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演讲稿五篇

发布时间:2020-08-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书分享演讲稿五篇
【篇1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最近读的是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所写的正义伦理与价值秩序1书。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公平与秩序谁更重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公平说起来仿佛人人都认为天经地义,不言而喻,但是,在很多时候公平并不是如此轻易界定,对公平的看法可能千人千面。在这里我举3个例子,1个例子是洪灾时分洪的例子,很多中小城市被作为分洪区泄洪,这对中小城市的人是不是公平呢?但是如果中小城市不分洪,任由洪水泛滥,这对其他地方的人是不是公平呢?但是不管怎样做,分洪必定会侵害分洪区大众的利益,但是在那里分洪就是公平呢?这个问题我认为是1个很难选择的问题,可能大家的意见很难统1,第2个例子是高考录取例子,北京上海的名校率取率远远大于其他省分,究竟采取甚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大家觉得公平呢,全国1张卷,1个分数线这类模式是不是就1定公平呢?可能有的人会提出这对教育欠发达地区的考生不公平,有人全国统1率取率,按省分划分分数线的方式,可是1个省分内的教育质量是不是就很平衡呢?其1个班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都不可能1样,所以要构成高考公平的共鸣实际上很难。3个例子是小区停车的例子,现在有很多小区出现了停车位不够的问题,很多停车位占用了业主的公共场所与公共道路,这部份地方属于业主共有。那末如何分配才能让业主都会觉得公平呢?这在全国都是困难,如果采取先来先得的方式,这对部份后入住的业主来说不公平,如果采取竞价拍卖使用权的方式部份业主也认为不公平,说实话,很难找到1个让人人都觉得公平的方式。

3个例子其实都说明了1个问题,那就是对公平的看法很多时候1千个人就会有1千个哈姆雷特。看了这书以后整体说来我有3方面的体会。1是守纪律。守纪律实际上就是遵照秩序,世界若无秩序,公平没法显现,要保障公平的实行,就必须遵照秩序,必须守纪律、讲规矩,当公平与秩序产生冲突的时候,只能是秩序优先,也就是要保护纪律的刚性,结合我们生活工作来讲呢,就是当个人利益与纪律产生冲突时,应当优先遵照纪律,比如家里有急事,而前方抗洪要紧,这时候候就需要发挥纪律的作用了。2是不抱怨。很多人常常抱怨世界不公平,社会规则不公,自己的努力没有能得到回报,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就是公道的,任何事情都有他产生发展的进程,抱怨机制体制,抱怨社会不公对自己毫无用途,反而会让自己充满负能量,影响他人情绪,让自己离成功更远。3是勇担当。秩序的价值位阶大于公平,其实不意味着只要秩序不要公平,而是说我们都需要遵照现有秩序,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己个人的人生价值。 【篇2
1《走出死亡》作者简介
霍韬晦是当代思想家、新儒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现任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所长,并被北京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东大学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南大学学等多所重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亦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海外导师。
霍韬晦早年从事哲学与佛学研究,成果丰富。近210年转向生命成长教育,提倡新人文主义,创建性情学。在思想上,主张文化应当回归生命,先有生命实践才有社会实践。提倡生命儒学、生命佛学。

在教育上,提倡性情教育、生命教育,是性情文化的提倡者。 2《走出死亡》内容介绍
《走出死亡》从生命入,从生命成长的资源——历史文化入,选取中西历史上的典范人物,如苏格拉底、耶稣、孔子、佛陀、老庄、游方僧侣、禅门人物,乃至英雄豪杰,看他们如何直视死亡,并能深入其信心,至死不变,不但成绩其人格,并且使其生命得到超升,从而走出死亡。最后探索葬礼的深层意义,以回归生命之性情。生命的秘密说之不尽,言之无穷,其中即包括死亡这1事实。霍韬晦认为,人并不是怕死,而是怕生命完结的时候,1片空白,与草木同腐,没有甚么意义。所以死亡问题,实际上是生存问题的突显。 3《走出死亡》读后感
1是对死亡的认识。死亡问题,1个从古至今也没有被人终止过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是人生最惶惑的问题。死亡是生命遭受到的最大的限制。人们都忌讳谈及它,由于1想到死亡就会丧气恐惧。而死亡就在每一个人眼前,只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临。死亡这类惶恐和困惑缘于从没有1个人有过直接的死亡经验,人只能从他人死亡的经验中得到1些间接的经验,比方亲友的死亡,特别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人之死,由于关系的密切,我们才会对他们的死亡有很深入的感受或悲痛。我想这类生离死别,多数人都经历过,也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生与死,常常只是1线之隔。佛说:生死之间,1气不来,即成来世。有时候,生命之灯的熄灭亦如拍死1只蚊子。人可能对甚么都有力,惟独对死亡无力。人会死亡,是必定,任何人都无例外。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不管高官或百姓,不管富人和穷人,殊途同归。死亡本就是生命的1部份,有生就有死。正是由于死亡的存在,才使得人的生命充满了张力,才迫使我们去思考生命究竟是甚
么?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要通过死亡才得以完成,生命因死亡而完全。如没有死亡的话,人的生命固然会1直无穷期地延长下去,但同时也会变得没成心义。由于死亡的存在,才凸显诞生的存在价值。有哲人说:如果你不明白死亡,就不明白生命是甚么?
2是对生命的认识。何谓生命?生命是“生”,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生长,即成长。生命就是1个成长的进程,1个不断认识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进程。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简单的解释是:你开始喜欢这个成长的事情了,知道应当向正确的方向努力了,知道吸取营养了,就是“善”;努力到1定程度,本身的修养开始提高,自己气质有所改变,这叫“信”;气质改变到1定的程度,完全成了本身的内在的东西,你的境地已遍身心的充实了,就是“美”;由于内在修养够了,充实了,开始向外散发光明和宁静,影响及于他人,就叫“大”;大而无所不能,是圣;最后的境地不可说,说不出,形容不了,叫神。1切人生的努力,获得,不是为了取得外在的回报,而在于取得内心的信心和充实,这就是不分古今中外的所谓人格。生活的打磨、岁月的沉淀,我们的身体会老去,但是通过学习和努力,生命会沉淀得越来越有内涵和品质,人材成长为1个真正意义上的“人”—1个完全的、独立的、有能力、有思想、有品格的人。但是生命又是充满限制的,我们这1生中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唯1正确的选择是面对挫折和苦难,通过本身的努力和奋斗去创造条件克服苦难。人的生命力、意志力、创造力就是在最困难乃至濒临绝境时表现极致,这就是生命最宝贵、最奇异的地方。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决定自己的生存价值,并提高其生存境地,如此才能有自己的努力和贡献。生命存在的秘密,可能就是给我们1
个机会,去突破有限的人生,完成我们生存的价值,去找回我们自己。霍韬晦先生说:人对生存的执着,实际上是源于对死后的无知,只有超出生死,超出无常,才是绝对的快乐。其实,人从生下来到死去,这中间的进程就叫幸福。真正意义上的生存是晓得感恩,懂的继承,晓得珍惜,晓得努力,晓得把信心贯彻到底,晓得付出不计较。面对生的态度,即是我们面对死的态度。
3是我的人生态度。我经历过车祸、疾病和亲友的离世,这些经历有过的痛与忧伤,让我深切感遭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更加畏敬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更加明白只有放下无谓的执着,安然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和生死,用宁静心去领悟,用平常心去生活,用包容心去善待,用感恩心去工作,才能有从容淡定的良好生命状态。南怀瑾先生在《人生的出发点和终站》中说:1个人苏醒等于活着,睡着等于死了。睡醒以后,又是1个生死。我们每天的白天夜里都是1生死。念念都在生死和死生中。所以我的人生态度----把每一个今天都当做是生命中的最后1天,每个明天又都是新生,珍惜身旁人,做好手头事,快乐每天。 【篇3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先生译注。说来很惭愧,几年前我买过1整套的“45经”,因各种缘由,没有读完。
今年4月,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1篇好文章,题目是《人生最大的捷径是读1流的书》,作者是新东方的开创人之1,王强先生。他罗列了李彦宏、俞敏洪等人的例子,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他们所读的图书馆系、中文系、英文系等与金融、管理1点关系都没有,但他们却创建出成功的企业。主要缘由是对知识的渴望超过1切,这类
渴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浏览经典著作实现的。他认为: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人生命轨迹的书籍,会成为离开校门后不管走到哪一个领域,能够比他人走得略微远1点的保证。由于那些书不是字,是生命,对读者的生命来讲,是1种引领。而千百年来,没有被淘汰的著作是人类1代又1代人选择的结果,值得我们用时间和生命去拥抱。所以在好文章的鼓励下,我带着不1样的心情,重新浏览了《孟子译注》1书。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孔孟”,后世称他为“亚圣”,主要成绩是发扬、完善并推行孔子和儒家思想。《孟子》1书,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汇编而成,属于语录体散文集。读这本书,可以见到很多本来就很熟习的语句,比如说:仁者无敌、舍我其谁、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揠苗助长、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老吾老和人之老等等,还有1些著名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等。在浏览这本书的进程中,常常有1种遇到熟人的欣喜,固然这只是浏览的副产品,真正让我收获最大的,1本好书读完以后它能融入人的性情,让人的生命充满真善美,充满向上的气力,充满定力和喜悦。我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体会:
大气做人,有大境地。大气是1个人做人做事的风范,态度和蔼质。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事、对己3个方面。待人要宽容,对事要超脱,对己要豁达。书里面有这样1个故事,讲的是孟子去齐国游历,推行主张。但是与齐王不相和谐,要离开,走的时候在边界昼县歇了3夜才离开,这时候候有个叫尹士的人对他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够做周武这样的王,是孟子的胡涂;知道齐王不行,还要来,便是孟子贪求富贵;要离开的时候,还歇了3夜,慢腾腾的走。我对这类情况
太不高兴了!有人把这话告知了孟子,孟子说:尹士那能了解我啊?我大老远来和齐王想见,是我的希望,不相和谐而走,难道也是我所希望的吗?是不得已罢了!在昼县住了3天,我在心里还认为太快了。我认为齐王即便不能做周武王这样的人,也还是能有1番作为的。果齐王能有所改变,来挽留我,肯用我,何止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啊!难道我要像吝啬人1样,向王进谏,王不接受,便大发脾气,满脸不高兴,1旦离开,非要走到筋疲力尽不肯住脚吗?听了这1番话后,尹士说:啊,我真是个小人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想到孟子这个人,他不是为官帽,不是为俸禄,1心为的是实现心中的理想,所以在他人和他不相和谐,他人对他不理解的时候,他永久是保持面带微笑,能够跳出这个圈儿,来俯视众生,由于他心里有大境地,所以对人、对事、对己都很大气。 自信做人,内心光明。自信方面的例子很多,看孟子说过的“舍我其谁”就知道了。有个人问他,你怎样闷闷不乐啊?你不是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吗?孟子说:彼1时,此1时也。每过5001定有1位圣君兴起,而且会有命世之才出现。从周武王到现在,已有700多年了。看来是老天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除开我,还有谁呢?看到这里,我觉得我真的忍不住要给孟子点个赞,自信,坦荡,光明。只有内心光明的人,才会像太阳1样的保持着恒定的温度,保持着进取的姿态;才会像月亮1样,有自己的阴晴圆缺,绝不隐瞒的承认和讲出来,日月为明,孟子就是这样1个内心光明的人!我也愿意成为这样1个内心光明的人!
踏实做人,守住根本。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还有1个段说这样说的,职位卑贱,又得不到上级的信任,是不能够把百姓治理好的。那末要想
得到上级的信任,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以此类推,要想得到朋友的信任,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要得到父母的欢心,首先要诚恳诚意。要使自己诚恳诚意,首先要明白甚么是善。不明白甚么是善,也就不能够是自己诚恳诚意了。善和诚是做人的规律,极端诚恳而不能令人感动的,是天下不曾有过的事。通过这几个故事,我认为他强调的是1个人做人做事,要诚恳诚意,踏踏实实,守住根本,先把把眼前的事,身旁的事前做好。这1点特别值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篇4
《菜根谭》是1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与《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并称为修身养性、处世做人的3大奇书。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朝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前后在世。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潜心礼佛,1生饱经沧桑,因此思想比较复杂,书中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
《菜根谭》讲的是人生处世哲学,我从中看到人应处理好两种关系,1种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做到定心、砺德;另外一种是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做到利人、济世。 1、定心
《菜根谭》的书名来自1句格言:“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书中多处强调了心的重要性。比如“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比如“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意思是“命运使我的筋骨劳苦,我便轻松我的心来弥补它”。比如“延促由于1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1日遥于千古;意广者,小房宽若两间”。意思是“漫长和急促是由于主观感受,宽和窄是由于心理体验。所以对心灵闲适的人来讲1天比千古还长,对胸怀开阔的人来讲1间小房
也非常宽阔”。
我曾看到过佛家的几句偈语:“何需充足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意思是“为了不脚被地上的荆棘刺伤,何必须要无穷大的皮革去覆盖全部大地呢?只需用1小块皮革垫在靴底,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地面吗?”我们不可能消除外界所有的曲折,而只能调剂、安定自己的内心,如此就相当于在靴底垫上了1皮革,即可以在天地间行走无碍。只有心定了,才能到达《菜根谭》中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地,才能做到心有主宰,不为外界所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取得精神上的自由。 2、砺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德”的作用,古人论人生,首先强调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菜根谭》也是如此。洪应明论述了德与才的关系,他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意思是“1个人的品德是他才华的主人,他的才华是他品德的奴仆。有才华却没有德行,就好比1家庭中没有主人而让奴仆当家管事,这样哪有不胡作非为、放纵猖狂的呢?”他认为德是事业的基础,“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他有1段话说得非常形象:“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利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1个人的财富地位和名声,如果是从精深的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犹如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衍;如果是从建立功业中得来,那就犹如生长在花盆中的花,便会由于迁移变动或茂盛或枯萎;如果是靠特权或恶权势得来,那就犹如插在花瓶
中的花,由于根部没有深植在土中,就会很快枯萎。”这几句话告知我们,只有靠道德的气力取得的社会地位才会久长,只有通过辛苦劳动获得的财富才能保存。
既然德这么重要,那末应当如何砺德呢?《菜根谭》指出了1种方法,“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动听,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意思是“耳中常常听些不爱听的话,心里常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就像砥砺品德、修身养性的磨刀石。如果听到的句句话都好听,遇到的件件事都趁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1生断送在毒药中了。”我认为洪应明说的这类方法就是克制,克制就是1种美德,特别是在顺境中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古人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说的就是克制,即凡事掌控好1个度。
与克制相对的就是“任性”,也就是放纵,我曾看过1篇文章说人性有“3原恶”:怠惰、妒忌、任性,可见“任性”的危害之大。这方面,唐玄宗是典型的例子。唐玄宗前期的宰相韩休,刚直不阿,勇于规劝玄宗。玄宗每次宫中宴乐或后苑游猎,稍有过失,便问左右侍从:“韩休知道吗?”话音刚落,韩休规劝的谏疏就到了。有1玄宗对着镜子闷闷不乐,侍从说:“自从韩休当宰相以来,陛下比之前瘦多了,为何不把韩休贬谪外地呢?”玄宗深知留用韩休这样的大臣对国家有好处,因此感叹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正由于唐玄宗前期“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能对自己保持1种克制,1手首创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可是他后期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再也听不进逆耳忠言了,过分宠爱杨贵妃,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致使了“安史之乱”的恶果,终究在马嵬坡上演了缢死心爱之人的悲剧。

3、利人
人生在世,需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菜根谭》宣扬了助人为乐、利人利己的观点。比如“径路窄处,留1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3分让人尝。此是涉世1极安乐法。”意思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1步让他人走得过去;在享受甘美的滋味时,要分1给他人品味。这就是为人处世中获得快乐的最好方法。”又比如“处世让1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1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意思是“为人处事能够做到忍让是很高明的方法,由于让1步常常是更好进步的阶梯;对待他人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由于方便他人的同时也为方便自己奠定了基础。”这些话都说明了“助人是快乐之本”的道理。我曾看过1句很有哲理的话: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能帮助他人、被人需要,这是快乐和幸福的1大源泉。 帮助人不1定要为他人做很多、做大事,可以是小事。洪应明说“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1言提示之,遇人急难处,1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意思是“1个高尚的人,如果贫困得没法用物资去接济他人,当他人为某件事执迷不悟时,你能去指导提示他人,当他人遇到危急困难时,能为他说几句公道话和安慰话,使他摆脱窘境,这也算是无穷大的功德。”我觉得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言施”。听说有1个穷人问佛:我为何穷?佛:你没有学会给予。穷人:我1无所有如何给予?佛:1个人即便1无所有也能够给予他7种东西——颜施:即对人和颜悦色;言施: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眼施:给予他人善意的眼光;身施:以行动帮助他人;座施:忍让坐位;房施:有容人之心。我理解就是要做1或多或少带给他人正能量的人。

我想,如果每一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态度做
人做事,多做利人利己的事情,不做损人利己乃至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带给他人正能量,那末这个世界就和谐了,人与人之间也就充满了温情。 4、济世
人生不到百年,如白驹过隙,如果没有做1点有益于世的事情,就会湮没无闻,不能留下1点痕迹,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菜根谭》有1段话说得非常好,读起来让人振奋:“春至时和,花尚铺1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1日。”意思是“春季来临时,风和日丽,花尚且为大地铺上1层美丽的风景,连鸟儿也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1个读书人如果通过努力侥幸出人头地,又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却不想着为后世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末他即便活到百岁,也好像没有在世上活过11样。”洪应明自己就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脚,他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但正由于有《菜根谭》这部作品,让今天的我们知道历史上曾有这么1个人真实的存在过,他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了永久。
中国古代儒家士大夫有1种济世安民的情怀,希望通过建立1番不朽的事业,求得“青史留名”。有所谓的3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建立道德、为国为民建立功绩、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我们现在常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古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普通老百姓信仰鬼神,士大夫信仰历史,所以才有孟子的“杀身成仁”,才有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才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赤忱照汗青”。
我认为1个人即便不想着留下好名声,为了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成心义,也应当尽自己的努力为这个世界做1点有益的事情。
这样就能够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由于我的存在而变得美好了1点,没在世上白活1遭。
1千个人的眼中,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看《菜根谭》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见仁见智。我认为这本书值得花1生的时间去浏览,随着经历的丰富,感悟会愈来愈深。可以将它置于桌前或床头,闲暇之余,随手翻翻,仔细品味,定有好处。 【篇5
810年代末期,在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时,作为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1著名作家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必读篇目,当时自己也认真地读了,但是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对社会、对机关、对官场的认识和体会10分浮浅,这篇小说在头脑中的印象不深入,没有烙下甚么印记,只是记得有这么1篇小说,是王蒙写的。 这次市人大机关展开“月读1本书、提能强素质”活动,休息时间,总是把之前学过、看过的书翻出来,找回自己头脑中模糊的记忆,重读这篇小说,对比现今社会,我看也有10分重要的警示作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了1个很有深度的官僚刘世吾的形象。刘世吾有1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强,“1下决心就能够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侵害党和人民利益的毛病缺点,却麻痹不仁。作品中1再出现他的口头禅“就是哪么回事”,表现了他看1切、极端冷漠的人生哲学,革命意志严重衰退。作品的深入的地方,还在于揭穿了刘世吾有1套似是而非的理论,诸如“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的”等等,用这些包裹他的问题。这就使这个形象具有相当深入的典型意义。

当下,在我们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象刘世吾式的人大有人
在,对问题视而不见,对大众不冷不热,对工作毫无豪情,工作拖拖拉拉,应付了事,缺少雷厉盛行的风格,缺少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这也是1种官僚主义,是典型的为官不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改革发展的任务10分沉重,需要1大批虔诚于党,勇于开辟创新,勇于担当负责,勇于直面问题,清正廉洁,扎扎实实干事创业的干部。我们要看到刘世吾式人物的危害,争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部。
小说还塑造了1个有理想、有生气、富有斗争性青年林震的形象,这与我们1些刚刚进入机关的年轻人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他们充满豪情,充满工作热忱,但又不知道如何把工作干好。现在我们1年轻干部,到机关工作几年后,自己在不断成熟的同时,工作锐气也渐渐没有了,通俗的说法是“学油了”,染上了“机关病”。这也是如今对年轻干部教育1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之,重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机关年轻干部都是1种警省、1种鞭策,具有非常明显的时期教育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cacbf2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9.html

《读书分享演讲稿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