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而远之”与“敬而远之”

发布时间:2018-03-22 07:30: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近而远之敬而远之

作者:王厚明

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02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但也并不意味着彼此心与心的相连。同理,党员干部和群众,作为休戚与共的两个群体,也面临着因政治立场和根本态度的差异而导致貌合神离的可能。近而远之敬而远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

        “近而远之,指的是少数党员干部,尽管他们身在群众之中,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关心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有着不打不骂也不爱的淡漠,不冷不热也不亲的暧昧,即使和群众有接触,蹲点下乡住家或是逐人谈心交心,也都是迫于上级要求或应付检查走走形式,与群众心热不到一起、话说不到一块儿、工作打不成一片。虽然离群众很近,却始终打不开群众的心扉,走不进群众的心灵深处,甚至对群众加以蔑视、厌烦、颐指气使。党员干部如何对待群众,是根本立场问题、价值观问题和党性问题。探寻近而远之其中的缘由,不难发现,这一方面,是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发生了偏差,对人民群众是主人是英雄的地位和作用如同雾里看花,缺乏感情上贴近、思想上尊重、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的真情;另一方面,则是政绩观、名利观发生了位移,党的宗旨意识不强,认为与群众交往相处,没有获取功名利益的价值,故而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联络商贾、迎上媚权上。可见,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虽近而心依旧远的近而远之了。

        如果近而远之成为一种常态,那么群众对党员干部只会有职务和权力上的敬畏,而难有发自内心的真心追随,敬而远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种情形下,表面上看似敬礼问好尊重有加,其实并不会有掏心窝子的真心话,也难有一条心地跟着干。当敬而远之成为抛弃的代名词,血肉的联系就会变为危险的脱离。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至今仍十分深刻。上世纪70年代,苏联社会所谓的夜间人现象已经普遍存在。这些人以知识分子、大学师生和官员为主体。白天,他们时刻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高唱赞歌,而到了夜间,他们则进行秘密集会,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乃至嘲讽和抨击权贵。罗马尼亚也是如此。参加过罗共最后一次党代会的老同志说,齐奥塞斯库在全会上作报告时,被全体起立的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打断达数十次之多,但当他们夫妇逃亡时,竟没有一人伸出援手。这些前车之鉴,值得所有党员干部警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0eff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1.html

《“近而远之”与“敬而远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