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docx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新资料推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docx
【数据库】文化、教育、体育类 2010 年一季度 【文献号】1007 【原文出处】现代中小学教育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200911 【原刊页号】2932 【分 号】G391 【分 名】 小学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201003 【标 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乡下人家》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作 者】鲍宗武 【作者简介】鲍宗武(1975-,男,浙江遂昌人,小学高级教师,副校长,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丽水市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遂昌县实验小学(浙江遂昌 323300
【摘 题】因材施教 【正 文】 南宋人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读书的出与入就是对文本品味、解读、升华和创造的过程。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
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就要以广博宽厚的视野、多元开放的过程,在对文本的充分的入与出中,才能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人文得以熏陶、语言得以涵泳乃至思维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乡下人家》文本清新幽静,文笔优美,犹如清澈的山泉缓缓而过,体验着风趣别致的瓜棚,欣赏着朴素无华的芬芳,品味着鸡鸭觅食的情趣,感怀着院落晚餐的诗意,沉醉着月夜睡梦的静谧正是这自然和谐的景致、灵动抒怀的文字折射着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共鸣。 于是,在一次次的文本解读、师生对话及自我的审视与批判中经


1 / 12

历了不凡的解读历程。
一、文本切入的收与放 文本切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课堂伊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习情感,这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与体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上课时,应用了质疑的方法切入文本,以问题引发思考,从而带入文本的学习,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分析原因,一方面教法呆板生硬,另一方面显然忽略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境。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乡下人家的风景与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乡下人家的挚爱之极,可以说是一字一句都表达出对乡下人家的向往。 文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文中写道: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是与城市生活环境进行了比较。
而纵观全文,作者一定久居城市,日日面对喧嚣嘈杂的环境,也正因为此原因,让作者产生了对宁静、悠闲的乡下人家的渴望与向往,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作者行文清新明快,以景抒其情,而作为教者,就应披文以入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学生原有的意象,引发共鸣,为理解课文
---------------------------------------------------------------最新资料推荐------------------------------------------------------
做好铺垫。
基于这种想法,于是产生了文本切入的第二种方案: 1.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生活的家园。 出示一组图片:
广场人山人海、高楼大厦、公路车流我们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感悟? 2.是的。
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天天都是宽阔的广场、高楼大厦、拥挤的公路我们对这些失去兴趣,这就叫审美疲劳。
要解决这个审美疲劳,今天就带大家去乡下人家走走,领略一番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 出示文题: 乡下人家。
3.我们欣赏一下乡下人家吧。 出示一组图片: 乡村风景图。
说说什么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拿起文本,从语言中去感受这优美、宁静的乡村风景吧! 这种文本切入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城市生活为切入,唤醒生活经验,以审美疲劳引入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可谓水到渠成! 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因此,在切入文本时应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之中。

3 / 12



于是第三次返璞归真,改为直接揭题,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乡下人家有什么奇异的风景?一句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话匣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学生说:
乡下人家不但风景优美、风光迷人,而且待人热情真挚;有的学生说:
乡下人家鸡鸭成群,很热闹;有的学生说: 乡下人家的菜特别的好吃;还有的说:
我去过外婆家,傍晚时分到处都是炊烟,风景优美从中引发了学生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之情,自然而然地引入文本的学习,效果显然比前两次自然风趣,于不知不觉中唤醒生活经验,进入文本的学习。 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文本切入时的三次放与收的挣扎与选择中,逐渐明晰了文本切入时充分尊重文本本身、创设鲜活的情境、激活学生阅读期待、引发强烈的学习情趣,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开始。
二、文本展开的推与敲 对文本教材的裁剪与选择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智慧的展现。
文本教材的裁剪与选择是一种艺术,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乡下人家》的文本展开过程中,伴着一次次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也经历了这样的推敲过程。
针对文本的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反馈乡下人家有哪些优美的风景?并将学生的反馈板书如下:
瓜藤满架 鸡群觅食 鲜花绽放 鸭子戏水 绿竹成荫
---------------------------------------------------------------最新资料推荐------------------------------------------------------
院落晚餐 雨后春笋 月夜睡梦 板书之后,由教师语言连接直接出示:
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指导学生读这句中心句,并理解它的独特和迷人。 然后对上述的八个方面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教学后反思发现,展开文本教学时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因为这八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有一定难度,因而总是难以概括全面;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不能体现以生为主,顺学而导的基本理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怎样改变这个问题,怎样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成为困扰我们的首要问题。
天机云锦用在手,剪裁妙处非刀尺。 教学的方法能不能反过来思考:
由老师概括出来,再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去找到文本的中心句呢?于是新的方法产生了,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的教学过程如下:
1.(充分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
《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
你看,这是一幅瓜藤满屋图(出示图片画面),你能找到课文中相
5 / 12



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生读正音。 反馈评价:
好一幅瓜藤满屋图啊 1 2.依次出现:
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学生找到相关文本并朗读,正音。 重点:
装饰、屋檐、鸡冠花、捣衣。
3.读得多么投入啊!同学们,把书读薄是读书的高境界。 乡村的美景(出示文本图片)真是说也说不完,读也读不够,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 你怎么说?引导出示:
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理解: 独特、迷人。 指导读句。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瓜藤满架、鸡群觅食、鲜花绽放、鸭子戏水、绿竹成荫、院落晚餐、雨后春笋、月夜睡梦八个画面概括成瓜藤满屋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并配以风景画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情趣盎然,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图文结合中不知不觉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建构着文本的意义。

---------------------------------------------------------------最新资料推荐------------------------------------------------------
三、文本意蕴的雕与琢 曹明海在《语文阅读活动论》中指出:
文本意蕴融注于文章躯体内的精神能源,在文章中虽然并不单独直露地显现在外,但在文章整体构筑的各个艺术部门都可以发现它存在的踪影它渗透在形象、情节里,渗透在结构、语汇中,渗透在文章躯体构造的一切外部形式。
因此,文本意蕴的雕琢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乡下人家》里有写鲜花绽放的语句,也是重点理解和体会的句子: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透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第一次教学设计如下: 1.出示语句,指导朗读。 2.质疑引导:
什么叫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3.请找出一对反义词?(朴素华丽)为什么放在一起写这些花呢?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文本应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召唤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的解读,从教学环节中可以发现,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不能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将文本解放出来,反而弱化了文本的潜在价值。

7 / 12



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1.出示文句,充分朗读,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地方。 2.说说看,这里的乡下人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问题生发,以学为主) 3.学生发现一: 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春天的芍药,夏天的凤仙,秋天的鸡冠花、大理菊)充分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花开不间断,并让学生想象鲜花绽放的情景。
4.学生发现二:
(这些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理解朴素、华丽,感受独特。
5.指导学生朗读表达出独特的农家风光。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和文本的价值功能,教师创设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时空,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索与发现,理解文字中的意蕴。
又如教学《雨后春笋图》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找到描写雨后春笋的句子,朗读。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几场春雨过后,看到这么多鲜嫩的竹笋(出示图),告诉我,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导学生读出兴奋、愉悦、欣喜的心情。 3.其实啊,不仅是看竹笋的人很兴奋、很愉悦,还有谁也很兴
---------------------------------------------------------------最新资料推荐------------------------------------------------------
奋?(竹笋)哪里你能读出来呢?品读体会探字。 从探字你体会到竹笋是怎样的心情?朗读指导。
在文本中体现文本意蕴的核心要素就是语言,文本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蕴的。
教学中通过对看见笋的人和竹笋作生命化象征的启发与理解,此时,竹笋已不再是竹笋了,而是超越了竹笋的具有生命力量的一种情感,达到了内形与外实的合一,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 因此,一方面要以外形透视文本的内实,看看语言载体何以层层负荷着内容思想的传输;另一方面要以内实反观外形,看内容思想如何凭借语言得以表现。
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就要抓住文本的外形与内实,在融合中丰实,在平衡中浸润,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在《乡下人家》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文本意蕴品味的设计中体会到了千淘万漉始到金的感觉,一次次的改变,一次次的尝试,逐渐体会到与文本、作者及学生心灵相通、融合、共鸣时的那种高峰体验。
四、文本拓展的舍与得 接受美学认为,作为审美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潜在性,读者能对作品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从而加以补充和丰富。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的拓展就是对文本解读的一种超越、补充和丰富。

9 / 12



《乡下人家》教学中文本的拓展经历了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可谓在舍与得的比较中进行了多次的探索、比较与选择。
第一次考虑到文本意境悠远、清新的语言,且风景书写文风自然朴实,教学设计为出示风景图:
花坛鲜花绽放图、枫树落叶图、公园风景图让学生按文本的方法进行描写。
仔细分析,这种文本拓展显然与文本的整体情境显得格格不入,破坏了文本原有的文本内涵。 因此,这种教学舍去。
教后反思,文本的拓展要注意结合文本内涵的拓展,并非是假情假意、无病呻吟的表达,是一种在充分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感悟文本深广的人文体验基础之上的,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对文本情感与人文内涵的再次升华,并要与文本的内容、情境和谐统一。 第二次设计为书写乡下人家特别的风景:
油菜花开图、蝴蝶和蜻蜓飞舞图、秋天田野图、杜鹃花开图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比第一次要好。
教学实践无止境,俗话说舍得舍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于是就有了第三次的教学设计:
1.乡下人家是一首歌,一首质朴悠闲的歌;乡下人家是一幅画,一幅活泼清新的画;乡下人家更是一首诗,一首宁静幽远的诗。 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也写了一首诗: 配乐读诗。

---------------------------------------------------------------最新资料推荐------------------------------------------------------
乡下人家 瓜藤满架风景异,鸡鸭觅食情趣多。 绿竹成荫映苍台,雨后春笋满山坡。 院落晚餐惬意浓,花香月夜入梦来。 最是诗情在乡间,切切不舍满别情。 2.出示:
绿色梯田图、山色迷蒙图、梨花满山图、绿色茶园图、油菜花开图仿写一句乡间风景诗。 3.朗读原创诗句。 齐读《乡下人家》诗。
正如曹明海所说,文本的拓展不是对文章原意的追索和还原,是对主体的理解、解释、建构和超越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触摸、去品味、去探究,是调动全部生命力和融合全部人格力量的整体震颤。
正因为此,文本学习情感、学习体悟得到喷发,学生妙语如珠,以下是五位学生的作品,现撷取如下: 桃李花开竞争艳,牧童嬉戏不知归。 梨花满山白似雪,油茶花开赛黄金。 乡间小河涓涓流,蝴蝶蜻蜓满山飞。 花儿含笑竞争妍,彩蝶双飞戏茶园。 上有蝴蝶天上飞,下有杜鹃满山开。
在这里,真义已不在诗的成熟与否、对仗与否,而在于主体与

11 / 12



客体、具体和抽象、内在和外在、形象和思想、有限和无限是否达到了整合姿态,达到了同一境界,就像曹明海先生说得那样: 此时学生的状态象征着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精神的投射、心灵的律动、感情的宣露,是一个生命的本相展现。
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就在于那是情感碰触、心灵相融的抒发,那是一个个生命情致的展现,教学的真意就在于引导那一颗颗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那些文字、那些画面、那些音符,使它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而同时又超越和建构着情感、意志和生命,塑造着新的境界。
而这种解读的境界只有深层的入才能出得灵活透脱,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M].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18e51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3.html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docx.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