钱而伤害情义,对丈夫过分的行为也据理力争,绝不退让。 参考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每点2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种情节的作用。小说中马兰花流泪,是在情节的不同阶段,基于特定的情境、心理发生的,要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从所在的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次流泪是丈夫对马兰花的行为不理解,并做出了将菜篓子踢翻的过分举动时,马兰花虽内心满是委屈,但隐忍不发。第二次流泪是当丈夫不停地唠叨指责时“眼里含着泪”,这是对丈夫不通情达理的气愤不满。第三次流泪是看到麻婶女儿的来信时“满眼的泪水”,这泪水有对麻婶借钱记账的感慨,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2分)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2分)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2分)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2分) 近几年全国卷小说文本考查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 2015年全国卷Ⅰ 2015年全国卷Ⅱ 2014年全国卷Ⅰ 2014年全国卷Ⅱ 2013年全国卷Ⅰ 2013年全国卷Ⅱ 11(1) 综合鉴赏 (双选题) 综合鉴赏 (双选题) 综合鉴赏 (双选题) 综合鉴赏 (双选题) 综合鉴赏 (双选题) 综合鉴赏 (双选题) 11(2) 情节(线索) 形象 (分析形象特点) 形象 (分析形象特点) 形象 (形象作用) 形象 (形象作用) 形象 (形象作用) 11(3) 形象 (分析形象特点) 语言 (品味语句的丰富含意) 情节 (手法及作用) 形象 (分析形象特点) 形象 (分析形象特点) 形象 (分析形象特点) 11(4) 情节(作用) 形象(探究) 情节(手法及作用) 情节(探究情节) 情节(探究情节) 形象(探究)

自新课标全国卷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选材时均采用小说文体。具体分析命题情况,小说考查有以下特点: 1.从试题形式看,高考小说阅读有何特点? 高考中小说板块试题样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题。命题方式是1道综合选择题和3道简答题。 2.从考题考点上看,高考小说阅读有何特点? 近两年,综合选择题侧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3道简答题侧重对情节和人物的考查。具体特点如下: (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常常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2)命题角度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元多义性、复杂模糊性,只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的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小说的主题需要读者通过情节、环境、人物等感悟出来。因此,要解答小说的阅读题,要先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然后再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本课题就主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读文要抓“根” (一)小说内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 (二)小说3要素 小说有3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的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正面起笔,也可侧面烘托。 2.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3.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作用。 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析文要理“枝” 小说阅读“4步法” 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下面“4步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要注重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要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描写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主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捡烂纸的老头(2015•浙江高考)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②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③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④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⑤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⑥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⑦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⑧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 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根据原文和提示在横线上概括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这样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1)第①自然段介绍烤肉刘所开“回民馆子”的饭菜情况,第②自然段介绍来这个饭馆的顾客情况,这两个部分可以合为一个层次,开头两段详细叙述人物活动的场所,为主要人物出场做好了铺垫。 (2)第③自然段正面交代主要人物,属于总写人物,类似《孔乙己》一课中孔乙己的出场。 第④⑤⑥自然段选取“打架”这个事件从“小”处来刻画人物,同时第④自然段加入别人的评论来侧面烘托人物。所以中间四段可以合为一层,记叙主要人物的活动,属于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3)结尾两段(⑦⑧段)言简意赅,属于故事的结尾,通过别人之口写老人的去世及留下的钱财,这与前文的寒酸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同时,结尾之简与开头之繁形成巨大反差,结构上别具一格。 提示:通过切分层次,理清故事情节,并思考情节的叙述技巧及作用,为顺利解答后面第2、4题做好铺垫。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老头。从第③自然段出场时的外貌、语言和行为即可看出其形象特点:老丑、邋遢、怪异;从“打架”事件中可以看出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强烈的自尊。 提示:关注人物描写的语句并思考其作用,为顺利解答后面第1、3题做好铺垫。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回民馆子。这个地方是主要人物活动的场所,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条件,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一环境是老人“怪异”形象的成因:老头“叫阵”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敢于“叫阵”是因为当时的整个饭馆的人(社会环境)都看不起他,都不尊重他,没有人会去给他“打架”。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1)人物和情节方面,从人生角度思考:在主要人物身上体现了尊严的重要性,这是人生大主题所包含的内容; (2)环境方面,从社会角度思考:在以饭馆为代表的社会环境方面,寄予了作者要理解、同情并尊重小人物之情。 提示:本文主旨是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社会环境)反映出来的,也是作者写作意图及第5题的答案所在。        [真题试做]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答:      解析:首先细读题干,明白答题指向。本题题干中有三个重要信息:是“概括”而不是“分析”,是“第三段”而不是“全文”,是“形象特点”而不是“思想情感、主旨”之类。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行为等的语句。他衣着“很破烂”“油乎乎的”“系一根烂麻绳”,可见其邋遢;他有“六十几”或“七十几”,可见其年龄大;“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可见其丑;他牙口不好,却总是吃难咬的烧饼,毫不在乎地“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同时又总是不断地说句“回见”,可见其怪异。 参考答案: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前两点1分,第③点1分) 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答:      解析:效果题就是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答。题干中提到的“虚拟的旁观者”,是指除老头与几个小伙子之外的另一个视角。从内容上看,“这是要打架”“是叫阵”,表现出了旁观者的惊讶;两个带问号的句子表现出旁观者的怀疑;“糟老头子”“揍趴下”等信息表现出旁观者对老头的鄙夷。从形式上看,这个视角让读者可以成为整个事件的旁观者,有代入感,是拉近读者与文本距离的一种手段。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每点2分)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题。解答此类题一般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结构形式等方面考虑。回答赏析句子的题目,首先,应当找出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本题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其次,应当深入文本理清作者通过这一语句表达的意思,体现的人物性格。如本题体现了老人先前叫阵吵嚷,后来却恢复故态的滑稽情景,借以强化其怪异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每点2分)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情节结构分析题。作答时,主要解释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将其处理成与常规写法迥异的头重脚轻的结构。文本开头较长,细致地描写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为主要人物“老头”的出场做铺垫;结尾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同时这种安排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使文章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参考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垫。(2分)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2分)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1分) 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实际上也是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价值的分析。小说中的老头是一个又老又丑,邋遢且遭人鄙夷的老人,然而他却能在别人说自己坏话时捍卫自己的尊严,即使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滑稽可笑,这种行为也是令人尊敬的。文章最后写老人攒了不少钱,这件事说明老人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有想法的,其内心世界是很复杂和丰富的。同时,文章最后的文句也告诫我们,要对下层人士多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 参考答案: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2分)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3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6fa0f8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8.html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