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2020-02-12 07:19: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1、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4、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5、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6、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第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第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第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第5、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三章

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3)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4)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最基本的矛盾

(5)社会基本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5、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第1、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改变

第2、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学习、交往方式的变化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3、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6、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认识。

3.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55

第五章

1、垄断产生的原因

第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新特点:

其一、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者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其二、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其三、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和后果。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2、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P199页)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其一、职工参与决策

其二、终身雇佣

其三、职工持股

第3、社会基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第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5、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第六章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第七章

1、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说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ce49e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8.html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